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羅斯餐廳吃頓飯,不懂俄語沒關係,只看菜單上的圖案也能點上兩大盤餃子。
但第一次來到這裡的遊客,往往還沒來得及感慨祖國的文化輸出越做越好,就會被服務員端上來的那兩盤食物震撼,因為它們很可能是藍莓餡的。
在俄羅斯,餃子也是個傳統食物,很多俄羅斯朋友從小吃到大,但對於中國人來說,俄羅斯人民做的餃子是能吃出眼淚的。
不管多麼包容的年輕人,大概率都會在與國際接軌的進程中被俄羅斯餃子擊退。如果你是第一次嘗試,在吃之前永遠想不到餃子餡的範圍到底還能有多廣泛。
至少在我的想像中,它裡面包的不應該是培根土豆泥。
而當你有機會去俄羅斯朋友家裡做客,看著大家其樂融融地親手為你包一頓土豆泥餡的餃子,再端上來一碗酸奶油讓你蘸著吃,這時你就會明白:俄羅斯人的熱情確實不是誰都能承受的。
「當時吃了一口心態就崩了」
吃了俄羅斯的餃子,忘了莫斯科的嫂子。
對此,在俄羅斯留學的朋友們最有發言權,他們比誰都知道,從在異鄉發現家的味道,到心理防線的崩潰,只需要一袋俄羅斯餃子。
燉蘋果餡
「在明斯克買過土豆餡的,那種土豆加小茴香的味道直衝天靈蓋,一言難盡。我室友還買過櫻桃餡的,煮完吃了一個,把一鍋都倒了。」
當地人民顯然為這種食物賦予了新的定義,不再受制於拌餡的技術門檻,也許在他們心中,餃子就該是包容的。
要知道,有的餡就算親眼看見了也不認識。
「在知道這是奶渣餡之前,我以為包了一整塊豬油」
但俄羅斯作為一個不缺肉食的國家,上面也就能算個開胃菜。
俄羅斯朋友應該是準備把耿直的性格特點放在肉餡餃子上體現。不同於國內肉加蔬菜的餡料組合,俄羅斯人在飲食上總是保持一貫的水準——肉餡就是純肉的。
把牛肉加豬肉拌到一起,已經算是調過的餡了
如果你身邊有去過俄羅斯的朋友,總會有人提醒你,不要對那裡的餃子存在任何幻想,很有可能買了一袋肉餡餃子,吃出的是小籠包蘸牛油的口感。
而另一批人則會告誡去俄羅斯求學的晚輩,只要懂得自力更生,在哪都能吃上餃子。
「我以前在家的時候不會包,到了俄羅斯馬上被逼得學會了。不過,用叉子封口這招是跟俄羅斯人學的。」
一些其他歐洲國家的留學生,反而因為俄羅斯餃子得到了某種救贖:
「亞洲超市裡的水餃,比其他超市裡的俄羅斯純肉餃子貴一倍不止,而且俄羅斯餃子改造好了,蘸醋吃也沒那麼差,純肉餃子的絕對是硬菜,裡面全是肉,一般吃十幾個肯定飽了。」
可以說,只有進入當地語境的人,才能理解這種蘇維埃重錘級吃法。
在一位知乎網友分享的經驗中,純肉餡餃子在他們的概念裡並不是主食,而是一道性價比極高的葷菜,想吃肉的時候才會吃。
畢竟,從肉含量的角度出發,即便不小心把它們煮破,這頓飯還可以改成面片丸子湯。
在俄羅斯,人們把鹹的肉餡餃子叫作「пельмени」,大多是圓球形;甜的素餡餃子叫做「вареники」,屬於主食,有時也充當配菜。
在社交媒體上搜索其中任何一個詞,你都會發現身處另一種文化領域的人們,對餃子的感情同樣遠超想像。
就像是某種鏡像,無數俄羅斯人都曾公開表示過自己對餃子的痴迷,據說葉爾欽生前最愛吃的就是餃子。
他們還曾舉辦過多次吃餃子大賽,只是不知道會不會因此出現甜黨和鹹黨的爭端。
坊間傳言,一些俄羅斯極端餃子愛好者,一到比賽期間就會到處展示自己家的冰箱,為的就是預防這種風險。
「素餃子是主食,肉餃子是葷菜,只需要葷素搭配就能解決問題。」
他們同樣深諳「餃子就酒,越喝越有」的傳統智慧,家住聖彼得堡的伊萬曾在當地論壇上介紹自己的生活感悟,他認為,只有餃子才配得上一杯伏特加shot。
「餃子是與伏特加有關的俄羅斯美食最高成就,我在想喝一杯的時候就會吃,冰冷的液體和熱餃子在胃裡混合的時候,你就來到了俄羅斯。」
這位朋友自述是用來當早餐吃的,但對酒量一般的人來說,吃完這頓今天估計就結束了
你很難說清俄羅斯人對於這種食物認知方向的對錯,但你完全有理由懷疑他們很可能把包餃子的天賦點歪了。
比如在製作餃子的實際操作過程中,餃子皮都是用杯子扣出來的。
杯子是俄羅斯人包餃子的必備道具,條件艱苦的時候還能當擀麵杖用
而當你在看到有人掌握了生烤餃子串的絕活之後,會更加確定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
在媒體的報導中,世界上最小餃子出自俄羅斯人之手,一個只有0.0016克重,用牙籤當擀麵杖製作。
當時有本地人提出,這是種形式主義,沒人知道搞出這種東西是給誰吃的。
事實上,早在1969年的時候,就有人就搞出了「餃子槍」的騷操作。這種「餃子槍」只需要將麵團鋪開,餡料擺好,再鋪上第二層麵團,就能完成一槍包一個餃子的壯舉。
儘管沒過幾年這個產品就消失了,但至今依然被尊稱為世界上最和平的手槍。
很多俄羅斯朋友的童年回憶都是小時候和奶奶一起包餃子,因此,在某些更極端的俄羅斯餃子原教旨主義者看來,餃子就是他們發明的。
當然,這種想法會在吃過中國餃子之後發生一定程度上的動搖。
即便在俄羅斯人裡,對餃子的起源也存在爭議,有人說它們來自中國,由當年的蒙古人帶到西伯利亞。
「烏拉爾地區的家庭至今保留著新年包餃子的傳統,它始於幾百年前的烏德穆爾特時期,隨後傳給了彼爾姆科米人,並得以保留至今。」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提到過幾次奶渣餃子
也有人堅持認為這是一種俄羅斯原生產物,因為不止中俄兩國,只要是種植小麥的地區或民族,幾乎都有類似的包餡食品,並不全是由中國傳入,古希臘時期就有書描述過類似餃子的食物。
「就像全人類曾在同一時期出現了偉大先哲,似乎也同時出現了餃子,只是餡料和形狀不同,這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它的神聖性。」
「這只是餃子嗎?不,這是眾神的食物」
在俄羅斯一些地區流傳著一句諺語:可以沒有一百盧布,但是要吃餃子。
我們很難想像人類的連接有多緊密,餃子也許就是一個世界的交叉點。
就像一位俄羅斯朋友所說的那樣:「當我們想起餃子的時候,重點並不是它本身,也不是它的起源,而是那種一家人聚在一起,面對麵包餃子的溫情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