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因此在歲月的發展中,留下了很多經典的故事,並為人們所記錄,而這便是史書的意義。在中國歷史上,有一本非常經典的史書,那就是《史記》。
《史記》,最早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是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花費了整整十四年撰寫出來的紀傳體史書,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2500年的中國歷史。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皆產生了深遠影響。《史記》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另外,《史記》被人們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但是在《史記》中,也存在一定的缺憾,比如丟失了十篇的內容。對於其中的緣故,王立群進行了深入的剖析,並得出了自己的結論。
司馬遷的《史記》在漢朝、三國期間屬于禁書,官民不得自由閱讀,即使是王公諸侯亦沒有此權利,[21]而且刪去《史記》的《孝景本紀》、《孝武本紀》等10篇,其他篇章亦多有篡改。
東漢明帝、魏明帝曹叡等君主都曾痛批司馬遷誹謗漢武帝。漢明帝曾經宣稱,司馬遷這人思想很有問題,不是忠臣,漢武帝治過他的罪,他就在史書裡把漢武帝寫得很不堪;雖然別人都說司馬相如浮薄無行,但總比司馬遷強。
對此,王立群認為:「司馬遷是受到了封建社會制度最殘酷的酷刑以後,把他一下子打入到了社會的最底層。他是站在社會的最底層去看待那個封建王朝的,所以他看得很深刻,所以司馬遷的反抗性很強,這就導致了《史記》的《武帝本紀》現在就丟了,沒有了。」
他說:「《史記》流傳的時候,就丟失了十篇,其中有一篇就是《武帝本紀》。現在《史記》中的《武帝本紀》是截取了封禪書的一段,並不是真正的《武帝本紀》。我估計,而且學術界大多數的同行都估計,那個《武帝本紀》對漢武帝一定有不遜之詞,甚至有很深刻的揭露,所以就丟失了。」
由此不難看出,王立群認為,《史記》之所以無法完完整整流傳下來,是因為觸犯到了當時統治者的權力,也觸犯到了他們的權威。如此一來,倘若不是遇到非常開明,並且虛心接受各種批評的統治者的話,自然也就沒有了留下來的可能了。
當然,從這件事情也說明了,史書在某種程度上還是缺乏一定的真實性的,畢竟這是特定的人允許留下來的東西,因此我們看到的往往並非是歷史的真相。而這,或許也就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體現,倘若沒有獲得勝利,那麼此人在史書中大概都會是壞人的存在,具體可以參考歷史上的每一個末代君王的人生。
參考資料: 班固《典引》、《司馬遷的人格與風格》、《從《史記》到《漢書》-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