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劍川期間,被人拉去廟裡吃了一頓酒席。
原來是一戶人家辦孩子的「滿月酒」,這裡的習俗辦酒席不是去飯店,而是去寺廟自己做。雲南很多寺廟有辦酒席的習俗,自古就有。
在雲南旅行,經常看到一些寺院儒釋道一起存在,就是一家寺院既供奉佛教,道教,也供奉玉皇大帝,以及本主、英雄等,把各路神仙匯集在一起,而且還會有個很大的廚房,供信眾使用。
看到這裡有人會問,在廟裡辦宴席,是齋飯嗎?要吃素嗎?
其實也不盡然,因為我來的這家廟是「財神」廟的,是保佑你發財的,而不是教規嚴謹佛教或道教。吃肉在這裡被視為很正常。而「鴻運當頭」這道菜是當地宴席中必上的,人們也喜歡吃。
我們去的時候接近傍晚了,宴席已經接近了尾聲,據說辦酒席這家的家境比較好,生了兒子高興,但由於疫情,滿月酒就推遲了,直到情況好轉,才補辦。
雖然晚了,天還下著雨,但是來吃席的人還是很多的,人們不得不等待。
這裡吃的是流水席,人們是到誰吃,吃完了簡單收拾一下,擺上碗筷接著吃下一波,還是很快的。
吃這種席一般是要隨禮的,我問朋友是不是也要隨一份,朋友說他掛一份就可以了,這裡的習俗是一份禮,全家都來吃,而隨禮數額也不用太大。
這家主人比較富裕,更不在意隨禮多少,只是希望人多熱鬧,給孩子帶來運氣,給全家帶來福氣。
由於是一家家的到來,而很多人也很熟悉,八個人一桌,坐滿了就可以上菜,開吃了。但很快發現來吃席的還是以老年人為多,年輕人似乎沒有時間或太多的興趣。
除此之外就是孩子多了,朋友說小的時候最盼誰家辦酒席,可以去吃一頓,現在條件好了,孩子們也沒有了太多的期待,往往是爺爺奶奶或父母拉來的,邊吃邊玩了。
由於年輕人少,人們的生活節奏又普遍加快了,所以吃席喝酒的人並不多,就是一些年紀大的人,喝酒的也不是很多,並沒有太火爆的鬥酒場面。這個老人看我拍照,來了興致。
我想拍些有趣的鏡頭,這個男人被我拍到了,其實這種背孩子的方法在雲南很普遍,男子淳樸的笑容感染了我,這是來自大山的微笑。
進入廚房,看見很多人在幫廚,很多人應該是主人的親戚,她們熱情給我介紹情況,還給我拿花卷吃(來雲南吃麵食不多,我覺得太好吃了)。
由於人手不夠,朋友也幫助端菜和收拾碗筷,他一再說「你怎麼不拍我啊」,他要鏡頭,這是想上頭條啊,滿足你。
這次吃的席叫「十樣菜」,就是各種菜餚共十個。我在劍川吃過兩次婚宴酒席,都是「九大碗」,這次多了一個菜。但這次菜的檔次明顯要高一些,不僅食材好,做的也精緻。
不知是季節的原因,還是主人家條件好,連松茸這麼貴重的物品都上桌了,看出主人的認真與真誠。這也是我在劍川吃過的最好的「席」。
劍川幾次吃席,給我最深的印象是菜不多,但是剩菜也很少,對比我的家鄉動輒十六道菜大餐,最後又大量的浪費,是非常的節約和值得讚揚。
這裡的菜食材基本都是取自本地,新鮮又綠色,做出的菜也是簡單的家常做法,但我覺得非常的好吃,每次都吃的很飽,這一次一連吃了四個小花卷。
客人離開前會對孩子說一些祝福的話,比如「長命百歲」、「金榜題名」、「考取清華北大」等,這也是主人最想聽到的和期盼的。
朋友說劍川有很多這樣可以坐「席」的廟宇,這也是民間習俗的一部分,哪天帶我去金華山的金華寺,到那裡去吃齋飯,不過要爬山,走很遠的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