史記漢書怪現象:她沒有稱帝,但被列入「帝王本紀」,為何?

2020-12-14 騰訊網

呂后不是皇帝,最終也並沒稱帝,司馬遷又將他列入本紀。這是為什麼?實際上,得將《史記》和《漢書》,以及《舊唐書》對應著來作比較。

《史記》最主要分本紀、世家、列傳,本紀一共只有十二篇,包括五帝、夏、殷、周、秦、秦始皇、項羽、高祖、呂太后、孝文、孝景、孝武,以時間的順序,主要記載了各時代帝王的言行和政績。

相對,《漢書》是一部斷代史,由班固寫成,是西漢王朝這一整段的歷史,分紀、表、志、傳,紀有十二篇,原則是非正統不立本紀,所謂的二十七天皇帝劉賀、代漢建新的王莽等並不在其列,連著名的項羽也和陳勝共用一個「傳」。但唯獨呂雉在「紀」中!

劉邦駕崩一直到漢文帝當皇帝這段歷史,《史記》直接記載在《呂太后本紀》中,《呂太后本紀》包括了漢惠帝劉盈以及呂太后呂雉兩人。而《漢書》直接將二人分開,分別作「紀」——惠帝紀和高后紀。

如果看這兩「紀」的內容,從字數來說,《惠帝紀》993個字,《高后紀》足足2011個字。從內容質量來說,《惠帝紀》很水字數,基本上都在說「某某年,發生了什麼什麼」,內容十分簡短。

所以,司馬遷有必要將兩人合為一個「本紀」!班固也沒錯,他也有自己的立場!那麼,司馬遷、班固為什麼都將呂雉寫進「本紀」裡呢?

參考《舊唐書》,武則天就在本紀中。武則天建立武周,的的確確當過十五年女皇,神龍政變,武周滅亡。對於武則天的行為,李家明確表示,她就是李家的媳婦,是李唐的皇后,只不過是暫據神器。話是這麼說,那這十五年的歷史咋寫?不可能無緣無故消失掉吧?更或者篡改歷史?也不可能否認武則天的言行政績吧?結果是加入本紀,名為「則天皇后。」

同理,呂雉作為十五年皇太后,前七年輔佐劉盈,後八年臨朝稱制,八年時間,儘管有前少帝、後少帝兩個傀儡,但合法性上,並沒有皇帝。諸呂之亂後,大臣定下基調:

少帝及梁、淮陽、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

這個基調得到了劉恆的認可,劉盈並沒兒子。八年時間不可能消失吧?為了編年寫歷史,呂雉進了「本紀」!比如編年體的《資治通鑑》直接說「高皇后某年。」只不過,司馬遷和班固的選擇不同,前者選擇合併,後者選擇分開。

某段歷史不可能消失,而必須編寫,呂雉進「本紀」,以此來敘述這段歷史,那也是在這段歷史中,呂雉是核心人物,壓根繞不開——呂雉僅僅是皇太后,但是被認可的天下之主。包括漢惠帝在位時期!根據《史記》記載,劉盈看過呂雉所做的「人彘」後,便是:

以此日飲為淫樂,不聽政

呂后當政的十五時間,她的功績是被認可的,史載:

黎民得離戰國之苦…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無為而治,休養生息,減少刑罰,鼓勵農業,對匈奴單于的不敬言語,選擇隱忍,而非戰爭。這就是呂雉當政時期的卓越政績,加上言行,這就是「本紀」。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三叔小記

參考文獻:

《史記》、《資治通鑑》、《漢書》、《舊唐書》。

相關焦點

  • 「西楚霸王」史記裡擁有本紀的項羽是帝王嗎?
    眾所周知,司馬遷首開紀傳體記錄史實,用《本紀》專為帝王立傳,而楚漢爭霸失敗了的西楚霸王項羽位列其中。據此看來,項王應為帝王無疑。但是,繼承並優化了《史記》體裁的班固,在其所著正史《漢書》裡,卻將有主持分封之實的項籍與首義並建立張楚政權的陳勝合寫一篇,僅為《傳》,自然就不是帝王了。
  • 司馬遷為何要把項羽歸進「本紀」之中,主要是這兩點原因
    所謂本紀者,記載的都是宰制天下的帝王,然而項羽卻沒有稱帝,為何太史公把項羽歸進「本紀」之中?有好事者說,因為報復」劉氏帝王」的腐刑,這未免太小看太史公了。把項羽歸進本紀,主要是這兩點原因。一丶本紀的性質本紀不僅僅是為了記錄帝王的事跡,也是為了讓史記這本書有一個時間軸。
  • 項羽不是帝王,司馬遷為何還將他列入《本紀》?
    司馬遷是中國著名的史學家,他創作的《史記》記錄了從上古炎黃到漢武帝劉徹期間的幾千年歷史時光,詳細介紹了夏、商、周及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個國家、君王、社會、禮儀等,對後世研究西漢以前的歷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強如司馬遷,他在寫此《史記》時遇到過一個很大的困難:是否把項羽列入《史記·本紀》?
  • 司馬遷為什麼把項羽列入專門記錄帝王的本紀裡?
    司馬遷把項羽列入本紀的原因很複雜,既有遭受宮刑後對劉家的憤恨,也有對項羽英雄氣概的欽佩。但最重要的一點是:《史記》的本紀只記錄帝王事跡,那是後世學者對司馬遷的著作的理解,司馬遷本人從來沒說過本紀只記錄帝王的事跡。
  • 項羽原在本紀裡,為啥《漢書》把他踢出去?班固:我還得刪3000字
    司馬遷的《史記》,將項羽記為《項羽本紀》;而班固的《漢書》,則將項羽記載在《陳勝項籍傳》中。名垂青史的兩位史學家,下筆立傳的時代背景,與其所將訴求的角度,著實影響了項羽在後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價值。 項羽劇照用筆之異身為史官者,在記傳立論時,應能懂得掌握分寸,方能將事實呈現得巨細靡遺,但在《史記·項羽本紀》與《漢書·陳勝項籍傳》裡,所展現的卻不盡相同
  • 《史記》中為何張良與蕭何被列入世家,韓信卻僅僅列入列傳呢?
    有的人明明一開始並沒有什麼不同,可是後來走著走著,結局就截然相反了,雖然不排除一些時代影響,但更多的,還是事在人為。「漢初三傑」張良、蕭何與韓信,明明都是一樣的功臣,可是為何後來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要區別對待呢?其中張良、蕭何都被寫入世家,而韓信僅僅寫入列傳,這一切背後有什麼深層次原因麼?
  • 漢書是二十四史之一,比史記更有史料價值,為何被後人譏責?
    其中,《史記》在史學名著中是首屈一指,《漢書》的史料價值卻是最高的,但《漢書》遭到了後人的譏責,這是為什麼呢?漢書是二十四史之一,比史記更有史料價值,為何被後人譏責?《漢書》是東漢史學家班固所著,記載了漢高祖劉邦到新朝王莽期間二百三十年的歷史。《漢書》包括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傳,共一百篇,八十多萬字。這本書在形式上遵循了《史記》的格式,只不過把《史記》中的「本紀」改成了「紀」,「列傳」改成了「傳」,「書」改成了「志」本質上還是一樣的。
  • 呂雉又沒像武則天一樣稱帝,為什麼司馬遷要把她歸入「本紀」?
    按照《史記》的體例,「本紀」是帝王的傳記,「世家」是子孫得到世襲的中原諸侯傳記,「列傳」是帝王和中原諸侯外其他重要人物或家族的傳記。可當我們翻開《史記》後,能夠發現,劉邦明媒正娶的妻子呂雉,竟然也出現在帝王專屬的「本紀」中,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漢孝惠帝劉盈沒有自己的「本紀」,沒當帝王的呂雉,反而出現在「本紀」中呢?
  • 為什麼《史記》的開篇是《五帝本紀》,而沒有記載三皇?
    其實,《史記》沒有記載三皇,前人也有過疑問。東漢時候的張衡(就是發明地動儀那位)就認為司馬遷在《史記》裡頭獨載五帝,不紀三皇是不合適的,應該要把三皇補上去。後來,唐代的小司馬(司馬貞,作《史記索隱》)還真就把《三皇本紀》補進了《史記》裡頭。現代出版的本子大都沒有收錄,但是如果尋得一些舊的影印本(如百衲本),《三皇本紀》就明明白白擺在開卷第一篇。
  • 李歐梵:英雄本色——讀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我們從《史記》中的大量人物傳記,可以看出太史公的用心所在:人,才是歷史的動力。至少,《項羽本紀》為我們設定了一個楷模。項羽生於亂世,雖然稱霸一時,但他無意成帝王之業;劉邦(前256—前195)也生於亂世,但上天要他完成統一。 兩人的命運形成一個反諷,因此我們也必須從閱讀文本的立場來探討:司馬遷到底同情項羽?還是劉邦?
  • 十二本紀文本的價值一一兼具通史與人的專史
    對漢代帝王的處理同樣也置身於廣闊的歷史時空中,《呂太后本紀》文本著眼於呂后的陰毒與殘忍,《孝文本紀》又極力稱讚「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在對比中,展示一種歷史的經驗。十二本紀以通的眼光所體現出的王跡興衰,歸結於帝王的仁德與否,表現為民心的向背。《史記》文本所具備的這一特點,也是它區別於《漢書》所具有的獨特啡。
  • 《史記》中的這篇「本紀」寫得最差,很可能是後人增補進去的
    01《史記》關於大禹的記載有矛盾《漢書·司馬遷傳》說《史記》共有一百二十篇,其中「十篇缺,有錄無書」。這說明司馬遷父子並沒有寫完《史記》或者在他們死後,有十篇內容遺失了。據張晏的說法,這十篇分別是《孝景本紀》、《孝武本紀》、《禮書》、《樂書》、《兵書》、《漢興已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版本是後人填補上去的。《夏本紀》不包含在遺失的十篇,可見這篇或許是司馬遷父子寫的。
  •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後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
  • 《史記》編排的特殊性,項羽並非皇帝,為什麼還要寫本紀?
    《史記》之所以能夠被稱為是史家絕唱,是因為司馬遷的特別安排。而在《史記》之中有很多奇怪的地方,比如司馬遷身為西漢人,但是卻為項羽立了本紀,按道理來說項羽不是皇帝,可是司馬遷在一定意義上承認了項羽的地位。
  • 《史記》與《漢書》的相愛相殺
    《漢書》繼《史記》而作,故於武帝太初以前史事,多述《史記》,偶有不同,或作補充,要皆以《史記》為根本。舉例而言,《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載有漢人賈誼之生平事跡,如河南守吳廷尉徵之、在文帝朝最為年輕等,其《鵩鳥賦》與《吊屈原賦》,《漢書》皆載之;惟賈誼於西漢國策影響深遠,《史記》卻未有錄其政論之文;反之,《漢書》補充《治安策》,實乃《漢書》補充《史記》之重要部分。
  • 項羽從本紀「降級」到列傳,其影響絕不止班馬之爭那般簡單
    而關於項羽的記載主要來自於漢朝的兩本重要史書《史記》和《漢書》,只不過在這兩部書中他的地位可是天差地別,在《史記》之中司馬遷把他列入專門記錄帝王的「本紀」之中,而在《漢書》裡面班固卻把他「降級」到只是記敘士大夫名流的「傳」行列。
  • 白川靜:《史記》的文章為何參差不齊
    他對於《史記》的文體是這樣評價的:「太史公之文,有數端焉」,即有「愆而虛」「暢而雜」「雄而肆」「宏而壯」「核而詳」「婉而多風(諷刺意味)」「精嚴而工篤」「磊落而多感慨」八類。即古代帝王本紀,其文愆而虛;春秋列國諸世家,其文暢而雜;戰國縱橫之際諸傳記,其文雄而肆;劉邦、項羽本紀與韓信、彭越列傳,其文宏而壯;八書一類,其文核而詳,婉而多風;刺客、遊俠、貨殖諸傳,其文精嚴而工篤,磊落而多感慨。
  • 司馬遷的紀傳體《史記》
    司馬遷是將前人的經驗綜合歸納後,總結成《史記》的體例,形成了一種比較全面、實用的史書編纂格式。這種全新的史書體裁就是將全書分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個部分。「本紀」是帝王的傳記,按編年體,依年月順序,記載帝王的政績言行,兼及當代重大事件。「表」是大事記,以表格形式,按時間順序,提綱挈領地譜列史事。它使紛亂繁雜的史事眉目清晰,條貫系統,一目了然。
  • 謗書《史記》為何可以流傳千古|易水寒
    在《後漢書·蔡邕列傳》「允曰:「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這是王允殺死董卓後株連蔡邕時說的話,意思是漢武帝沒有及時殺死司馬遷,讓司馬遷寫出了謗書《史記》。
  • 是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嗎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同時也是紀傳體通史的代表作。《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書》、《太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