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一直想目睹千年古剎的芳容。訂好票由於臨時有事又把票取消,或者起床晚了,時間總是不合適。一波三折,總算出行了。
潭柘寺地處京西門頭溝區,門頭溝是山區。我從三環半出發,乘坐10號線到慈壽寺換乘6號線,6號線到金安橋換乘S1到石廠,到石廠後換乘931路到潭柘寺。看似路線折騰但暢通無阻,用時間2小時30分。
踏著碎石古路來到千年古剎,門前左右有蓮花池,池中杯水流不停。
碎石古路
蓮花池,杯中水流不停
進入潭柘寺後,可以免費請香,也可以花錢請香,非常人性化。
潭柘寺有處品茶處不錯,雖然價格有點小貴,但是在千年古剎裡品茶還是別有一番滋味。古樹,石欄,靜靜的,微涼。心隨環境變。
品茶,疫情期間杯子是一次性的
此時此刻離寺院裡的兩棵寶貝樹很近,東側稱為帝王樹,距今1400年的銀杏樹。神奇的帝王樹,據說清代每有一代皇帝繼位,它就從根部長出一個新枝杆,新枝杆再慢慢與舊幹合為一體。西側稱為配王樹,是為東側的帝王樹配對使用。兩樹均為雄銀杏樹,不結果實。銀杏樹有活化石之稱,樹齡長,又稱「公孫樹」。
帝王樹
寺院煮粥鍋,這口鍋的直徑4米左右,深2.6米左右,壁厚20釐米。僧人刷鍋時需用梯子下到鍋裡刷鍋。可煮150斤米,七八個和尚燒火,數擔柴,十幾個小時,一鍋粥可供全寺院的和尚吃一天。京西地區諺語「潭柘寺的粥鍋,加水不加米」。
大銅鍋
灶坑3米多深,灶眼上方有塊漢白玉做成的匾,寫著潭柘寺三個字。當年方丈怕有火災,為了提醒燒火的僧人「小心用火,防止火災」。同時在北京城內的安門橋下有一塊小石碑刻著北京城三個字,泡在水中,據說可以避免水災。北京地區的俗語「火燒潭柘寺,水淹北京城」。
潭柘寺
灶坑
潭柘寺的迎客松也比較有特點,由於疫情無法去黃山看奇松怪石,用這裡的迎客松彌補一下遺憾吧。
迎客松
巧遇,一直想帶樂樂去農村體驗什麼叫「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下山時遇到一位奶奶在鋤草,借用奶奶的鋤頭及地,讓樂樂體驗鋤草及種地,如果不好好努力連當農民的資格也沒有,說種地都是抬舉你,因為你沒有地可種。
鋤草
樂樂坐上931路感受到了山路崎嶇,什麼是盆地,山區與平原的不同。北京的地形很奇特,西邊、北邊是山區,東邊、南邊是平原,再往東邊是天津,天津沿海,有港口。海運貨物很方便。廣義上說北京有山、平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