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再展國寶!看古人如何畫那些「真山水」

2021-01-10 人民資訊

本文轉自【雅昌專稿】;

7月10日,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新展「攬勝——近現代實景山水畫」,但事實上,現今學界對「實景山水畫」概念的釐定和使用仍舊十分模糊。

實景山水畫是不是個偽命題?

臺北故宮認為:畫中山水真實存在於現實中的這類繪畫,可通稱為「實景山水畫」。如其展出的沈周的《畫廬山高》(國寶級文物)中的廬山即在今江西境內。

7月10日至9月23日,「攬勝——近現代實景山水畫」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

圖為展覽海報

事實果真如此嗎?其他學者又是如何認定的?

單國強認為,實景山水畫,顧名思義,是指以寫實手法描繪真實景致的山水,其具體內容可歸納為名山大川、名勝古蹟、名人園宅幾個方面,其有別於其他類山水的特性可概括為真實性、具體性、寫實性。

真實性,意為描繪對象為客觀存在,而非想像或綜合;具體性,意為有地點和名稱,而非籠統或泛指;寫實性,意為準確再現山水地貌或特徵,而非寫意式的舍形取神。

明 沈周 《畫廬山高》軸 193.8cmx98.1cm

國寶級文物

這一概念看上起似乎很有道理,但當我們按圖索驥時,卻會發現,很少有山水畫完全符合這一定義。以《鵲華秋色圖》為例,趙孟並未「準確再現山水地貌」,他用寫意筆法畫山石樹木,脫去精勾密皴之習;且此畫為趙孟回到故鄉浙江後所作。連方聞、賀萬裡等學者在文章中也將其描述為「與現實景物相去較遠,寫實主義已不復存在的作品」。

此後諸多研討會中,學者雖都討論了「實景山水畫」話題,但在概念定義和使用上卻依舊沒有完全達成一致。這種情況的出現,或許與研究角度有關,也或許與畫論中龐雜概念間的糾纏繁複有關。

在這種學術背景下,臺北故宮推出「攬勝——近現代實景山水畫」展,並將吳鎮的《嘉禾八景》和沈周的《畫廬山高》(國寶級文物)

納入其中,這一做法或許本就值得商榷。

吳鎮《嘉禾八景》局部

文末附全卷

在臺北故宮官網的公開資料中,此次展覽意欲通過古今作品的對比,討論繪畫風格本身摹寫實景的能力、影響實景描繪的因素,以及實景山水畫於20世紀以來受到寫生概念與政局影響下的發展,藉此探討近代實景山水畫裡「實景」與「山水畫」間若即若離的複雜關係。

且不說吳鎮的《嘉禾八景》和沈周的《畫廬山高》是否屬於「實景山水畫」,連此次展出的關山月《貴陽花溪圖》、祁昆《廬山憶舊》等是否屬「實景山水畫」亦值得探討。如果展品中的部分作品無法被歸入同一概念,溯源、對比則無從談起。

如果「實景山水畫」確如臺北故宮所言……

雖然從學理上看,將展覽名稱定為「近現代實景山水畫」略顯粗糙,但倘若如此,我們是否可能有一些新發現?神奇的是,當我們跟隨臺北故宮,把「實景山水畫」定義為「確有其地的山水畫」後,展覽脈絡便一下清晰了起來。

不得不說,此次展覽陣容還是比較龐大的。四幅古畫加持,其中沈周的《畫廬山高》還是國寶級文物。展覽分為6大單元:「風格與景致」「廬山真面目」「新時代的遊蹤」「山川在握」「時局下的勝景」與「實景的啟示」,從7月10日持續至9月23日。從公布的展品名單看,還是可以看出「實景山水畫」的發展及其在20世紀西學影響下的新面貌。

實景山水畫亦是中國繪畫的獨特門類,與所謂描摹視覺經驗的「風景畫」有所區別。在這個概念裡,畫裡山川並非眼前景致的如實記錄,而是眼前景致和畫家心中景致的融合。(臺北故宮言)

雖然實景山水畫中不乏以特定景點為題材的作品,但其創作往往受到歷史文化、個人經歷與繪畫傳統的啟發,是人、景物與傳統等互動的產物,不見得與景物的實際形貌完全一致。此次展出的吳鎮和沈周作品即是如此。吳鎮的《嘉禾八景》,採用刻意簡化的物像與大片留白,畫出嘉興附近的八處風景勝地,呈現溪橋塔寺在雲霧裡若隱若現的景致;沈周的《畫廬山高》則乾脆是根據文學意象而來的想像之作。

民國 呂壽琨 《烏來瀑布》軸 272.5cmx68.5cm

為了回答這些疑問,館方將兩幅古畫穿插進第一、二單元,與後世作品形成對比。如將吳鎮《嘉禾八景》和關山月《貴陽花溪圖》並列。其中,嶺南派畫家關山月的《貴陽花溪圖》,選擇以繁密的筆觸與連續性的構圖,描繪貴陽市裡的花溪公園,令觀者宛若置身其地,隨溪蜿蜒,飽覽園內風光。前者採用宋代以來「瀟湘八景」的圖繪模式,後者則以帶有西方透視法意味的手法形塑空間,使觀眾直接感受古今在景物的處理手法上的不同。

民國 夏敬觀 《觀瀑圖》軸 103cmx47.7cm

此外,在第二單元「廬山真面目」中,展覽展出了古今以「廬山」為母題的部分作品。自5世紀起,已出現以廬山為題的畫作。唐代詩人李白形容廬山瀑布的名句「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無疑塑造了廬山的標準形象。錢維城借知識,將廬山一地的多處勝景匯聚成幅;祁昆《廬山憶舊》記錄視覺印象;呂壽琨的《烏來瀑布》,則展示了深印腦中的經典名作等等。

民國 張大千 《華山古松》成扇 18cmx44.8cm

民國 錢厓 《水光瀲灩》軸 55cmx52.5cm

眾多的廬山面貌中,哪一個才是廬山的真面目?加入了想像的實景山水,是否還是原來的那個「山水」?也許,作為觀者,本不必要糾結這些問題。因為,在觀賞的過程中,這些作品或許已然為我們觀看實景提供了另一種方式。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國寶聚焦」展
    近日,為期三個月的「國寶聚焦」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拉開序幕,宋代蔡襄《書尺牘》冊和梁楷《潑墨仙人》冊在此展出。「國寶聚焦」展每期僅展兩件書畫巨作,數量儘管不是很多,但都是美術史中聲名赫赫著作。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書畫文物,根據藝術性的高下,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種等級。為了呈現推動古物分級的成果,從2020年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將選定正館107陳列室規劃為「國寶聚焦」專室,每次選展二組件國寶級書畫,展期以三個月為原則,定期更換展件。若屬「七十件限展書畫精華」,展期則以42天為上限。
  • 全球好展|今夏,去臺北故宮動物園特展看「萌寵」
    臺北「故宮動物園」特展中的萌寵們不過更讓人高興的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首次為小朋友們舉辦的「故宮動物園」特展現已開幕,將展至2019年9月25日,還推出了一個「故宮召喚師」遊戲。展出院藏動物主題繪畫30多件,年代從宋代至民國,多為歷代宮廷畫家工筆畫作,包括宋徽宗《寫生卷》、李迪《狸奴小影》、蘇漢臣《開泰圖》、錢選《文殊洗象圖》、劉松年《海珍圖》、郎世寧《畫交阯果然》、金廷標《仿陳書畫冊眠犬眠犬》、更有聶璜妙趣橫生的《海錯圖》等。值得一提的是,展覽將動物圖片與古畫並置展出,讓小朋友馬上就能分出圖畫和真實動物的差別,我們不妨用逛動物園的姿勢去臺北故宮看展覽吧。
  • 臺北故宮「國寶聚焦」展朱熹《易繫辭》、唐寅《採蓮圖》
    澎湃新聞獲悉,從昨天起,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國寶聚焦」展,該展每期僅展兩件書畫巨作,雖然數量不多,但均為美術史中聲名赫赫的一時之選。此次將展出宋朱熹 《易繫辭》冊和明唐寅 《採蓮圖》卷。展期為三個月。唐寅《採蓮圖》卷局部唐寅《採蓮圖》卷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書畫文物,依藝術性之高下,區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種等級。為了展示其推動古物分級的成果,從2020年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將選定正館107陳列室規劃為「國寶聚焦」專室,每次選展二組件國寶級書畫,展期以三個月為原則,定期更換展件。若屬「七十件限展書畫精華」,展期則以42天為上限。
  • 臺北故宮用45件書畫告訴你 什麼樣的文物才是「國寶」?
    一件文物如何被定義為「國寶」?它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2017年10月4日至12月25日,臺北故宮博物院將舉辦一場擘畫「國寶的形成」特展,希望通過書畫菁華的展覽和詮釋,向觀眾推介「國寶」的評選標準以及古物分級制度的宗旨與成果。  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臺北故宮決定以書畫為例,特從所藏書畫中遴選出34件國寶級書畫及11件重要古物向大家闡釋「國寶」的定義標準。
  • 到臺北故宮,一定要見的國寶!
    臺北故宮在規模和氣勢上沒法和北京故宮相比,但你可別小瞧,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寶物,那都是珍品中的珍品。有人說:「北京故宮的建築世界第一,臺北故宮的藏品世界第一。」那些濃縮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青銅,書畫,瓷器,玉器,珍籍,珍玩,仿佛穿越時空。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臺北故宮的那些鎮館之寶,一睹為快。
  • 閻立本《職貢圖》、巨幅山水漸次呈現,臺北故宮公布新年特展
    其中「巨幅名畫」作為臺北故宮頗具特色的常設展,將繼續展出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曆代書畫名跡,如馬遠《畫雪景》、文伯仁 《吳山春霽》、王翬《千巖萬壑圖》等。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曆代書畫名跡既豐富又具有很強的藝術性。部分尺幅超大的作品,無法於一般展櫃中陳列,僅能藉由202室的挑高大陳列櫃中展出。
  • 翠玉白菜稱不上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卻對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所知甚少,這次去臺灣恰逢2015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臺北故宮舉辦了「典範與流傳-範寬及其傳派」特展,並展覽了故宮真正的天字第一號國寶《溪山行旅圖》,同期,北京故宮也舉辦了「石渠寶笈特展」,與《溪山行旅圖》堪稱雙壁的《清明上河圖》以及《伯遠帖》等重量級展品展出,為一時兩岸文化盛事。藉此機會,我覺得應該寫一點東西以正視聽。
  • 時隔9年 臺北故宮三寶再合體展出
    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可望明年10月間三寶並陳,是時隔9年後的再次合體展出,亦作為臺北故宮北院正館2022年修館前的一次獻禮。《溪山行旅圖》向來被視為臺北故宮鎮館之寶,圖為臺北故宮博物院到宜蘭小學舉辦複製文物教育展所展示的複製品。
  • 臺北故宮「鎮館三寶」被指是「典型的以訛傳訛」
    去臺北故宮參觀了幾次之後,我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普通觀眾對臺北故宮的認識頗有偏差,大家把翠玉白菜和肉形石這種東西當成國寶,排大長隊參觀。卻對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所知甚少,這次去臺灣恰逢2015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臺北故宮舉辦了「典範與流傳-範寬及其傳派」特展,並展覽了故宮真正的天字第一號國寶《溪山行旅圖》,同期,北京故宮也舉辦了「石渠寶笈特展」,與《溪山行旅圖》堪稱雙壁的《清明上河圖》以及《伯遠帖》等重量級展品展出,為一時兩岸文化盛事。藉此機會,我覺得應該寫一點東西以正視聽。
  • 臺北故宮的「國寶」宋畫,拿放大鏡看會嚇你一跳
    一張宋畫,可以放在手機中觀看,完全禁得住你手指無限度的撐大。每一次局部的放大,都會令你發現一個意想不到的新世界。 以下是臺北故宮館藏的宋畫精選: 宋人 江帆山市
  • 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館裡的七大國寶,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看一眼
    臺北故宮又稱臺北故宮或中山博物院,屬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1965年在臺北市陽明山建成,其包含了大量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熱河行宮中的藏品,是臺灣仿北京故宮建造的一座大型歷史博物館。相信了解臺灣的都知道,臺北故宮一直以來就號稱國寶眾多,更是頻頻展出一眾珍品和孤品。
  • 【雅昌專稿】臺北故宮用45件書畫告訴你,什麼樣的文物才是「國寶」?
    一件文物如何被定義為「國寶」?它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2017年10月4日至12月25日,臺北故宮博物院將舉辦一場擘畫「國寶的形成」特展,希望通過書畫菁華的展覽和詮釋,向觀眾推介「國寶」的評選標準以及古物分級制度的宗旨與成果。
  • 臺北故宮四大書畫饗宴:從長生不老、仙氣飄渺看到海上繁華
    憑藉豐富的古代書畫收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在書畫策展方面一向多是大手筆。「澎湃新聞·古代藝術」獲悉,盛夏之際,臺北故宮博物院昨天宣布,從7月1日同步推出「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杏林春暖—傳統醫療趣味書畫」、「偽好物—十六至十八世紀蘇州片及其影響」及「典藏新紀元—清末民初的上海畫壇」四大主題各異、年代及地理都跨度極廣的書畫特展。
  • 那些南遷中安身臺北的寶貝(組圖)
    於是民間就有了「臺北故宮的展品三個月換一次,三十年才能看完」這樣一個說法,其實換的都是書畫,毛公鼎散氏盤這些不怕光的東西是一直在展出的。臺北故宮書畫雖多,一年也只能展出來兩三幅名作,而且都是限展一個月左右,生怕光照多了國寶受不了。至於真正海內無雙古今鮮對的國寶,好比說溪山行旅圖和快雪時晴帖這樣有傳奇色彩的神品,那就真說不好什麼時候會展出了,十年不展也屬正常。
  • 國慶觀展指南|上海展美國藝術與錢瘦鐵,臺北呈書畫國寶菁華
    在上海,有上海博物館重磅推出的「1865-1945:美國現代藝術八十年」大展,中華藝術宮今起對外展出的則有籌備策劃極久的「錢瘦鐵藝術展」,上海歷史博物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等也持續展出關注度頗高的展覽。10月1日起,臺北故宮將推出一系列特展,其中「國寶再現—書畫菁華特展」可謂遼博「中國古代繪畫展、書法展」後 ,下半年最重磅、陣容最強大的特展,26件展品,件件皆是國寶級名跡。
  • 春節觀展之臺北|「鳥譜」、花香、古玉,臺北故宮年味濃
    臺北故宮北院,來禽圖特展展場內臺北故宮北院「亞洲探險記特展展場」,汪正翔攝澎湃新聞了解到,新春喜慶二月,臺北故宮北部院區有花果禽鳥和鳴的「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見證東西文化交流經絡的「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及第二展覽區的重量級印象畫派特展「悠遊風景繪畫—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
  • 臺北故宮PK北京故宮 誰的國寶最多?
    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建造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五牛圖》《五牛圖》為唐代韓滉所畫,麻紙本,縱20.8釐米,橫139.8釐米。銅鍍金畫琺瑯懷表銅鍍金畫琺瑯懷表,直徑6釐米,厚3.8釐米。
  • 臺北故宮執意借「國寶」給日本 日本的「回報」呢?
    但是這次,臺北故宮的兩個「自我打臉」行為讓民眾看出了端倪。第一個反常點,是臺北故宮這次放鬆了出借藏品的管控。用臺「名嘴」黃智賢的話說,這次,「國寶是被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地敬獻給日本大人」了。以往,臺北故宮對於文物的借出及監管流程並不是這麼隨便的,而是有一系列「藏品出借作業須知」,對出借藏品的流程有嚴格的管控。「藏品出借作業須知」第七條規定,「為達成文化交流目的,本院基於互惠原則,得要求境外借展單位提供相等質量之回饋展。」臺北故宮此前與境外國家交流時,也是這麼做的。
  • 喜馬拉雅獨家上線臺北故宮前院長周功鑫講述國寶檔案節目
    》13日獨家上線喜馬拉雅,這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錄製的首檔長篇音頻節目,也是首次系統性地向大眾講述臺北故宮國寶的故事。  周功鑫將在節目中揭秘國寶檔案,從陶器、玉器、繪畫、書法、珍玩六大類別講述151件臺北故宮藏品和這位31年「宮內人」的研究心得,為兩岸同胞奉上一場難得的文化饗宴。  近年來,喜馬拉雅持續打造優質內容,葉嘉瑩、傅佩榮、閻崇年、易中天、張其成等百餘位歷史人文名家相繼在喜馬拉雅開設音頻節目,這些精心製作的歷史文化好課也在喜馬拉雅表現搶眼。
  • 臺北故宮or北京故宮?究竟誰更能代表故宮博物館?
    故宮文物南遷的這段歷史,讓兩岸間形成這樣一個普遍印象:抗戰時期,存放在北京故宮中最有價值的文物,早已經打包南遷,那些留在北京的文物都是些不值一提的瑕疵品,比如,臺北故宮的鎮院之寶精品中的精品翠玉白菜,正是蔣介石從北京運到臺北故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