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辰,在東方文化中使用頻繁,而且在很多實用門類中還總是把它做為已知量最先輸入。如果不正確,無疑將得出錯誤的結論。
時辰的確定,人人都覺得很簡單,然而,弄錯的卻大有人在,其中不乏德高望重的老學者。
例如,一次全國性的《周易》研討會在天水召開,偶然談及:
「現在是什麼時辰?」
「巳時。」
「錯了!」
「沒錯,九點至十一點為巳時,現在是九點半。」
「你這是什麼時間?」
「北京時間。早上跟廣播對的。」
「可這裡是天水。」
「……?」
錯就錯在這裡。
時辰,在全息場中是指太陽所處的角度。如「日出卯時」、「日中午時」等。古人是以晷針投在晷盤上的日影計時的,中午的刻度以北極星定位。
中國幅員遼闊,從東到西橫跨六十經度還要多,相差兩個多時辰。東北的佳木斯已是目出卯時,而新疆的喀什才是雞鳴丑時,全國統用一個時辰顯然不行。
現在使用鐘錶計時,當地時辰的確定可以用每經度4分鐘進行換算。公式如下:
進入子時=23點+4(Z-B)分
式中:Z——所在時區的中央經度,B——本地經度。
我國統一使用北京時間,北京地處東八區,東八區的中央經度是東經120°,Z就以120代入。
天水從分省地圖上查得,約為105.7°,B則以105.7代入。
這樣,天水進入子時就是:
23點+4×(120-105.7)分
=23點+4×14.3分
=23點+57.2分
=23點57分12秒
推算下來,在天水,北京時間9點57分12秒進入巳時,所以9點半仍然是辰時。
本公式被與會者戲稱為「畢氏公式」,同樣適用於世界其他時區。(畢汝仁)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