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各項慶典結束之後,威廉在溫徹斯特召開會議,出席人員主要是在這次戰爭中發家致 富的諾曼人,包括在俗教徒和神職人員。諾曼人以羅馬教廷的名義勒令英格蘭神職人 員出席此次會議,通函裡的傲慢語氣似乎已經預示了這次會議對英格蘭教士們將會多麼不利。特使如此說道:「羅馬教廷有權監督世界上所有教徒的言行,而你們受到教廷的青睞,曾經學習過耶穌教義,因此監督你們的思想和言行,更是教廷職責之所在。
如果因為你們言行不當,而信仰衰敗,那麼教廷就有義務進行修正。因此,我等作為使徒皮埃爾的使者,作為教皇亞歷山大的信使,決定召開主教會議,找出癥結所在,並對症下藥,以拯救誤入歧途之人的靈魂。」此番關於神學的論調有著背後的深意:英格蘭國王威廉和羅馬教皇已經達成一致,準備罷黜所有英格蘭出身的高級神職人員。這項政治舉措因為羅馬使節的到來,而蒙上了一 層宗教的色彩。坎特伯雷大主教斯蒂甘德首當其衝,成為被罷免的第一位主教,因為他曾經全副武裝去見威廉,並拒絕為其加冕。
據一位歷史學家所述,威廉和這位主教的私人恩怨並未被公布於世,斯蒂甘德的任職被宣布無效,主要基於以下三點緣由:一是在坎特伯雷的前主教羅貝爾被驅逐出英格蘭時,斯蒂甘德擅自取而代之;二是他曾經佩戴羅貝爾留下的披帶主持彌撒等宗教活動;三是他從被驅逐出教會的「偽教皇」貝努瓦那裡接受了披帶。諾曼人就這樣冠冕堂皇地剝奪了斯蒂甘德的主教一職。斯蒂甘德是故去英格蘭國王哈羅德的摯友,是英格蘭獨立的支持者,按照羅馬教廷的說辭,他的此番下場,如同是一棵久久結不出果實的大樹,被斧頭砍去,從而得到救贖。
斯蒂甘德的土地被威廉、巴約主教、以及于格·德·格朗麥斯尼爾的妻子阿德琳瓜分佔有。阿德琳得到如此慷慨的饋贈,帶著她的丈夫,回到英格蘭久居。那些言行上無可指摘的英格蘭教士也未能倖免:林肯主教亞歷山大 、東盎格利亞的主教埃格瑪、薩塞克斯的主教埃格瑞特 以及其他各大修道院的院長、主教等幾乎被同時罷免。這些英格蘭主教甚至被迫對《聖經》發誓,永久脫離聖職,無論繼任者是誰,他們絕不會採取任何報復行動。被罷黜的主教不再享有人身自由,被關押在堡壘或是修道院中;修道士們也被關押在古老的修道院中,控制他們的人對外宣稱,這些修道士是因為厭倦凡塵俗世而選擇隱居的。
一些英格蘭高級神職人員為躲避厄運,逃到海外:坎特伯雷大主教斯蒂甘德和林肯主 教逃到蘇格蘭;聖奧古斯丁的修道院院長埃格西格,雖然被通緝,但仍乘船去了丹麥,並在那裡定居。達勒姆主教埃格文,在出發逃亡前,詛咒侵略英格蘭的敵人,宣稱他們違背基督教教義,終將被逐出教會。威廉對埃格文的詛咒不以為意,因為既然他所統領的軍隊能夠打敗英格蘭軍隊,那麼他的神職人員同樣有能力讓他擺脫英格蘭主教的指控。 此前在羅馬談判的蘭弗朗克教士如今仍然居住在諾曼第,他在法學上頗有造詣,得到威廉和羅馬教皇的重用。教皇亞歷山大二世派來的使者推薦蘭弗朗克接替斯蒂甘德成為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欣然應允,他期待這位博學的教士能幫他穩固政權。
王后瑪蒂爾達以及其他諾曼第貴族紛紛催促蘭弗朗克早日啟程前往英格蘭,定居在英格蘭的諾曼人虛偽地奉承他,稱他是上帝派來的使者,前來糾正英格蘭子民的不良之風。過去在英格蘭,主教需要由教士選舉,修道院院長由修道士推選,但是,諾曼人掌權之後,棄用此項規定,蘭弗朗克直接由國王和各位男爵推選為大主教。諾曼人攻佔英格蘭之後,廢除了英格蘭的宗教流程和民間習俗。 大主教蘭弗朗克來到自己的教區,看到整個城市被戰爭摧毀而悲從心來。坎特伯雷大 教堂遭受搶劫和焚燒,幾乎面目全非,祭壇上的裝飾物已被洗劫一空,祭壇幾乎被掩埋在 一片廢墟之中。聖靈降臨節時,第二次主教會議在溫莎召開,會議任命國王的神甫託馬為約克大主教,前任大主教埃爾德雷德因為傷心過度而去世。
和坎特伯雷大教堂一樣,約克大教堂連同教堂內的裝飾物以及其他貴重物品被一併燒毀。 約克郡同樣滿目瘡痍,諾曼人費盡周折得來的土地,如今卻變得如此衰敗,他們甚至開始 猶豫是否要在此處安家。託馬大主教所擁有的約克大教堂的領地,根本無人租用。羅馬教皇親自賜予蘭弗朗克披帶,授予其職位,言語中儘是恭維:「雖然我希望留你 在我的身邊,但是轉念一想,你此去英格蘭,英格蘭子民的靈魂將會得到洗滌,我心中便有了些許寬慰。」 就這樣,在各項宗教行為的粉飾之下,諾曼人攻佔英格蘭似乎變得合理合法。
據記載,蘭弗朗克的任務在於實現對英格蘭人的宗教統治,以為諾曼人的政治統治服務,讓英格蘭子民不僅在宗教上歸順,更在政治上認可諾曼人統治的合法性。為 了達到此目的,蘭弗朗克向國王威廉提出新的宗教建設方案。他對國王說道:「我認為在 英格蘭,宗教的領導者必須是唯一的,只有這樣,您對英格蘭的統治才是完整的。我提議,約克大教堂以及其他教堂,均由諾曼第教士統一管理,且服從坎特伯雷大主教的最高指揮。如今,首要的任務是廢除約克大主教為國王加冕的特權,否則,將來有一日,萬一 約克大主教將這樣的職權讓與一位有叛亂之心的英格蘭人或丹麥人,後果不堪設想。」
坎特伯雷大教堂,也被稱為「肯特大教堂」,最初由羅馬派來的傳教士建成,是英格蘭的第一座天主教教堂。肯特大教堂歷史悠久,享譽盛名,因此地位高於普通的英格蘭教堂。約克大教堂和肯特大教堂擁有同等的地位,一併監督管制其他各級教堂。根據推測,蘭弗朗克之所以提出這樣一個聞所未聞的改革,旨在保證肯特大教堂的絕對權威。他強調,肯特大教堂在英格蘭宗教史上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羅馬教皇曾多次授予其特權,將其視為英格蘭各教堂之首。他提出,宗教上的歸順意味著政治上的服從,肯特隸屬於羅馬,同理,約克則隸屬於肯特。按照蘭弗朗克的建議,作為約克大主教的託馬幾乎被剝奪全部權力,變得無足輕重, 因此他強烈反對此項改革,並讓蘭弗朗克拿出切實憑據來證明此項宗教改革的合理性。
這項要求讓蘭弗朗克非常尷尬,但是他巧妙地規避了這個問題,表示如果四年前的大火沒有燒毀肯特大教堂,那麼各類契約和證書應有盡有。蘭弗朗克含糊其辭、避重就輕,顯然不能說服託馬,但是兩位大主教的爭端並未持續很久,因為託馬如此公開與 國王的親信叫板,很快就收到了警告和威脅。他被要求支持蘭弗朗克的宗教改革,承認肯特大教堂對約克大教堂的統治權,為英格蘭的和平以及穩定政權考慮,否則,他的家族將立即被逐出英格蘭。託馬不再堅持,表示願意支持這項決定,並將亨伯河以南的領地全部讓給蘭弗朗克,以表示對肯特大教堂的忠誠與歸順。
自此,託馬作為名義上的約克大主教,並無任何實質權力;蘭弗朗克成為英格蘭的首席大主教,擁有絕對權威。諾曼人說道:「上帝保佑!蘭弗朗克成為首席大主教,控制英格蘭所有教堂,此乃人心所向, 眾望所歸啊!」英格蘭人則叫苦連天,說道:「從此,英格蘭人必然受到他的控制,為他進貢。」蘭弗朗克隨意罷免英格蘭神職人員,並且讓諾曼人、法國人、洛林人以及其他國家的人取而代之。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部分英格蘭教士之所以沒有被剝奪職權,是因為他們是外國出身,只不過在英格蘭長大,包括赫爾曼、吉斯以及 沃爾特,這三位教士本是洛林人,分別是韋爾斯、舍伯恩 以及赫裡福德的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