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的兄弟亨利、紀堯姆·德·布勒特伊以及其他幾位貴族陪國王一同到達森林。其他人通通散去,國王身邊只有高緹耶一人以及獵狗。後來打獵時,他們看到一隻被圍捕的公鹿,正朝著他們的方向而來,兩人讓出一條道,等待著公鹿走近。國王和高緹耶面對面,箭在弦上,蓄勢待發。
國王首先射箭,但是弩的繩子斷裂,箭掉落在地。此時,公鹿受到驚嚇,猛然停下,四處張望。國王向高緹耶示意, 讓他射箭,但是高緹耶或是沒有看清公鹿的具體位置,或者沒有理解國王的意圖,因此他沒有任何動作。國王不耐煩地叫道:「高緹耶,你倒是趕緊射箭啊!」話畢,國王胸口中箭倒下,是否是高緹耶射下這致命的一箭,我們不得而知。威廉二世跌落在地,當場死亡。
高緹耶急忙上前查看,發現威廉二世已經沒有呼吸,他立刻上馬,狂奔至海邊離開英格蘭,先抵達諾曼第,然後從諾曼第回到了法國。 聽到威廉二世意外身亡的消息,亨利立刻啟程前往溫徹斯特城堡以及國庫,而一 同前來打獵的各位貴族也生怕自己的財產遭遇變故,同樣離開森林。
此時,威廉二世的遺體和他的父親一樣,遭到遺棄,無人問津。一些煤炭商經過,看到被箭刺穿的威廉二世, 將其搬至運貨車,用破舊的布將其包裹起來,國王的血液浸染了包裹著的布匹,流淌到地上。威廉二世的遺體就這樣被運送到溫徹斯特城堡,此時,他的弟弟亨利早已抵達, 迫切地想要拿到國庫的鑰匙。看管國庫的士兵正在躊躇時,紀堯姆·德·布勒特伊氣喘籲籲地前來阻止,他對亨利說道:「我們應該履行我們曾經對您的哥哥羅貝爾公爵許下的諾言。當初我們向他承諾,如果威廉二世去世,我們一定效忠於他。他雖然暫時不在這裡, 但是我們萬萬不可背棄承諾啊!」
亨利不肯妥協,雙方展開一場惡戰,最後亨利成功 地奪取國庫。 此前威廉二世和羅貝爾在諸多貴族的見證下,籤訂合約,合約中明確表示如果威廉二世遭遇不測,英格蘭王位將由羅貝爾繼承。但是,此時羅貝爾公爵既不在諾曼第,更不在英格蘭。1096年,他響應教皇烏爾班二世「重新奪回聖地」的號召,成為第一 批參加十字軍東徵的人,並在三年後,成功奪取耶路撒冷。
羅貝爾在回諾曼第的途中得知 弟弟威廉二世逝世的消息,他沒有料想到英格蘭的嚴峻局勢,認為英格蘭王位早已是囊中 之物,並未加快返程的步伐。後來,他愛上一位定居在義大利的諾曼第貴族女子,又在意 大利多做停留。
此時,在諾曼第,羅貝爾公爵的擁護者群龍無首,遭到亨利支持者的突 襲。亨利奪取英格蘭國庫後,前往倫敦。在威廉二世去世三日之後,在各位貴族的擁戴下,亨利舉行盛大慶典為自己加冕,成為英格蘭國王。亨利得到了各位神職人員的愛戴,他們稱讚亨利為「美麗的教士」。英格蘭民眾也更希望亨利成為英格蘭國王,畢竟亨利在英格蘭出生和長大,和他的哥哥羅貝爾公爵相比,理應對英格蘭更有感情。
亨利表示一定會保留國王愛德華時期的法律條款,不過他還表示仍然保留其父親所制定的「森林特權法」。亨利一世和他的哥哥羅貝爾公爵性格迥異。羅貝爾個性輕浮、反覆無常,但為人慷慨大方、忠實誠信;亨利為人不夠坦率,但十分勤勉。亨利成為英格蘭國王的過程十分順利,沒有遭遇任何坎坷,不過他時刻謹慎,不敢掉以輕心。
對於支持他成為英格蘭國王的諾曼人,他並不十分信任,因此打算利用英格蘭民眾的愛國精神,培養一支由英格蘭人組成的獨立部隊。諾曼人徵服英格蘭之戰以來,統治階級需要英格蘭百姓的支持時,則萬般討好;但是一旦達成目的,就斷然拋棄他們。亨利一世確實為英格蘭百姓手寫了承諾書,這在當時被稱為「國書」。亨利一世甚至為此國書特地製作新的印章,以顯莊重。
國書被撰寫多份,並被分發到英格蘭各郡,樣本則被保存在各郡主教堂,但是後來亨利一世厚顏無恥地違背諾言,並將國書一一召回。只有三份樣本未被召回,分別存放於坎特伯雷大教堂、約克教堂以及聖阿爾本教 堂。 亨利一世為了得到英格蘭百姓的更多支持,決定娶一位英格蘭女子為妻。
當時,英格蘭有一位貴族女子的身份頗為尊貴,是愛爾蘭國王和埃德加妹妹瑪格麗特的遺孤,名叫艾迪特。艾迪特在漢普郡的拉姆西修道院長大,監護人是埃德加的另 外一位妹妹克裡斯蒂娜。克裡斯蒂娜當時和埃德加一同逃亡到愛爾蘭,於 1086年返回英格蘭,成為修女。艾迪特作為愛爾蘭國王的女兒,又是埃德加國王的外 甥女,因此受到眾多諾曼第貴族的追捧。約克郡裡什蒙城堡的 主人阿蘭·勒·布雷頓曾經向威廉二世請求賜婚,但是在威廉二世下令前,他卻死於非命;薩裡郡的紀堯姆·德·加雷納也曾經想娶艾迪特為妻,但是不知為何,最終婚禮未能如期舉行。
此時,亨利一世最得力的議員建議他娶艾迪特為妻,並以此來獲得英格蘭子民的支持,對抗羅貝爾及其擁護者。對於英格蘭人而言,艾迪特和英格蘭王室血脈相連,如果她嫁給亨利一世成為英格蘭王后,那麼英格蘭或許可以恢復往日輝煌。因此,凡是和艾迪特的家族沾親帶故的人,都前來勸說她接受這個婚約。但是不知什麼緣故,艾迪特不願意嫁給亨利一世,而且態度相當堅決。相勸之人並不甘心,繼續勸導,最後艾迪特不堪其擾,同意這門婚事。他們對艾迪特說道:「尊貴的艾迪特,只要你願意,你將找回過去英格蘭的榮光,你將成 為兩族聯盟的象徵、兩族和好的紐帶。
但是如果你堅決反對這場婚事,那麼兩族之間的仇恨將永遠存在,兩族之間的爭鬥將永不停歇。」艾迪特同意這樁婚事之後,改名為「瑪蒂爾達」,因為這個名字對諾曼人 來說更順耳。很多諾曼人反對這樁婚事,主要包括羅貝爾公爵的密友以及其他諾曼第貴族,在他們看來,一位英格蘭籍女子不配成為他們的王后。他們聲稱瑪蒂爾達之所以從小在修道院長大,在公共場合戴著面紗,是因為她是一名修女,她的父母早已將其獻給上帝。這樁婚事面臨諸多障礙,婚期也一直延遲。 蘭弗朗克去世之後,一位來自貝克的修道士安塞爾姆成為坎特伯雷大主教。
這是一位有文化、有德行之人,據當時史學家記載,安塞爾姆受到當地英格 蘭百姓的愛戴。當初,蘭弗朗克試圖詆毀英格蘭籍聖徒,否認被丹麥人殺害的埃爾菲 戈主教是殉道者,安塞爾姆主教正是在這個時期來到英格蘭的。蘭弗朗克和這位諾曼第同 仁談起埃爾菲戈的事跡,兩人探討起何為「殉道」。安塞爾姆如此說道:「我認為埃爾菲戈 主教是一位真正的殉道者,因為他寧願一死,也不願背叛自己的祖國。約翰為真理而死, 埃爾菲戈為正義而死,對於耶穌來說,他們都是殉難者!」 安塞爾姆在威廉二世登基後,成為英格蘭首席主教,他秉正寬容,對英格蘭人也一視同仁。
他曾積極支持亨利一世和瑪蒂爾達的婚事,但是當他聽聞瑪蒂爾達是修女之後,他則表示任何人不得娶修女為妻,英格蘭國王也不例外。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他親自詢問瑪蒂爾達,後者表示自己並非修女,她之所以在公共場合戴面紗,也有其背後的緣由。後來,她當著所有英格蘭神職人員的面,說出了事實的真相:「我承認我在公開場合戴面紗,這是因為我從小由姨媽克裡斯蒂娜撫養,她害怕那些放縱的諾曼人欺侮我,習慣為我戴上黑色的面紗,如果我不情願,她便會很嚴厲地懲罰我。因此,她在我身邊的時候,我會乖乖戴上面紗,但是她一走開,我就會將面紗扔在地上。」
安塞爾姆邀請各位主教、修道院院長、其他神職人員以及在俗貴族等來到羅徹斯特, 召開會議商量此事,一些證人當堂證明瑪蒂爾達所講屬實。後來,兩位諾曼第主教代理紀 堯姆和安博被派往瑪蒂爾達長大的修道院進行調查,他們表示修道院所有人,包括各位修女都可以證明瑪蒂爾達所言非虛。議會成員討論時,安塞爾姆退出會議大廳以保證決定的公允公正,最後議會發言人宣讀以下決議:「當初英格蘭婦女為了躲 避『徵服者』威廉所帶領的諾曼第士兵,紛紛逃往修道院,最終大主教蘭弗朗克恢復了她們的自由之身。因此我們謹遵大主教蘭弗朗克的教誨,認定瑪蒂爾達是自由之身,有自由婚嫁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