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從中秋月迎寒到天涯若比鄰—既是文化符號,也是家國情懷

2020-12-20 揚生解史

導讀

中春晝擊土鼓吹幽雅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是之——《周禮.春官·章》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文獻《周禮》中(傳為周公旦所著,實際成書在兩漢之間),據該書記載,早在先秦時期,華夏大地就有「中秋夜迎寒」的習俗。不過,「中秋節」正式成為官方的法定節日,卻是唐太宗李世民所為,這在史書中是有記載的。

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三公以下獻鏡及盛露囊。——《唐書·太宗記》

但在唐代,中秋節賞月的風俗只在都城長安一帶盛行。準確地說,此時的中秋節只是統治階段、達官貴人以及文人墨客們的娛樂活動,尚未在民間普及開來。

在此時期,文人墨客積極參與中秋節的文學創作,創作出諸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唐明皇遊月宮等與月亮有關的神話故事,也寫出了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首的一批傳世名詩。這不僅使月亮充滿了浪漫的色彩,更是拉近了月亮與人們的心理距離,為中秋節在民間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到了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的宋朝,中秋節的商業價值得了到挖掘,逐漸成為民俗節日。在北宋的《東京夢華錄》中,就記載了中秋節時市井中的盛況。

中秋夕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市裡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

而根據《文昌雜錄》中的記載可知,元日、寒食、冬至、上元節是宋朝的四大節日,每個節日官員都會放假七天,如同現在的小長假。

休假歲凡七十六日,元日(春節)、寒食(清明)、冬至各七日,天慶(皇帝生日)節、上元節(無宵)同。——《文昌雜錄》

由此可見,中秋節在宋朝時雖已成為民俗節日,但是,其地位還比不是四大節。不過,相對於四大節,中秋節卻受到了文人墨客的喜愛,宋代的文人墨客以中秋節為題材創作出大量的詩詞,其中又以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這句最為經典。

經過歷代文人墨客的推波助瀾,中秋民俗越來越深入民心。從明朝開始,中秋節的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一躍成為與春節齊名的四大節日之一,而月餅也正式成為中秋的御用食品(之前月餅是常用食品)。更重要的是,從明朝開始,中秋節被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因此,中秋節也稱為「團圓節」。

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西湖遊覽志餘》

鬥轉星移,滄海桑田。中秋節已成為一種文化符號,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也是拉近海內外華僑華人距離的紐帶。而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成為中華文化圈國家的節日,如韓國、越南、日本等國家就都有各自的「中秋節」。

時至今日,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得到不斷的提升和增強,從而使包括中秋節在內的中國傳統節日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中秋節逐漸在海外走俏,中國味全球飄香。

那麼問題來了,中秋節從最初的迎寒、祭月習俗最終成為代表團圓意義的文化符號,以及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究竟是機緣巧合之下的逆襲,還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從中秋節所承載的傳統文化說起。

傳統:中秋節源於上古時期,始於唐初,盛行於宋,普及於明清時期,

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禮記月令》

傳統的,才是民族的。「傳統」是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必須條件,而中秋節正是源於上古時期的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繼而形成了迎寒、祭月習俗。在經過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後,在唐朝時期正式被命名為中秋節,此時的中秋節已不再僅僅是祭月的習俗,而是成為集祭月、賞月、詠月於一身的綜合性節日。

中秋節在宋朝時成為普遍的民俗節日,朝廷也正式將夏曆(農曆)八月十五那天定為中秋節。隨後,從明朝開始,中秋節的地位得到極大的提升,一躍成為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列的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綜上所述,中秋節源於上古時期的天象崇拜,定型於唐朝初年,從宋朝開始盛行,至明清時期正式確立了其「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江湖地位。

傳統的,才是民族的。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中秋節,已具備了成為世界性節日的條件。

典故:使中秋節充滿了浪漫、神秘的色彩,加速其普及速度

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

「典故」這個稱謂,出自《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泛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歷史故事或神話傳說。典故本身就屬於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神話傳說都屬於典故。這些與中秋節有關的典故,讓中秋節充滿了既浪漫、又稍顯神秘的色彩,從而使中秋節能夠在民間迅速普及開來。

文化: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已化成天下。——《易經》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經過漫長的創造而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文化包括了文學藝術,如詩、詞、曲、賦等傳統文學,以及琴棋書畫等古典文化,是人類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也就是說,文化是由人民所創造、為人民所特有的,是全人類的精神食糧。

靠山山倒,靠水水枯,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中秋節一直是歷代文人墨客所青睞的創作題材,無數詩人沉醉其中,吟出無數流傳千古的不朽詩篇。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豪邁,到「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的失意惆悵;從「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感同身受,再到「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的憤懣、不甘。中秋節承載著文人墨們的喜怒哀樂、家國情懷,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中秋,中秋文化。正因為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中秋節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與時俱進。事實上,中秋節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承載體之一。

家國情懷:中秋節是中國團圓的文化符號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秋天是傷感的季節,「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秋風起,落葉飄,大雁南歸,這一切,不免讓人心中惆悵,感嘆時光飛逝。這種感覺,即使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也不能免俗。

秋天是思念的季節,「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秋夜月露之時,寒意已生,在外顛沛流離的杜工部觸景生情,心中不禁湧起思鄉、憶弟之情,在詩人的記憶(心目)中,故鄉的月亮是最亮的,故鄉的(親)人也是最親的。而親人被迫分離,是因國家山河破碎(安史之亂)所造成,所以,詩人心中思的是家,但實則憂的是國。

秋天是團圓的季節。明朝田汝成在《西湖遊覽記》中指出「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意。」由此可見,至少在明朝時期,中秋節就被當成團圓之節了。

中秋之夜,與親人、朋友一起吃著圓圓的月餅(糰子)、觀賞著圓圓的月亮、喝著美味的桂花酒(寓意「蟾宮折桂」),好一幅「中秋望月,闔家團圓」的祥和畫面。然而,世界並不完美,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因此,既然我們沒有改變「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超能力,那麼,又何必為暫時的別離而糾結呢?與其憂傷,不如突破時間的局限、打通空間的阻隔,送出「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美好願望,祈求天下再無戰亂,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富強繁榮!

正是由於歷朝歷代文人墨客將中秋(月)入詩入文,創作出一批又一批傳誦千世的佳作。在這些作品的推波助瀾作用下,集傳統、典故、文化、家國情懷於一身的中秋節早已從祭月、賞月習俗成為團圓的文化符號、中華傳統文化的承載體之一。

文化的力量: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體之一,中秋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團圓和親情是中秋節亙古不變的主題。早在唐朝時,中秋節就隨著中國與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而走出國門,在國外落地生根……。

1、古代:中秋也是中華文化圈國家的習俗 早在唐朝貞觀(日本平安時期)年間,中秋節就已經傳到了日本,最初中秋節只在朝廷貴族之間流行,是一項賞月賦詩(和歌)的高雅活動。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八月十五賞月宴飲的習俗逐漸流傳到民間。

日本人在賞月時吃的不是月餅,而是一種稱為「月見糰子」的甜點。同時,日本人在中秋節期間要舉行各種慶祝豐收的活動,以示感謝大自然的恩惠。另外,日本人也會賞月,稱之為「月見」,並在屋內會陳列賞月糰子、芒草、芋等。

朝鮮半島在古代受中華文化影響深遠,至今仍保留著農曆新年、端午、中秋等中國的傳統節日。

韓國將陰曆八月十五稱為「秋夕」,像中國一樣也有固定的假期。這一天,在外工作的人都要趕回家與父母團聚,另外,「秋夕」也是祭拜祖先的節日,各家各戶除了要擺上貢品祭祀祖先,還會上山掃墓。

除了日本、韓國外,中秋節也是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家的傳統節日。

中秋節所蘊含的團圓因素,是其被同屬中華文化圈的亞洲國家所接受的主要原因。而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所具有的獨特的魅力。

2、現代:中秋節海外走俏,中國味全球飄香。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近年來,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相應地,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幹的中國文化軟實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從而使春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在世界各地流行起來,可謂是「中國節海外走俏,中國味全球飄香」。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走向世界,既增強了中國與世界各個國家、地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成為展現中華文化的一張名片。這,正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

結語

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中秋節從上古時期的「中秋夜迎寒」習俗,到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體、團圓文化符號,絕非偶然,而是一個水到渠成的漫長過程。事實上,中秋節不僅集傳統、典故、文化等眾多傳統文化於一身,也被歷代文人墨客賦予了家國情懷。這,就是中秋節能夠脫穎而出並歷久彌堅的密碼

中秋節是團圓的文化符號,傳承著民族家國情懷。中秋節是維繫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之一,也是拉近海內外華僑華人距離的紐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一頭連著千千萬萬的百姓,另一頭連接著歷史的傳承、民族的復興。天下之本在於國,國之本在於家。只有家興國家才會繁榮昌盛,反之則國家落後挨打。而中秋正反映了老百姓的家國情懷,映照著人們內心的殷殷期盼。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秋節源於上古時代,後成為各族人民的共同節日,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承載體之一,所以,中秋節是屬於中華民族的,正因如此,它也是世界的。

事實上,深厚的底蘊以及文化內涵,使中秋節具有獨特的魅力。從而使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喜歡上了中秋節以及其它中國傳統節日。

相關焦點

  • 中秋節悲歡離合古今談:古時咫尺天涯 今日若比鄰
    中秋節正是為這種情緒的宣洩提供了恰當的時機。人們期盼家庭如明月一般團團圓圓。這樣一種感情刻骨銘心,因而千百年來得以長久的傳承。如今卻是「比鄰若天涯」古人的中秋,有相聚的「歡」,也有分離的「悲」。現如今,這些問題都不存在了。交通的便利,通訊的發達,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 中秋節好句/好段/好詩/中秋節範文
    3、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4、中秋之夜,月圓如鏡,月華如洗。
  • 最美中秋,海尚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 「天涯共此時—中秋節」線上文化周活動預告
    2020年9月28日至10月5日,由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主辦,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哥本哈根中國文化中心承辦的大型品牌活動2020「天涯共此時——中秋節」線上文化周活動將以新穎、豐富的文藝內容與丹麥民眾在雲端相見,活動預告如下:(ENG) Mid-Autumn Festival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with a long history
  • 中秋情懷滿分!人民創意聯名北京稻香村,獻禮人民守護者
    恰逢三秋之半,最是月圓之時,時間流轉,又是一年中秋到。更多了一份文化責任,作為文化基因的紐帶,家國情懷的相承,中秋承載著深厚的故鄉情、家國情。今年的中秋,早已走出詩意的浪漫,更多的是豐富的情感共鳴與文化認同,「家國於心人月兩圓」,心底的家,讓人溫暖、柔軟;肩上的國,讓人勇敢、堅定。愛家更愛國,這份剛柔並濟,託舉出了中華兒女的鐵骨柔腸。「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合飴」,人民日報人民創意與北京稻香村聯手推出「我愛我的祖國」系列中秋月餅禮盒,2020年中秋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義,同守一輪明月,守望萬家團圓。
  • 安州:中秋國慶喜相逢 手工月餅感受家國情懷
    中秋國慶喜相逢,小家大家共團圓。今天(10月1日)是國慶節,也是傳統的中秋佳節,在綿陽市安州區的一家農家樂裡,遊客們以製作傳統手工月餅的方式,感受家國情懷。 月餅是中秋團圓必不可少的食品> 「做手工月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 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樣的千古名句,竟然不工對?
    還有就是這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是讓無數人為之傾嘆。我也是在努力學習這個神童般的帥哥之佳作。然而,細細品讀,苦心斟酌,發現這一句作為一首律詩最重要的頸聯,讓大家在理解上確實出現了偏頗!!!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何為不工對呢?
  •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中的「比鄰」何意?詩詞大會41人答錯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首詩是如今年年入選課本的作品,也是唐代送別詩中的經典之作,其中的千古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很多人小學就會背了。按道理來說,它這麼通俗易懂,理解起來應該不難,但在《中國詩詞大會》上,它卻難住了百人團41人,這是為何?
  • 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 美到窒息的中秋節古詩詞大全
    >  原標題: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 美到窒息的中秋節古詩詞大全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基本上都是由很多神話故事串聯起來的,這也印證了中國人的智慧,因為刻板的知識往往很難讓人們記住,但是形成了故事,經歷了無數代人的傳承,只會越來越廣為人知,不會因為時間,媒介而發生改變,我們今天要聊的中秋節的來歷也是一樣,中秋節作為傳統節日,其背後的神話故事同樣迷人
  • 中秋節的月亮和團圓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中國人愛月,詠之賞之,思之嘆之。詩人們對月感傷了千年,也歡喜了千年,這份悲和喜,其實是借著月亮相思。對朋友的思念和對親人的思念。幾處笙歌邀月老,萬家糕餅樂中秋。
  • 迎雙節 線上好風景——以色列「天涯共此時」中秋節線上文化周拉開...
    伴隨著由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主辦,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海外中國文化中心、駐外旅遊辦事處承辦的2020「天涯共此時」——中秋節線上文化周正式啟動,以色列雙節文化系列活動也拉開帷幕。9月29日,特拉維夫中國文化中心推出中秋主題系列活動,邀以色列朋友感受月圓人滿的文化情懷。
  •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海內」是什麼地方?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雖然王勃時期的初唐,格律詩規則尚未成形,但是從王績開始,詩人們愛寫八句五言詩,在書寫格式中已經開始暗合五律的規則。而後來的宮廷詩人,正是在這些先行者的作品中總結出格律規則。
  • 國慶中秋喜相逢 家國情懷耀東城
    文化惠民 鄰裡共慶「雙節」9月28日,東城區東華門街道在《新青年》編輯部舊址(箭杆胡同20號)舉辦「清韻東華 文化惠民」群眾文化展演季開幕式暨「中秋國慶喜相逢 家國情懷系東華」活動。轄區各社區的文化隊伍通過舞蹈、朗誦、書法展示等方式,抒發愛家愛國情懷,展現了社區在文化培訓中的成果。與此同時,活動還邀請民俗老師講解中秋風俗故事,並帶領小朋友一同繪製兔爺,弘揚傳統節日文化。
  • 美酒伴月,五糧液相約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中秋晚會
    新華絲路網北京9月21日電(記者唐雲)酒香是人類通用的語言,美酒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橋梁。為了促進中法文化交流與東西方文明互鑑,展現中華文化魅力,弘揚中國白酒文化,27日,中國白酒典型代表五糧液,將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的「天涯共此時」中秋主題活動中,向世界友人展現中華酒文化之美。
  • 斯德哥爾摩中國文化中心開啟「天涯共此時——中秋節」 線上文化周...
    本文轉自【人民網】;人民網斯德哥爾摩9月28日電「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9月28日,斯德哥爾摩中國文化中心隆重開啟「天涯共此時——中秋節」 線上文化周活動,受到當地民眾的關注和歡迎,線上點擊量持續走高。
  • 2020年央視中秋晚會展現家國情懷
    2020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中秋晚會10月1日晚在央視播出,120分鐘的晚會融中秋文化、家國情懷、民族特色於一體,受到了觀眾的喜愛。今年中秋晚會節目較往年相比,增添了更多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家國情懷的氛圍更加厚重,時尚氣息撲面而來。
  • 關於中秋節的唯美句子合集 今年中秋月更圓人更美
    中秋節之美,美在月夜,美在思念,美在家人團圓,這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每個人心中的地位都是非常崇高,人們也為這個節日寫下了很多美言美句。   1、中秋晚上,我們就開始做飯。這個時間,屋外只有絲絲微風,而我們家卻熱浪漫天,這本該安靜的時刻,卻因為中秋而火熱。
  • 「天涯共此時」中秋文化周在韓啟動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中新網首爾9月28日電 (記者 曾鼐)「天涯共此時——中秋節」線上文化周28日在韓國啟動。據首爾中國文化中心介紹,本次活動將圍繞中秋傳承、中秋文化、中秋與當代中國、遊在中秋、娛賞中秋五個主題,採用虛擬展覽、線上音樂會、短視頻、在線直播、微課堂教學、體驗互動和公眾參與等多種類型。
  • 中秋圓月照「家國」,「夢之藍M6+」中秋營銷浸潤人心
    又是一年中秋時,今年中秋恰逢國慶,濃濃的家國情懷讓中秋之月更為溫潤。作為白酒行業的高端品牌,夢之藍一直以「更好的時代,值得更好的你」的品牌理念,成為凝聚時代精神的價值符號。這個中秋,「夢之藍M6+」更是以「小家圓滿,大國夢想」為主題策劃了一系列線上線下營銷活動,一部關於五個家庭團圓的溫情短片、一次「團圓時刻」的微博徵集互動、一張「團圓,一點也不能缺」的svg互動圖……讓「家」與「國」連在一起,情與暖融為一體,再一次刷新了白酒中秋營銷的新高度。
  • 國慶中秋撞滿懷,濟南多家景區主打「家國風」
    10月1日,國慶假期第一天,恰逢國慶節、中秋節雙節同慶,共迎家國團圓。全市交通客運共發送旅客27.19萬人,旅館業接待持證住宿旅客7.27萬人,均恢復到去年同期的80%。歌舞「快閃」迎國慶「家」「國」相連很暖心國慶與中秋相遇,「家」與「國」在時間上的相連、文化上的相牽,濟南圍繞增強愛國情懷、過好傳統節日,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迎國慶和中秋佳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