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站在山頭看風景變幻

2020-12-24 新華網客戶端

▲改革開放前後大寨村對比照片(拼版照片)。

攝影:本報記者曹陽

  得讓年輕人知道現在的好日子是靠老一輩人流血流汗換來的,至少要讓他們明白,你想開奔馳、寶馬,就需有艱苦奮鬥的精神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文化、王井懷

  立夏時節,大寨虎頭山上,來看風景的人絡繹不絕。這滿坡新綠、奼紫嫣紅之中,講述著一個悠長的故事。

  「太行山,山連嶺,嶺連山。萬山叢中,有一座山峰,名叫虎頭山。虎頭山根,有一個山村,名叫大寨。」55年前《人民日報》上一則新聞以此開頭。那是向全國介紹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的第一篇報導,之後一個時期,全國乃至世界不少人來到這個山村,參觀「海綿田」,學習戰天鬥地精神。而今,虎頭山建成森林公園,大寨成為4A級景區。

  虎頭山本是荒山坡,大寨原是貧瘠之地,這風景之花,是汗水澆灌出來的。

  在大寨景區,宋立英土特產店是個熱點。

  今年88歲的宋立英曾任村婦女主任,是著名的大寨勞模之一。她住在商店後面的老窯洞裡,前幾年村裡蓋了樓房,但她不願搬,每天拄著拐杖在商店和窯洞間走來走去,熱情而耐心地和來人合影,有空閒也坐下來聊往事、說變化。

  老人的父親是逃荒流落到大寨的,她說:「當年在虎頭山上『刨個坡坡,有個生活』,但一畝地只打幾十斤糧食,不夠吃,經常要出去討飯,討來什麼吃什麼。她十來歲就跟娘去幫傭,只為管頓中午飯,吃不飽可還要省下窩頭給沒飯吃的妹妹。」13歲時以一擔玉米(約75公斤)的價格被賣作童養媳。17歲時她成為大寨第一個女共產黨員。

  虎頭山鄰近虹橋關,屬黃土高原到華北平原的通道,古時軍隊在此安營紮寨,遂有大寨和小寨之名。清初大寨就有村民定居,但人少地薄,土地分散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是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地」。據《昔陽縣誌》記載,1953年2月大寨成立初級農業合作社,陳永貴當選社長,組織勞動競賽,當年全村糧食總產達10.15萬公斤,增加5.5%。之後大寨人流血流汗改造山河,將荒山坡建成能涵養水分的海綿田,到1962年,糧食總產增加到27.55萬公斤。

  一個二三百人的瘠薄山村,自力更生改山造地,十年糧食增產1.5倍以上,自己吃上了飽飯,還給國家提供了大量商品糧,這是艱辛勞動收穫的成果。大寨婦女以前很少幹農活,時任婦女主任的宋立英把年長婦女組織起來辦託兒所,自己帶領年輕婦女上山幹活。

  宋立英說得最多的是1963年。這年8月特大洪災衝毀了大寨人十年辛苦改造的良田,莊稼倒伏、糧食淤沒、房倒窯塌。大災之後,大寨人齊心協力,白天搶救莊稼、修復耕地,晚上挑燈夜戰、修房碹窯,並謝辭了國家的物資救濟。他們提出「三不要、三不少」,即不等不靠、抗災自救不要國家救濟的糧、款、物,秋後不少村民口糧、國家徵購糧、種子飼料。

  宋立英記得,她丈夫賈進才帶人上山採石料,10天砸碎兩把大錘,1米多長的鋼釺磨得只剩下1尺左右,手上每天都震裂血口,晚上回家讓她用針線將厚繭的裂縫合上,抹上豬油黃蠟用布條紮緊,一大早照常進山……

  依靠這樣艱苦的奮鬥,1963年秋後大寨人兌現了「三不要、三不少」的諾言。次年2月,新華社播髮長篇通訊《大寨之路》,詳細報導了大寨在窮山惡水土地薄的基礎上,揮著钁頭,奮發圖強的歷程。

  1964年6月毛澤東主席提出:「農業主要靠大寨精神,自力更生。」這年12月召開的第三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上,周恩來總理將大寨經驗和精神概括為:「政治掛帥、思想領先的原則;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愛國家、愛集體的共產主義風格」。「農業學大寨」的口號響遍全國。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太行山村,進入時代聚光燈下。

  虎頭山上有個漢白玉紀念碑,引得不少遊人駐足。這碑是紀念一位將骨灰撒在這裡的詩人和學者——郭沫若。

  郭沫若臨終前曾對家人說:「人活著誰也離不開糧食,大寨人艱苦奮鬥幾十年,解決了吃飯問題,創造了中國農業歷史性的奇蹟,所以我要把骨灰撒在大寨。」後來人也許很難理解,從那個13歲女孩「價格」為75公斤玉米時代走來的人們,對糧食的深刻情感,容易淡忘他們為自己、為我們能吃飽飯所進行的辛苦勞動。

  當時被大寨感動的不只是郭沫若,巴金《大寨行》寫他1964年到大寨的所見所想。其中寫到他兩次見宋立英,不曾交談,但知道「這個面貌清秀、身材瘦小的中年婦女是大寨第一位女英雄」,「每次治山治溝,她總是帶著婦女領先。」文中說:「我沒有什麼可以留給你們,我卻帶走了你們通紅的心,讓這顆像火一樣燃燒的心照亮我的眼睛,也照亮我的路。」

  郭沫若骨灰從空中撒下之時,虎頭山上沒有鮮花簇擁、哀樂低回,只有一堆堆用以導引飛機的篝火熊熊燃燒。這場景,似曾相識。「山前有浩茫茫的大海,山後有陰莽莽的平原……山上的香菸彌散,山上的火光彌滿。」這是詩人名作《鳳凰涅槃》中詩句。

  之後,大寨人開始經歷自己的鳳凰涅槃。在時代大潮推動下,大寨逐漸從土地刨食中走出,開始進行同樣艱難的二次創業。重新回村的郭鳳蓮帶著宋立英等村民出太行山到沿海參觀學習。宋立英記得,外地欣欣向榮的鄉鎮企業,讓她們大開眼界,看到沿海地區的發展繁榮,她曾和郭鳳蓮「興奮地一夜沒睡,聊了一夜打算!」

  通過考察,大寨決定辦羊毛衫廠,得到了江陰毛紡織染總廠支持和幫助。幾年時間大寨陸續辦起了水泥廠、發煤站、襯衣廠等企業。不在虎頭山上拼力開山刨地,投身大市場中揚波激浪,大寨人吃得更飽、更好了。

  後來,適應社會發展,大寨主動關閉了水泥廠、發煤站等汙染重的企業,組建了包括7家直屬企業和20多家品牌輸出企業的大寨集團,其中成立了旅遊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村民們都入了股。

  來旅遊的人多了,常有人打聽著來找宋立英,和她聊天、照相,還要她籤名。宋立英只上過掃盲班,剛提起筆來很有些侷促,私下裡花了不少工夫來練字。有人建議她開個店賣些寫大寨的書等,也是宣傳大寨。經過一段時間猶豫,她覺得自己也要跟上時代,便將臨街的屋子收拾了一下,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開了家店。

  「最近這幾年村裡的變化可是真大。」坐在自家店裡,宋立英說。

  2012年以來,大寨全面向旅遊景區轉型。依託大寨紅色文化和虎頭山綠色資源,大寨旅遊業風聲水起。

  2013年3月,大寨人民公社舊址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12月,大寨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大寨村支部書記賈春生說,村裡800多畝耕地在1983年全部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近年來,大都退耕還林或集體返租種蘋果,耕地只剩200多畝,由村集體統一組織耕種,村民只負責施肥、除草等田間管理和收穫環節。種地收入在大寨佔的比重已微不足道。

  2017年,來大寨的遊客有六七十萬人,旅遊業帶動了大寨村的全方位發展。

  在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郭鳳蓮說,現在大寨的主要產業是旅遊,還有服裝、飲品加工、農產品加工等,大寨也做電商平臺,大寨糧倉網運行快兩年了。

  憑藉企業收入,大寨開展了住房、供暖管道等建設。村集體承擔七成費用建起二層別墅和單元樓,每套房屋村民只需花不到十萬元,除了個別老人不願離開老窯洞,大部分村民都搬進了新居。趙存棠和老伴兩人住在五層單元樓裡,126平方米的房屋裝潢考究、乾淨整潔。他說:「水電暖氣齊全,冬天不冷夏天不熱,住著方便舒服。」

  雖然仍保持著農民身份,但除了一些老人,大寨村已經沒有多少真正意義上的農民。幾十年來大寨村人口總規模保持在530人左右,目前200多個勞動力中90%以上在本村企業就業,其中旅遊業從業者達100多人。

  2017年「80後」村民趙明星在村口建成了一家紅色博物館,主要展出「農業學大寨」時期大量年畫,簡易展廳裡,一幅幅有些褪色的畫面,組合出那個時代的鮮明印記。

  60歲村民趙華小在自家的二層別墅開辦了家庭旅館,二樓客房推窗可以望見鬱鬱蔥蔥的虎頭山,一樓客廳牆上掛著幅字:「大寨精神,永放光芒」,遊人在他家可以觀看當年的影像資料和相關書籍,趙華小也常和來客聊大寨人艱辛勞動的往事。他說:「得讓年輕人知道現在的好日子是靠老一輩人流血流汗換來的,至少要讓他們明白,你想開奔馳、寶馬,就需有艱苦奮鬥的精神。」

  今年1月,在宋立英家的不遠處,大寨幹部學院正式成立。大寨幹部學院是山西省委確定並重點支持建設的省級黨性教育基地之一。

  宋立英20平米的店面,旺季時常被遊人擠得水洩不通,相鄰的陳永貴故居也常擠滿人。

  採訪宋立英,不時有尋訪者來找她籤名、照相,還有人拿著剛從她店裡買的壓餅吃,也客氣地請老人吃。

  壓餅是用玉米面烤制的,香脆可口,商店招牌上寫著這是大寨「傳統食品」。這「傳統」的時間並不長,宋立英說,她小時候最好的食品是假豆腐也叫石條,是用玉米面和黃豆面摻合做成的麵食,在富人家幫傭時才能吃得到,窮人家能吃上玉米面拌谷糠的窩頭就不錯了。

  壓餅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村裡人吃上飽飯後開始製作的,能提高口感又便於攜帶保存。八九十年代食品越來越豐富,不僅窩頭、假豆腐早就沒人吃了,連壓餅也很少有人家再做,近幾年卻成了很受旅遊者歡迎的「大寨傳統食品」。

相關焦點

  • 再顧大寨話大寨
    好在還是由那些個理由替我做主,決定去大寨,就是當年紅極一時的農業學大寨的大寨走一遭。 準備好了,說走就走。在家的一家人起了個大早,順著導航指示的方向一路前行。 路上的風景不錯因為走得是高速,還有一份重任,也就不敢多看,憋不住的時候瞟上一眼周邊的風景,心還是專注在路況上,用在行走的瀟灑中。 大寨到了。這是我第二次走進大寨。先前來大寨的時候當然不是那個火紅的年代,是社會冷靜以後由單位組織學習、搞調研的時候。 我覺得大寨的自然景觀是不能論「好壞」的。虎頭山、狼窩掌也就是當地人的一種說法。看不出有什麼獨特的風格,也看不出太行山的倔勁來。
  • 聞名於世的大寨
    「大寨」兩個字是我們這代人非常熟悉的,20世紀60年代,在中國大地上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業學大寨」運動,這場運動一直延續到70年代末。 聞名於世的大寨,位於太行山西部,山西省東側,如今已成為山西著名特色旅遊景區和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
  • 一年四季都值得去的小鎮 四季風景在窗前變幻
    難道就沒有一個地方  能夠讓我們把一年四季都看個夠嗎?  ▼  當然有!  同樣是北方  但它可以滿足你站在自家窗前就能觀察一年四季的變幻!春天花草肅靜、夏天玩水避暑、秋天蕩秋靜思、冬天玩雪嘉年華,這幾大賞心悅目的事兒給您一次兼備!
  • 暢遊大寨,心潮澎湃
    用時一個多小時看遍了主要景點。梯田是大寨最平的地方二、沒能參觀陳永貴故居,卻偶遇大寨首任婦女主任宋立英老人。從景區下來,看天色尚早,就問路來到陳永貴故居門前,可惜也沒有開放,門縫很嚴,往院子裡看不到什麼。雖然沒能參觀,但身處故居門前,睹物思人,對這位傳奇式的農民總理的敬仰之心已然表達。
  • 自然風景美的動態變幻,規律的時間變化,晝夜晨昏的光影變化
    自然山水風景的動態變幻還和自然界有規律的時間變化緊密相聯繫。那晝夜晨昏的光影變化、四時季節的轉換會使山水風景現出千姿百態的美來,這是風最動態美欣賞的又一小特點。我們遊覽風景時,山水林泉等自然的形狀,色彩的關是觀賞的主要內容。
  • 山西臨猗王守忠:大寨行
    2020年7月30日清晨,我們乘車順209國道向北行駛,轉眼進入高速公路,憑窗望去,沿途風景優美,田園如畫,一路翻山越嶺,過橋梁穿涵洞,不僅觀賞到沃野平原和山地、丘陵各種地貌特徵,而且欣賞到了祖國的大好河山。隨著車輪的飛轉,我的思緒不知不覺進入彌留已久的大寨故事之中…… 大寨,位於山西省太行山腹地的昔陽縣境內,古時因宋軍抗擊遼兵入侵駐扎此地而得名。
  • 大寨虎頭山再現大自然
    圖片來源:太原晚報  李國俊文/攝  大寨是太行山麓松溪河畔的一個小山村,在昔陽縣城東南大寨其實並不大,何以冠「大」字為名?相傳在虎頭山背後有個重要關隘,叫虹橋關。北宋時,為抗擊敵兵,在此安營駐兵紮寨,故稱大寨。山不在高牞有仙則靈。虎頭山原本是野狼出沒、溝壑縱橫的險境,是勤勞勇敢的大寨人經過戰天鬥地,賦予了虎頭山之靈氣,使虎頭山變成了群芳競豔、飛鳥爭鳴的森林公園。今日葉帥題寫的「虎頭山」,綠樹成蔭、松柏成林、滿山蒼翠、果實飄香,山坳間黃櫨、灌木,丹黃朱翠,萬山紅遍,分外妖嬈。
  • 大寨梯田,絕美的等高線
    因為這次改造,大寨村的玉米畝產由10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從而成為中國農業的榜樣。 平山填溝,大寨造梯田時還收穫了一種精神,叫「艱苦奮鬥,自力更生」。中國早在秦漢時期就開始有梯田。享譽中外的昔陽大寨,一個優美的公園山村。層層梯田莊稼蔥綠,田田池水波光旖旎,森林鬱鬱蔥蔥,果園碩果纍纍,物華天寶,風景秀麗。山負深林蔥鬱的大寨森林公園景點列布,次第相貫形韻兼備,各盡其美。
  • 山東威海成山頭看日出,是國內最東邊的海岸線,日出早風景好
    我正是把它定為了此行的第一站。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來成山頭看日出也要起的比其它地方早一些,畢竟買了門票就看場日出也太不划算。海邊的風景很美,更值得一提的是這裡還有很高的地質鑑賞價值,十分值得一看。早上看日出晚上觀星空,最適合單人或者情侶入住。
  • 走進山西昔陽大寨展覽館 感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寨精神
    走進山西昔陽大寨展覽館 感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寨精神9月6日,由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委、昔陽縣人民政府舉辦的「媒體記者看昔陽」宣傳採訪活動正式啟動。連續三天,來自全國百家主流媒體記者齊聚該縣,聚焦黨建、工業、農業、扶貧、文化、旅遊、民生、城建、美食、古村落等領域,走訪昔陽縣縣城、城區社區和12鄉鎮進行實地採訪,用鏡頭和筆觸展現大美昔陽的精彩變遷。
  • 大寨梯田退耕還林
    虎頭山不再光禿禿 大寨梯田退耕還林 正是靠修造「海綿田」,大寨村的玉米畝產由10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從而成為中國農業的榜樣。     郭鳳蓮說:「那種單純追求糧食產量的觀念已經過時了。」大寨村過去種玉米,投入高,效益低,加上近幾年持續乾旱少雨,全村人畜吃水都發生了困難。為確保糧食豐收,大寨人還得四處拉水澆田。1999年全村玉米產量不到10萬公斤,僅為正常年份的20%。
  • 「A站王家衛」胖胖的山頭:以美食敬過往
    第一次看胖胖的山頭視頻的人,都會對這句話產生深刻印象。2019年3月28日,美食UP主胖胖的山頭在A站發布短片《敬過往·壹》,自此以後,他的每支視頻都會飄過這條意味深長的彈幕,後面往往會緊跟一句「到時候再說」。
  • 山西:昔陽大寨今日新貌引客來
    1964年的一句「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使大寨成為自力更生進行農田基本建設的樣板,被中國政府向全中國農村推廣,從而也讓大寨在中國現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們這一代人,沒有去過大寨的恐怕為數不多。多少年過去了,在我的心中,大寨仍然是個神聖的地方。」體驗團成員李大爺對記者說。
  • 登大寨虎頭山 文/馬舉
    1964年,偉大領袖發出"農業學大寨"號召,從此整個世界都知道了大寨這個名字。對於我們七十年還是在讀書的人,也看到了那時農村學大寨、改良農田、山地熱火朝天的場面,我們村的田2畝一塊一塊長方形的,就是那時平整的。還有好多學大寨時的成果,對農村的發展生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大寨是一個永遠的結,很想來大寨看看,不來大寨看看,心中打不開這個結。
  • 紅色之旅——大寨
    10.3日陪同學去大寨參觀,紅色之旅之行。長假第三日,為避免堵車防止景區擁擠,我們七點半出發,八點多就到達了大寨景區。大寨景區門票48元,停車費10元;醫護人員免費。解放後,以陳永貴、郭鳳蓮等為帶頭人的大寨人決心改變落後的面貌。他們艱苦奮鬥,治山治水,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建設了層層梯田,並通過艱巨勞動引水澆地,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因此,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肯定和表揚,並於1964年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從而成為全國農業的一面旗幟。大寨大隊的黨員、幹部和群眾,雖然住在群山之中,但是並沒有被太行山的山峰遮住視線,他們身在太行,眼看全國。
  • 站在「風景上」看風景,盤點全蘭州最美黃河三峽觀景臺
    01黃河三峽觀景臺蘭州美好的風景是無處不在,就看你有沒有發現,因為許多壯美的自然風光,也需一座觀景臺來讓我們俯看它的美,就好像古詩中說的「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一個絕佳的黃河三峽觀景地點,更能把觀景臺與風景融合
  • 大寨標語集錦:農業學大寨,大寨學全國,狼窩成良田,兇歲奪大熟
    去往山西省晉中市「農業學大寨」的大寨參觀遊覽,下了S45陽(泉)左(權)高速去往縣城的路上,路邊滿目的大紅標語提示你: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地方。標語內容,都是領導人隊「農業學大寨」以及大寨精神的肯定,我們一一看來。
  • 遠赴龍脊大寨梯田,追逐今年最後的金黃——桂林七天遊1
    三號線車廂我在「通心嶺站」出來轉地鐵六號線時,工作人員告知六號線因故障延遲一路上,欣賞車外風景。桂林北站出來高鐵站,必須要進行打卡。恆大影城公交站原本乘坐十二點的車去龍脊的,可是接駁車司機延遲又延遲到達
  • 「照哥站在山頭望,村村都有『丈母娘』」
    曾有人以玩笑口吻形容他:「照哥站在山頭望,村村都有『丈母娘』。」其實大家都很清楚,這是在苗鄉侗寨獲得的最高禮遇。當善良的苗家阿婆把來客當成女兒女婿一樣看待時,他們就是把來客當成了自家人。他迅速喝完油茶,站起身來:「我還得趕到村部辦公室去發稿,走了。」那時已是晚上10時30分。  只要有突發狀況,總缺不了諶貽照的身影。
  • 廣西大寨村:旅遊致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當他得知家鄉即將與旅遊公司合作開發梯田觀景旅遊的時候,他回到了大寨。  大寨村支書 潘保玉:我們全村村民的工作就是要種好這個田,種好田就是按季節去耕種,按季節去收割,種好了這個田就是種好了這個風景。  現在的大寨村,老鄉們不僅將梯田當做一種風景來耕種,同時通過對梯田灌溉系統的科學規劃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