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都想給寶寶最好的,尤其是加輔食之後,希望在保證營養的前提下,變換口味增加食物的吸引力,讓寶寶愛上吃飯。這些願景是美好的,可是市面上有兩種專門為寶寶準備的輔食,真的不建議媽媽們買。
1.純手工營養輔食
朋友圈超級流行,加上「純手工」和「私房」兩個字的輔食,蛋糕,果蔬幹,小溶豆等等,成了媽媽們追捧的網紅輔食。
BUT,媽媽們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啊,微商這種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如何辨別是出售者自己做的?會不會是從「上線」批發來的?會不會是買了廉價食物換了個包裝?
即便是自己做的,鍋碗瓢盆乾淨嗎?包裝是無菌的嗎?參與製作的人員有沒有衛生許可證?製作環境符合衛生標準嗎?
自製的包裝如何做到防腐?他說沒添加就沒添加嗎,有沒有檢測?賣不完的如何處理?會不會換個生產日期的標籤又賣一遍?
寶寶吃壞了肚子,把你拉黑,你能怎樣?
細思極恐有木有?2018年最逆天最顛覆傳統價值觀的兩件事:一是中藥副作用明顯只是未標註,純天然不一定是安全的。二是罐頭方便麵的防腐手段不是添加防腐劑,純手工製作的食物反而不一定安全。
所以各位親請注意,能上市流通的食品,有嚴格的製作,包裝和流通管理體系,配料表的標註格式,營養參考表的科學認證,包裝的密封情況,保質期的驗證,都不是「三無產品」隨手一標就可以相信的。
而且這些打著「純天然」「營養」「安全」的食物價格不菲,營養成分卻與家做輔食並無什麼不同,相當於買個省事,卻很沒有保障!
2.兒童醬油兒童食品
寶寶一歲不吃鹽,是因為鈉的攝取量足夠,過多的鈉離子會增加腎臟負擔,影響寶寶發育。兒童醬油雖然標註了「兒童」,原理和原料與普通醬油無異,價格卻是醬油中的戰鬥機遙遙領先!有些兒童醬油打著「有機」「低鹽」「無防腐劑」等旗號,含鈉量比普通醬油還高,這不坑寶寶的爹嗎!
同理,那些兒童奶酪,兒童牛奶之類,跟「嬰兒」食品是有區別的。嬰兒食品的標準與兒童也不一樣,但凡標註了兒童的食物,最少也要3歲以上才去考慮。作為輔食,還是清淡一點好!
而那些沒有標註「兒童」的零食,比如薯片啊,膨化食品,那都是「大寶寶」的食物啊!
最後懇請各位,把看到的知識,轉發拯救更多的寶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