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名遠徵軍老兵流落緬甸70年後終回國

2020-12-21 手機鳳凰網

核心提示: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進攻英屬緬甸殖民地,駐守英軍無力抵抗,故向中國國民政府請求援助,為保衛中國唯一的對外聯繫通道——滇緬公路,1942年到1944年,中國政府先後兩次派出近30萬部隊進入緬甸與日寇作戰,在付出了10餘萬人傷亡的代價後,全殲緬甸日軍。此戰中,由美國裝備、訓練的中國遠徵軍大放異彩,日寇望風披靡。

鳳凰衛視5月24日《冷暖人生》,以下為部分文字實錄:

解說:2009年5月30日,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孫春龍帶著九位九旬老人,申請經緬甸九穀口岸出境,因孫春龍不能提供隨行人員的身份證明,緬甸海關拒絕為孫春龍一行辦理出境手續。

孫春龍:一個老兵把我偷偷拉到旁邊,他說我知道旁邊有一條小道,從那個小道可以過去。

解說:緬甸九穀與中國畹町村戶相連,陸路相通。上世紀八十年代,這裡的一些鄉間小路,一度成為毒品販運和非法越境的通道。

孫春龍:我聽到這些話以後,我說不可以,他說他很堅決的說,這個沒一點問題,絕對可以,我說不可以,我就告訴他,我說你們已經偷偷摸摸的在異域生活了半個多世紀,我現在要讓你們光明正大的回國。

陳曉楠:孫春龍,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的記者。2009年的5月30號,這個年輕人帶著幾位在緬甸結識的耄耋老人,經緬甸九穀口岸離境回國,在接受離境檢查的時候,海關人員發現,和孫春龍隨行的這九位老人,有的沒有護照,有的沒有邊民通行證,有的甚至根本拿不出任何證件來證明自己的身份。

而更讓海關方面心生疑惑的是,在問及這些人到底是什麼國籍的時候,有人一會說自己是中國人,一會又說也可以算是緬甸人,還有人說他們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應該算是哪國人。經過幾番盤查,再經孫春龍再三解釋之後,海關人員這才明白了個大概。原來這一群人,六十多年前是來自中國,而此後由於種種原因滯留在了緬甸。現在他們想回國,想回家。

幾個小時的交涉之後,緬甸海關終於特例批准了九位老人離境,而中國海關也破例讓這些沒有任何身份證明的人進入了中國境內。事後,海關人員對外界作出了這樣一個解釋,說這件事還是要特事特辦。所謂這個「特」字正是因為他們當年跨越國界的年代和原因太過特殊了,而如今,他們申請再次跨越國界的理由也太過特別。

解說:上世紀四十年代,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兵發緬甸,企圖切斷英美向中國提供戰略物資的交通線滇緬公路。為保當時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一條國際交通線,10萬中國軍人遠徵緬甸,戰爭結束後,近半數遠徵軍將士有的戰死疆場,有的因各種原因流落異鄉。被特許進入中國境內的這九位老人,都是當年參加過中國遠徵軍的士兵。2009年5月30日,他們結束了自己近七十年的遠徵。

孫春龍帶9位耋耄之年的遠徵軍輾轉回國

孫春龍:當年是十萬大軍跨過這個畹町橋,就是從這齣去,十萬大軍1942年的時候,現在回來了9個人,就這樣回來。我和他們我相信可能是同樣的一個心情,他們可能是要回家,從一個國家穿越另外一個國家,我也是同樣也是回到自己的祖國,非常激動。我覺得那時候那個橋感覺非常漫長,每一個老兵都在自己的子女的攙扶下,那麼一步一步走過來,就沉默,沒有一個人說一句話,就沉默,就走過來。你看那個隊伍,就七倒八歪的一個走過來,就那個陣勢。

解說:孫春龍從2005年開始,關注流落在緬甸的中國遠徵軍老兵,他曾先後十幾次前往緬甸,接過三十幾位老兵回家,而六年間,他所從事的這一切,只是因為採訪中的一次偶遇。

孫春龍:2005年的時候,我去那個金三角,偶爾碰到一個老兵,記得他就突然間就指著我的鼻子,突然說,你說我們不抗日,你去國殤墓園看一看,看看我們那麼多兄弟是怎麼死的。

解說:回國後,孫春龍輾轉在雲南省騰衝縣找到了國殤墓園,從此他開始關注流落在緬甸的中國遠徵軍老兵。

孫春龍:我那時候就突然感到,我說就這麼幾千個人是怎麼死的,為什麼我不知道這段歷史,所以從那時候我就下定決心,我說要去接觸這些老兵,要知道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解說:2008年4月初,孫春龍再次深入緬甸金三角地區採訪,在密支那郊區的一個華僑村,他找到了一位叫李錫全的老兵。

孫春龍:李錫全80多歲,他是靠的賣柴火為生,就是一捆柴火賣一千緬幣,相當於人民幣就是6塊多錢。

解說:在李錫全居住的木屋裡,孫春龍見到一本20年前,李錫全從密支那買回來的中國地圖冊。

孫春龍:然後我把這個地圖冊拿過來一看,就明顯地可以看到湖南那一頁,就被翻得最爛的一頁,在李錫全來說,他的家就在那本地圖冊裡面,就是只能看著它,你沒辦法回去。

解說:採訪中孫春龍了解到,在過往的歲月裡,中國遠徵軍老兵,並不是一個可以贏得榮耀的身份,他們時常會因為政治的變幻,而遭受突如其來的厄運。為了生計,李錫全改名李雲,在密支那擺地攤謀生。

解說:這些老兵臺灣對他們也不認可,臺灣覺得他們是逃兵,大陸覺得他們是國民黨的兵,就沒有人去承認他,但是他們是確確實實是沒有打過內戰,是打日本人的一個一支隊伍。

陳曉楠:這位異鄉就不得不變成他們的家,他們的故鄉。

孫春龍:是,抗戰勝利之後留到了緬甸,解放之後肯定不敢回來,不能回來,包括文革前都不能回來。李錫全他自己當時我去見他80多歲,他要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要跨越歷史的、政治的,好多國家的這種障礙,根本不可能。

解說:1943年,17歲的李錫全隨中國遠徵軍第54軍,參加了收復騰衝的戰役,戰鬥中他右腿負傷,在緬甸密支那治病期間,與部隊失去了聯繫,從此李錫全就再也沒有回過湖南老家。

孫春龍:他就拿著地圖冊給我們指說,常德在哪裡,桃源縣在哪裡,這就是我的家。告訴我這一幕的時候,我就給他說,我說我回去之後幫你找家,然後找到之後我接你回去。

解說:孫春龍沒有想到,回國後,他通過微博很容易的就為李錫全找到了失散了六十多年的親人,隨後他開始為李錫全辦理回國的相關手續。

孫春龍:當時這段歷史很多人不知道,我去給他們說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必須先給他做一個歷史知識的普及教育,我給他們講什麼是中國遠徵軍,他們為什麼會流落到海外。

解說:諮詢了各有關部門之後,孫春龍得到了這樣一個答覆,李錫全沒有身份證明不能辦理入境手續。

孫春龍:緬甸不認為他們是緬甸人,中國不認為他們是中國人。幾乎到最後我已經就想放棄這件事情,就經過很多的努力,就覺得這個事情完不成,就他沒有辦法回來,他沒有一個身份,我們讓他怎麼回來呢,邊境上他們怎麼來入境,非常的焦慮,我覺得憑我自己的力量,沒辦法完成這件事情。

解說:就在孫春龍萬般無奈,準備放棄的時候,2008年10月,幾名志願者提出願意接老兵回家。隨後志願者們通過非正常渠道輾轉緬甸昆明帶著李錫全跨過了國界。

孫春龍:後面是中緬的界碑,然後他老淚縱橫,眼淚譁譁流下來,就是從那過來,他終於在半個多世紀之後,流落異域半個多世紀之後,踏上了祖國的土地。

遠徵老兵的秘密

解說:2008年10月20日,中國遠徵軍老兵李錫全結束了近七十年的遠徵,通過非正常渠道輾轉回國。

孫春龍:長沙火車站有好幾百名民間的志願者去歡迎他,遠遠出乎我的預料的,民間的熱情包括在火車站,當時火車晚點四、五個小時,就他們在雨中等了四、五個小時,一直等到李錫全出來,然後給他們鮮花,把他們像英雄一樣,把他們像人民英雄一樣接回家。

解說:在路上顛簸了一個多星期之後,離別故鄉65年之後,李錫全回到了桃源縣清林鄉大洋村。

孫春龍:那天下著雨,他撐著傘到自己的父母墳前,他聲音非常小,他就說媽媽我回來了。

陳曉楠:是怎樣離開家的,當年?

孫春龍:他母親一直送他到村口,就告訴他說,你一定要回來,他那時候他想著自己肯定會回去的,然後他走了很長時間,轉過一個彎的時候,看不見母親,母親看不見他的時候,他就聽到了母親歇斯底裡的那種哭聲,母親送他出徵,叮嚀他說,你一定要回來,但是最後都沒有回來。

媽媽那種喊聲,讓你感覺到真的心裡非常難受。然後旁邊的人,他的孫子。他的孫子就說,奶奶,你在緬甸的兒子來看你了,你聽不到他很大的聲音,但是你能感受到,他嘴裡在說出他的媽媽,在喊他的媽媽。比如湖南吧,我們當年有200多萬的人去抗戰,但是最後大部分都是骨肉就再也沒相見,200多萬人,後面就是200多萬個母親。

相關焦點

  • 多名流落緬甸抗戰老兵曲折回國 盼望戴上軍功章
    幾年來,他往返於中國和緬甸,幫助20多名流落異鄉的遠徵軍老兵,「像英雄一樣」重返故鄉。他每天與時間賽跑,因為幾乎每個星期,他都能接到某個老兵去世的消息。唯一令他欣慰的是,面對這些老兵,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救贖自己的良知——「你真的是記者嗎?!」「你真的是中國中央級媒體的記者嗎?!」「你說我們不抗日,說我們是賣國賊?!那你說,我們那麼多弟兄是怎麼死的?!」
  • 流落緬甸67年的中國遠徵軍老兵回國:這些年不容易
    「回鄉的路,我走了67年」   流落緬甸67年的中國遠徵軍老兵經乘國昨日回到祖國   昨日下午4時16分,中緬邊界畹町橋。92歲高齡的中國遠徵軍老兵經乘國,在女兒的攙扶下,步履蹣跚,一步步踏入國門。
  • 遠徵軍老兵流落緬甸67載 今日回歸江蘇老家(圖)
    離家71年、流落緬甸經常送老兵回國探親的旅緬遠徵軍暨後裔聯合會副會長王玉順對此感受更深,他告訴記者,很多老兵都非常想家,而通過正規渠道又很難獲得批准,他們就悄悄偷渡進入雲南後,擔心被查出,他們根本不敢坐飛機,大多選擇條件較差的汽車或綠皮火車,如履薄冰地往家趕。到家後,偷偷摸摸待上幾天,又偷偷摸摸返回。  王玉順說,為了幫老兵們正大光明地回家,他們找了各個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進展都不大。
  • 20餘流落緬甸抗戰老兵曲折返鄉 希望獲得承認
    核心提示:在記者孫春龍幫助下,20餘名二戰時期遠赴緬甸抗日並流落當地的老兵輾轉返回家鄉,由於這些老兵抗戰時屬於國軍,部分曾參與內戰,因此未能獲得國家提供的養老保障與個人榮譽,僅獲得民間組織和志願者的幫助和關愛。
  • 劉典:緬甸抗戰遠徵軍老兵回國過節 特殊年份有特殊用意
    記者劉典在玉樹地震災區採訪  央廣網北京2月17日 新年來臨之即,在緬甸的抗戰老兵得到了國內的特別慰問。步入幕年的老兵們有這樣一個願望:在有生之年回到祖國與闊別已久的家,與家人人過一個熱鬧的春節。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即臺灣光復七十周年。那麼,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說起遠徵軍悲壯的故事有什麼用意呢?  海峽之聲電臺記者劉典認為,這些遠徵軍的老兵當年出國抗日、浴血奮戰,在民族危難之即挺身而出,是可敬的人,「回國慰問」首先體現了弄弄暖意。
  • 湖南桃源一老兵流落緬甸65載 在異鄉賣柴為生
    在流落緬甸的65年中,中國遠徵軍老兵李錫全無時不在掛念著自己的家鄉。這位如今已是89歲高齡的老人日前通過前去探視他的國內民眾輾轉聯繫到本報,表達了他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及希望能回到故鄉的願望。    本報在此呼籲社會各界,特別是有能力的企業伸出援手,讓這個為國家付出過青春和熱血的老兵實現最後的心願,讓老人回家與親人團聚。
  • 臺灣迎回遠徵軍緬甸陣亡將士英靈 入祀「忠烈祠」
    長久以來海峽兩岸都有迎靈的呼聲,中國大陸在2013年迎回了202位陣亡將士總靈位,2014年6月又有24罐遠徵軍將士骨灰歸葬雲南騰衝國殤墓園。而臺灣當局這次赴緬甸迎靈緣於今年5月「立委」陳鎮湘、楊應雄、詹凱臣的提案。臺防務部門組成迎靈小組,由參謀本部少將領隊,於8月18、22日分批前往緬北曾是遠徵軍與日軍重要戰場的密支那,當地至今仍有許多無名荒冢。
  • 抗戰老兵憶入緬作戰:炮火之下山林僅剩兩棵樹
    1942年,準備從緬甸撤退回國的中國遠徵軍陸續闖入了緬北那片陰森恐怖的森林——「野人山」。據記載,這數百裡的叢林之路,吞噬至少一萬五千名遠徵軍將士。  「山中沒有人煙,只能各自找出路逃走。」劉輝告訴記者,大部分的國際憲兵都被餓死、凍死和病死,只有少數身體較為強壯的人才能到印度邊界。
  • 教兒女說漢語、養中國狗的老兵,竟在緬甸生活了一輩子,是為何?
    在如今的歷史書籍當中,東南亞戰場的戰事少有提及,可在實際上,這支遠徵軍所面臨的戰鬥,比正面戰場還要慘烈。相距懸殊的軍事裝備,複雜崎嶇的雨林地形,都在無形中加大了這場戰爭的難度,物資的匱乏,讓士兵們一度過上了茹毛飲血的生活。
  • 百歲遠徵軍老兵在緬甸離世
    當地時間2020年8月15日凌晨3時,遠徵軍老兵李光鈿老人與世長辭,享年100歲。李光鈿老人原籍雲南宣威,生於1920年,曾於中國遠徵軍第71軍新編第28師第83團2營82炮排擔任排長,並參加攻打松山和龍陵等戰役,戰鬥中被榴彈擊中負傷在龍陵黃草壩軍部醫院療傷,傷愈後繼續參加戰鬥並收復滇西全境。抗戰勝利後他曾在滇西定居,後遷至緬甸密支那,一直保持中國國籍。2005年,抗戰勝利60周年,中國駐緬甸大使館把勳章輾轉送到老人手中。
  • 兩岸記者追憶中國遠徵軍 紀念碑銘記悲壯歷史
    中新社昆明8月14日電 題:兩岸記者追憶中國遠徵軍 紀念碑銘記悲壯歷史  中新社記者 鄭巧  七彩雲南的廣袤土地上,樹立著多座紀念碑,靜靜地向人們述說著中國遠徵軍的那段悲壯歷史。  70餘年前,10萬中國遠徵軍為對抗日本侵略者、保衛滇緬公路這一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線,向緬甸進發。
  • 雲南緬甸400餘中國遠徵軍老兵月均500元慰問金
    中新網昆明1月20日電 (王豔龍)雲南省慈善總會20日透露,在雲南和緬甸的400餘名抗戰老兵已經享受到每人每月500元人民幣慰問金待遇。此待遇是感謝老兵們為反法西斯戰爭所作出的貢獻。此項公益慰問老兵活動由雲南省民政廳支持,雲南省慈善總會等民間組織開展,並於去年在曲靖陸良正式啟動。2015年年初,雲南省慈善總會與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赴緬甸慰問18名留緬老兵,送上祝福。記者跟隨慰問團在緬甸看到這些已是耄耋之年的老兵,他們接到慰問金時仍甚感欣慰。宋希濂舊部、遠徵軍老兵林峰本月收到雲南省慈善總會慰問金外,還收到了雲南一家企業的慰問品。
  • 宣威籍老兵李光鈿逝世享年100歲
    今年8月15日凌晨3點,旅居緬甸的中國遠徵軍最後一位戰士宣威籍老兵李光鈿與世長辭,享年100歲。17日,李光鈿先生追悼儀式在緬甸舉行。20多萬遠徵軍將士傷亡,無數英烈在此長眠。還有3000多將士,再也沒能回到故土。    宣威籍老兵李光鈿就是遠徵軍中的一員。上世紀40年代,受到「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感召,18歲的李光鈿穿上軍裝,走過巴山蜀水,跨過雪山怒江,加入遠徵軍,為中國抗戰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貢獻。    戰後,李光鈿和3000餘名遠徵軍戰士留在緬甸,再也沒見過父母。
  • 最後一名留緬川籍遠徵軍老兵去世 終年96歲
    雞年的腳步日益臨近,節日氣氛漸濃,每一位中國人都期盼著新年的到來。滯留緬甸的川籍遠徵軍老兵劉召回,卻再也等不來自己人生中第97個新年。  1月26日,華西都市報記者從關愛老兵川軍團志願者處獲悉,96歲川籍遠徵軍老兵劉召回老人於23日晚9點在緬甸臘戌去世。劉老曾是緬甸境內健在遠徵軍老兵六人之一,也是唯一一名川籍遠徵軍老兵。
  • 我和我的遠徵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開辦這家酒店也可算作是我下半輩子另一次遠徵的起點。遠徵的目的非常單純:敬仰英烈、關愛老兵、弘揚歷史。但天時、地利、裝備均不佑我,第一次遠徵鎩羽而歸,近五萬英烈埋骨緬甸野人山莽莽原始叢林,忠魂無寄。遠徵軍殘部一支退回國內,另一支建制相對完整的則撤往印度,改編成中國駐印軍。兩年以後,重整旗鼓、全套美式裝備、一心報仇雪恨的中國駐印軍以孫立人將軍率復仇之師為主力開始絕地反擊,一路攻城掠地、摧枯拉朽,以風捲殘雲之勢橫掃緬甸境內,以犧牲一萬八千多人的代價殲滅日寇二萬八千餘人。
  • 1500名遠徵軍傷病員死亡之謎:或接軍命自殺殉國
    圖中是被擊斃的日本士兵屍體原題《1500名遠徵軍傷病員死亡之謎》作者:戈叔亞 原載《三聯生活周刊》2011年第30期一個令我震驚的謎坦率地說,最初聽劉桂英講述這段故事時,我幾乎不相信——我不太相信有1000多傷病員會死在一起,而且是自殺。我曾經在雲南採訪過第5軍軍部參謀、一直跟在杜聿明身邊的鄒德安老人,得知第5軍軍部是和新22師一同撤退的。
  • 98歲遠徵軍老兵拜謁中山陵 曾參加抗戰70年閱兵
    這位參加過今年9月3日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的老兵,當天穿著閱兵式的定製服裝,胸前佩戴著抗戰勝利紀念章,神氣十足。幫助98歲老兵謁陵來了8個「武師」志願者前幾天,南京1213志願者聯合會負責人文心結識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是從廣西南寧趕來的98歲中國遠徵軍老兵熊壽明。在今年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熊壽明作為抗戰老兵,坐在抗戰老同志乘車方隊的第二排。
  • 99歲老兵張培哲為湖北文理學院大學生作講座
    99歲老兵張培哲為湖北文理學院大學生作講座發布時間:2018年09月28日 10:40 來源:中新網湖北 >  中新網湖北新聞9月27日電 (卜潤慧 徐一剛 鄭妍妍)9月26日上午,抗日英雄、遠徵軍第五軍200師張培哲老前輩在湖北文理學院為在校大學生作題為《聆聽紅色故事,傳承革命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講座。
  • 數萬遠徵軍至今無法安葬,作為戰敗國的日本人卻大張旗鼓拜鬼
    徵兵1942年到1945年,滇緬危急,日軍從泰緬邊境入侵緬甸,奪下仰光,進逼中國大後方和西南門戶。雲南遂成日軍南進重要戰略目標。七十年過去了,他們中大多數人的屍骸都沒於荒野,未能回家,只有三十多具遺骸通過官方途徑回國,還有347具遺骸,2015年被挖出後懸置,至今未獲安葬。1942年,中國遠徵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後,歸國通道被日軍切斷,大部分將士在遠徵軍第5軍軍長杜聿明的帶領下選擇穿越野人山回國。
  • 安徽太和籍老兵劉大江在緬甸去世,曾隨遠徵軍赴緬抗日
    1945年抗戰勝利後,他和一些戰友留在了緬甸。1957年,劉大江作為華僑代表回國探親過一次,之後便和故鄉的親人斷了聯繫,但他從未放棄過回家的夢想。  2011年4月,記者在網上看到劉大江老人尋親的信息後,輾轉聯繫上了他的親人。2011年5月,和家人失去聯繫半個多世紀的劉大江,終於再次踏上故土。後來因不適應家鄉的氣候環境,他又返回緬甸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