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斑鳩,地上泥鰍」的說法是對泥鰍味道和肉質的讚美,而「水中人參」的稱號則是對其營養價值的肯定。
若要論泥鰍怎麼吃,或許全國人民都會有同一個答案:泥鰍豆腐湯。
講起泥鰍豆腐湯,不得不從一道傳統名菜「泥鰍鑽豆腐」說起。
相傳以前在周口圈神廟街,有一位漁民常年以捕魚蝦為生,時常捕到一些泥鰍,因吃慣了平常做法,於是就買了豆腐,姜蔥回來煮。由於泥鰍太小,索性整條放入鍋了,豆腐也整個擱入,放入姜蔥,蓋上鍋蓋燉煮。幾分鐘後發現小泥鰍都鑽進豆腐裡,只留尾在外面。
這種方法很快就在民間流傳開來,並取了一個有趣的名字「泥鰍鑽豆腐」。據說這一菜餚在粵菜、淮揚菜、魯菜裡都有盛傳。
雖然後人發現,這道「泥鰍鑽豆腐」只是一種謠傳,因為泥鰍在熱鍋裡基本上不會有鑽豆腐這種行為,不過泥鰍搭配豆腐來燉湯、滾湯的做法,卻一直被流傳下來。
當中,我們今天要說的廣式「泥鰍豆腐湯」也算其中之一。
這「泥鰍豆腐湯」前面加上「廣式」兩字,其實就是為了突出它有別於其他地方風味的「泥鰍豆腐湯」。
鄂東、河南、江西等多個地區都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泥鰍豆腐湯」,而與之區別開來的廣式風味「泥鰍豆腐湯」,最大的特點就是泥鰍不經煎炸,而且要清水煮、少油鹽、無蒜或少蒜,另有時還會搭配芫茜等材料,成菜以清鮮、香嫩的風味為最大特色。
廣式「泥鰍豆腐湯」保留了大量粵菜清湯的精髓,尤其是在風味上,承襲了廣式「奶白湯」「豆腐芫茜湯」等滾湯的特點,能非常直觀地表現出泥鰍鮮嫩的風味特徵。而且,泥鰍在粵菜中的做法並不多,除椒鹽以外,多以入湯為主,當中又以配豆腐為最常見,淮山、粉葛等亦有。
那麼,為什麼泥鰍配豆腐做湯是最受大家歡迎呢?
若從泥鰍這種食材說起,大家最直觀的感覺肯定是「滑溜溜」。事實上正是因為泥鰍的這身「滑」,使得泥鰍自帶一股土腥味。
所以從烹飪原理來說,泥鰍其實並不適合搭配口味清淡的食材。然而,在粵菜裡泥鰍入湯時卻往往是搭配雜味很少的食材,而且味道越淡,越受人歡迎。
這種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原因可能是「為了更純粹地體現泥鰍的鮮味」。
無論是豆腐、淮山、粉葛這類食材,和泥鰍一同入湯時,它們一般不會有雜味覆蓋泥鰍原先的味道,所以不管是泥鰍自身的土腥味還是鮮味,都能較大程度地體現出來。
不過這種鋌而走險的做法,其實多得廚師們在處理泥鰍時就已經有所準備:對於它的土腥味,由於來源是泥鰍表面的體液,並且很難用水洗乾淨的,所以廚師們往往先在洗泥鰍的時候撒上一把鹽,然後蓋上鍋蓋,讓泥鰍在鍋裡亂跳,直至泥鰍「一命嗚呼」後再打開鍋蓋,用鹽將泥鰍搓一搓,再用水將鹽衝洗掉,這樣就可以將絕大部分的土腥味去除了。
有了這個方法,用泥鰍煮清湯就問題不大了。
因此,突出泥鰍的鮮味變成了廚師們烹飪時首先要考慮的因素。由於粵廚慣用以鮮提鮮的方式演繹菜餚,所以會儘量使用那些口味比較平緩,又具有一定提鮮效果的食材作為搭配。
其中,淮山與粉葛的性狀相近,都以澱粉質為主,有一定的聚鮮作用;而豆腐則是經過精製的豆製品,其胺基酸可以大量析出,與泥鰍的營養成分更容易結合,形成層次更豐富的鮮味。
其實泥鰍配豆腐的優勢是在於「滾湯」時,因為其烹煮時間較短,豆腐可以快速地讓泥鰍變得更為鮮味。而淮山、粉葛等食材,則最好與泥鰍煲老火湯,讓其營養成分慢慢析出,使泥鰍越煲越香甜。
食材之間的搭配並無所謂最佳,而是要看做法和風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