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這是900多年前的一個中秋夜,在密州為官的大詩人蘇軾,為懷念分別已有7年的胞弟蘇轍,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乘酒興正酣,寫下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名句。
萬千阻隔咫尺天涯
歷來的詩詞歌賦,對中秋月的描寫,多以讚美景致、歌頌團圓為主。蘇東坡的《水調歌頭》,卻一反常人中秋團圓的思路,醉中醒中,夢裡詞裡,吟唱著悲歡離合之痛,讓團圓的期盼成為離人孜孜不倦的憧憬。
《苕溪漁隱叢話》中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廢之道理,皆因「千裡共嬋娟」凝聚了無數離人的共同心願。
為何蘇東坡有此感嘆呢?難道他真的只願有「千裡共嬋娟」這個虛幻的相聚,不期望「咫尺共嬋娟」嗎?其實不然。
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都反映了民眾的一種乞求。而當這種乞求正是社會所稀缺的,其中的情感顯得更為強烈。植根於農業社會的中秋節,人們所祈求的一是豐收,另一個更重要的就是團圓。
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在研究中發現,古代真正完整的家庭只有那些世世代代在窮鄉僻壤生活的農民。此外,幾乎每家每戶都會遇到佳節親人不能團聚的情況。特別到了明清以後更是如此。
中國古代社會自秦漢就開始實行官員「迴避制度」,並在宋代被細化為籍貫迴避、親屬迴避、職務迴避以及科舉迴避。其中籍貫迴避最為普遍,歷史也最長。可見,古代大多數官員必須離開原籍任職,而一般官員都不得攜帶家眷。即使貴為清朝宰相的張英,家人也是留在桐城故裡,鄰居造房佔張家三尺地基,只能「一紙書來只為牆」。此外,古代大多數家庭必須承擔兵役或勞役,應徵的人離家服役,如遇天災人禍,或許永遠無法回家。求學的士人與商人也不得不離家。
加之通訊不便、交通困難,山水阻隔,古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非常困難。因為一切信息只能靠人傳遞,絕大多數人無法與家人、親人保持聯繫。所以,就算是「快馬加鞭」的郵驛通信,或是「黃耳傳書」、「青鳥傳信」,都難以跨越空間的界限。
正是由於種種阻礙,團圓才顯得格外珍貴。中秋節正是為這種情緒的宣洩提供了恰當的時機。
人們期盼家庭如明月一般團團圓圓。這樣一種感情刻骨銘心,因而千百年來得以長久的傳承。
如今卻是「比鄰若天涯」
古人的中秋,有相聚的「歡」,也有分離的「悲」。現如今,這些問題都不存在了。
交通的便利,通訊的發達,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一張飛機票、一張火車票,就能讓天涯變咫尺,團圓變得觸手可及。即時通訊工具的發展,改變了千百年來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業已形成的交往方式。只需輕點滑鼠,頃刻之間,圖文畢現,即使在地球的另一端,也好似近在眼前。從技術上講,「天涯若比鄰」再也不是浪漫的想像,而是具體而微的現實。
然而,正是因為社會的發展,科技的介入,傳統節日的特殊性和唯一性正被慢慢取代。例如,曾經在節慶時才能吃到的食物,現在變得可以輕易獲致。由此,人們對節日的期待和感動也隨之降低,情感的積蓄也相應減少。試想,如果當時蘇東坡和他弟弟都有手機的話,他還能寫出傳世名篇嗎?
現代化與城市化正在消解人們對古老的認知,傳統節日逐漸邊緣化。在高樓林立的城市,燈火璀璨的夜晚,來去匆匆的都市人,有多少會停下腳步,看一看天上的月亮,讓明月入心入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於丹說,我們今天沒有失去明月,但是我們失去了對明月的懂得,失去了月印人心的能力。
而社會科技的進步,並沒有完全拉近心靈的距離,反而出現了「比鄰若天涯」的異化現象。試想,過去到了年節,大家走親訪友、其樂融融;而今一條簡訊四處群發,總覺得缺少了一些可以感知的溫度,淡化了抱拳、鞠躬之間所包含的濃濃情誼。我們身在「地球村」,實現了「空間對接」,卻疏遠了現實世界的直接交流。
未曾改變的情感訴求
儘管傳統節日正在被現代化消解,但從社會生活來看,中秋仍然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和古人一樣,為了追求學業、事業,許多人遠離故土,遷徙到其他城市,甚至遠赴海外。在實現個人發展的同時,也必須承受與故人分離的孤單和寂寞。
分離、思念、團圓,是亙古不變的話題。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節日的演化此消彼長,但是對於天上月圓、地上人圓的追求,是所有人心中永恆的夢想。
「中秋節俗的主要意義在於慶祝豐收、強化家庭倫理,以及提倡人際交往。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利用傳統節日創造回家的機會,加強與家人的聯繫,可以強化人們的家庭觀念。對於今日中國人來說,每年一度的中秋佳節仍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洗禮。」民俗學家蕭放說。
葛劍雄認為,要使中秋的傳統得以延續,首先必須注重增加節日精神層面的內涵;同時,從內容和形式上對中秋節進行一些創新,一些關於中秋的古老傳統和故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也應該賦予新的解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明月一直有,情懷亦不變。
(賴睿章棟成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