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中春晝擊土鼓吹幽雅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是之——《周禮.春官·章》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文獻《周禮》中(傳為周公旦所著,實際成書在兩漢之間),據該書記載,早在先秦時期,華夏大地就有「中秋夜迎寒」的習俗。不過,「中秋節」正式成為官方的法定節日,卻是唐太宗李世民所為,這在史書中是有記載的。
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三公以下獻鏡及盛露囊。——《唐書·太宗記》
但在唐代,中秋節賞月的風俗只在都城長安一帶盛行。準確地說,此時的中秋節只是統治階段、達官貴人以及文人墨客們的娛樂活動,尚未在民間普及開來。
在此時期,文人墨客積極參與中秋節的文學創作,創作出諸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唐明皇遊月宮等與月亮有關的神話故事,也寫出了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首的一批傳世名詩。這不僅使月亮充滿了浪漫的色彩,更是拉近了月亮與人們的心理距離,為中秋節在民間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到了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的宋朝,中秋節的商業價值得了到挖掘,逐漸成為民俗節日。在北宋的《東京夢華錄》中,就記載了中秋節時市井中的盛況。
中秋夕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市裡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
而根據《文昌雜錄》中的記載可知,元日、寒食、冬至、上元節是宋朝的四大節日,每個節日官員都會放假七天,如同現在的小長假。
休假歲凡七十六日,元日(春節)、寒食(清明)、冬至各七日,天慶(皇帝生日)節、上元節(無宵)同。——《文昌雜錄》
由此可見,中秋節在宋朝時雖已成為民俗節日,但是,其地位還比不是四大節。不過,相對於四大節,中秋節卻受到了文人墨客的喜愛,宋代的文人墨客以中秋節為題材創作出大量的詩詞,其中又以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這句最為經典。
經過歷代文人墨客的推波助瀾,中秋民俗越來越深入民心。從明朝開始,中秋節的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一躍成為與春節齊名的四大節日之一,而月餅也正式成為中秋的御用食品(之前月餅是常用食品)。更重要的是,從明朝開始,中秋節被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因此,中秋節也稱為「團圓節」。
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西湖遊覽志餘》
鬥轉星移,滄海桑田。中秋節已成為一種文化符號,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也是拉近海內外華僑華人距離的紐帶。而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成為中華文化圈國家的節日,如韓國、越南、日本等國家就都有各自的「中秋節」。
時至今日,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得到不斷的提升和增強,從而使包括中秋節在內的中國傳統節日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中秋節逐漸在海外走俏,中國味全球飄香。
那麼問題來了,中秋節從最初的迎寒、祭月習俗最終成為代表團圓意義的文化符號,以及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究竟是機緣巧合之下的逆襲,還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從中秋節所承載的傳統文化說起。
傳統:中秋節源於上古時期,始於唐初,盛行於宋,普及於明清時期,
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禮記月令》
傳統的,才是民族的。「傳統」是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必須條件,而中秋節正是源於上古時期的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繼而形成了迎寒、祭月習俗。在經過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後,在唐朝時期正式被命名為中秋節,此時的中秋節已不再僅僅是祭月的習俗,而是成為集祭月、賞月、詠月於一身的綜合性節日。
中秋節在宋朝時成為普遍的民俗節日,朝廷也正式將夏曆(農曆)八月十五那天定為中秋節。隨後,從明朝開始,中秋節的地位得到極大的提升,一躍成為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列的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綜上所述,中秋節源於上古時期的天象崇拜,定型於唐朝初年,從宋朝開始盛行,至明清時期正式確立了其「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江湖地位。
傳統的,才是民族的。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中秋節,已具備了成為世界性節日的條件。
典故:使中秋節充滿了浪漫、神秘的色彩,加速其普及速度
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
「典故」這個稱謂,出自《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泛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歷史故事或神話傳說。典故本身就屬於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神話傳說都屬於典故。這些與中秋節有關的典故,讓中秋節充滿了既浪漫、又稍顯神秘的色彩,從而使中秋節能夠在民間迅速普及開來。
文化: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已化成天下。——《易經》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經過漫長的創造而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文化包括了文學藝術,如詩、詞、曲、賦等傳統文學,以及琴棋書畫等古典文化,是人類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也就是說,文化是由人民所創造、為人民所特有的,是全人類的精神食糧。
靠山山倒,靠水水枯,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中秋節一直是歷代文人墨客所青睞的創作題材,無數詩人沉醉其中,吟出無數流傳千古的不朽詩篇。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豪邁,到「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的失意惆悵;從「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感同身受,再到「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的憤懣、不甘。中秋節承載著文人墨們的喜怒哀樂、家國情懷,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中秋,中秋文化。正因為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中秋節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與時俱進。事實上,中秋節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承載體之一。
家國情懷:中秋節是中國團圓的文化符號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秋天是傷感的季節,「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秋風起,落葉飄,大雁南歸,這一切,不免讓人心中惆悵,感嘆時光飛逝。這種感覺,即使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也不能免俗。
秋天是思念的季節,「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秋夜月露之時,寒意已生,在外顛沛流離的杜工部觸景生情,心中不禁湧起思鄉、憶弟之情,在詩人的記憶(心目)中,故鄉的月亮是最亮的,故鄉的(親)人也是最親的。而親人被迫分離,是因國家山河破碎(安史之亂)所造成,所以,詩人心中思的是家,但實則憂的是國。
秋天是團圓的季節。明朝田汝成在《西湖遊覽記》中指出「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意。」由此可見,至少在明朝時期,中秋節就被當成團圓之節了。
中秋之夜,與親人、朋友一起吃著圓圓的月餅(糰子)、觀賞著圓圓的月亮、喝著美味的桂花酒(寓意「蟾宮折桂」),好一幅「中秋望月,闔家團圓」的祥和畫面。然而,世界並不完美,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因此,既然我們沒有改變「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超能力,那麼,又何必為暫時的別離而糾結呢?與其憂傷,不如突破時間的局限、打通空間的阻隔,送出「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美好願望,祈求天下再無戰亂,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富強繁榮!
正是由於歷朝歷代文人墨客將中秋(月)入詩入文,創作出一批又一批傳誦千世的佳作。在這些作品的推波助瀾作用下,集傳統、典故、文化、家國情懷於一身的中秋節早已從祭月、賞月習俗成為團圓的文化符號、中華傳統文化的承載體之一。
文化的力量: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體之一,中秋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團圓和親情是中秋節亙古不變的主題。早在唐朝時,中秋節就隨著中國與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而走出國門,在國外落地生根……。
1、古代:中秋也是中華文化圈國家的習俗 早在唐朝貞觀(日本平安時期)年間,中秋節就已經傳到了日本,最初中秋節只在朝廷貴族之間流行,是一項賞月賦詩(和歌)的高雅活動。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八月十五賞月宴飲的習俗逐漸流傳到民間。
日本人在賞月時吃的不是月餅,而是一種稱為「月見糰子」的甜點。同時,日本人在中秋節期間要舉行各種慶祝豐收的活動,以示感謝大自然的恩惠。另外,日本人也會賞月,稱之為「月見」,並在屋內會陳列賞月糰子、芒草、芋等。
朝鮮半島在古代受中華文化影響深遠,至今仍保留著農曆新年、端午、中秋等中國的傳統節日。
韓國將陰曆八月十五稱為「秋夕」,像中國一樣也有固定的假期。這一天,在外工作的人都要趕回家與父母團聚,另外,「秋夕」也是祭拜祖先的節日,各家各戶除了要擺上貢品祭祀祖先,還會上山掃墓。
除了日本、韓國外,中秋節也是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家的傳統節日。
中秋節所蘊含的團圓因素,是其被同屬中華文化圈的亞洲國家所接受的主要原因。而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所具有的獨特的魅力。
2、現代:中秋節海外走俏,中國味全球飄香。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近年來,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相應地,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幹的中國文化軟實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從而使春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在世界各地流行起來,可謂是「中國節海外走俏,中國味全球飄香」。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走向世界,既增強了中國與世界各個國家、地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成為展現中華文化的一張名片。這,正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
結語
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中秋節從上古時期的「中秋夜迎寒」習俗,到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體、團圓文化符號,絕非偶然,而是一個水到渠成的漫長過程。事實上,中秋節不僅集傳統、典故、文化等眾多傳統文化於一身,也被歷代文人墨客賦予了家國情懷。這,就是中秋節能夠脫穎而出並歷久彌堅的密碼。
中秋節是團圓的文化符號,傳承著民族家國情懷。中秋節是維繫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之一,也是拉近海內外華僑華人距離的紐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一頭連著千千萬萬的百姓,另一頭連接著歷史的傳承、民族的復興。天下之本在於國,國之本在於家。只有家興國家才會繁榮昌盛,反之則國家落後挨打。而中秋正反映了老百姓的家國情懷,映照著人們內心的殷殷期盼。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秋節源於上古時代,後成為各族人民的共同節日,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承載體之一,所以,中秋節是屬於中華民族的,正因如此,它也是世界的。
事實上,深厚的底蘊以及文化內涵,使中秋節具有獨特的魅力。從而使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喜歡上了中秋節以及其它中國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