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博物館: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群創新發展實踐

2021-02-11 文博中國

傳統工藝是重要的文化遺產和文化資源。傳統工藝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屬性突出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和精神,在活態流變中延續著民族文脈的DNA。同時,傳統工藝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族智慧,是連結傳統與現代的重要樞紐,更是啟迪未來的靈感源泉。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傳統工藝,是保護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舉措。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相關要求,將傳統工藝的傳承與振興上升為國家戰略。2017年,國務院發布《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明確要求各級公共文化機構成為普及推廣傳統工藝的重要陣地,也提出要推動傳統工藝與旅遊市場的結合。作為公共文化機構的博物館對傳統工藝的保護主要有兩條途徑:一種是基於收藏、保管和研究等博物館職能,對已經消亡或無法傳承的傳統工藝,對其有關的產品、生產工具、資料等進行保存和整理;另一種則是參考生態博物館等現代博物館做法,通過保護理念的進化,對還存在著的、有傳承可能與傳承價值的傳統工藝進行「活」的保護。後者,向現代博物館提出了全新課題。

杭州是歷史文化名城,是國內外聞名的手工藝之都,其工藝淵源可追溯至8000多年前的跨湖橋文明和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明,擁有深厚的工藝土壤。然而,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快速擴張,文化生態急劇惡化,傳統工藝美術與民間技藝日漸式微,張小泉剪刀、西湖綢傘、王星記扇子等代表杭州本土文化的工美技藝瀕臨失傳,工藝行業後繼乏人,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和保護工作迫在眉睫。2009年至2011年,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群落陸續建成開放,成為杭州市首個以保護、研究、傳承傳統手工藝為定位的專題公共博物館,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工藝美術博物館群落。2012年4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杭州加入全球創意城市網絡,使杭州成為國內首個獲得「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稱號的創意城市,同年工美館群被列入首批傳承基地。近年來,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群以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為特色和重點,積極響應國家傳統工藝振興和文旅融合發展的政策號召,通過理念創新、載體創新、手段創新,做好傳統工藝保護傳承和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同時探索中小型專題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群

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群(以下簡稱「工美館群」)由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杭州中國刀剪劍博物館、杭州中國扇博物館、杭州中國傘博物館等4個館區組成,隸屬於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館群利用運河拱宸橋西工業遺存改建而成,有效保留了工業肌理,總建築面積37862平方米,展廳面積14264平方米,為國家二級博物館。工美館群採取「四館合一」運營管理機制,以刀剪劍、扇、傘及杭州地區的手工藝和工藝美術傳統文化為主題特色,通過歷史文物和當代藝術精品的收藏陳列、工美大師及非遺傳人的展示傳承、豐富新穎的公共參與活動,努力打造工藝美術與非遺保護的「展示窗口」、「交流平臺」和「行業橋梁」。經過近十年發展,工美館群已成為集工業遺存保護再利用、工藝與民間藝術傳承、非物質文化保護、社會公共文化服務於一體,具有專業特點、杭州特色、運河特徵、平民特性的國家級專題類博物館群落,是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創新載體,也是讀懂杭州城市文明記憶的鮮活讀本。

截至2018年底,工美館群共計接待遊客1627.97萬人次,推出自主策劃展49個,「錢塘匠心·天工集粹——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基本陳列」和「明月入懷——中國團扇文化印象展」先後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展陳做法獲第三屆(2014-2016年度)浙江省「博物館免費開放最佳做法——最佳展示推廣項目」,「文心情緣——雅俗共賞的摺扇藝術」等四個展覽獲浙江省展覽陳列十大精品獎;「工藝美術大師帶徒」項目獲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第十屆「薪火相傳——文化遺產築夢者傑出團隊」榮譽稱號;是浙江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省級青年文明號、省級優秀志願服務集體。

▲聯合國副秘書長西迪貝(右三)參觀中國傘博物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左二)

參觀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

▲聯合國遺產專家莉瑪·胡賈(左三)

考察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群活態傳承

工美館群始終秉持「保護+創新」發展理念,立足博物館收藏、保護、研究、展示等基本職能,圍繞工藝美術大主題,以呈現文化遺產精髓和反映現當代工美藝術發展為兩個方向,以滿足公眾的文化和生活需求為導向,以社會化合作為路徑,強內功,創特色,不斷擴大行業影響力和社會知名度,向打造行業領先工美博物館穩步邁進。

夯實保護研究基礎

構建藏品體系。建館之初,以搶救和保護杭州三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任,收藏了王星記扇子、張小泉剪刀、西湖綢傘相關的原料、工具、半成品、成品等,以及從全國各地乃至國外收藏的刀劍、扇、傘等有關精品。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在此基礎上將藏品門類擴大至雕塑、陶瓷、織繡、編織、金屬工藝、民間工藝等六大類,確立「立足杭州、著眼浙江、面向全國、突出當代」的徵集思路,積極發動企業、工美大師、非遺傳人,通過廣泛的社會化徵集對工藝美術文化進行收藏與展示,形成主題鮮明、各具特色,又覆蓋全面、相互聯動的杭州工藝美術藏品體系。

▲中國刀剪劍博物館基本陳列

▲中國扇博物館基本陳列

▲中國傘博物館基本陳列

▲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基本陳列

加強保護研究。一是落實保護舉措。通過藏品管理,以及對傳統工美類技藝及重點人物進行文字、圖片、視頻、口述史資料的搜集整理,逐步建立起工美大資料庫;同時建設文物修復室並培養自主修復人才,為館群開展各項業務工作打好基礎。二是做好專題研究。先後出版《扇動風發》《傘行天下》《刀劍春秋》等專題著作,館群典藏之刀剪劍館《爐火純青》和扇館《袖中共舒》《杭州工藝美術史》和工美分冊即將出版。三是做好行業研究。歷時5年開展「西湖綢傘非遺保護」專項研究、通過大量調研和資料挖掘收集,建立起西湖綢傘資料庫,編輯出版了《西湖綢傘尋蹤》,納入《杭州全書·運河(河道)叢書》之一,在此研究的基礎上於G20峰會期間推出「美麗的西湖之花——西湖綢傘精品展」,吸引國內外嘉賓駐足,並引起社會和相關部門關注。此外,還結合專項工作開展「中國團扇文化的多語境解讀」「薪火傳承——工美大師帶徒」等多個工美類專題研究,並通過展覽、出版物等形式進行成果展示傳播。

▲G20杭州峰會期間

西湖綢傘精品展受到國內外嘉賓和媒體關注

創新展覽藝術表達

「生活藝術」展陳思路。堅持「藝術生活化」與「生活藝術化」相結合,既有工藝美術精品的視覺盛宴,又有接地氣的民俗、非遺生活再現。一方面,採取信息定位型策展模式。通過場景再現,對工藝技藝的可視化解讀,靜態實物與動態影像有機結合的展陳方式,大大改善了現場展陳效果與觀展體驗。另一方面,構建「工美特色」臨展體系。在四大基本陳列主題基礎上提煉「歷史和現代、人和生活、藝術與教育」的傳播主題,推出體現工匠精神的「大匠之風」、反映生活民俗主題的「當時只道是尋常」、展現現代工藝美術以及現代設計審美下藝術文化的「美美與共」、解讀傳統與現代關係的「跨界」和歷史文物主題的「憑闌觀史」等5個展覽系列,進一步突出展覽的品牌化、系列化和特色化。

▲「大匠之風」系列臨展

「大師精品」展陳實踐。積極拓展與大師個人、行業協會等社會合作辦展渠道,兼顧工藝美術類展覽的專業性和公眾普及性,打造工藝美術行業開展業內交流、藝術展示的專業、權威平臺,同時以展覽項目帶動專業工作提升。以「大匠之風——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品牌建設為例,通過與國家和省、市級工美大師合作舉辦展覽,落實「一個展覽、一件作品、一本著錄、一部口述記錄、一場互動」的「五個一」舉措,辦展同時推進徵集與研究工作。該系列精選工藝門類,按年推出,目前已推出「鄭勝寧木雕藝術展」「盧偉孫龍泉青瓷藝術展」「周桂新竹根雕藝術展」和「潘成松石雕藝術展」等個展。

作為「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傳承基地,工美館群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則,以「活態活化」為核心理念開展相關保護傳承工作,將館群可持續發展與工美藝術傳承、非遺保護緊密融合,傳承工美文脈,傳播生活美學。

活態保護展示

將非遺和工美的文化內涵和技藝價值以生產環節為載體,打造以「人」與「製作」為核心的全活態展示。於2010年利用杭一棉老廠房舊址改建推出集省內20餘種民間手工藝製作展示、體驗互動和產品銷售於一體的手工藝活態展示館(因機構調整,手工藝活態展示館於2015年起與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群剝離進入商業運營模式)。2011年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開放,在博物館二層開設與三層靜態工藝門類陳列相呼應的「工美大師工作室」,近30位國家、省、市級大師籤約入駐。博物館為其提供生產創作平臺,並依託大師資源與品牌效應,開展工美大講堂、工美培訓班等公益活動,零距離架構大眾與大師之間的溝通橋梁。更多的傳統工藝通過生產展示,保留下完整的生產脈絡,培育出傳承人,並衍生出相關產業鏈,實現文化生態的修復與傳承。

▲觀眾在「大師工作室」參觀體驗

社會化傳承

開拓創新的傳承載體。2012年工美館群利用政府出資和政策扶持,利用專業和平臺優勢,承辦「薪火傳承——工藝美術大師帶徒」項目,在全國範圍內公開選徒,由在杭五位國家級工美大師「手手相傳」,實現「點對點」式活態傳承。2017年第一輪大師帶徒圓滿完成,24位徒弟學成滿師,從傳承人的培養到技藝的延續都取得豐碩成果。專家評價:「該項目『定位準、起點高、標準嚴』,是工藝美術中層次最高、目的性最明確的人才培養工程。」2018年9月,又啟動了第二輪三年計劃,傳承項目進一步擴展,授藝人梯隊更為年輕,並和網際網路企業合作,拓展「線上+線下」的傳承模式,擴大傳承範圍,同時引導年輕的匠人嘗試產品轉化。這一全國首創的社會化傳承模式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形成合力,不僅有效地推動了傳統工藝的傳承,更重要的是通過博物館平臺得到了廣泛的社會關注,為城市厚植工藝文化的土壤。在剛剛過去的中國文化遺產日,第二輪授藝項目相關的「杭州刺繡」與「杭州扇藝」作為中國文物基金會公募項目正式在騰訊公益上線,工美館群也將藉助網際網路進一步整合社會資源,對傳統工藝進行保護傳承。

▲「工藝美術大師帶徒學藝」第二輪三年期項目啟動儀式

開放聯動的傳承平臺。工美館群積極發揮文化樞紐的超連結功能,由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單一的執行機構,轉變為為其提供保護、交流、展示、傳播的傳承平臺。一是行業聯動。充分發揮省市工藝美術協會、工藝美術研究所、非遺中心等行業部門及張小泉剪刀、天堂傘業集團、王星記扇業有限公司等老字號企業的支持優勢,將分散於社會的手工藝人、非遺傳承人、代表或機構進行了集中整合,通過展覽展示和文創展銷等形式進一步盤活行業資源,助力行業發展。二是「產學研」合作。館群成為浙江大學文博系、浙江理工大學科藝學院藝術設計系、浙江城市學院等院校的產學研實踐基地。2018年聯合浙江理工大學和杭州年輕傘企,挖掘館藏元素合作設計開發晴雨傘系列並投放市場,實現社會效益向經濟效益轉化。三是社會參與。組建「文化使者」志願服務團隊,吸納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熱愛傳統文化的社會公眾和高校志願組織以文化服務的形式參與相關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歷年來,共有3.6萬餘人次在館區志願奉獻。

生活化傳播

教育普及。以多元化、系列化、品牌化為思路,推出以傳統手工和互動體驗為特色的系列化公共文化活動,有效推進了傳統工藝的社會普及教育。一是開發多種手作體驗。策劃剪紙、手工扇製作、畫傘面等30餘種手工項目,聯通各館互動體驗區和大師工作室,供觀眾隨時體驗。二是做專工美教育。連續9年推出「青少年創意剪紙大賽」品牌賽事,配套出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青少年讀本——剪紙》;配合基本陳列主題陸續推出《賞清明上河圖,探中國傘文化》等展廳課堂;策劃推出的「南宋小百工」青少年教育展,開發十餘種「工美小課堂」系列課程並推出童書繪本,了解工藝美術文化,體驗工藝流程。三是擴大社會聯動。依託館校(社)共建機制開展「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社會教育,為共建學校提供第二課堂教學、展示空間,併合作開發不同年齡段的校本課程,共同策劃博物館活動等,同時以「流動博物館」形式將手工藝與非遺文化送進學校、社區。

▲第九屆「青少年創意剪紙大賽」啟動儀式

▲手作體驗「插骨團扇」

文創交流。結合博物館文創工作,拓展傳統工藝產品的推介、展示與銷售渠道。一是探索文創機制。工美館群建館初期成立博物館文創公司開展自營式文創,中途因機構調整,在沒有自主經營權限的情況下嘗試與第三方文創企業進行合作,有效將館群文創推廣需求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利用企業的開發力量、資金資源和市場等優勢,進一步開發利用好館群IP。二是創新文創開發。以重點展覽、館藏文物、運河文化等為題材,自主開發原創文創衍生品,僅2018年共計開發20個系列、42個品類、176個花色,涉及生活用品類、文具類、飾品類等,近20%的觀眾表示對館群的文創品留下了深刻印象。三是拓展社會交流。在機場、市中心商場開設博物館文創商店,積極參加文博會、文交會等各類社會交流活動,2018年參加第八屆博博會並獲得「弘博獎——最佳參與獎」,讓更多館外觀眾認識工美館群。

▲文創商店

▲文創產品

工美館群依河而建,融河發展,被譽為運河杭州段綜合保護工程的點睛之筆,也是運河旅遊線上的重要景觀實體,不僅以群落式格局模式實現文化旅遊資源的有效融合,而且通過集中挖掘、展示杭州傳統手工藝歷史文化特色,推動運河文化旅遊與地方特色產業融合,率先將文旅融合的博物館發展觀付諸實踐。

景觀融合:解讀運河遺產的文化密碼

工業遺存有機更新。實現了工業文明保護與城市特色文化傳承相結合,有機融合了運河沿岸「老廠房」「老字號」「老遺產」及「老手工藝人」四大元素,為工業遺存的保護利用勾繪出濃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氣息,實現工業文明與城市文化的相得益彰。

運河文化空間構建。橋西街區是杭州目前為數不多的集中反映大運河歷史風貌的特色文化街區。工美館群分散於街區內,與居民區和特色商鋪共同營造了「倚河而居、倚河而業、倚河而遊」的生態人文環境;建立起人與河、傳統與現代、時間與空間彼此交融、相互滋養的內在關聯;也創造了傳統工藝和非遺文化保護傳承的文化空間。

特色文化資源挖掘。工美館群通過對張小泉剪刀、王星記扇子、西湖綢傘等本地老字號名產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工藝美術、傳統手工藝進行挖掘、收藏、保護和研究,集中展示了運河杭州段的物質文明和百姓生活文化,讓本地觀眾找到記憶,外地遊客看到特色,引用觀眾的評價:「在運河外景看不到或看不明白的歷史文化,可以到博物館內來尋找詮釋和註解。」

業態融合:打造運河文化旅遊綜合體

提升運河旅遊整體性。在館群宣傳品中標識街區內餐飲、交通、商業等配套業態和線路,館群內三個觀眾服務前臺也同時承擔部分街區旅遊諮詢工作,進一步優化遊客旅遊體驗,提升運河旅遊的整體性。

提高館群公共服務承載力。面對運河旅遊線帶來的大量遊客,積極以「公眾」為中心創新博物館公共服務舉措。通過常態化開展觀眾調查工作,了解市民遊客需求,不斷優化服務軟硬體,例如,觀眾需求提出三次以上的用品就會出現在便民服務項目中,包括愛心傘、女性用品等,新建母嬰室、打通殘疾人通道等公共服務設施,以及通過志願者文化服務和智慧博物館線上服務等,為廣大遊客創造更舒適便捷的旅遊環境。

提亮工藝區域文化特色。通過舉辦「感悟非遺」系列展覽、「非遺集市」、「端午扇市」等主題活動,吸引本地老字號企業、傳統及新興工美行業的匯聚與交流,更帶動本區域手工藝和非遺文化特色商鋪的興建和聚集,共同將運河文化遺產點——拱宸橋區塊打造成以杭州傳統手工藝和非物質文化為亮點的特色旅遊街區,成為遊客了解、體驗本地手工藝文化的首選之地。

▲運河廟會非遺集市

發展融合:主動融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助力大運河遺產保護。工美館群坐落於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產點上,因為在工藝傳承和傳播上的做法,為城市營造了工藝美術的文化自覺,世遺專家莉瑪·胡賈在考察後稱讚道「活態遺產保護與整個區域結合緊密,市民共享舉措讓我很震撼!」同時,館群自籌建起就積極宣傳運河文化,參與大運河(杭州段)申遺工作並出色完成了遺產點考察接待等具體任務。在後申遺時代更是積極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通過開展運河專題講座、舉辦運河專題展覽、設計《運河上的橋之探訪拱宸橋》等研學課程,向公眾宣傳展示運河遺產價值,傳承弘揚運河文化。

打造特色文旅品牌。一方面,參與運河品牌構建。積極承接、開發運河研學等精品線路,在「大運河廟會」「運河學習節」等一系列運河旅遊品牌活動中突出手工藝特色,打好運河旅遊的文化基底。另一方面,擦亮工美品牌。推出串聯館群與街區遊覽的「博物館之旅」,併入選首屆中國博物館教育項目示範案例;推出弘揚傳統節日、二十四節氣文化的「工美四時」「春節祈福」「端午贈扇」「友邦之約中秋古風雅集」等活動,進一步挖掘民俗文化,擴大博物館文化活動的目標受眾,主動對接旅遊推廣。

▲「友邦之約」中秋主題活動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前夕,大運河(浙江段)城市博物館聯盟成立,工美館群加入成為聯盟成員。接下來,工美館群將以此為新契機,積極貫徹國務院《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相關要求,在繼續做好街區聯動和行業聯合的同時,進一步發揮博物館作為文化中樞的超連結功能,通過連結傳統和現代,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展示和文化旅遊融合提升。

▲工美館群運河沿岸風情

社會評價

工美館群開辦至今,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歷年遊客參觀滿意率均高於98%。

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說:「對(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保護民間藝術和創造的優美傳統,表示我的敬意!」

有外地遊客說:「杭州人在老街區、老廠房、舊廠址上重塑歷史風貌,充分體現了尊重歷史保護歷史的文化精神。」

有本地觀眾說:「一個博物館的價值,不在於教化,而在於啟蒙;一個博物館的價值,不在於它有多宏偉、有多少古董,而在於它的價值觀、它帶給觀眾的啟迪和它所傳遞的精神。而工美館正是一個對觀眾有啟迪、有精神的博物館。」

新華社、新華每日電訊、新華網對工美館群運作模式分別進行了題為《杭州:老手藝活態傳承》和《博物館助「中國製造」老手藝在活態中傳承》的報導,人民網、杭州日報等媒體相繼頭版轉發。報導中提到「在杭州,當地政府建起了主題性博物館群落,並在運營上不斷創新,讓曾經的日用品作為藝術品,以一種優雅的文藝格調重新進入現代人的生活」,利用工業遺存改造成博物館展示杭州出產的工藝美術品發展歷史是「實現『老廠房』、『老字號』和『老遺產』的有機結合」。

創新發展成效

一、社會效益。工美館群保留了橋西歷史街區的原真性、完整性,創造出工業遺存保護利用與工美非遺文化傳承發展兩者結合的「杭州模式」,成為運河申遺的重要節點與典型範本,更成為杭州促進對外交流、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二、經濟效益。推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老手藝、老字號的復甦,通過現代化轉型,達到傳統產業振興,為運河區域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旅遊發展,使運河旅遊人次逐年上升,成效顯著。提升區域軟實力,加強區域城市影響力的同時,增加了區域商業價值,形成具有運河特色的旅遊區和生態居住區。

三、文化效益。依託生活化的載體和平臺,重構工美技藝和非遺文化的現實價值,通過豐富優質的文化輸出,讓工藝美術重返大眾生活,生動詮釋並弘揚新時代「工匠精神」,從而進一步改善城市文化服務,助推城市文明建設。

四、可持續發展效益。立足實際,努力克服「編制少、人力少、任務多」的困難,實行高效精簡的架構模式,形成適合自身特色的博物館管理模式。成為杭州市級層面首個博物館理事會試點單位,主動探索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運營,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館長說

工藝美術,讓生活更美好

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館長  王英翔

工藝美術是源於生活的藝術。良渚精雕細琢的玉器記錄了良渚先民的生活,那裡可能蘊藏了中華文明萌發的秘密;南宋官窯瓷器精光內蘊的釉色倒映出宋人優雅至極的生活,同時為後人留下了難解的製作謎團;還有那一針一線,穿過扇面、服飾,由靈巧的雙手到手腳操縱的縫紉機,繡出一個個五色斑斕的生活故事。潤物細無聲,滲透於我們的生活。工藝美術裡有人類智慧的結晶,人類對美的理解,更有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博物館展櫃中展出的從來不是工藝美術的全部,回到生活中的工藝美術才有生命力。圍繞這個命題,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群落始終在努力讓工藝美術貼近觀眾,貼近生活。我們從一開始就明確服務社會的發展目標和以人為本的發展路線,以「工藝美術」為磚瓦,與社會公眾共建、共享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公共空間,並在構建過程中重新激活傳統工藝。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傳統工藝振興,透過博物館這個平臺,我們切實感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聚水成涓,參與到保護傳承的隊伍中來;我們還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社會大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對傳統工藝產生了興趣。傳統工藝回歸到更多人的生活中,必將喚醒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也將引領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繼續對美的追尋。

在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大趨勢下,工美館群將繼續以「生活」為核心,在公眾需求、文化傳承需求和時代需求中尋找「最大公約數」和「最佳平衡點」,明確定位,找準契機,讓傳統文化為旅遊賦值,讓旅遊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為建設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工美博物館而不懈奮鬥。

   審核:馬怡運

本文刊登於2019年6月18日

《中國文物報》第6-7版

投稿郵箱:

wwbgongyi@163.com

點開圖片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社會宣教部
    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社會宣教部一直以開拓社教思路、創新社教工作為目標,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手工藝為己任,通過多樣化的載體傳播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主要事跡如下(部分工作以2019年為例說明):一、在公共服務方面,緊抓基礎工作,打造優質宣講隊伍。
  • 杭州的國家一級博物館上新啦!各館資訊最新盤點
    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群由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中國扇博物館、中國傘博物館4個館區組成,隸屬於杭州市園林文物局。館群利用運河拱宸橋西工業遺存改建而成,有效保留了工業肌理,總建築面積37862平方米,展廳面積14264平方米,2009年起陸續建成開放。△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
  • 時代新章—國家博物館工藝美術作品邀請展時間及門票(附購票入口)
    >  2019年8月20日,「時代新章——國家博物館工藝美術作品邀請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這些優秀工藝美術展品是從60餘位國家級、60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和青年創作人員創作的400餘件工藝美術作品中精心遴選出來的,涵蓋雕刻工藝、陶瓷工藝、漆器工藝、金屬工藝、首飾工藝、織繡工藝及其他工藝七大類。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 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到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參觀調研
    11月19日下午,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館長王英翔攜策展組一行6人到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參觀調研、策展交流。座談會上,策展組同我館相關人員就運河遺存、運河出土文物、博物館文創及聊城段運河特色進行了相關討論。隨後,參觀了運河文化主題展覽,詳細了解了運河的發展變遷,運河遺產以及運河發展帶來的經濟文化的繁榮。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作為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一定會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遺產,講好中國運河文化故事,為強化傳承文旅融合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 博物館「策展人」制度在杭州出實效
    杭州探索實踐 博物館「策展人」制度出實效 日前,一年一度的「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正式公布,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的「海市蜃樓:17至20世紀中國外銷裝飾藝術展」榮獲第十七屆(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優勝獎。該獎被譽為文博界的「奧斯卡獎」;而且,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得獎已不是第一回了。
  • 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中國刀剪劍、扇、傘博物館)明日起恢復開放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3月20日,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中國刀剪劍、扇、傘博物館)發布恢復開放公告,將於3月21日(周六)起有序恢復對外開放。2、3月21日起開放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中國傘博物館(一樓)和中國扇博物館。其他區域暫不開放。3、採取網絡實名制預約參觀(未辦理實體身份證的兒童,需填寫戶口本上的身份證號碼進行預約),觀眾可通過「掌上西湖」APP或通過「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微信公眾號提前預約,每個帳號限約4人。
  • 140件工藝美術作品亮相國家博物館 臺灣陶藝師參展
    8月20日,「時代新章——國家博物館工藝美術作品邀請展」在北京開幕,臺灣陶藝師何志隆攜作品《柴燒青瓷花瓢》參展。圖為何志隆與他的作品。 陳小願 攝中新網北京8月20日電 (記者 陳小願)「時代新章——國家博物館工藝美術作品邀請展」20日在北京開幕,集中展出140件工藝美術作品,呈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成果。
  • 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之夏系列活動啟動
    2016年6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梁永和書畫暨工美國禮大賞捐贈儀式在新奧工美大廈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隆重舉辦。館藏展品三千餘件的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再添珍寶。梁永和先生的國畫作品《棋戲》和2014年APEC會議領導人禮品《四海昇平》景泰藍賞瓶,正式由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收藏。筆墨與工藝中所體現的人文、博學將傳達給每一個觀賞者。
  • 館長對話|薩格勒布工藝美術博物館長:保護歐洲工藝美術
    克羅埃西亞薩格勒布工藝美術博物館克羅埃西亞地理位置克羅埃西亞薩格勒布工藝美術博物館創建於1880年,是克羅埃西亞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博物館,用於收藏克羅埃西亞及歐洲附近地區最負盛名的工藝美術品。改館匯集了來自東歐、西歐、南歐等歐洲各地對工藝藝術品、包括繪畫、雕塑、攝影,也包括陶瓷、鐘錶、玻璃、紡織品、平面設計等,承載著歐洲對工藝歷史與文化。近日,澎湃新聞採訪了薩格勒布工藝美術博物館的館長米羅斯拉夫·加斯帕,他談及了博物館的館藏及展示、文化傳播理念等。加斯帕表示,博物館活動的戰略重點是保護傳統工藝,以及創造新的中產階級審美文化。
  • 「京味北京」之走進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
    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代表雕漆藏品《鼎盛中華》,這件榮獲「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特等獎,這是中國工藝美術界的最高獎項。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創建於1987年,隸屬於北京工美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北京第一家由企業創建的專業性工藝美術博物館,開創了企業辦博物館的先河。
  • 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文創「雲集市」上線!
    博物館文創產品,與生活緊密相關,承載博物館館藏的文化內涵,是博物館參觀的延伸,更是「把博物館帶回家」的重要載體。 去年,以17至20世紀中國外銷裝飾工藝品為主題的臨時展覽在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展出。
  • 杭州新增3家國家一級博物館!近期活動很精彩,假日帶娃必去
    它們是杭州西湖博物館總館、中國茶葉博物館、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杭州中國刀剪劍博物館、杭州中國扇業博物館、杭州中國傘業博物館)。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中國刀剪劍、扇、傘博物館)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群由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中國扇博物館、中國傘博物館4個館區組成,隸屬於杭州市園林文物局。館群利用運河拱宸橋西工業遺存改建而成,有效保留了工業肌理,總建築面積37862平方米,展廳面積14264平方米,2009年起陸續建成開放。
  • 展示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傳承保護、創新發展最新成果的參賽作品
    8月31日,第十二屆2017"工美杯"北京工藝美術創新設計大賽作品評審活動,在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舉行。千龍網記者 鄭濤 攝為了滿足社會公眾對工藝美術的文化需求,展示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傳承保護、創新發展的最新成果,此次所有參賽作品將於9月1日至8日在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展出。
  • 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參觀預約常見問題戳這裡!
    Q2 博物館的大師工作室、 文創品商店、放映廳和互動區還開放嗎? 在疫情防控期間,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大師工作室)、中國古代刀劍——皇甫江收藏館、中國傘博物館二樓展區及各館放映廳和互動區暫不開放。部分文創品商店開放。 Q3 博物館的便民服務還提供嗎?
  • 京城小眾博物館系列|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
    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是北京相對小眾的一個博物館,位於朝陽區新奧購物中心的地下廣場,免費對外開放。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是北京相對小眾的一個博物館,位於朝陽區新奧購物中心的地下廣場,免費對外開放。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是北京相對小眾的一個博物館,位於朝陽區新奧購物中心的地下廣場,免費對外開放。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是北京相對小眾的一個博物館,位於朝陽區新奧購物中心的地下廣場,免費對外開放。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是北京相對小眾的一個博物館,位於朝陽區新奧購物中心的地下廣場,免費對外開放。
  • 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鑽進裝飾藝術看工藝美術
    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是一個很特別的博物館,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它的主體建築原是法租界公董局總董官邸,外形有點像白宮,所以有上海「小白宮」之稱。「小白宮」是極致優雅的建築,聖潔的白色遠看就好像整棟樓都是漢白玉做的。
  • 杭州5個小而美的博物館,去一次就值了
    1.中國傘博物館煙雨江南,衍生出獨特的傘文化、傘的審美、傘的詩意和傘的象徵意蘊伴隨著歷史發展的年輪,碾壓出一道獨特的文化軌跡。中國傘博物館是中國首家傘主題博物館,綜合展示以中國為代表的傘文化、傘歷史、傘故事、制傘工藝技術以及傘藝術。
  • 「2018·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國家博物館啟幕
    展期2018/8/18 - 9/2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請記住它的名字↓「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這是展現當代工藝美術創作水平的國家級公益型制度性展覽。,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青年工藝美術創作者以及院校創作人員的優秀作品參展。
  • 《攀登——工藝美術創作作品展》在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揭幕
    今天,由上海工藝美術行業協會、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聯合主辦的以「攀登」為主題的工藝美術創作作品展在汾陽路79號開幕。此展是由上海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創意發起。儘管受到新冠疫情影響而推遲展期,但沒有影響本市工藝美術從業人員的創作熱情,尤其是創作者,更是激發起了創作靈感。參展者中,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省市工藝美術大師,尤其是年輕一代從業人員紛紛踴躍報名,積極投入創作。
  • 10個博物館+1個奈爾寶=3天2夜的杭州文化親子遊
    杭州百瑞運河大飯店:這家我是強烈建議大家訂的,出發之前我找了半天,這家是離運河博物館群,運河廣場景區最近的一家酒店。而且價格不貴,周末也沒有明顯漲價。商務型級別,房間還可以,景色也不錯,考慮到帶孩子出遊輕鬆第一的原則,這已經是不二選擇了!杭州大華飯店:不建議選擇。我訂的時候,是選在理西湖邊,到火車站、省博物館群、奈爾寶大概都是20分鐘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