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行雨巷,耳畔響起揚州小調:「揚州城 巷子深,戶挨戶 門對門,門裡門外一家人,清早開門問個早,小巷雖狹不礙人,來往行人禮三分,賣菜的慢語輕聲, 賣菜的如撥琴箏。揚州城 巷子深,夏不熱 冬不冷,月下小巷更迷人,夜風徐徐拂人面,滿耳管弦吐心聲,春江花月又逢春,吹簫的閉目輕吐,撥弦的如執繡針。
一段段不同尋常的故事在小巷深處演繹。聽聽那些巷名就有趣,如益人巷,二郎廟,三義閣,四望亭, 狀元巷,黑婆婆巷,螺獅結頂巷,粉妝巷、大描金巷、小描金巷、瓊花巷……讓你想像的翅膀穿越歷史的天空。揚州的小巷大都比較窄,有的窄處僅容一人通過;有的巷口雖寬,卻越走越窄,臨近巷底,正當山窮水復疑無路時,拐過一個直角彎,便「豁然開朗」。
我少年時讀過戴望舒的詩《雨巷》,詩中所描繪的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和「丁香一樣的姑娘」詩意畫面,永遠定格在我的腦海中。
當我們在揚州古城考察時,天空飄雨,從東關街轉入那一條條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我此時恰如雨巷中孤獨的行著的彷徨者。
時代變了,此時走在雨巷我,心境與詩人戴望舒不一樣,但不同時期的孤寂和吶喊,都是懷著對未來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
我在雨巷中獨行,指望出現那一幕:
「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但這種詩意的豔遇畫面沒有從精神世界走到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