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造景「缸缸的」
「這個就叫做水草造景或生態造景。」昨日,一身簡約打扮的李劍誠指著新近「開缸」的作品向筆者介紹。和傳統的魚缸不同,水草造景根據水中的動植物習性及特點,利用燈光、過濾系統等設備,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小生態圈,也被形象地稱為「水中園林」。這樣的造景缸可以小至15釐米寬,大到3—5米,裡面的生態系統環環相扣。
據了解,李劍誠所說的生態魚缸發軔於日本,後在歐洲多國流行,近些年風靡中國大陸,「我是3年前開始了解並研究水草造景的。」李劍誠說,當時他父親剛過世,為讓母親覺得不孤單,也順帶改變一下家裡的風水,嘗試著親手做了個魚缸。而後一發不可收拾,開闢了一間「魚悠悠」水草造景工作室,「我發現魚缸內的世界原來可以這麼美」。
保持缸裡生態平衡是技術活
「造景缸無論大小,都要按近景、中景、遠景考慮景物布局,才能呈現出立體感。」李劍誠指著缸裡的水草說,「你看,最底下的海底泥是近景,枯木是中景,遠處高高的水草是遠景,從不同方向看,呈現出不一樣的景觀。」不僅景觀要漂亮,由於水草對光線、肥料、水質、溫度等都有要求,所以植物的選擇、光線的照射都有講究。「造景師不僅要會造景,還要把水草養活,這才是本事。」
水族造景並不只是好看就行,對技術有很高的要求。缸內各種動植物通過合理搭配,實現一種生態平衡,大到氧氣和二氧化碳的配比,小到生物菌群的平衡。「若某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這個生態圈就會被破壞,魚萎靡、草凋零。」李劍誠說,即便剛剛「開缸」的新作品清澈見底,沒有正確的平衡與維護,多日後便雜草叢生,變得凌亂不堪。「草的狀態很關鍵,儘量通過自己的培育,通過良好的光合作用,使水草生長快慢在可控的範圍內。同時要定期修剪水草。光的運用有講究,不同的缸體選擇不同的水草種類和燈泡瓦數;還有養分的配比等,是個細緻的技術活。」李劍誠說。
藝術靈感脫胎大自然採風
「把興趣跟愛好結合在一起,就能慢慢研究出自己想要的作品。而如果單純只把它當做一種生意,那就只成了一種商品,而不是一幅作品。」在李劍誠眼裡,水草造景不僅是商品,更是藝術。電影《阿凡達》裡的懸浮山、動漫《龍貓》裡的綠地都可以裝進魚缸之中,「很多造景愛好者都把家鄉的好山好水搬進造景缸」。
為了獲取靈感,李劍誠和夥伴們平時經常出去採風。「一是搜集沙石魚蝦等造景素材,更主要的是去捕捉大自然的美景。」為保持大自然的美感,使魚缸顯得更原生態,構景所用的素材需要從大自然中獲取。特別是對於奇特的枯木與荒石,「這些看似奇形怪狀的東西,只要合理組合,便能造出美景」。
造景的準備過程與享受成果,經常給予李劍誠許多意外的收穫與靈感。「有一個客戶對我說,她讀小學的兒子因為家中新增添魚缸,從原來的孤僻逐漸變得開朗起來,不僅增強了孩子的觀察能力,更增強了動手能力。」李劍誠說,每次在欣賞自己的作品時,總有一種寧靜致遠的感覺,「仿佛置身世外,融入了大自然。」
讓更多人分享生態魚缸樂趣
如今,「魚悠悠」水草造景工作室主要以定製為主,根據顧客的要求和室內環境做不同的個性設計。客戶大多將作品放置於客廳、會管、酒店、高級寫字樓等。
李劍誠說,十幾年來,在漳州,錦鯉等名貴觀賞魚的養殖一直深受大眾青睞。然而對於造景,卻幾乎處於空白階段,即便是現在,除「魚悠悠」外,同行寥寥無幾。「2012年,我獲得了第二屆全國水草造景大賽優秀獎,格外興奮。從那時起,我尋找到兩位志同道合的夥伴,開啟了『魚悠悠』的造景之旅。」
位於市區延安路商業大廈旁的私家廚房「蜀香門第」二樓大廳內,在食客的餐桌旁就擺放著3個由「魚悠悠」工作室製作的1.2米大缸,食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享受著身處大自然般的雅致。
「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態造景魚缸已成為一種文化、時尚、高品質的生活情調,成為眾多家庭、商鋪、企業的新寵。」李劍誠介紹,這種普通小魚缸造景售價為幾百元,而1米寬以上的魚缸造景售價則要幾千甚至上萬元。如果全部做成品售賣的話,一般人恐怕接受不了。「所以現在雖然有零售,但主要以定製業務為主,一對一服務。包括整體布局設計、缸內造景設計、後期維護保養等一系列內容。」李劍誠表示,現在正處於市場開拓期,並不急著賺錢,希望通過自己的產品和設計理念,讓更多人認識「水族造景」,接受生態魚缸。(鄭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