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嵌入,是一個地方營造的文化精魂。
《杭州發布》微信公號日前發布「杭州博物館尋寶攻略」,告訴公眾,杭州有大大小小80多家的博物館,大都免費開放;其中諸多國寶珍藏不容錯過:雷峰塔地宮出土的五代吳越國鎏金銀阿育王塔、杭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戰國水晶杯、良渚博物館的神人獸面紋玉三叉形器、浙博武林館區的唐代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中國刀剪劍博物館的戰國至西漢斑紋青銅劍,等等。
博物館和博物館裡的國寶珍藏,是杭州的另一種美,美得讓人凝神屏息,美得讓人心花怒放。
文物文物,一文一世界,一物一乾坤。10月8日,歷時4個月之後,在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展出的《越地寶藏——100件文物講述浙江故事》,這一天閉館後即閉幕。這100件是浙江壓箱底的珍寶,浙博史無前例地從全省36家文博機構請出,匯聚杭州。這一特展,從史前到明清,如同穿越五千年浙江歷史,令觀者雲集,大飽眼福。我的一位來自寶島臺灣的朋友,不久前參觀了「越地寶藏」特展,感嘆「恭逢其盛,如入寶山,收穫滿滿」。
老子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說的是掌握自古以來的規律,以理解今天及昨日發生之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詩人辛波斯卡,在名詩《博物館》中則說得更形象:「金屬,陶器,鳥的羽毛/無聲地慶祝自己戰勝了時間。」在歷史的時空中,文物葆有非凡的內在力量;穿透幾千年,那留下來的吉光片羽,都是那麼的美麗;博物的內涵若能清晰地被認知,則更加美麗驚人。
博物館的館藏,就是用文物闡述文化、記住歷史。讓更多的人來到博物館認知珍寶,看見博物之美,是當今的一個文化責任。各地的寶藏可以匯聚杭州,杭州的珍寶亦可更多地走出杭州,走向世界。杭州建設世界名城,寶藏可以首先在世界的舞臺閃爍光芒。除了戰國水晶杯這樣的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外,可以讓更多文物「走出去」。浙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就曾前往臺灣「臺北故宮」,與《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山水合璧,成為文化盛事。
文化是需要交流的,讓文物動起來會更美。去年「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特展來到北京、上海展出,盛況空前;那是從800多萬件藏品中精選出來的,縱橫百萬年,橫跨五大洲,向世界觀眾講述人類文明的歷程。大英博物館中國館介紹中國文明史,重點之一就是良渚玉器,其館藏有一件高達49.5釐米的良渚玉琮是世界之最,可見良渚文化在世界歷史文化中的價值。
在經濟實力越來越強的今天,我們的博物館要讓自己的文博實力變得越來越強。應該向世界上那些偉大的博物館學習:從倫敦大英博物館,到巴黎羅浮宮;從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到馬德裡普拉多博物館;從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到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其諸多管理經驗都值得學習。
從博物館看見杭州的另一種美,大家要常常去呀!事實上博物館的各種展出做得越來越好了,堅持常常去看美麗的珍寶,給腦袋充電,幸福指數會大大提高,不像有的人長那麼大,唯一堅持的事情,就是每天給手機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