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悲歡離合古今談:古時咫尺天涯 今日若比鄰

2020-12-16 鳳凰網讀書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這是900多年前的一個中秋夜,在密州為官的大詩人蘇軾,為懷念分別已有7年的胞弟蘇轍,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乘酒興正酣,寫下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名句。

萬千阻隔咫尺天涯

歷來的詩詞歌賦,對中秋月的描寫,多以讚美景致、歌頌團圓為主。蘇東坡的《水調歌頭》,卻一反常人中秋團圓的思路,醉中醒中,夢裡詞裡,吟唱著悲歡離合之痛,讓團圓的期盼成為離人孜孜不倦的憧憬。

《苕溪漁隱叢話》中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廢之道理,皆因「千裡共嬋娟」凝聚了無數離人的共同心願。

為何蘇東坡有此感嘆呢?難道他真的只願有「千裡共嬋娟」這個虛幻的相聚,不期望「咫尺共嬋娟」嗎?其實不然。

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都反映了民眾的一種乞求。而當這種乞求正是社會所稀缺的,其中的情感顯得更為強烈。植根於農業社會的中秋節,人們所祈求的一是豐收,另一個更重要的就是團圓。

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在研究中發現,古代真正完整的家庭只有那些世世代代在窮鄉僻壤生活的農民。此外,幾乎每家每戶都會遇到佳節親人不能團聚的情況。特別到了明清以後更是如此。

中國古代社會自秦漢就開始實行官員「迴避制度」,並在宋代被細化為籍貫迴避、親屬迴避、職務迴避以及科舉迴避。其中籍貫迴避最為普遍,歷史也最長。可見,古代大多數官員必須離開原籍任職,而一般官員都不得攜帶家眷。即使貴為清朝宰相的張英,家人也是留在桐城故裡,鄰居造房佔張家三尺地基,只能「一紙書來只為牆」。此外,古代大多數家庭必須承擔兵役或勞役,應徵的人離家服役,如遇天災人禍,或許永遠無法回家。求學的士人與商人也不得不離家。

加之通訊不便、交通困難,山水阻隔,古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非常困難。因為一切信息只能靠人傳遞,絕大多數人無法與家人、親人保持聯繫。所以,就算是「快馬加鞭」的郵驛通信,或是「黃耳傳書」、「青鳥傳信」,都難以跨越空間的界限。

正是由於種種阻礙,團圓才顯得格外珍貴。中秋節正是為這種情緒的宣洩提供了恰當的時機。

人們期盼家庭如明月一般團團圓圓。這樣一種感情刻骨銘心,因而千百年來得以長久的傳承。

如今卻是「比鄰若天涯」

古人的中秋,有相聚的「歡」,也有分離的「悲」。現如今,這些問題都不存在了。

交通的便利,通訊的發達,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一張飛機票、一張火車票,就能讓天涯變咫尺,團圓變得觸手可及。即時通訊工具的發展,改變了千百年來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業已形成的交往方式。只需輕點滑鼠,頃刻之間,圖文畢現,即使在地球的另一端,也好似近在眼前。從技術上講,「天涯若比鄰」再也不是浪漫的想像,而是具體而微的現實。

然而,正是因為社會的發展,科技的介入,傳統節日的特殊性和唯一性正被慢慢取代。例如,曾經在節慶時才能吃到的食物,現在變得可以輕易獲致。由此,人們對節日的期待和感動也隨之降低,情感的積蓄也相應減少。試想,如果當時蘇東坡和他弟弟都有手機的話,他還能寫出傳世名篇嗎?

現代化與城市化正在消解人們對古老的認知,傳統節日逐漸邊緣化。在高樓林立的城市,燈火璀璨的夜晚,來去匆匆的都市人,有多少會停下腳步,看一看天上的月亮,讓明月入心入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於丹說,我們今天沒有失去明月,但是我們失去了對明月的懂得,失去了月印人心的能力。

而社會科技的進步,並沒有完全拉近心靈的距離,反而出現了「比鄰若天涯」的異化現象。試想,過去到了年節,大家走親訪友、其樂融融;而今一條簡訊四處群發,總覺得缺少了一些可以感知的溫度,淡化了抱拳、鞠躬之間所包含的濃濃情誼。我們身在「地球村」,實現了「空間對接」,卻疏遠了現實世界的直接交流。

未曾改變的情感訴求

儘管傳統節日正在被現代化消解,但從社會生活來看,中秋仍然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和古人一樣,為了追求學業、事業,許多人遠離故土,遷徙到其他城市,甚至遠赴海外。在實現個人發展的同時,也必須承受與故人分離的孤單和寂寞。

分離、思念、團圓,是亙古不變的話題。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節日的演化此消彼長,但是對於天上月圓、地上人圓的追求,是所有人心中永恆的夢想。

「中秋節俗的主要意義在於慶祝豐收、強化家庭倫理,以及提倡人際交往。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利用傳統節日創造回家的機會,加強與家人的聯繫,可以強化人們的家庭觀念。對於今日中國人來說,每年一度的中秋佳節仍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洗禮。」民俗學家蕭放說。

葛劍雄認為,要使中秋的傳統得以延續,首先必須注重增加節日精神層面的內涵;同時,從內容和形式上對中秋節進行一些創新,一些關於中秋的古老傳統和故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也應該賦予新的解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明月一直有,情懷亦不變。

(賴睿章棟成張雪)

相關焦點

  • 中秋節|從中秋月迎寒到天涯若比鄰—既是文化符號,也是家國情懷
    從明朝開始,中秋節的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一躍成為與春節齊名的四大節日之一,而月餅也正式成為中秋的御用食品(之前月餅是常用食品)。更重要的是,從明朝開始,中秋節被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因此,中秋節也稱為「團圓節」。
  •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中的「比鄰」何意?詩詞大會41人答錯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首詩是如今年年入選課本的作品,也是唐代送別詩中的經典之作,其中的千古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很多人小學就會背了。按道理來說,它這麼通俗易懂,理解起來應該不難,但在《中國詩詞大會》上,它卻難住了百人團41人,這是為何?
  • 中秋民俗古今談_新聞頻道_中華網
    原標題:中秋民俗古今談拜月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每逢此時,世界各地會舉辦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以示慶祝,韓國會舉行祭祖儀式,日本則喜吃「月見糰子」。古代:女子拜月祈求美麗容顏從古至今,有關中秋節最有名的傳說莫過於嫦娥奔月。據公開資料顯示,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於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
  • 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樣的千古名句,竟然不工對?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何為不工對呢?「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經典絕唱,出自大帥哥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中秋節遇上國慶節(河南/若水苑)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節,又稱團圓節。眾所周知在漢文化圈中,中秋節地位僅次於春節。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回家團圓,歡聚一堂,吃團圓飯,賞月看花。中秋節,古時稱「秋收節」。在古代,八月十五正好是民間收穫的日子,人們載歌載舞慶祝豐收。後來逐漸演變成現在的中秋節。月圓人團圓。
  • 關於中秋節的最早起源,盤點中秋節各地美食以及風俗
    春節,端午節,清明節以及中秋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尤其是春節和中秋節,在人們心中的地位甚高。如今中秋節將至,學長今天將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中秋節的起源,以及中國各地關於中秋節的風俗習慣,還有美食。中秋節的最早起源中國古代皇權社會,皇家對神明有著至高的敬仰。
  •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海內」是什麼地方?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雖然王勃時期的初唐,格律詩規則尚未成形,但是從王績開始,詩人們愛寫八句五言詩,在書寫格式中已經開始暗合五律的規則。而後來的宮廷詩人,正是在這些先行者的作品中總結出格律規則。
  • 全球共舉杯歡聚若比鄰 青島啤酒中秋等你嘗「鮮」
    全球共舉杯,歡聚若比鄰。作為中秋歡聚的必備節禮,青島啤酒如明月般金黃的酒液、潔白細膩的泡沫、馥鬱的麥芽香氣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喜愛。那麼在今年中秋,青島啤酒推出了哪些流行的啤酒產品,每款啤酒有哪些特色風味,中秋送禮又該如何挑選最合適的一款呢?
  • 【中秋節作文集錦】:臺灣的中秋節
    ,在他即將來臨之際,新東方特意為大家收集整理有關中秋節的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中秋節到了!月亮圓圓的!家家的燈光都很亮,周圍的環境非常的暗,但到處都有人.歡笑聲早已打破了寂寞的環境!  中秋節是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
  • 流行金曲:A place nearby(天堂若比鄰)(組圖)
    中文歌詞天堂若比鄰 琳恩·瑪蓮  我走進房間坐在你床邊整夜未眠回望你曾有的堅強我終於明白那種疼痛我無法承受而今我仍能聽到你最後的話語  天堂並不遙遠我也不會走很遠你若要找我某一天 你終能把我找到天堂並不遙遠所以沒必要說再見請別為我哭泣我將永遠守在你身邊
  •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阿聯標誌性建築再亮中國紅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阿聯駐華大使館今天(13日)在官方微博發布了一組照片,以聲援中國遏制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努力。2月2日,為了表達對武漢以及在世界各地中國人民的支持,阿聯首都阿布達比以及杜拜的多個地標性建築都亮起了「中國紅」 和特別為此設計的#武漢加油# 圖標。
  • 中秋節的來歷由來簡短20字30字 中秋節的起源50字100字
    中秋節的來歷由來簡短20字30字 中秋節的起源50字100字時間:2019-09-12 22:5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秋節的來歷由來簡短20字30字 中秋節的起源50字100字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按照史籍的記實,中秋一詞最早呈此刻《周禮》一書中。
  • 在古時,古人沒有現在這麼多的娛樂場所,古人都會做什麼?
    聚會,因古時的交通只有車馬,行駛速度不是很快,但是在城中轉一圈還是可以的。於是古人們便在有空的時候,發個邀請函,寫封信,一天之內所有人便會聚在一起。然後喝酒是必不可少的,先喝喝小酒,吃吃小菜,下下小棋,猜猜謎語,玩的是不亦可乎。
  • 書法定製,五言詩詞大字中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5言對聯中堂-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5言對聯中堂-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5言對聯中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5言對聯中堂-靜聞魚讀月笑對鳥談天
  • 螞蟻莊園2020年3月23日 古時七夕節的習俗之一乞巧,最初指的是什麼
    今年的題目跟我們中國傳統的節日有關,不過不是中秋節、春節,也不是端午節清明節,而是大家了解的比較少的七夕節。古時七夕節的習俗之一乞巧,最初指的是什麼? 想必很多朋友都想知道支付寶螞蟻莊園今日答題答案,正確回答就可以領取180g飼料餵養小雞哦 來看看2020年3月23日支付寶莊園小課堂今日答案吧!
  • 天涯若比鄰 ——寫在「一帶一路」四川航空•熊貓之路杯第三屆全球象棋雙人賽開幕之際
    三年前,全球象棋雙人賽橫空出世,因這大膽的賽制創新,象棋又一次綻放奪目光華,輝耀古今。上一屆,參賽的32位棋手有一半是非華越裔,來自以往的象棋「沙漠」,他們帶著朝聖的期待而來,帶著滿滿的收穫而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辦賽的一小步,卻是象棋推廣至全世界的一大步。轉眼第三年。
  • 中國民俗之中秋節的神話故事,中秋節的由來
    一、中秋節的由來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變化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熱衷於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後來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中秋節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主要的節日之一。有關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 帶有文藝氣息的青春愛情懸疑喜劇網絡電影《咫尺天涯一念間》五月...
    近日由北京海洋橋公司聯合唐山築善文化傳播共同打造的網絡電影《咫尺天涯一念間》與優酷視頻籤約,定檔五月五日。  《咫尺天涯一念間》其實就是一部屌絲為屌絲拍的電影,在細節方面處理的一定是有遺憾的,但是作為一部電影來講,他有著最深層次的東西,那就是想像的空間,這部電影在於給觀眾貼近親身生活體驗的感覺。無論是片中兩位農村出身到大城市打工的大齡男青年,還是五位合租共同打拼的女主,他們就是當今社會的真實寫照。
  • 客廳禮儀古今談之餐桌布置10大風水禁忌(組圖)
    客廳禮儀古今談之餐桌布置10大風水禁忌(組圖) 房天下
  • 有一種愛,叫咫尺天涯卻依然牽掛
    有一種愛,叫咫尺天涯,卻依然牽掛,明明知道這是一份沒有結果的情分,卻依然無法做到完全忘記;明明知道愛的這個人,猶如鏡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卻依然眷戀如故。就這樣,心已經完全被他的世界所佔據,靜靜守候一份永不相見,不能打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