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市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海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實施意見》。市政府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實施「重點支持、重點傾斜、重點發展」政策,迎難而上,開拓進取,有力推進全市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和內涵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
1.基本情況
1.1規模和結構
我市有中等職業教育學校4所(其中公辦學校2所,民辦學校2所), 即海南省三亞技師學院、三亞市中等職業學校、三亞百年農工子弟職業學校和三亞海洋職業技術學校。全市中職在校生8401人。2018年中職學校招生情況:三亞技師學院招生2661人;三亞市中等職業學校327人;三亞百年農工子弟職業學校55人;三亞海洋職業技術學校308人,2018年招生計劃共3023人,實際錄取3337人,完成計劃的110%。2017年三亞市初中畢業生9077人,高中錄取4958人,中職學生2952人;2018年初中畢業生8907人,高中錄取5030人,中職學生3337人,高中階段普職招生比例1:0.66,與上一年度相比中職學生人數有所增加。
1.2設施設備
2018年,我市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大力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全市中等職業教育面貌得到進一步改善,教育教學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我市中等職業學校硬體設施不斷改善,較上年有所增長。生均教學儀器設備資產值9984.5萬元比上一年度的7960萬元有所增長。生均紙質圖書30.57冊比上一年度的25冊有所增加。生均實訓工位數0.8比上一年度的1.33減少,總體與上一年度相比的變化不大。如三亞技師學院擁有與現代企業相匹配的設施設備,有集教學、實習和技能鑑定為一體的實訓基地,擁有與教學配套齊全的體育中心、圖書館、行政教學綜合樓、報告廳、酒店樓、實訓樓。學校配備了電工電子、旅遊酒店、汽車機械、財會、外語、計算機、烹飪、美容美髮、體育、音樂等專業實驗室和實訓室共計102個。目前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為13410元,比上一年度增加1162元;生均實訓實習工位數為1.33,與往年比較基本持平。圖書館各類館藏文獻資料 7萬餘冊,電子圖書20萬冊,生均各類文獻資料達42冊。
1.3教師隊伍
我市加強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建成了一支「雙師型」教學團隊,教師結構合理,能滿足教育教學和實訓的需要,促進全市中等職業教育加快發展。2018年全市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428人,生師比19.6:1,「雙師型」教師比例51.4%,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比例85%,專任教師碩士以上學歷比例7.2%比上一年度的5.46%有所增加,專任教師高級職稱教師比例17.8%。
2.學生發展
2.1學生素質
培養合格接班人和高素質勞動者是中職教育的根本目的。我市一貫堅持這一辦學目標和指導思想,將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作為我市中職教育的基本導向,堅持硬體建設和內涵發展雙輪驅動,堅持「以德立校」和「依法治校」相結合,一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校園、進課堂;二是按規定開設並上足上好中職德育課,深入實施德育精品示範工程,進一步探索和完善具有職業教育特色德育系列教育方案;三是突出「文明禮儀教育」、「傳統文化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題活動,每周都有精心設計的德育活動,紮實推進,力求實效。四是堅持「文有文明風採,武有技能大賽」,堅持每年舉辦文明風採大賽和技能競賽,弘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五是認真抓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課合格率、專業技能合格率、體質測評合格率、畢業率等數據與上一年度相比有明顯提高。全市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良好,得到用人單位等社會各界的肯定和喜愛,得到很好的發展。學生文化課合格率為 85%,專業技能合格率為91%,學生體質測試合格率為77%。
2.2 就業質量
為促進學生就業,我市各職校開設了就業指導課,加大就業教育。首先,讓學生明白在我國現階段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就業形勢,了解就業的影響因素,明確自己就業方向,逐步學會觀察分析就業形勢,形成自己的就業觀。配備專兼職就業指導教師隊伍,設立就業專員,形成校系聯動就業機制。將《職業與就業指導》課列入教學計劃,開展新形勢下就業政策、就業形勢等方面的教育。其次,大力拓寬就業信息渠道,為畢業生就業開闢穩定渠道。構建了學校與畢業生聯繫平臺(包括就業微信公眾號),強化與用人單位的聯繫與溝通,加強就業基地建設。舉辦雙選會、各專業不定期召開小型雙選會,邀請用人單位到學校招聘畢業生,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
2018年全市中職學校畢業1701人,就業率98%,對口就業率 88%,初次就業月收入1500-1800元/月。學生絕大多數在各類企業就業,就業的總體流向以旅遊、醫療、商貿、零售和汽車為主,行業大部分屬於第三產業,其他的包括繼續升學深造和參軍入伍等,主要在海南省內就業,主要集中在「大三亞旅遊經濟圈」,小部分到了上海、廣東、廈門。學校緊貼海南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瓊南為根,服務為本、德育為先、技能為重、就業為要」宗旨和「聚焦國際旅遊、深耕現代服務」為特色。全市中等職業學校就業質量持續向好的方面發展。
3.質量保障措施
3.1專業布局
專業設置緊密結合三亞市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立足服務社會,立足促進學生就業,科學合理開設專業課程。圍繞職業提升發展戰略,積極構建「專業核心課程+就業方向課程」的課程體系,不斷加強專業建設,打造精品專業。在辦好原有傳統及特色專業的同時,重點加強汽車運用與維修、服裝設計與工藝、機械加工、電子電器、中餐烹飪與營養膳食等專業建設,著力打造物流、數控、電子營銷、護理及涉農專業,加快發展面向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專業,積極推進精品專業、精品課程建設。全市中職學校專業設置調整、專業布局與產業吻合度、貢獻率逐年提升。專業設置方面,各學校緊貼國家建設自由貿易區(港)需求適時調整設置專業課程,以「聚焦國際旅遊,深耕現代服務」為特色,開設電氣、旅遊、汽車、經貿、信息(涵蓋藝術設計)、美發、烹飪等類型專業,目前全市共開設9大類39個專業。
3.2質量保證
我市中職學校緊緊圍繞以保證質量為目標,通過多層次、全方位的措施和途徑,落實全面保障質量工作。一是加強教學管理。各學校進一步完善了一系列教學管理規章制度,保證教學管理各個環節有章可循,使得教學管理規範化、制度化。進一步健全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建立了以教學評價、督導為主,以調控為重點,以課堂教學為關鍵環節,以長效機制為目標的質量監控體系。二是加強學生管理。進一步完善了相關學生管理制度。《學生常規管理總則》《學生手冊》《專業系部學生管理崗位職責》《學生會管理制度》等。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抓手,創辦德育工作特色。開展各種主題教育活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通過開展《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公約》活動,弘揚工匠精神,開展社會文明大行動、法治進校園、校園文體等主題活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責任感。三是加強安全管理。落實和完善學校食品安全責任制度,增強責任意識。將食堂食品安全工作納入學校日常管理,加大對學校食品衛生的監管力度,嚴抓食堂進貨食品索票索證、留樣、記錄、建立臺帳等環節。加強校園及周邊安全治理,做好校園和周邊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四是加強科研管理。引導教師以課題研究為抓手,積極參與教科研活動,營造全員參與的氛圍。申報省級課題研究項目,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各類比賽,促進教師提升業務能力。如三亞技師學院組織申報中國職協2018年度優秀科研成果評選活動獲得一等獎2個、二等獎6個、三等獎5個、優秀獎15個。組織申報中國職協2018年度全國技工院校實驗實訓設備類優秀科研成果評選活動獲三等獎1個、優秀獎1個。組織教師參加第一屆全國技工院校教師職業能力大賽獲得二等獎1個、三等獎1個。組織教師參加第一屆全國技工院校教師職業能力競賽海南省選拔賽獲得一等獎2個、二等獎4個、三等獎1個。組織申報2018年海南省職成教學會論文評選活動獲得二等獎1個、三等獎2個。組織教師參加海南省中等職業學校旅遊服務與管理專業教學設計大賽獲得二等獎1個,組織教師參加海南省2018年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獲得一等獎1個,組織教師參加海南省中職語文教師課堂教學比賽獲得一等獎1個。
3.3落實教師編制,教師培養培訓情況
不斷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探索系統編制、系統教師管理模式,有效保障了教師權益。同時,大力支持中等職業學校選送和鼓勵教師到有關高校、企業培養、培訓,頂崗實習,特別是加強校本培訓和技能培訓,全面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實踐能力和教學水平。面向社會、企業聘用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擔任專業課教師或實習指導教師,壯大「雙師型」教師隊伍,滿足職業學校對專業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從事教學工作的需要。全市公辦中職學校教職員工585人。專任教師人數428人,「雙師型」教師比例51.4%。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加大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力度,做到資金到位、人員到位,專兼結合,引進和培養結合,全面落實骨幹教師的培訓。組織教師參加培訓,落實年度國家級項目培訓,繼續推進省級骨幹教師進修培訓,積極組織教師參加省市有關部門組織各類培訓活動,努力創造更多更好的學習機會,制定相應的制度,帶動各個專業學科教學水平的提高。全市中職學校教師2018年參加各種培訓 427人次,其中國家級培訓13人次、省級培訓 207人次、出國培訓1人次、班主任各級各類培訓26人次、市級校級培訓達到180人次。
4.校企合作
4.1校企合作開展情況和效果
我市各職業學校積極探索、改革和深化產教融合辦學模式,努力構建現代職教體系,深化教學模式改革,主動適應社會需求,以校企合作為抓手,加快產教融合,提高辦學效益。校企合作深度、質量、數量較上年大幅提高,開展校企合作取得較好的效果。三亞技師學院與企業建立了一批長期的校外實訓及校企合作基地,已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用人單位90多家,合作單位從原來單一的旅遊、酒店等行業擴寬到商貿、餐飲、旅遊景區、零售和汽車等涉及旅遊和現代服務等行業。學校進一步加強與央企、知名品牌企業及泛珠三角區域企業的合作,探討做好國際合作交流。2018年與三亞亞特蘭蒂斯酒店、三亞國際免稅城和三亞千古情景區等一批知名度較高的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係,同時還開拓省外就業資源,為實現校企資源的有機結合和優化配置,共同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2008年7月與海口科力電子信息有限公司進行校企合作,雙方就校企合作共建海南微軟IT學校<三亞>考試認證中心、海南微軟創新中心暨海南微軟IT學校校企合作基地展開了深入交流,籤訂了校企合作協議;2018年10月與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初步達成校企合作框架協議共識,雙方將進行校企合作籤約儀式和合作掛牌。此外學校與海南阿凡達人力資源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籤署產學合作框架協議,合作建立健康服務產業人才培訓機制與育成基地。通過建立政府部門、行業企業、技工院校合作機制,形成校企合作共同體,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為企業培養更多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同時也為學生實習、實訓、就業提供更大空間,達到互惠共贏的目標。三亞市中等職業學校通過靈活多樣的合作模式進行校企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採取「訂單」式、工學交替模式 、頂崗實習等合作模式與企業籤訂聯合辦學協議,進行校企合作。百年職校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學校除了有大量的老師來自企業一線外,更多的是將學生帶到企業中去在一個真實環境下進行實操練習。同學們分批並先後去了天域度假酒店、希爾頓大酒店等酒店進行實操練習,並利用寒、暑假進行勤工儉學。2018年度與萬豪度假酒店、太陽灣柏悅酒店先後籤訂長期教學共建協議。海洋職校積極拓展校企合作渠道,加大與企業之間的聯繫,並與亞龍灣五號度假別墅酒店、三亞中心皇冠假日酒店、三亞國光豪生度假酒店、三亞天域度假酒店、三亞半山半島洲際度假酒店、武漢方正遠洋船舶管理有限公司等單位籤訂校企合作協議。
4.2學生實習情況
市教育局轉發了省教育廳《轉發教育部等五部門關於印發<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的通知》,在年初工作會上,對學生實習管理工作進行了強調要求,年中對實習情況進行了摸底檢查,年終在辦學大檢查中進行了突擊檢查。總體來看,全市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工作整體情況良好,三亞技師學院先後與上海寶燕集團、廣州旭麗電子、三亞亞特蘭蒂斯、亞龍灣天域度假酒店等多家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係。各種形式的校企合作,不僅為專業建設帶來先進的理念,使學校培養目標更貼近用人單位的需求,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實習和就業渠道,提高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在學生實習工作中,學校嚴格執行《學生實習管理規定》,詳細制定學生頂崗實習計劃,籤訂頂崗實習三方協議書,選擇合法經營、管理規範、實習設備完備、符合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實習單位安排學生實習,並選派優秀指導老師跟蹤指導。2018年參加頂崗實習的學生共有1489人,現已就業1466人,其中,學校推薦就業1212人,學生自主創業人員6人,繼續升學的27人,參軍入伍1人,自主擇業的220人。實習就業率為98.46%,對口率為82.40%。三亞中等職業學校2018年學校採取新的校企合作模式,2017、2018級高星級飯店運營與管理專業與海棠灣9號度假酒店進行靈活的合作,目前已安排17、18級學生到酒店跟崗實習。百年職業學校三年級37名學生分別在三亞7家五星級酒店進行實習教育,從2018年6月份開始到酒店實習至今,學校都十分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實習教育情況,每個月都會組織學生返校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實習情況進行管理。
4.3集團化辦學情況
積極探索和國際及境外校際合作和對外交流,三亞技師學院與中德職教師資培訓中心、美國飯店協會、臺灣首府大學、韓國金浦大學籤訂合作協議,實現職業教育發展與國際接軌。加入全國性「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聯盟」,發揮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示範性、引領性、標誌性作用,參加高峰論壇,與聯盟院校交流教學及管理經驗。加入全國市設區職校聯盟,促進各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資源共享,協同發展。2018年,日本兵庫縣立兵庫工業高級中學校長大川真澄、日本兵庫縣教育委員會事務局高中教育科主任前田芳孝等11名師生來到學校開展技術交流活動。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青少年海南行代表團一行60餘人到學校進行參觀和訪問。為充分發掘健康服務人才並促進健康服務產業快速發展,學校與瓊臺合資企業、海南阿凡達人力資源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郭外天籤署產學合作框架協議,合作建立健康服務產業人才培訓機制與育成基地。
5.社會貢獻
5.1技術技能人才培養
全市各中職學校堅持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旅遊行業技術技能型實用人才,助推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不斷提高經濟社會的貢獻度。2018年全市共有近39個專業1701名學生畢業走出校園,服務社會。經過對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追蹤調查,畢業生對目前的就業情況滿意度高,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遵紀守規、工作態度、職業操守、工作能力等方面滿意度高,畢業生得到社會的普遍肯定。三亞技師學院積極做好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工作。緊緊抓住海南建設自貿區(港)的重大機遇,結合海南十二大重點產業和三亞經濟發展需求,堅持全日制教育與社會培訓並舉,發揮服務社會、服務企業、服務就業的功能,努力做好社會培訓,為推進就業創業服務。堅持依託海南建設自貿區(港)總體方案的發展需求,對接重點產業,開發專業,通過工學一體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模式培養高素質的技能人才。結合三亞經濟發展需求,重點打造了旅遊服務與管理專業、電氣運行與控制、旅遊服務與管理、電子電器應用與維修、汽車運用與維修、計算機網絡技術、光伏發電技術等示範校確定的重點專業和黎錦、挖掘機、彩雕等特色專業。尤其結合三亞近幾年產業結構調整,增設了婚慶、民宿、電梯和電子商務等專業。學校年均為社會培養中、高級技能人才2000人左右;2018年社會培訓5000多人。
5.2社會服務
2018年,我市充分發揮了職業教育服務社會功能,面向全省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服務。主要業務包括職業技能鑑定考試與培訓、特種作業人員操作證考試與培訓、農民工技能培訓等項目。一是特種作業人員培訓和考核工作。二是職業技能鑑定。三是開辦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班。利用就業培訓專項資金開展農村勞動力特別是貧困家庭轉移和失地農民培訓工作,提升農民就業創業能力。近年以來,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1320人,完成2387名社會人員電工、焊工和製冷工等三個工種的培訓和考核,共組織1976名社會人員職業資格鑑定考核。為三亞駐地部隊作好現役軍人汽車維修和電焊工技能培訓考核,共計194人;協助三亞市團委作好幫扶人員創業培訓,共計30人;完成省人社廳60名駐點幫扶單位萬寧龍滾鎮農村勞動力到校參加挖掘機操作工技能培訓和鑑定考核工作;為南方電網進網作業培訓考核491人;為交通局開展機動車維修從業資格培訓,考核社會從業人員94人等。開展黎族織錦及彩雕技藝特色培訓。2018年黎錦和彩雕共培訓701人,組織參加省、市級織錦比賽共獲得一等獎1名、二等獎4名、三等獎2名、優秀獎6名的優異成績。8月組織及培訓學生參加「挑戰杯—彩虹人生」海南省職業院校創新創效創業大賽,黎錦、彩雕項目均獲得省賽區三等獎,黎錦項目「吉祥甘工」代表海南省參加全國大賽獲得一等獎的優異成績。
5.3對口支援
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精準扶貧工作會議精神,幫助貧困學生成長成才,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我市聚焦貧困學生,抓好職業教育扶貧,紮實做好中職學校學生的扶貧扶智工作。主要工作:一是組織開展綜合素質提升教育活動。除了正常的專業學習外,教學形式以第二課堂教育活動為主,每周2-4個課時,以講座、班會等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中華傳統文化開展美德教育、優秀勵志文化教育、學生品行教育、學生禮儀教育、職業道德文化教育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二是搭建「一站式」就業平臺為貧困學生開創新天地。充分利用各學校的自身優勢為貧困家庭子女搭建從學校到崗位的「一站式」就業服務平臺。三是建立「一對一」幫扶機制。各學校成立精準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精準扶貧學生「一對一」幫扶責任機制,通過開展黨員+建檔立卡「扶貧勵志班」學生「一對一」結對幫扶活動,發動每一位黨員與建檔立卡貧困學生進行結對幫扶,從思想幫扶、智力幫扶、生活幫扶、職業指導、家訪電訪五個方面對貧困學生進行幫扶,力求每一位貧困家庭子女都能通過相應的學歷教育和技術技能培訓,提升自身素質與從業能力。如三亞技師學院積極開展職業教育扶貧工作:一是開展「扶貧勵志」教育,建立黨員+建檔立卡貧困學生「一對一」幫扶機制。四是建立「三位一體」的幫扶合力。各學校班主任及幫扶黨員加強與建檔立卡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定期做好家訪工作,確保家訪工作到每一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加強家校溝通,形成「三位一體」的幫扶合力。從思想上幫助解惑,從生活上落實資助,從學習上幫助提高,增強學生自信心。五是貧困學生補助管理。各學校認真貫徹落實建檔立卡學生的扶助資金、交通費的發放,堅持專款專用,促進教育精準脫貧目標如期實現。
6.政府履責
6.1經費
2018年度全市投入中職教育資金約 1662.49 萬 元。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免學費和助學金政策,全面實現中等職業教育免費教育。2018年春季免學費 1089 人,免學費、住宿費和教材費 260.641 萬元;2018年秋季免學費1504人,免學費、住宿費和教材費 343.09 萬元。2018春季享受國家助學金3157人,資助388.544萬元;2018年秋季享受國家助學金4087 人,資助505.285 萬元。2018年優秀學生16 人,獎學補助資金3.2 萬元。2018年春季投入公用經費76.77萬元;2018年秋季投入公用經費84.96萬元。
6.2政策措施
為加快推進我市職業教育綜合改革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三亞市教育 「十三五」 發展規劃》提出加強中職學校基礎能力建設,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職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形成互補,提升職業教育發展層次。
中職教育發展目標: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基本建立,普職銜接制度基本形成,提升職業教育發展層次,初步建立以就業、創業和技術創新能力為核心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 中職教育發展主要任務及實現路徑是:統籌各種類型的職業教育,構建與三亞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技能型人才成長相適應的具有旅遊服務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實現職業教育規模化發展。加大職業教育資源整合力度,圍繞我市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建設加強中職學校和實訓基地建設,改善中職學校辦學條件。完善招生就業機制,激發職業學校辦學活力,不斷擴大中職學校招生範圍,把初中後未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社會青年、城鎮待業轉崗人員、新生代農民工納入招生範圍。建立職業指導和就業工作機制,搭建就業指導和勞動用工信息網絡平臺,進一步提高中職學校畢業生就業率。強化和完善勞動技能鑑定和社會勞動準入制度,為中職畢業生就業提供政策保障。
中職教育的重點工程:職業教育體系示範工程——爭取基本建成一所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將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職業培訓的發展相結合,建設具有旅遊服務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利用三亞世界一流酒店雲集的優勢,從院校合作、專業設置、辦學模式、教學方式、實訓基地建設等多方面給予財政投入、政策支持,創建旅遊特色職業教育體系的示範工程:加強示範性、規範化中等職業學校建設。圍繞海南產業帶布局和三亞經濟發展需求,重點建設2個裝備水平高、資源共享的省級區域性綜合實訓基地;建設13個具有教育、培訓和技術服務等多種功能的省級專業實訓基地。完善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體系和標準,創建5個以上省級示範專業,並力求每所學校的骨幹專業均能達到省級骨幹專業的標準。
7.特色創新
案例1:做好扶貧勵志教育,助力貧困子女「追夢」(三亞技師學院)
學院紮實做好精準扶貧工作,2017年成立為全省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就讀設立「追夢班」班。「追夢班」現有在校生135名,就讀不同的專業。「追夢班」除正常的專業學習外,教學形式以第二課堂教育活動為主,以講座、班會等形式,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等,開展德育、勵志及職業道德規範教育,引導貧困學生樹立就業脫貧的觀念,激勵他們勇敢前行。為助力「追夢班」學生成長成才,為脫貧攻堅工作出一份力,學院採取多種形式、多種措施,大力開展教育幫扶:一是開展「一對一」幫扶活動,全體黨員與建檔立卡貧困學生進行結對幫扶,時刻關注「追夢班」的學習和生活,加強智力幫扶和職業指導,力求每一位貧困家庭子女都能學到知識和技能。二是充分利用政策資金對「追夢班」學生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有效提升貧困家庭子女的就業創業能力,提高貧困家庭子女就業穩定性、創業的成功率及職業遷移能力。三是充分利用合作企業和創業平臺,為學生提供就業創業實踐幫助,優先為「追夢班」學生提供假期勤工儉學崗位及推薦實習就業。四是為「追夢班」學生提供資助。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在我校就讀期間,每人每年可享受交通費補貼1000元。學院與中國移動公司合作,為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提供信息資源優惠服務。2018年10月22日,三亞日報專版對學院開展扶貧助學進行報導並採訪了來自建檔立卡家庭的學生:2017級的黃慧玲。
案例2:教學方式改革(三亞市中等職業學校)
改革教學方式,一是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如高星級酒店報務與管理專業與各大酒店進行合作,按專業需要與階段安排,進行見習、實習、頂崗和上崗學習等,實現就業零距離。二是創造性地摸索出一套和崗位對接更直接的教學方式。如汽車維修專業在實訓教學中以仿真的方式進行,把實訓基地設置成修理廠的現場,從實訓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實訓模式及技術標準全方位與企業對接。實訓教學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為基本功和基礎技能訓練部分,第二階段為實戰部分即實車維修和故障排除訓練,以整車化教學為主,教師現場實車設置故障,讓學生診斷並排除故障,並面向全校職工接車修理,現場故障解決,由於實訓教學模式超前創新學生上學即上崗,學生一畢業就能迅速適應崗位,實現就業零距離,我校畢業學生在同類學校中成了最搶手的。
案例3:以精準扶貧為特色,堅持為貧困年輕人提供慈善優質的職業教育。(三亞百年農工子弟職業學校)
學校以精準扶貧為特色,堅持為貧困年輕人提供慈善優質的職業教育。招收的學生均來自貧困家庭,或因重大變故致貧家庭的孩子。學生入學後,一切費用全免,包括從家到校的交通費、食宿費、書本學費、校服、醫藥費等等。假期,學校都會安排同學勤工儉學,在校學習兩年後推薦實習單位並享受一定的實習津貼,實習期屆滿後大部分學生均留在了實習單位,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從此家庭的經濟狀況就有了很大的改變。我們幫助了一個孩子,實際上就是幫助了一個家庭脫貧。三亞百年職校充分利用和企業合作進行技能教學,讓企業參與技能教學設計,請企業一線員工、經理為學生授課,實操教學充分整合企業現有資源確保實操的真實性,使學生所學技能實用、管用,受到企業歡迎。
8.學校黨建工作情況
2018年,全市各中等職業學校嚴格按照市委組織部、市教育局黨組部署要求,紮實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組織廣大黨員幹部教職工認真學習黨章黨規、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及十九大報告,認真學習宣傳貫徹落實4.13、中央12號文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務實創新,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增強服務意識,加強政治理論學習,開展「勇當先鋒 做好表率」專題活動,在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上扛起責任擔當。狠抓黨員自身建設,確保黨建工作走在前列,為學校改革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認真講好專題黨課,深入開展研討交流,教育引導黨員幹部教職工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提高黨性修養。能夠認真落實黨建工作責任,以加強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為抓手,全面抓好制度建設、陣地建設、臺帳建設,嚴格落實「三會一課」、民主評議黨員、民主生活會等制度,切實打牢基層組織建設基礎。嚴格落實《發展黨員工作細則》,做好發展黨員、黨員教育管理、黨組織關係轉接、黨員組織關係集中排查、黨費年度核算以及走訪慰問生活困難黨員、老黨員等工作。同時,組織黨員開展「黨員幹部進社區、志願服務解難題」「學深吃透轉作風,進班訪家入社區」等活動,進一步密切同群眾的聯繫,解決群眾的困難和問題,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9.主要問題和改進措施
9.1存在問題
2018年,我市中等職業教育經過不斷努力,在辦學質量、辦學特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對照黨的十九大對職業教育提出的「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的要求,對照服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我們還存在一定差距。生源較差、質量不高及體制性、機制性和觀念性問題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具體表現為四個方面:一是學校布局有待進一步調整。隨著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我市中職教育面臨新的形勢,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學校發展不平衡、有些規模偏小、規模效益低下,資源配置相對分散、專業設置重複、辦學特色不突出。二是實訓設備、專業師資提升有待提高,校內實訓還缺少貼近企業生產的實訓內容。學生實習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頂崗實習質量保證與監控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三是以課程建設推動內涵發展使命艱巨。課程設置上沒能全面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要求,某些專業設置單一、學制教學計劃封閉、缺乏靈活性,學生行為能力得不到培養,不能適應勞動市場多樣化需求。四是引入企業、行業、產業參與,健全人才評價機制,有效推進產教融合、工學結合,全面營造利好職業教育發展的社會環境任重而道遠。
9.2改進措施
針對上述問題,我市職業教育下一步採取的改進措施為:一是調整學校布局,優化整合資源。根據國家和省中長期職業教育發展規劃和海南省中等職業學校布局調整方案,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採取撤銷、合併、轉型等形式,整合弱小中職學校,推動中等職業教育資源向優質學校集中,在此基礎上進行專業布局調整,增強辦學能力,突出辦學特色,提升辦學質量,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二是將根據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計劃聽取企業專家、相關專家意見,不斷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計劃。三是以學生能力培養為目標,採取行為導向教學模式,全面推行一體化教學。加大高層次或高技能人才的引進力度,特別是符合對應建設海南自貿區(港)產業設置專業的師資人才引進。四是重點加強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構建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兼顧的校企利益共同體,探索具有市場機制特點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五是加大職業教育投入。增加職業學校基礎建設和設施設備經費投入,積極推進符合現代職業教育需求的實訓室和基地的建設,增加職業教育設施設備維護維修經費投入,促進我市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為三亞經濟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