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8年的10月上旬,英國各地,甚至是在農村,凡是能引人注目的地方都突然出現了無數的標語、傳單和宣傳品。「保護新教!」「保護我們的財產和自由的議會!」「信仰自由!」「我們不要天主教!」「國王詹姆士二世是暴君!」等標語隨處可見,主要就是譴責國王,要求信仰自由,保護議會。英格蘭人還從來沒有碰到過這種事情,一時間人們議論紛紛,各種猜測不絕於耳。10月底,荷蘭國王威廉率領1.4萬士兵、500艘艦船朝英國駛來,原本計劃在英國的北部靠岸,但是由於海風的風向不定,所以船隊被海風「吹」向了多佛海峽,這也讓那些早就在北部港口等候的英國貴族措手不及。11月初,威廉的船隊終於在託爾灣靠岸。浩大的歡迎儀式引來了英國人民的圍觀,人們一打聽,才知道原來是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二世的女婿荷蘭國王威廉來了。
至於威廉這位荷蘭國王為什麼要帶兵到嶽父的英國領土上來,這事就得先從護國主克倫威爾說起了。克倫威爾在戰場上拼殺了一輩子,戰功無數,被封為護國主。1658年9月初,克倫威爾逝世,隨後他的兒子理查·克倫威爾繼任護國主。但是克倫威爾的這個兒子卻一點都沒有他老爸那樣的風範,整個就是一個庸碌無能之輩。那些高級軍官見他這麼懦弱,壓根就不聽他的命令,甚至還暗地裡你爭我奪,想要當上護國主。一年後,克倫威爾的寶貝兒子理查就被迫辭職,這下可不得了了,那些高級軍官你不服我,我也不服你,你爭我鬥的,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一片混亂。而這時,還有一股勢力也活躍了起來,那就是保王黨分子。克倫威爾沒死之前,他們誰也不敢這麼囂張啊,但克倫威爾一死,這就全都亂了套了。保王黨分子很快就進駐了倫敦。1660年2月,身為保王黨分子的英國駐蘇格蘭軍隊司令蒙克剛一進駐倫敦,就馬上派人到法國與查理一世的兒子查理·斯圖亞特進行談判。
兩人經過一番溝通,終於在這年的4月,查理在荷蘭的布雷達發表聲明:赦免參加過革命的人;保證宗教信仰自由;承認革命時期變動的土地產品。而議會也一致通過了議案,並當眾宣布查理·斯圖亞特為「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最強有力的和不容置疑的國王」。斯圖亞特王朝就這樣復闢了。但是讓人們想不到的是,查理二世一上臺,馬上就翻了臉,他壓根就不把《布列達宣言》放在眼裡,很快就對革命進行了瘋狂的反攻。他還下令,對參加過審判查理一世的人都以「弒君者」的罪名判處重刑,活著的一律處死,死去的也不能放過。他殘酷地迫害著過去的革命者,甚至還把克倫威爾的屍體從墳墓裡挖出來,吊在絞刑架上,還把他的頭砍下來掛在了審判查理一世的大廳裡示眾。手段之惡劣,令人髮指。「光榮革命」後英國建立起了議會權力超過君主權力的立憲君主制度以及兩黨制度,這不僅對英國以後的歷史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而且也對歐美許多國家的政治起到了一定的借鑑作用。君主專制在17世紀的西歐以及世界其他地區,是一種十分普遍的政體形式。像在西歐的法國、西班牙、奧地利以及丹麥、瑞典、德意志這些國家,都曾建立起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
這些國家都曾是以君權神授為佔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1688年之前,歐洲那些君主專制制度和君權神授、君主萬能、臣民必須無條件服從等思想根深蒂固,但是1688年之後,英國政治制度萌發出來的政治思想卻給了它們致命的一擊。查理二世對仇人手段殘忍,對恩人也「有恩不忘報」。當年,他被迫流亡,在那期間,他得到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庇護,所以,查理二世不顧英國人民的反對,不惜觸犯眾怒也要把克倫威爾從西班牙人手中奪回來的敦刻爾克賣給法國。像敦刻爾克這樣的重要商業港口,一旦失去,對外貿易就會遭受到巨大的損失,但他仍舊這樣做了,結果是:英國失去了在歐洲大陸的唯一立足點。查理二世在1685年去世,因為沒有子嗣,所以就由他的弟弟詹姆士二世即位。本以為換個國王,日子會好過一點,但是人們萬萬沒有想到,他們的噩夢才剛剛開始。詹姆士二世信奉天主教到了狂熱的程度,他比查理二世更加反動。查理二世還只是想著要報「父仇」,而詹姆士二世卻是一心一意想著要恢復天主教在英國的統治,從而恢復封建君主專制。他一上臺,所有的政策改革都圍繞著天主教,不僅任命天主教僧侶擔任國家要職,還釋放了大批的天主教徒。他不斷在宮廷裡舉行天主教的祈禱儀式,還在牛津成立出版社,專門印發天主教的宣傳品。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遭到了嚴重的損害,同時也引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反對。詹姆士二世對於人民的反動情緒視而不見,依舊我行我素,大力推行天主教。人民最終忍無可忍,在1688年發起了反抗詹姆士二世的運動。只要是天主教的禮拜儀式,人們都拒絕參加,只要是聽到有關美化和吹捧國王的宣傳時,便馬上走開。詹姆士二世很是氣憤,下令對不聽從他命令的主教實行殘酷的迫害,並把他們交給法庭審判。但是詹姆士二世小看了資產階級新貴族和廣大人民的力量,在他們的支持下,法官宣布遭國王迫害的主教無罪。這下可徹底惹火了詹姆士二世,但是人民群眾也不甘示弱,雙方衝突日益激烈,一場戰鬥即將到來。為了儘快脫離詹姆士二世的統治,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了一次政變。詹姆士二世的長女瑪麗是荷蘭國王威廉的王后,所以他們準備同荷蘭國王威廉談判,要求他派兵對英國進行武裝幹涉。本來詹姆士二世沒有兒子,長女瑪麗自然就成了王位的繼承人。威廉認為沒有必要多此一舉,所以並沒有派兵幹涉英國。但是不久後,情況發生了變化,1688年6月10日,詹姆士二世的王后竟然為他生了個兒子,因此英國王位的繼承權也就發生了變化。
這時,英國資產階級新貴族再次向威廉發出了邀請,請他立即到英國來保護他們的自由。這次威廉欣然同意,並很快發表了出兵宣言,宣稱因為「同情」英國人民的苦難處境,所以派兵到英國,目的只是為了保護英國「新教、自由、財產及自由的議會」。這才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威廉帶兵入駐英國,不僅受到了貴族和鄉紳們的支持,而且還得到了許多高級軍官的支持。詹姆士二世見荷蘭大軍已經入駐英國,於是慌忙向二女兒和女婿求救,但是他的二女兒和女婿也背叛了他,投向了威廉。詹姆士二世見大勢已去,帶著王后和他的寶貝兒子向法國逃去。詹姆士二世出逃後,1689年2月,英國議會正式宣布威廉為英國國王,瑪麗為女王,實行雙王統治。隨後,議會還通過了《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其中規定: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下令廢止法律,不得任意徵稅,不得任意招募軍隊及維持常備軍。王位繼承問題也不能由國王個人決定,而是要由議會討論通過。就這樣,英國人民用他們的方式,沒留一滴血就完成一場政變,後來歷史上稱其為「光榮革命」。在此之後,英國的專制主義統治徹底結束,君主立憲制的時代正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