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分析威廉在尼德蘭反抗西班牙的歷史進程中扮演的角色

2020-12-19 淮蕊觀史

引言

威廉的個性以及獨特的地位在尼德蘭反抗西班牙的歷史進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就像菲律普二世的敵人評價他為「暴君」一樣,威廉的敵人也認為威廉的城府很深,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及貴族利益,可以隨時改變其宗教的信仰。「沉默者」這個稱號,來自他平時沉默寡言、謹言慎行的個性色彩;同時也說明他處變不驚或者說高深莫測、不動聲色的性格。

在宗教信仰上,威廉出身於信奉路德宗的日耳曼貴族家庭,後來受到查理五世的器重 和鼓勵,改宗為天主教徒。1572年,在荷蘭與西班牙戰事激烈的時候,他希望得到加爾文 派的支持,再改宗為加爾文派的信徒。他認為在宗教信仰上人類有自己選擇的自由。事實 上,在尼德蘭地區,貴族們在宗教改革運動以後所關心的主要問題並非人民選擇天主教或 是新教的信仰問題,而是把重點放在當面對教派的分裂時,當權者應當採取怎樣的態度。 當菲律普二世毅然決然地推行維護天主教為唯一合法信仰並鎮壓「異端」的新教的時候,很多貴族認為,這樣的宗教措施不適合尼德蘭地區。

他們對新教抱著同情的態度,對人民或者自身擁有何種宗教信仰持比較自由的觀點。 威廉的幾次婚姻也頗受爭議。他的第一任太太是富有的埃格蒙特家族的安娜,他們生育了三個孩子。安娜於1558年去世以後,他與撒 克遜選帝侯的女兒安娜結婚,共育有五個孩子,其 中的三個孩子活到了成年。撒克遜家族信奉新教的路德宗,安娜是當時日耳曼最富有的女 貴族繼承人,而且該家族還與查理五世有世仇關係,威廉完全漠視了這一點。當時的總督 格蘭維爾樞機主教對於這門親事持激烈的反對態度,他們之間的緊張關係公開化了。

格蘭維爾總督兼樞機主教不僅看到以威廉為代表的尼德蘭上層貴族在追求財富、權力以及聲望時所表現出來的野心,而且更加擔心由於這些上層貴族在皈依新教以後對於一般民眾的引領作用,從而導致新教在尼德蘭地區不可遏制的發展。威廉的第二次婚姻也更加加深了西班牙國王菲律普二世對於威廉的懷疑。在1566年正式放棄天主教信仰以前,威廉在給菲律普二世的信件中一再表達對於羅馬天主教會的忠誠。威廉的第三任妻子是夏綠蒂 ,他們育有多名女兒。在夏綠蒂去世以後,很可能是他想贏得法國的新教徒的支持,他又與法國新教的領袖科裡尼將軍的女兒路易絲結婚。

16世紀60年代以後,尼德蘭北方的許多貴族已經明顯地表現出傾向和同情新教的情緒,威廉對他們甚表支持。在他統治的駐地布雷達,即便他不積極提倡新教,也極力庇護新教不受西班牙和天主 教會當局的迫害。威廉在宗教觀上認為在信仰的問題上應該讓人民擁有自己的意識和良 知,他反對國王和親王們對人民的宗教信仰加以控制。有些歷史學家還認為他的思想明顯 地受到了伊拉斯謨的影響。他個人政治上基本的目標也是堅定不移的,他就是要在尼德蘭 新教急劇發展而菲律普二世極為熱忱地持守天主教信仰的矛盾衝突中,在哈布斯堡統治下 的尼德蘭地區扮演一種宗教妥協的仲裁者和調停者的角色,從而在政治上受益。

1566年9 月,在瑪格麗特尚未授權的情況之下,威廉在安特衛普準許當地的加爾文派教徒舉行禮拜儀式。不久,南方的其他城市也相繼出現這類情況。12月,他本人抵達安特衛普,在當地鼓吹宗教的包容,同時也極力拖延戰爭。他寫信告訴瑪格麗特「當地的市民對於行政官員 的成見以及敵意很深,而且為時已久,有朝一日可能出現很大的問題」。 威廉最後走向反叛的道路,有一個過程。開始時,他聲稱並不反對國王本人,他承認菲律普的統治是合法正當的。他說他反對的是西班牙人邪惡的政策、特別是阿爾巴公爵的暴政。這種表達,無論是出於真心或者是策略,不得而知。

從政治的角度考慮,當時他並沒有完全倒向加爾文派,他不想與菲律普二世徹底決 裂,當然也不想讓日耳曼的信奉路德宗的貴族支持者失望。最初,他沒有突出他所領導的抵抗運動在宗教上的特性,他只是強調必須拯救尼德蘭人民脫離暴政,回到他們「以前所 享受的自由和特權」。 威廉在內心掙扎許多年以後,特別在阿爾巴的暴政表露無遺以後,終於選擇了反抗。 有一件事情可以說明他的反抗心思的確立——那就是當他聽到阿爾巴的軍隊即將抵達布魯 塞爾的時候,他約埃格蒙特伯爵在佛蘭德斯的登德爾蒙特村中的一間小屋裡見面,他勸說這位伯爵逃跑,但是被後者拒絕。

威廉說:「兄弟,如果你拿起武器, 我會加入你的行列;否則,我必須離開你,離開這個國家。你忘了阿爾巴公爵以前曾經對 查理五世說『死人無法作戰』嗎?我不會等待他們的正義或是仰賴他們的善意。」從那時起,反抗者已經在他的周圍聚集。當時,在阿爾巴的軍隊抵達尼德蘭以後,至少有6萬名加爾文派的信徒逃出低地國家。他們流亡到日耳曼的北方、法國以及英格蘭南部的沿海地區。他們翹首以待,期盼一位領袖與豪傑的出現。在威廉最初組建的軍隊當中,有不少這樣的從戎者。在他的周圍還聚集了不少流亡的反西班牙的尼德蘭貴族,包括以前布雷達的一些戶主。

威廉還得到日耳曼境內信奉新教的巴拉丁的選帝侯金錢上的資助,能夠籌集相當數量的經費。他還逐個地與別的日耳曼的親王、歐洲國家的統治者談判,希望得到他們道義的以及物質上的幫助。他自己也是一名信奉新教的日耳曼親王。在他的周圍有一批非 常懂得宣傳以及鼓舞人心的人才,其中包括後來在他麾下的富有才幹的秘書菲律普斯·馬尼克斯,這是一位出生於布魯塞爾 的作家和詩人,早年在日內瓦學校加爾文的神學,1560年回到尼德蘭,投身於當地的宗教 改革運動,以後一度又去了巴拉丁選帝侯那裡,再回來投奔威廉。

從拿騷和迪倫堡,威廉向人民發出呼籲,歷數西班牙人的殘暴不仁,特別是生動地描繪了阿爾巴公爵的暴戾,呼籲尼德蘭的人民拿起武器、拯救國家,使得人民從「難以忍受的奴役」中解放出來。威廉還派遣他的私人代表前往尼德蘭各個城鎮,與市政廳的議員們交換意見,鼓勵他們舉旗反叛。他還設法組織海軍,提供捕押許可證給各種不同類型的,有些甚至是具有海盜性質的各國船隻。這些船隻停泊在英格蘭的一些港口,船長們都宣誓效忠威廉。也就是在阿爾巴來到的這段黑暗的歲月,威廉逐漸地成為那些在心底反抗西班牙人統治的尼德蘭社會各階層人民的希望。

他騎著高頭大馬,穿梭於各個城市之間,他的形象輪廓分明、挺拔穩重, 贏得了人民的信任,許多城市的人民出來夾道歡迎他。1568年「沉默者」威廉在聯省議會上 演說時提到:「對於所有愛好自由的人民來說,你們是美德的範例。你們是打擊對聯省不義、施行恐怖統治的暴君之人。你們將留給子孫後代最好的示範,為了保護自由的思想和權力,你們將提供給後代基於正義與合法的基礎上的不可改變的自由與價值。只服從合法與正義的親王,如此,你依照良心,參與付出道義上的責任。

你們代表全體人民,全體人民的自由與福祉委託於你們。」威廉談到他組織「荷蘭的反叛」的原因時說:「當我被告知阿爾巴公爵欲圖謀害在尼德蘭與法國等地的新教徒的時候,我悲憫這些受迫害的新教徒。他們正計劃引進比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更加冷酷的異端裁判所,當我看到這種機構摧殘貴族和人民的時候,我卻只能看著他們一步步走上火刑柱,所以我決定將西班牙的惡徒攆出尼德蘭。」

相關焦點

  • 低地上的新希望,誕生於殘暴統治下的,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
    「尼德蘭」,這個單詞在荷蘭語當中其實是低地的意思,是指現在的荷蘭所在的那一片土地上地勢低洼的地區。在公元15世紀末期,尼德蘭還處在德國的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之下,而16世紀初期,就從德國的哈布斯堡家族中轉移到了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手裡,被他派來的總督所治理。
  • 荷蘭:為啥改名尼德蘭?
    大膽查理一死,尼德蘭幾經輾轉,控制權就落到了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手裡。他是哈布斯堡家族裡的第一任西班牙國王。因此尼德蘭就成了西班牙的一部分。卡洛斯一世在位的時候對尼德蘭橫徵暴斂,當時西班牙一半的國庫收入來自這兒。所以尼德蘭的資產階級們就覺得自己辛辛苦苦,西班牙人一來收稅回到解放前,太不划算了。
  • 荷蘭史:「反叛」前的尼德蘭社會
    引言近代早期荷蘭人「反叛」的歷史,在史學研究上歷來有許多不同的討論重點。一些具有民族主義思想的荷蘭歷史學家,常常將荷蘭對於西班牙的反抗,解釋為荷蘭人的「愛國的 精神」是反抗運動的主要的動因他們經常強調威廉·奧倫治和執政官莫裡斯等領袖人物以及一般民眾對於荷蘭的深切的感情。
  • 西方史:「沉默者」威廉與抵抗運動
    新的主教們的目標之一是整肅各級學校中的那些他們 認為不可靠的校長,特別是拉丁語學校的校長,代之以虔誠的天主教徒。但是控制民辦的 學校首先就讓市政廳的議員們感到不快。即便在阿爾巴公爵直接控制的地區,新主教們要 替換一個民辦學校的校長也並非易事。威廉·奧倫治即「沉默者威廉」在歷史上被視為荷蘭聯省共和國的創建者,也是荷蘭反 抗西班牙統治的運動的初期的領導人。
  • 西班牙帝國衰亡史(下)
    可通過和愛好歷史的朋友們聊天兒,我發現信了這套鬼話的人遠遠不止我一個。因為在許許多多的歷史普及讀物上,都是這麼寫的……比如我小時候讀得滾瓜爛熟的一套《十萬個為什麼》,不僅照搬了這個說法,還配有一幅嘲諷西班牙人驕兵必敗的插圖,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瓜兒。於是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被帶節奏帶到溝裡的事兒,還有哪些呢?
  • 荷蘭與尼德蘭是什麼關係?
    從這之後,荷蘭被西班牙統治,但從1568年開始,稱為西班牙北方省的荷蘭爆發了反抗西班牙統治的戰爭,西班牙方面稱為低地叛亂。尼德蘭地區的範圍並不只包括現在的荷蘭,還包括比利時、盧森堡以及法國北部的部分地區。西班牙的經濟發展一直不溫不火,幾百年前就是這樣。而尼德蘭是當時歐洲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製造業和商業、金融都強於西班牙。
  • 西方史:分析荷蘭與西班牙在戰爭期間雙方的貿易往來狀況
    荷蘭共和國當局中的許多位高權重的人都是船主和商人,他們深深地捲入與伊比利亞半島以及由西班牙與葡萄牙王室統治的海外領地的貿易活動。除了短暫的時間以外,他們允許繼續進行這樣的貿易,只要雙方支付相應的港口稅就可以了。
  • 淺談這些國家隊所在國家的中文名:橙衣軍團到底是荷蘭還是尼德蘭?
    一.尼德蘭一詞有著悠久的歷史 尼德蘭(Netherlands)一詞在歐洲有兩層不同的含義。它的狹義的含義就是荷蘭王國,其國家的全稱就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
  • 從「尼德蘭高盧」到聯省共和國,闡述荷蘭的地緣環境和興衰歷程
    在經過了長達80年反班牙的鬥爭中,尼德蘭七個省建立的聯省共和國終於在歐洲獲得了廣泛的承認。相較於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對金銀、香料的粗暴掠奪,荷蘭人同時還借鑑了「漢薩同盟」的經商模式,並一躍成為全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享有「海上馬車夫」的盛名。然而,就在荷蘭日如中天的時候,它卻遭到英國的強勢打壓,慘遭落敗。那麼,荷蘭為什麼會在全球貿易和海外擴張的競爭中輸給英國呢?本文就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 西班牙做錯了什麼,最終導致了尼德蘭革命?
    比如,尼德蘭重要手工業城市萊頓城,從公元1500年至公元1530年這短短的三十年中,每年生產的呢絨居然達到了驚人的25000匹。不僅如此,當時尼德蘭地區所有的下轄行政區,幾乎都在商品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下,轉變為了強大的手工業製造城市。
  • 別再叫它荷蘭了,它的真名叫做尼德蘭!
    公爵女兒最終帶著這塊地嫁給了西班牙人,而法國還因此和西班牙大打出手,最終西班牙拿到了土地,法國拿到了公爵的爵位。廣義的尼德蘭地區而在十六世紀初,尼德蘭地區的商業開始大肆發展,當時的尼德蘭的17個省中人口已經超過了300萬,城市化水平也相當不錯。
  • 荷蘭國歌《威廉頌》裡為什麼有效忠西班牙國王的歌詞?
    如果國歌的歌詞中提到某個人或者家族,一般是本國的君主(如英國的《天佑女王》)或者是國家英雄(如波蘭國歌《波蘭沒有滅亡》),而不會是外國人。但有意思的是,在世界歷史上最早的國歌——荷蘭國歌《威廉頌》的歌詞中卻有「西班牙的國王,我永遠尊重」這樣效忠西班牙國王的歌詞,就連很多荷蘭人都覺得這句歌詞不合適。那麼荷蘭國歌的歌詞裡為什麼會宣稱效忠西班牙國王呢?
  • 世界史:威廉三世與「光榮革命」
    8月27日,荷蘭省議會授權奧倫治親王威廉三世有權「勸告、解散甚至強迫」組建各城 鎮的議會並以強硬的手段恢復地方的秩序。此時已經身兼荷蘭省以及澤蘭省執政官的年輕 的威廉三世加緊肅清政治上的敵人。在1672年的荷蘭的460個攝政團中,他替換了130個他認為政治不可靠的人。一些政治上不再可能發生影響的人士,如阿姆斯特丹的德·格拉夫家族,也不得不被迫流亡海外。
  • 尼德蘭地區分裂成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的過程
    公元843年,《凡爾登條約》將查理曼帝國分割成東法蘭克、中法蘭克、西法蘭克三個國家,尼德蘭地區被編入羅塞爾的中法蘭克王國。此後,尼德蘭地區的統治權一直在東、西法蘭克兩國間轉換。14世紀,尼德蘭地區被得到法蘭西王國支持的勃艮第公國納入版圖。到15世紀末,勃艮第家族滅亡,哈布斯堡家族乘虛而入,將該地據為己有。後哈布斯堡家族分裂為奧地利與西班牙兩個派系,尼德蘭為西班牙派系所控制。
  • 歷史視野中的西班牙休達市,孤懸非洲、遙望本土
    關心國際政治或者世界史的朋友,估計有不少都知道西班牙有兩個海外自治市,其中有一個叫做休達。與直布羅陀離西班牙本土非常之近卻不屬於西班牙類似,休達離摩洛哥很近,卻也不屬於摩洛哥,而屬於直布羅陀海峽對岸的西班牙。
  • 荷蘭史:分析荷蘭的行會和金融業
    歷史上尼德蘭的各個省份均具 有較多的自治權,各大城市也享有自主地位,容易與歐洲和世界各地自行進行自由的貿易。 尼德蘭城市的興起,本來就與商業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開始的時候,這些地方都是在河流交匯處、沿海地區或是交通要道的商站,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築有城牆和城門的城市。
  • 尼德蘭的呼喚:黃金時代浪漫與現實的激情碰撞
    引言:16世紀60年代爆發了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荷蘭成功的走上了獨立的道路,為資本主義在尼德蘭北部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也使人類歷史的前景出現一抹燦爛的曙光。而在其南方佛蘭德斯卻由於大貴族的妥協導致革命失敗,仍處於封建的統治下。
  • 威廉親王紀念館:荷蘭國父在家中遇刺始末
    威廉此後雖改信天主教,但一直同情新教,主張宗教自由。1566年新教徒在尼德蘭發動破壞聖像運動激化了宗教矛盾,1567年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派出有「鐵腕公爵」之稱的阿爾巴公爵(Fernando lvarez de Toledo, 3rd Duke of Alba,1507-1582)前往尼德蘭鎮壓。
  • ...背後:荷蘭政府將正式停用「荷蘭」 統一使用官方稱謂「尼德蘭」
    你記憶中位於歐洲西部的國家「荷蘭」要改名了,近日,有外媒刊發「『尼德蘭』(Netherlands)不想讓你再叫它『荷蘭』(Holland)」的報導。歷史上,「低地王國」也一直是荷蘭的別號,在中世紀列國紛爭的疆場上,頂著這一別號的勃艮第公國曾是歐洲眾列強之一。到了16世紀初,這片土地因王室聯姻和繼承關係歸屬西班牙統治。而在外語中,「Holland」一詞來源於「Holtand」(「樹木之國」)。
  • 瓜迪奧拉:巴薩要在加泰隆尼亞獨立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利物浦大學的一次演講中,瓜迪奧拉認為,巴塞隆納必須勇敢地參與其中。「巴塞隆納必然得在這一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們在了解巴塞隆納的同時避免不了去了解加泰隆尼亞過去的歷史。」他解釋說。「有時候你處在一個領導階層,那麼這意味著你必須去參與控制局面。」「雖然那並不輕鬆。但是你不能否認巴塞隆納在語言和文化認同方面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