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家講壇到詩詞大會,王立群帶你品經典宋詞國學精粹

2020-12-17 精華萃

這是個一身充滿了傳奇故事的人,前半生的坎坷跌宕與後半生的光芒萬丈交相輝映,簡直可以寫一本勵志暢銷書。

兩次高考失利,33歲撿起丟下14年的俄語,從高中生「直升」研究生;

留校授課24載,從講師到教授再到博導,再到《百家講壇》三尺書卷一部史記,一舉成名天下知。

之後,去青歌賽做評委,去《中華百家姓》做嘉賓,去《中國詩詞大會》做點評,他成了如今家喻戶曉的王立群。

求學路:半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很多人知道王立群都是從《百家講壇》開始的,那大概正好是百家講壇收視一度屠屏的光輝歲月,成就了一位又一位明星講師,王立群深入淺出的解讀、鞭辟入裡的分析和風趣幽默的講述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厚重的《史記》第一次擺脫了曲高和寡,讓一個個歷史人物變得有了鮮活的血肉與溫度。

但很少有人知道,被觀眾譽為「百家講壇最佳學術主講人」的王立群,竟曾經兩度高考失利,高校裡教書科研數十年,卻從未過過身為大學生的校園生活。

1965年第一次參加高考的王立群由於政審的原因未等到發榜就當起了小學代課老師,1977年恢復高考卻因為不符合報考條件而再次跟高考失之交臂,直至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王立群做出了從高中生直考研究生的大膽決定。

彼時的王立群沒有教材也沒有學過大學課程,同時工作非常繁忙,尤其對王立群而言,高中時代學的俄語已經丟了14年,為了重新撿起來,他向單位同事借了一套西安交通大學的工科《俄語》教材啃了大半年,最終順利過關。

最神奇的是他的政治,沒有教材的王立群用三天時間,啃完了開封市委組織部發下來的三本政治經濟學宣傳小冊子,用一天看完艾思奇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四天的複習,就讓他的政治考到了91.5分,是「考得分數最高的一門課」。

就這樣,無緣大學生活的王立群順利考上了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的研究生;1982年,王立群研究生畢業留校,開講中國古代文學的課程,隨後的24年,王立群一路從講師走向教授、博士生導師,直至後來遇上人生的另一大重要的轉折。

授業途:一課成名天下知

王立群在河南大學留校任教後遇到的又一大人生轉折,是2005年底央視《百家講壇》到河南大學海選主講人。

憑藉對《史記》無與倫比的熟悉與喜愛,王立群用獨到的視角對項羽做出深層立體的別樣解讀,最終脫穎而出,登上百家講壇。

王立群在百家講壇最先講述的課程是《千古中醫之華佗》,之後《王立群讀史記》系列以高飄的收視率強勢走紅,王立群在節目中,用現代視角為觀眾解讀了項羽、呂后、秦始皇等一個又一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形象,王立群對《史記》四十多年的深耕研究與幽默詼諧的講述方式,給觀眾留下了無比深刻的印象。王立群本人也被譽為「百家講壇最佳學術主講人」,成為十年來連續在百家講壇擔任主講人的學者。

之後的王立群一直都在電視上保持著一定的出鏡率,無論是青歌賽敢直言不諱的評委,還是《中華百家姓》上妙語連珠的分享嘉賓。不過,提起最令人記憶猶新的「大紅大紫」,還要數《中國詩詞大會》。

王立群是和酈波、蒙曼、康震一道從百家講壇走向《中國詩詞大會》嘉賓席的,王立群在點評中由於指出了很多人歷史認知上的盲區、擴大了大家的知識視野而備受好評,尤其比如在點評杜甫《贈花卿》中名句「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時向大家科普了學界的爭議,由於當時歷史背景原因,這兩句表面上讚美樂曲動聽,但實質是委婉地諷諫花卿,意為「此曲只有天子才能聽,你僭越了」。

在王立群看來,擔任詩詞大會的點評嘉賓可以分享自己的獨到見解是非常愉悅的一件事,而最鬱悶的,莫過於最獨到之處無機會與大家分享,比如「你有獨到見解的詩詞不在你參錄的那一場」,或者「你有過人之解的詩詞在你點評的那一場某選手題中,但選手過早躺槍下場了」。

文人固:一身清骨無寒暑

王立群其實不是一個特別好接受採訪的人,私底下的他在面對記者或其他交流時,態度顯得直接利落甚至有些略嫌生硬,更不像他在電視節目上談起詩詞與歷史一般金句頻出。

但記不得有誰說過,對專業與學術本身懷有極大熱忱的人,才會對喧囂生活裡可有可無的交流備顯疏離,而這種孤獨和疏離,恰恰成就了他在專業與學術的更精深的高度。

熒幕之外的王立群只有在提及詩詞文史的深度交流與探討時,年過古稀的雙眼才會驚起奕奕的神採與波瀾,他不會刻意把這些千年流傳的精粹輕易賦予娛樂消費,但他會大大方方跟你:「你想聽哪首詞的故事,我都可以講給你。」

所以他很順其自然地接受來自我們的邀約,去開設《王立群品經典宋詞》這樣一檔節目,跟平臺很多主播「內容創業」的商業心態不一樣,王立群更在意的是多少人能聽懂他精挑細選為大家解讀的那100首詩詞。

「有一定層次的人才配聽我的課。」帶著點文人師者骨子裡根深蒂固的清冷和執拗,但熟悉他的學生和朋友都知道,他只是希望文學的美感可以被接收得更加乾淨和純粹。沒有浮躁的蹭熱度,也沒有喧囂的虛榮,有的只是對中國詩詞文史本身最大的渴望與尊重。

「教師必須有教師的樣子,溫情敬畏,守護傳統,傳承文化。」王立群腦海裡念茲在茲的師道精神不外如是。

他準備用一年的時間講完這100首精挑細選的詩詞,之後便重新沉浸回校園裡潛心自己的學術研究與教書事業,在他看來,留下有益的成品供人反覆吸取研讀已是盡了師者之職,而作為學者本身,更該的是在文化命脈、文化擔當、文化傳承上的筆耕不輟。

而這樣的執念與堅守,越是走近,越是叫人心生敬仰,無論是這校園的書聲琅琅,抑或是這社會的弦歌不輟,文脈賡續間,永遠需要千千萬萬個王立群。

相關焦點

  • 賞詞如風,王立群帶您品鑑宋詞之美
    楚天都市報1月12日訊(記者徐穎 通訊員單明宇)1月11日下午,著名文化學者王立群的新作——《賞詞如風——王立群品讀經典詩詞Ⅰ》,在北京國際會展中心中原出版集團展區內,舉行了推介會。據大象出版社相關編輯介紹,《賞詞如風——王立群品讀經典詩詞Ⅰ》為「王立群品讀經典詩詞」系列的第一本,是其回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老本行的心血之作。王立群作為嘉賓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及即將推出的2018年《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中所闡釋的諸多詩詞理念,以及其在「喜馬拉雅FM」中所作的詩詞賞析的講座中的精華都會在該系列中有所體現。
  • 《百家講壇》王立群:大西安天翻地覆的變化讓人驚訝!期待打造古詩...
    將《百家講壇》搬到了大西安與眾多書迷共話西安文化發展王立群表示,長安是詩詞的發源地,西安的發展離不開詩詞文化元素,希望西安能夠打造中國古詩詞之城2006年,登上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講述「王立群讀《史記》」系列人物並出版相關圖書,被觀眾譽為「百家講壇最佳學術主講人」,是十年來連續在《百家講壇》擔任主講人的學者。
  • 易中天在百家講壇上誦讀過的宋詞,語意高妙,真古今絕唱
    之前由其主講的百家講壇《品三國》等系列節目備受歡迎,也使得其進一步為大眾所熟知。而其在《品三國》開講之時所誦讀的一首宋詞,當為宋詞當中的翹楚之作。這首宋詞與三國文化有密切關係,也被視為作者最具代表性的詩詞。在易中天抑揚頓挫的誦讀當中,我們仿佛一下子穿越時空,回到了幾千年前的戰火紛飛的時代。
  • (人物)《百家講壇》名嘴排行 四位名嘴來自山東(組圖)
    一個以文化人、歷史專家、教師為主的《百家講壇》在娛樂當道的年月裡成為熱門節目,到現在,在《百家講壇》推出過講座的人已超過了20位,這些人在上「講壇」前,影響力只限於小圈子裡,但在央視走了一遭,他們名氣爆增,成為公眾眼中的明星。他們能走紅,除了央視這個造星平臺外,他們所具有的獨特氣質才是成為觀眾追捧的主要原因。
  • 王立群作品《賞詞如風》《賞詞如月》
    「王立群品讀經典詩詞」系列為王立群先生最新推出的系列作品,是其在《中國詩詞大會》及「喜馬拉雅」聽書中所作的詩詞鑑賞講座的講稿整理而成。本書為「王立群品讀經典詩詞」系列的第二本,收錄唐宋詩詞30餘首,多為婉約抒懷之作,側重從詞人個人境遇與詩詞中的情感表達入手,賞讀唐宋詞細膩、含蓄、溫柔之美。
  • 詩詞大會蒙曼點評蘇軾「蔞蒿滿地蘆芽短」,康震都接不上話,厲害
    品賞詩詞時,越是大家耳熟能詳、越是看起來通俗易懂的詩詞作品,其實品起來越有難度,也越能體現賞析者的水平。在《人間詞話》裡,王國維在3首大家再熟悉不過的宋詞中,品味出了「人生三境界」。第一層境界出自晏殊《蝶戀花》中的「昨夜西風凋碧樹。
  • "中國詩詞大會"帶動學詩詞熱潮 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節目現場 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節目正在熱播,這檔節目在廣大觀眾中引發了強烈反響,有網友感慨:「不知唐詩宋詞,焉知中文之美?古代經典詩詞真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為了答疑解惑,《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組特意邀請了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和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康震等嘉賓老師,他們或巧妙地把每道題目引申為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或深刻解讀詩人創作的社會文化背景,輔以現場多媒體手段,生動再現詩詞背後的故事,引導觀眾真正感悟到中華詩詞的精髓。不少網友表達了對這些學識淵博的老師的喜歡,「王老師,您好!
  • 最美的聲音讀最美的文字,朗誦名家指導大學生品味詩詞美韻
    楚天都市報12月7日訊(記者揭明玥 通訊員羅茜)《將進酒》《長恨歌》《釵頭鳳》《聲聲慢》《春江花月夜》……昨日下午,一場中華經典詩詞美韻大會在武漢晴川學院舉行,在著名朗誦藝術家和該校師生的共同演繹下,這些詩詞經典穿越歷史長河,迴響在大學校園,給學生們帶來一場國學洗禮。
  • 河南大學最牛博導,曾在百家講壇上走紅,32歲才考入大學十分勵志
    這句成語來形容王立群先生再合適不過了,對於17、8歲就邁入高考行列的大學生而言,在32歲才考入河南大學的王立群先生已經算是大器晚成。 但和尋常大學生不同的並不僅僅是年齡,王立群先生被稱為「河南大學最牛博導」,並且曾經在一檔電視節目中走紅——百家講壇。
  • 學國學誦經典傳美德:格蘭德版「詩詞大會」(組圖)
    ……  這些問題你能說出答案嗎?但是他們全都知道!  4月9日,青島格蘭德小學第三屆「學國學 誦經典 傳美德」競賽決賽舉行,預賽中脫穎而出的三個班級的孩子們在現場上演了一場精彩的格蘭德版「詩詞大會」!本次國學競賽共設詩詞九宮格、詩詞對對碰、猜猜Ta是誰、詩詞知多少、點字成詩等幾個部分;選題內容包含了國學基礎知識、經典詩詞文賦、成語、國學典故、中華傳統文化、美德與文明禮儀。
  • 《王立群讀史記》王立群有哪些經歷?
    但由於政審的原因,他沒等發榜就到開封市一家小學當起了代課教師。1977年恢復高考時,王立群已經32歲。按當時的規定,超過30歲的考生必須是1966、1967、1968三屆的高中生,因為這三屆沒有參加過高考。王立群是1965年畢業的高中生,參加過高考,不符合報考條件,錯失了高考機會。
  • 作家張大春:臺灣螢屏也需要《百家講壇》
    來滬講「俠義」,教人「認點字」,臺灣作家張大春——  臺灣螢屏也需要《百家講壇》  昨天,臺灣作家張大春來滬在「經典3.0名家」系列演講中,為讀者講解《七俠五義》,贏得滿堂彩,其新作《認得幾個字》也在書展上舉行首發式。
  • 《詩詞大會》冠軍,回贈「日本援華詩句」爆火:女人最了不起的才華...
    一路走來,從《百家講壇》到《見字如面》,再到《中國詩詞大會》,只要有她擔當評委,人們總是忍不住被她所吸引。舞臺上的楊雨教授,即使站在董卿身邊也絲毫不遜色。從《百家講壇》到《中國詩詞大會》她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最美女教授楊雨教授經常被稱作是「古典女神」,但其實,她也是風靡大學校園的「楊姐姐」。
  • 絕美插畫版《宋詞三百首》爆火!帶你品味宋詞之美
    而今我為你推薦的這本全新版本的《宋詞三百首》,則是以他的詞學思想鼎盛期的重編定《宋詞三百首》稿本為底本,  反覆校訂和重新編排,以求讓你讀到原汁原味、完整準確的宋詞  全新版的《宋詞三百首》共精選蘇軾、李清照、辛棄疾、柳永、陸遊等81位詩詞大家的283首經典詞作。
  • 王立群推出「新詩話」 獨家妙評100首經典古詩詞引熱捧
    千龍網北京8月5日訊 近日,著名文化學者、中國詩詞大會嘉賓王立群新作《王立群妙品古詩詞》推出。此次,王立群著力於恢復中國古人點評詩文的傳統,全書見解獨到,風趣幽默,力求發前人所未發,道今人所未言,深入淺出的流行語言讓傳誦一兩千年的100首古經典詩詞活在了當下。
  • 一套頂四套的《國學經典誦讀》,國學啟蒙這樣做才能物超所值
    因為它的內容十分豐富,不僅有《三字經》、《聲律啟蒙》裡的內容,也有《論語》、《道德經》裡的內容,更有84首經典詩詞、84個國學典故、60篇小古文,從名言佳句到詩詞對聯,從國學故事到趣味遊戲,用生動活潑的形式讓孩子體驗優美的國學文化。
  • 《中國詩詞大會》「良人」引出康震董卿王立群聊古今夫妻那點事!
    看《中國詩詞大會》,很多人都說這是背誦大會,沒意思!若是現場比拼作詩,那才厲害!然而,想法是美好的,但在綜藝節目中這樣比拼,是不現實的。第三, 詩詞的評判,沒有一個客觀標準,每個人的喜好不一樣,除非是特別耀眼奪目的詩作,估計其它大部分的都不分伯仲!容易發生扯皮事件!所以,感覺《中國詩詞大會》必須是背誦大會,至少目前是這樣。
  • 因「鋤禾日當午」被嘲的蒙曼,曾在詩詞大會即興贈詩給選手,高明
    詩詞大會導師蒙曼老師,到底算不算是當代才女?這似乎是一個不太好回答的問題。早在參加詩詞大會之前,蒙曼其實就已經是個文化名人了,在《百家講壇》可圈可點的表現,讓她收穫了不少粉絲。在詩詞大會第5季中,曾考到了一道關於這首詩的題目,因為有一定難度,所以選手答錯了。蒙曼在講解這首詩時,認為「鋤禾日當午」寫的是種莊家的過程,就是這個解釋讓她備受質疑和嘲諷。有觀眾認為她沒有耕種經驗,鋤禾怎麼可能是在種莊稼,誰會在大中午太陽正熱的時候種莊稼呢?
  • 32歲才考入大學,如今已成河南大學最牛博導、百家講壇著名人物
    32歲才考入大學,如今已成河南大學最牛博導、百家講壇著名人物喜歡看《百家講壇》的朋友們一定對王立群很熟悉。畢竟,能夠講晦澀難懂的《史記》變得通俗易懂是很難做到的事。令人佩服的是,王立群並不像其他名師諸如易中天、於丹一樣是畢業於名牌大學,反而王立群在當初憑藉著自己的履歷,連大學都考不上,但是卻憑藉著自己的頭腦一步步成為了大學內的知名老師,堪稱一份大學老師界的傳奇。出生在安徽的王立群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了河南,據親朋回憶說,王立群小時候就十分聰明,尤其是對歷史,可以說是到了十分熟悉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