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鎮:我國「天下名關」,金牛道上的千年古鎮—寧強陽平關鎮

2020-12-24 桃花源五柳先生

在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有這樣一個小鎮,在省內外小有名氣,讓每一個在此經過或停留過的人印象深刻,難以忘懷,它是古時金牛道道中線上的重鎮,位於寶成鐵路(寶雞至成都)和陽安鐵路(陽平關至安康)的交匯處,嘉陵江沿鎮而過,這個小鎮就是千年古鎮—陽平關鎮。(古陽平關遺址在漢中勉縣)

陽平關在寧強縣城西北,處秦巴環繞之萬山叢中,是古今秦蜀交通的重要樞紐和軍事要塞。陽平關三國時代稱做陽安關或關城。西通陰平,東控漢沔,為蜀漢北方的重要門戶。

金牛道路線圖

金牛道是古代川陝蜀道的主幹線,也是中原通往西南的重要通道。金牛道自漢中西行經勉縣,過五丁關,這一段是必經之路。再向前則有分支,主要是東、中、西三條。東線是向南到寧強縣,再轉西南經黃壩驛,至棋盤關、明月峽。中線是向西到陽平關、燕子砭,向南走嘉陵江河谷,至明月峽。西線是在燕子砭向西南,走廣坪鎮、金山寺。三線入川後又殊途同歸,經廣元,走劍門,至成都。如今的陽平關鎮位於寧強縣西的嘉陵江谷地,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處,是溝通我國西南與西北的咽喉,是陝、甘、川三省交匯處重要的交通樞紐與物資集散地,素以「天下名關」著稱。

遠眺陽平關鎮

陽平關在漢代時稱為陽安關,為蜀北主要門戶。北宋始改陽平關。唐宋時屬三泉縣、大安軍治今擂鼓臺村。

1935年春,紅四方面軍在此設陽平縣,為縣委及縣蘇維埃政府駐地,是僅次於縣城的重要城鎮,也是省政府在漢中地區設立的第一個建制鎮。

1950年設陽平關鄉(1955年改鎮)和雙河、大竹壩等鄉。

1959年改為陽平關公社,下設陽平關、雙河、大竹壩等管理區。

1961年分成陽平關、雙河、大竹壩等公社,

1984年改陽平關鎮和雙河、竹壩河等鄉。

1996年,撤銷大長溝鄉、唐渡鄉,併入陽平關鎮,面積116平方千米,人口2.6萬人,轄陽平關、小魚山、回民溝、清河、木瓜樹、小長溝、張家河、石罐子、大長溝、三道河、子龍、滴水寺、薛家坪、擂鼓臺、車家山、賴馬溝、小楚壩、龍門溝、侯家溝、陽平關、街居委會、東站、西站22個村(居)委會;雙河鄉面積77.8平方千米,人口0.5萬人,轄東溝、西溝、曹家壩、酒房壩、燈草壩、小寨子、鍾槽、白楊溝8個行政村;竹壩河鄉面積45平方千米,人口0.4萬人,轄三郎山、竹壩河、金龍觀、梨樹坪、核桃壩5個行政村。

2001年,撤銷雙河鄉、竹壩河鄉,併入陽平關鎮。

2015年將太陽嶺鎮的伍家壩、天星、石磙場3個村劃歸陽平關鎮。

如今的陽平關鎮共轄20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123個村民小組,鎮域面積268平方公裡,現有人口3.5萬餘人,鎮政府駐地鎮政府駐地陽平關街,距縣城24.3千米。

陽平關鎮人民政府

優越的自然環境是陽平關鎮彰顯魅力的底色。一江兩岸,由嘉陵江大橋勾連,在山腳、江邊綿延數公裡,整個看起來,像一個「工」字。老街南侍雞公山,北接嘉陵江,東至小島,西至下街的寧二中。老街原有高約10米的木化石化表(現搬移到寧強縣文化宣傳中心大院)。江北以火車西站為起點,向東逐漸衍生成街,一直到東站。最熱鬧繁華的要屬火車西站口和嘉陵江大橋南頭的街市,這裡是樓群最密集、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周圍旅店、飯攤、商店一家挨著一家、鱗次櫛比。小鎮的房屋大多是單排擺布,前門對著街道,後門依著江水、傍著山坡。市野緊密相連又格外從分明。特殊的環境讓這裡的人,進可以成為開店辦廠的生意人,退又可以成為悠閒自在的山民。熱鬧和清靜相得益彰,角色可任意轉化。陽平關小鎮北有子龍山,南有雞公山,西有擂鼓臺,東有馬超梁,還有小魚山靜臥江邊,嘉木翠巒四周拱圍,奇山異水相映成趣。

陽平關集鎮一角

在以陽平關為圓心的100多裡的範圍內。陽平關是最大的集鎮。其它的集鎮趕場都不是全日制,比如青木川鎮每逢3、6、9趕場,四川青川縣姚渡鎮是每逢1、4、7趕場,惟獨陽平關鎮是百日場,全年每天都逢場。

每天清晨,來自陝甘川的老百姓,有的走路,有的乘火車或汽車,也有的坐船來到不足2公裡長陽平關老街。有賣土特產的、有來寧強二中上學的,還有來陽平關這個大城鎮賣菜的、照相的、買家用電器的……整條老街人頭攥動、擁擠不堪,其繁華程度不亞於北京王府井。

陽平關鎮中學

陽平關有悠久的歷史。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元年,就以鎮西3公裡的擂鼓臺為三泉縣治所,宋朝直隸京師達137年,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直轄縣,三泉縣遺址位於陽平關鎮擂鼓臺村,是漢中市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漢中市約一百公裡。古三泉縣建於唐初。歷經殘唐五代徵戰割據,縣名、縣治一直未改變。出於古代治理蜀亂的戰爭需要,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宋太祖趙匡胤詔令三泉縣直屬京師,至道二年(996年)以三泉縣升建大安軍,後幾經升並,直到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因戰略需要才將三泉縣撤併,併入大安縣。三泉縣開中國歷史中央直轄縣的先河,137年直隸京師可稱空前。古三泉縣不僅地勢險要,且以風景佳秀著稱。嘉陵江從西北奔騰弧繞而過,江岸懸崖峭立,形成天然屏障。自唐宋以來三泉風景呤詩著文者不乏名人高士。南宋陸遊寫道:「江雲垂地灘堆風急,一似前年上峽時。」把三泉的風光與長江三峽相媲美。在三泉遺址還出土了許多諸如《皇帝籍田手詔》、《儀制令》和宋瓷等珍貴文物。

三泉縣遺址

陽平關鎮地勢險要,古代一直為軍事要塞和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蜀漢曾駐留重兵防守,據傳子龍山就是三國將領趙子龍安營紮寨的地方。雞公山下則是南宋名將曹友聞抗蒙殉國處。同時,陽廣公路6公裡處的龍門洞風景區存留的北宋蘇在廷的《龍門記》碑(現搬移到寧強縣文化宣傳中心大院),以及南宋陸遊等大量文人雅士的詩文也增加了小鎮的人文含金量。

1935年陽平關鎮還成為陽平縣蘇維埃政府所在地。

陽平關鎮近景

陽平關為古渡口,也是重要的水上碼頭。嘉陵江自古為秦蜀水路,有蜀航之稱,其船只能溯水而上至略陽縣境。唐元和四年大興航運,歷經宋、元、明、清,到了民國時航運更是盛極一時。陽平關作為古渡口,極為繁忙,船隻最多時可停靠三、四十艘。民謠「日有千夫拉縴,夜有萬盞明燈」就是當時繁華景象的最好寫照。船隻從廣元、重慶泊來洋布、花鹽、食糖、川菸葉、棉花等,又順江而下運走山裡收購的土產、藥材、皮貨等。當時從重慶、廣元來的一些商人定居在這裡,使小鎮一時商賈雲集、店鋪林立,名聲大振於川、陝、甘。清同治年間,陽平關有「世興永」、「天泰合」商號70多家,一直到1937年(民國26年)川陝公路通車,陽平關的水運、商貿才蕭條起來。後來因修寶成鐵路,要從水路轉運建設器材,陽平關航運復興了兩三年,又逐漸冷落。

陽平關嘉陵江大橋

解放後的1955年,剛修好的寶成鐵路縱貫南北,陽平關作為陝南一個大站,開始成為漢中乃至安康地區的客運、貨場的中轉站和集散地,大量的客流和繁忙的貨運,使得以火車站為中心的小鎮空前地熱鬧起來,白天街頭、市場人頭攢動,喧囂熱鬧,晚上店鋪生意興隆,燈火輝煌,小鎮的名聲鵲起。

清朝末年,陽平關的商行、鹽店很多,其最著名者,有陝幫四大字號和川幫四大字號:「榮福祥」、「榮福堂」、「長盛德」、「鍾盛奎」、「元泰祥」、「永興福」、「義興恆」等,豔稱「八大字號」。 還有不計其數沿街叫賣、走鄉串戶的小商販等。這「八大字號」多為外地客商,主要經營花鹽、食糖、川菸葉、木耳、藥材等山貨及棉花、布匹等。

民國11年到18年(1922——1929),陽平關商業盛極一時,嘉陵江邊停靠的船隻多時可達三四十艘。從早到到晚,馬幫成隊,商販成群,川流不息,勢鬧非凡。民諺「日有千夫拉縴,夜有萬盞明燈」就是對當時盛況的生動寫照。

陽平關鎮

川陝公路開通後,西北與西南之間的物資大都經公路進出,加之縣府又向陽平關各大商號大量攤派捐稅,陽平關僅存的「富有長」、「同生德」、「六合春」、「積成合」、「聚利恆」、「泰興榮」、「長順和」等7家商號相繼倒閉。後起的「大成堆店」、「利生堆店」也都未見起色。

解放後,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公私合營,集體商業、國營商業應運而生,1953年,全縣有私營商業1399戶,陽平關佔98戶。 1958年,縣商業局在陽平關設批發部和轉運站,標誌著國有商業在陽平關的登陸。之後,縣百貨公司、食品公司、糖酒副食公司、菸草公司、五金交電化工公司、石油公司、藥材公司等國營商業機構均在陽平關設有分店。陽平關的商業始終走在全縣前列。

1972年,陽安線開通,陽平關又成為寶(寶雞)成(成都)、陽(陽平關)安(安康)鐵路在此接軌的重要樞紐,更加穩固了地位。加上烈(烈金壩)陽(陽平關)、陽(陽平關)廣(廣坪)公路在此交匯,即使撤走了一些中、省、地的單位,但還承擔著本縣的客貨運輸,也沒減輕陽平關作為大站和交通樞紐的地位和作用。

在當時,不僅設有東、西二站(場),還和安康互開一對慢車。並且,鐵路局也在這裡設有多個駐地單位,比如鐵路中學、鐵路小學就在這裡興辦了許多年。

1992年小鎮還作為縣上經濟開發區,異常繁榮、經濟發達,來去都很便利。時新貨物流通快,加上交通便利,連管轄它的縣城人都羨慕不已。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私營經濟和個體工商業逐步恢復和發展起來,陽平關自然不甘落後。1995年陽平關鎮被省政府列為陝西省百個小城鎮綜合試點鎮,1998年被市建委評為「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

陽平關鎮的繁榮在上世紀90年代末逐漸褪去,寧強縣城加快了制約縣城經濟發展的五丁關、棋盤關的拓寬、建設,加上本世紀初西漢高速公路連貫縣城,縣上和外地到陽平關坐火車、轉運貨物的單位和人越來越少,小鎮才逐漸蕭條、冷清起來。至2002年,全鎮有私營企業16個,個體工商戶1761個。雖然也是領先,但較之往昔的繁華,已不可同日而語了。

陽平關火車站

現在的陽平關火車站為三等站,正在建設的大型編組站場使陽平關鎮作為陝、甘、川三省交界處重要鐵路樞紐的地位進一步加強;省道烈(金壩)陽公路、陽廣(坪)公路、陽康(甘肅康縣)、陽青公路從鎮區通過,形成了陽平關鎮的公路幹線網,各級鄉級公路聯繫城鎮與廣大鄉村,構造了「一江三河相望、兩大動脈相連、四路相交、山水相嵌、X型軸向擴展、多中心結構」的組團式城鎮空間布局形態,形成了內外通暢的公路運輸網絡。

古陽平關(今屬於勉縣)

陽平關是陝西省知名的旅遊大鎮,境內陽青公路是陝南通往著名風景名勝旅遊區九寨溝的旅遊專線。陽平關鎮的子龍山、三泉縣遺址、龍門洞景區每年都吸引著眾多遊客,一個富有歷史滄桑感的千年古鎮,希望它發展地更好。

嘉陵江畔的陽平關鎮

相關焦點

  •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就是傳說中的「金牛道」?
    大朝驛站金牛道線路的變遷蜀道在先秦至南北朝時期,因「石牛糞金」的傳說稱「石牛道」;唐宋時期,因唐初建置了「金牛縣」,石牛道更名為「金牛道」,又因沿嘉陵江而下至利州,又稱「嘉陵雲棧」;南宋後期,蒙軍與宋軍爭奪蜀門,劍門關道路毀於戰火;元朝至明朝後期,廣元境內的驛道有些變化,仍稱「金牛道」;清代入蜀道路稱「驛道」,學術上也有稱「金牛道」。
  • 素以「天下名關」著稱的,陽平關鎮,你去旅遊過嗎?
    實拍風景秀麗的陽平關鎮、空氣新鮮、山清水秀、陽平關鎮位於寧強縣西的嘉陵江谷地,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處,素以「天下名關」著稱,陽平關鎮、鎮域面積達268平方公裡左右,比較寬闊、綠化也比較多、空氣品質好、原創 褲網雄陽平關鎮南靠雞公山,北依銀屏山,中有子龍山,嘉陵江由東北向西南穿越鎮區
  • 呂鋒|關於寧強文化旅遊發展的思考
    丙穴,即魚洞,是一種喀斯特自然地貌地下暗河,在寧強毛壩河、四川旺蒼等地都存在,但唯有毛壩河一帶魚洞河裡還有這種魚了。3.漢水與楚辭。《楚辭·九章》中雲:「有鳥自南兮,來集漢北。」從地理位置上看,漢水源流域位於我國南北方之間,是我國自然地理南北差異的過渡帶,也是南北文化交融地,在舊治中,更多地被劃為蜀地。漢水進入湖北,叫滄浪之水。
  • 寧強縣陽平關鎮:集市購銷兩旺年味濃
    一村民在寧強縣陽平關農貿市場購買了一大背簍年貨。春節臨近,位於嘉陵江畔的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陽平關鎮集市越來越熱鬧,年味越來越濃。一村民正在寧強縣陽平關農貿市場選購籮兒。熙熙攘攘的寧強縣陽平關農貿市場。熱鬧的寧強縣陽平關家禽交易市場。兩位村民正在寧強縣陽平關農貿市場交談購買年貨的情況。寧強縣陽平關農貿市場上充足而又新鮮的豬肉。一老人正在寧強縣陽平關農貿市場附近擺攤修補鋁壺。熱鬧的寧強縣陽平關農貿市場水果攤位。
  • 在陝西漢中陽平關鎮的見聞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看老版本的《三國演義》電視連續劇,又對陽平關起了興趣。但是那個時候自己年輕,對什麼東西的熱愛只是三分鐘熱度,電視劇播完了,也就忘了陽平關。今年本次的這次慢生活的旅行,本來沒有陽平關,但是陰差陽錯,在沒有旅行線路的線路中,加進了陽平關古鎮。
  • 嘉陵江畔的寧強陽平關美景如畫
    雖然已經立冬,但地處嘉陵江畔的陝西省寧強縣陽平關鎮依然美不勝收:一排排漂亮而又錯落有致的民居與蜿蜒清澈的江水、橫跨兩岸的大橋、綠油油的油菜、層林盡染的雞公山等簡直就是最佳最美絕配。其中最美就是嘉陵江畔的小島了。這個被當地稱為「小島」的地方位於嘉陵江與三道河的交界處,三面環水,長約500米,寬約20-100米不等,高約20多米,只有一面與雞公山相連。
  • 我國「最牛」鄉鎮,還有一個千年古鎮,被譽為「中國第一水鄉」
    現在鄉鎮的經濟發展也是越來越好,許多城鎮的經濟水平幾乎能達到一個地級市的水平,那麼今天我們來看一下我國經濟發展最好的一個鎮。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猜到廣東省的幾個鎮,比如:獅山鎮,常平,虎門等,其實不然,這個鎮屬於江蘇省的一個縣級市。
  • 陽平關:陝西寧強三國古戰場 諸葛亮曾唱空城計
    陽平關:陝西寧強三國古戰場 諸葛亮曾唱空城計時間: 2013-09-24責任編輯: 古劍旅遊_中國網 中國網9月24日訊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在蜀道上,陽平關至安康的陽安線交匯處,有一個小鎮叫陽平關,隧道最多的寶成鐵路就經過這裡。陽平關鎮位於陝西省寧強縣以西的嘉陵江谷地,是陽平關鎮政府駐地,鎮區南靠雞公山,北依銀屏山,中有子龍山,嘉陵江由東北向西南穿越鎮區,三道河與韓家河從東南岸、清河從江北岸匯入,地形複雜,氣勢雄偉,向以險關要隘著稱,寶成鐵路橫過鎮北,陽安鐵路以此為起點,鎮區內另有三條過境公路通過,是川陝甘三省交匯處的交通重鎮。
  • 成都千年古鎮走紅,人稱「中國好萊塢」,卻以「十古」享譽天下
    說到四川,這可謂是我國的一大省份,境內的地形複雜多樣,由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匯聚而成。有著如此多的地形,也造就了這裡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除了旅遊景點較多以外,這裡的川菜也是一度讓愛吃辣的人直流口水,四川有眾多美景,又有讓人想品嘗的美食,所以這裡每年都會有不少遊客前往探索這個地方的奧秘。殊不知,在四川還隱藏著眾多古鎮,今天小編就來介紹一下成都千年古鎮走紅。
  • 江蘇南通港閘對口幫扶漢中寧強:真情灑在漢江源頭
    他們有激情,更有擔當——「馬跑跑」美名傳徐英仁,寧強縣陽平關鎮滴水寺村人。此前,他的生活模式為:農閒時外出打工,農忙時回家種地,還要負擔兩個孩子,日子異常艱辛。位於陽平關鎮的電子產品加工廠,從洽談到落地投產僅用一個多月時間。該項目的招引人港閘區紀委副書記馬劍(掛職寧強縣發改局副局長),一次和朋友的聊天中,偶然得知朋友的同學——深圳安邦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聞斌遇到了「招工難」的困惑,想到寧強縣相對剩餘的勞動力,馬劍立刻動身,前往深圳,經過一整天的交談,終於打動了對方。
  • 中國鄉鎮:寧強第一大鎮,「漢水源頭第一鎮」—陝西寧強大安鎮
    在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有這樣一個鄉鎮,漢江發源於此,素有"漢江源頭第一鎮"之稱,這就是大安鎮。大安鎮的歷史可謂久遠,唐武德三年(620年)分綿谷(治今四川廣元)北部置金牛縣,治通谷鎮(也就是今天的大安鎮),唐朝後設為金牛縣。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置大安鎮,清設大安驛。
  • 中國四大系列之四大名關
    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出現了眾多名關,如山海關、居庸關、潼關、函谷關、玉門關、雁門關、友誼關、劍門關、嘉峪關、紫荊關、虎牢關、陽關、娘子關等。在這些名關重隘中,有哪四座可以被稱作「四大名關」呢?小編認為四大名關應該是以下四座。山海關,古稱榆關、渝關、臨渝關、臨閭關,有「天下第一關」之稱。
  • 寧強陽平關鎮:統籌推進貧困戶就業
    來源|寧強黨建主編|王衛星 責編|趙元軍編輯|何宗習——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 寧強,天然氧吧等你來
    2015年11月寧強縣被中國民協評為「中國羌族儺文化之鄉。2019年5月18日,寧強縣入選「2019中國最美縣域榜單」。2020年4月,被中共陝西省委平安陝西建設領導小組授予「2019年度平安縣」榮譽稱號。寧強縣已建成漢水源森林公園、青木川古鎮和羌博園3個旅遊景區景點。其中漢水源森林公園為AAA級景區,青木川古鎮為國家AAAA級景區。
  • 天生一洞:遊覽寧強縣三泉龍門洞
    2019年11月18日上午,我和家人開車前往九寨溝的途中,經過漢中市寧強縣陽平關鎮以後,路邊出現一處不起眼的「龍門洞」景區。於是,我們將車停好,順著臺階向下,眼前的景象令人大吃一驚,仿佛置身於「世外桃源」之中——
  • 我國少有的碼頭古鎮,有著上千年的歷史,門票免費性價比高
    我國少有的碼頭古鎮,有著上千年的歷史,門票免費性價比高四川省在中國享有盛譽,特別是四川省省會成都,作為中國新一線城市的「領頭羊」,發展非常迅速,而一般提到四川省,相信很多人考慮的是四川的火鍋,或者是中國國寶熊貓
  • 陝西寧強縣,三千裡漢江第一城,入選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寧強縣,是中國幾千個縣區當中,一個景色優美的小縣。寧強是漢江的發源地,素有「三千裡漢江第一城」之美譽。寧強縣在哪?寧強縣,地處秦嶺和巴山兩大山系的交匯地帶,可以說是一個海拔高、經濟落後的縣。2019年,寧強縣GDP總量剛剛過百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剛過萬元。2020年2月,寧強縣才剛剛脫貧。
  • 為何得山西者易得天下,得四川者不易得天下(四川篇)?
    承接昨天的《為何得山西者易得天下,得四川者不易得天下(山西篇)?》,今天我們進入本文的下半部分四川篇。雖然上下部分沒有非常強烈的連續關係,但是山西篇中有關於中國省域區劃的基本原則「山川形便、犬牙交錯」的一些介紹。這些知識點,對於了解本文接下裡將要研究的內容,很有幫助。如果沒有看過的朋友,建議回顧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