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的這篇「本紀」寫得最差,很可能是後人增補進去的

2020-12-14 讀書廣記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很神秘的朝代,那便是夏朝。在先秦的古籍中,有很多關於它的資料,例如《左傳》、《國語》等都有記載;「敏而好古」的孔夫子也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認為夏朝是杞國的祖先,宋國則是商朝的後代。先秦人一般將夏、商、周合稱為「三代」,認為相比於春秋戰國的亂世來說,「三代」的太平是理想的社會形態。

在《史記》中,位於《五帝本紀》的後面便是《夏本紀》。耐人尋味的是這篇本紀的質量奇差,而且矛盾的地方也很多。內容寫得極其簡陋,大多抄自《尚書》,有拼湊的痕跡,作者直接敘述的地方很少。裡面又收錄《禹貢》來擴充篇幅,然而《禹貢》屬於地理書,把它編入敘事性的《本紀》裡顯得不倫不類,很不協調,而且使文章變得堅澀難讀。至於篇中所記載的事情,矛盾的地方也非常之多。

01《史記》關於大禹的記載有矛盾

《漢書·司馬遷傳》說《史記》共有一百二十篇,其中「十篇缺,有錄無書」。這說明司馬遷父子並沒有寫完《史記》或者在他們死後,有十篇內容遺失了。據張晏的說法,這十篇分別是《孝景本紀》、《孝武本紀》、《禮書》、《樂書》、《兵書》、《漢興已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版本是後人填補上去的。《夏本紀》不包含在遺失的十篇,可見這篇或許是司馬遷父子寫的。

但張晏的說法也未必對,例如他說《孝景本紀》是後人根據《漢書》填補進去的,但我們對比《史記》的《孝景本紀》和《漢書》的《景帝紀》,會發現二者的內容並不一樣。《孝景本紀》說漢景帝是漢文帝的「中子」,文帝做代王的時候已經有了三個兒子,後來全部死掉了,景帝才得以成為太子;《景帝紀》則只說景帝是文帝的「太子」,說法不一。而《史記》的《梁孝王世家》中卻又說:「孝文帝凡四男:長子曰太子,是為孝景帝」,直接與《孝景本紀》的說法相矛盾,反倒與《景帝紀》吻和。因此《孝景本紀》雖是後人填補進去的,但應另有所本,並不是抄錄《漢書》。除了這種後人抄錄而產生的矛盾之外,《史記》自身也有矛盾,其中《夏本紀》最為明顯。

《史記》並不完全是一家之言,它有更原始的史料作為基礎,其中包括《左傳》、《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等。從史料來源看,秦漢的內容豐富而三代較為短缺,基本是依據譜諜來寫的,《夏本紀》也不例外。

在這篇本紀的開頭,作者交代大禹的父親是鯀,鯀的父親是顓頊,所以——

「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

可是在前面的《五帝本紀》裡已經交代說:

「自顓頊父為昌意:以至舜七世矣。」

那麼禹跟舜的高祖父(爺爺的爺爺)是同輩,然而禹與舜生活在同一時代,而且前者是後者的繼承人。這種世系記載顯然缺乏可信度,出現了矛盾。所以班固在《漢書·律曆志下》中只得做了補充,說「伯禹《帝系》曰:顓頊五世而生鯀,鯀生禹,虞舜嬗以天下。」這樣,舜跟禹才成為同輩人。可能是因為顓頊到鯀之間的世系無法考證,所以《史記》乾脆直接說他們是父子關係,頗為草率。

後面記載大禹治水的內容,都是從《禹貢》上摘錄的,只是部分文字與《尚書》略有出入。從「天下始太平治」起下面又摘錄了《皋陶謨》,只是大略概述,沒有照抄全文,但拼湊的痕跡很明顯。

大禹與虞舜應是同輩

02禪讓制為什麼終結於夏朝?

根據《史記》的記載,大禹晚年出巡會稽,駕崩於此,遺命將天下授予。但是益卻不肯接受,自己跑到箕山隱居起來。大禹的兒子啟很得人心,於是諸侯便擁戴他做天子。《史記》中說:

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

這說明禪讓制被世襲製取代是人們自願的選擇的結果,但是後來出土的《竹書紀年》卻否定了這一說法。《竹書紀年》雖已錯簡,但從古代史料中我們還是能推測出裡面的內容。這本書出土於西晉,原本已在宋朝失傳了,現存的版本是後人根據各種線索來拼湊的,但是在史書裡還是能查到一些蛛絲馬跡。《晉書·束皙傳》就記載說:

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書數十車......其中經傳大異,則雲夏年多殷;益幹啟位,啟殺之。

這說明,晉朝人所讀到的《竹書紀年》中有關於啟殺益而奪權的記載。禪讓制的終結並不是諸侯的選擇,而是啟強權驅使的結果,這與《史記》相矛盾。至於哪種更可信,還有待於考古的繼續發掘。

在關於啟的部分,《史記》又摘錄了《甘誓》,言其滅亡有扈氏,稱雄天下。之後的內容就變得十分簡單,只有世系傳承,而缺乏敘事。屈原《天問》裡說:「啟代益作後,卒然離蠥。何啟惟憂,而能拘是達?」說明啟後來也遭遇了牢獄之禍,但具體內容我們不得而知。

03《夏本紀》裡為何不記載后羿之事?

《夏本紀》記載說啟駕崩後,他的兒子太康繼位,失去了國家,兄弟五人便寫作《五子之歌》,抱怨太康去而不返。之後又記載太康駕崩,弟弟中康繼位,中康駕崩後他的兒子繼位,相駕崩後,帝位才傳給了少康。因此,太康是少康的伯祖。至於太康失國的原因以及夏朝如何得以復國,《夏本紀》中都沒有記載,這段歷史變成一片空白。

而我們在《左傳·襄公四年》卻看到了這樣一段史料:晉候想要討伐戎狄,魏絳勸說不可,便引夏朝的關於「有窮后羿」的歷史來借鑑。他說:

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鎺遷於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

說明歷史上存在有窮國滅亡夏國之事。魏絳又繼續說后羿奪取夏政後,恃其善射,不修民事,用寒浞以亂朝政。寒浞行媚於內而施賂於外,愚弄其民而囚后羿于田。后羿不服,寒浞便殺了他,並且將他的肉給其子吃,其子不忍食,死於窮門之外。寒浞之後又納了后羿的妻子,生下澆與豷。此時,夏朝舊臣伯靡逃到鬲氏,引兵反攻寒浞並將其滅亡,然後迎接少康復位。少康繼位後又滅亡了有窮國的澆與豷,使夏朝得以中興。

《竹書紀年》的記載則更為詳細,它說帝太康元年,出獵於洛表,后羿趁機入其都城而據之,太康不能歸,流亡於外,四年而卒。帝仲康立於都內,受制於后羿,只是個傀儡,七年後便死去。世子相出居商丘,後八年,寒浞殺羿,二十八年浞使其子弒帝相。此時,夏臣伯靡出奔有鬲氏,帝相的遺腹子少康出生。數年後,寒浞知之,少康再奔有虞,為之庖正。及伯靡殺寒浞,得少康而復立之,夏朝遂得以中興。

屈原的《天問》中也有「帝降夷羿,革孽夏民」的說法,《離騷》裡更是說:

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失乎家衖。羿淫遊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亂流其鮮終兮,浞又貪夫厥家。

講述了太康失國及后羿被殺的事。我們綜合各方史料,可把后羿篡夏和少康復國的事梳理如下:

后羿趁太康出獵的時候佔據了夏朝的都城,使太康流亡在外,最終死去;后羿立太康的弟弟中康為帝,但他只是個傀儡,並無實權,在位僅七年便死去;中康死後,后羿篡奪了夏政,建立起有窮國。中康的兒子相因此被貶到商丘居住;后羿的大臣寒浞弒殺了他,取得有窮國政權;寒浞又令自己的兒子殺死夏朝的後裔相;相死後,他的遺腹子少康出生。過了好些年寒浞才知道這事,便下令追殺少康,以使夏朝絕後;少康只得逃到有虞國去,從事廚師一類的工作;夏朝的舊臣伯靡殺死了寒浞,將少康迎接回來,繼承帝位;少康出兵討伐寒浞的兒子澆與豷,徹底滅亡有窮國,使夏朝中興。這麼一段內容豐富的歷史在《夏本紀》中卻遺漏掉了,僅僅記載說「帝相崩,子少康立」而已。那麼《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父子難道不知道有關后羿的事情嗎?

太康失國

04司馬遷是否知道少康復國的歷史?

關於后羿篡夏少康復國的歷史不見於《夏本紀》,司馬遷難道不知道有過這麼一段事情嗎?答案是否定的,司馬遷知道少康復國的事,並且寫進了《史記》裡面。

《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吳王夫差擊潰越國後,勾踐請委國為臣妾,吳王將許之,伍子胥出面力諫,引證了少康復國之事。子胥說:昔有過氏滅夏帝相,夏後方有孕,逃於有仍而生少康。有過又欲殺少康,少康奔有虞,有虞氏妻之以女。

後(少康)遂收夏眾,撫其官職。使人誘之,遂滅有過氏,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

這說明司馬遷明是知道少康復國之事的,他的這段記載雖與《左傳》《竹書紀年》有出入,但大體的輪廓相同。那麼為什麼少康復國的這段歷史不寫入《夏本紀》中而放在《吳太伯世家》呢?我們推測原因大概有以下幾種:

一、后羿篡夏與少康復國之事見於魏絳和子胥的轉述,或許司馬遷接近寓言而不足信,所以不編入《夏本紀》中;

二、《夏本紀》可能是司馬談寫的,而《吳太伯世家》是司馬遷寫的。司馬遷知道有少康復國之事,但不願意更改父親的舊作,所以沒有把這段史料補充進去;

三、司馬遷父子編《夏本紀》時有些草率,內容大多從《尚書》裡拼湊過來,最終因疏忽而不記載夏朝的史事,導致內容頭重腳輕;

四、《夏本紀》可能不是司馬遷父子的原本,原文已經失傳了,只剩下目錄。就像《孝武本紀》一樣,這篇也是後人根據各種史料拼湊起來的,所以質量不佳。

除此之外,或許還有更多的可能,篇幅有限,不能盡述。

相關焦點

  • 李歐梵:英雄本色——讀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這篇已陪伴國人近60年的課文,有很多令大家倒背如流的名句:「苟富貴,無相忘」「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對此,人教社回應,刪除此篇的原因是為避免不必要的交叉重複,陳勝、吳廣起義是初中歷史必須講述的內容;並且考慮到《史記》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初中語文統編教材在八年級上冊從《史記》中選擇《周亞夫軍細柳》替換《陳涉世家》。
  • 《史記》有10篇不是原創,司馬遷只寫了提綱,原因說得很含蓄
    同樣,這部偉大的著作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就是全書竟然缺了十篇。這一問題是漢朝史學家班固在其著作《漢書》中首先提出,班固在其著作《漢書》中說「遷支自序云爾。而十篇缺,有錄無書」,那到底缺了那十篇?又為什麼會缺呢?
  • 史記漢書怪現象:她沒有稱帝,但被列入「帝王本紀」,為何?
    呂后不是皇帝,最終也並沒稱帝,司馬遷又將他列入本紀。這是為什麼?實際上,得將《史記》和《漢書》,以及《舊唐書》對應著來作比較。 《史記》最主要分本紀、世家、列傳,本紀一共只有十二篇,包括五帝、夏、殷、周、秦、秦始皇、項羽、高祖、呂太后、孝文、孝景、孝武,以時間的順序,主要記載了各時代帝王的言行和政績。
  • 《史記》編排的特殊性,項羽並非皇帝,為什麼還要寫本紀?
    《史記》之所以能夠被稱為是史家絕唱,是因為司馬遷的特別安排。而在《史記》之中有很多奇怪的地方,比如司馬遷身為西漢人,但是卻為項羽立了本紀,按道理來說項羽不是皇帝,可是司馬遷在一定意義上承認了項羽的地位。
  • 《史記·秦本紀》的考古學解讀
    ·新知三聯書店 2020-6ISBN: 9787108066619 定價:78.00元內容簡介《史記》關於秦有兩個本紀,即《秦本紀》和《秦始皇本紀》,充分說明了司馬遷對秦的重視。《史記·秦本紀》記述了秦人如何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完整經歷了從附庸到諸侯國,再到王國,最後到帝國的發展,再現了「三部曲」的歷程,在中國古代文明史上有經典意義。本書以《史記·秦本紀》為主線,以相關的考古資料為「第四家注」,以期達到考古與文獻相互印證、相互啟發的「二重證據法」冊效果。
  • 《史記》中的《本紀》,明明是記載君王的故事,為何項羽也在其中
    說起中國的史書,很多人腦海中出現的第一部書籍,應該是出自司馬遷之手的《史記》,這一部歷史書籍可以說是為後人了解中國歷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線索。很多人都說他寫下的這一部史書,相對於其他史書比較的公正,其中並沒有摻雜太多的個人情感,而編者要說的正是他書中的一個本紀。
  • 為什麼《史記》的開篇是《五帝本紀》,而沒有記載三皇?
    其實,《史記》沒有記載三皇,前人也有過疑問。東漢時候的張衡(就是發明地動儀那位)就認為司馬遷在《史記》裡頭獨載五帝,不紀三皇是不合適的,應該要把三皇補上去。後來,唐代的小司馬(司馬貞,作《史記索隱》)還真就把《三皇本紀》補進了《史記》裡頭。現代出版的本子大都沒有收錄,但是如果尋得一些舊的影印本(如百衲本),《三皇本紀》就明明白白擺在開卷第一篇。
  • 《史記·五帝本紀》應該怎麼讀?
    《五帝本紀》應該是《史記》的眾多章節中時間跨度最長的一篇,自黃帝到舜,相距千餘年。《五帝本紀》把五位上古帝王濃縮到了一篇文章裡,其簡略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而關於這五位帝王的記述也是有所側重的,如顓頊和帝嚳的材料就很少,基本算是一筆帶過,黃帝、堯、舜是著重來寫的,尤其是舜,可謂濃墨重彩,一個人佔據了《五帝本紀》近半篇幅。
  • 司馬遷寫《史記》,不以成敗論英雄
    作為一個女人她壞得不能再壞,她把劉邦寵愛的戚夫人鼻子削了,眼睛挖了,然後放在糞坑裡面。司馬遷非常討厭她,但依然把她列入本紀,因為呂后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是一種很強大的負面力量,司馬遷不能不正視這樣一個事實,呂后的作用等同帝王,因此把她列入本紀。司馬遷的《史記》以人為中心,並且以複雜的標準去定位,因此《史記》前所未有地體現了歷史的真實。這很不容易。
  • 《春秋》學影晌下的《史記》十二本紀文本生成
    而我們從《史記》全書結束文本,司馬遷對自己這一著作的設想來看,他設想《史記》的歸宿是「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俠後世聖人君子」,這顯然類比了《春秋》篇末以「制《春秋》之義,以侯後聖」終結的模式。在此影響之下司馬遷在《史記》文本生成過程中努力追求了「義理」與「史事」的結合。也就是說他要在歷史的敘述中闡明義理。這種義理的闡明不再需要《史記》文本之外的別的闡釋,而可以從《史記》文本中直接體現。
  • 司馬遷:誰動了我的《史記》?
    一、有目錄卻無內容,續寫水平差距明顯東漢初年,班彪在其續《史記》的《後記略論》中提出:「太史令司馬遷作本紀、世家、列傳、書、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其子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也說:「《史記》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而十篇缺,有錄無書。」
  • 漢書是二十四史之一,比史記更有史料價值,為何被後人譏責?
    在二十四史中,成就最高的當屬前四史,分別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其中,《史記》在史學名著中是首屈一指,《漢書》的史料價值卻是最高的,但《漢書》遭到了後人的譏責,這是為什麼呢?漢書是二十四史之一,比史記更有史料價值,為何被後人譏責?
  •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史記》,根本就不是司馬遷的原汁原味!
    司馬遷寫《史記》,最容易引來禍事的就是當代皇帝的本紀,事實也的確如此,司馬遷在《景帝本紀》和《武帝本紀》中實事求是的態度,讓漢武帝大發雷霆,「投而削之」。他很想把《史記》獻給朝廷,讓朝廷推廣傳播,讓更多的人可以讀到這本史學巨著,但他知道時機不到。當時,正是霍光一手獨攬大權的時候,《史記》中關於霍去病的一些不良記載,比如不體恤士卒、為報私仇妄殺李廣的兒子等等,可能會給《史記》帶來又一次滅頂之災。霍光是誰?是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
  • 司馬遷為什麼在《史記-殷本紀第三》開頭記錄吃鳥蛋懷孕?迷信?
    司馬遷為什麼在《史記-殷本紀第三》開頭記錄吃鳥蛋懷孕?迷信?司馬遷在歷史上有良史之稱,魯迅等歷代大家的讚譽之語就不再引用了,什麼是良史?有說有,無說無,不隱惡不忌諱,自然,司馬遷也是時代人物,所思所想所做自然也不能超出時代局限性,但他在史記中所花的工夫,所探尋的足跡,卻遠不是後世特別是精緻利己主義者所能理解的。《史記殷本紀第三》第一段,便有「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 《史記》為何丟失10篇?王立群揭秘背後隱情,令人越想越後怕
    另外,《史記》被人們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但是在《史記》中,也存在一定的缺憾,比如丟失了十篇的內容。對於其中的緣故,王立群進行了深入的剖析,並得出了自己的結論。
  • 白川靜:《史記》的文章為何參差不齊
    (明代凌稚隆《史記評林》引)《史記》不僅文體種類繁多,質量也參差不齊。《史通》是唐代劉知幾寫的首部系統性史學理論專著,該書《敘事》篇中寫道:「然則人之著述,雖同自一手,其間則有善惡不均,精粗非類。」評說《史記》中蘇秦、張儀、蔡澤等傳「是其美者」。然而,這些文章大多取自《戰國策》,因此並不能以此說明《史記》的文章皆為上乘之作。
  • 揭秘|《史記》究竟好在哪裡?
    《史記》由五體構成:一、本紀十二篇;二、表十篇;三、書八篇;四、世家三十篇;五、列傳七十篇,總計一百三十篇。五體,名稱不同,寫作方法也不同。記載的內容各自成為一個獨立系統。合起來構成一個大系統。具體說:(1)本紀提綱挈領記載國家大事,以王朝和皇帝為中心內容,記事按年月排列。(2)書是分門別類的文化專史,按專題內容從古到今敘述源和流,形成貫通的歷史。
  • 呂雉又沒像武則天一樣稱帝,為什麼司馬遷要把她歸入「本紀」?
    按照《史記》的體例,「本紀」是帝王的傳記,「世家」是子孫得到世襲的中原諸侯傳記,「列傳」是帝王和中原諸侯外其他重要人物或家族的傳記。可當我們翻開《史記》後,能夠發現,劉邦明媒正娶的妻子呂雉,竟然也出現在帝王專屬的「本紀」中,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漢孝惠帝劉盈沒有自己的「本紀」,沒當帝王的呂雉,反而出現在「本紀」中呢?
  • 司馬遷與《史記》
    本紀共12篇,主要敘述帝王事跡;表十篇,是各代的歷史大事記;書八篇,是天文、曆法、水利、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專史;世家30篇,主要敘述貴族侯王的歷史;列傳70篇,主要是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階層的人物的傳記,少數是敘述國外和國內少數民族首領的歷史。其中本紀、世家、列傳是全書的主體,其寫法上的共同特點是"以人系事"。五體之外,互見法和"君子曰"的評論也是《史記》的重要體例,對後世亦有重大影響。
  • 司馬遷在《史記》中留下的漏洞:秦始皇的身世有兩個不同的版本?
    《史記》是公認的一部正史,漢武帝之前的歷史均以《史記》為標準,《史記》也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後來的歷朝歷代的史學家編撰正史都採用的是這種體裁撰寫。可是,不知道讀者有沒有發現,以嚴謹著稱的司馬遷先生卻在《史記》中的關鍵人物——秦始皇身上,給後人留下了一個不小的漏洞:秦始皇的身世竟然有兩個不同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