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老兵憶入緬作戰:炮火之下山林僅剩兩棵樹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94歲的中國遠徵軍抗戰老兵劉輝在敬軍禮。

  95歲的中國遠徵軍抗戰老兵林峰在敬軍禮。

  94歲的羅春香是唯一仍健在的中國遠徵軍女兵。

  唯一被保存下來的中國遠徵軍和盟軍的忠魂碑矗立於緬甸密支那郊外。

  遠徵軍後人展示挖掘遺骸時找到的鋼盔和匕首。

  遠徵軍後人鄧慕標到華人墓園拜祭父親鄧鑄九(鄧雲霄)。

  1944年5月,為了打通滇緬公路,近20萬遠徵軍集結滇西,進攻龍陵、騰衝和松山——

  中國遠徵軍——為「生命線」而戰

  曾經誇口「一個月解決中國」的日本,深陷中國戰場難以自拔。日本企圖以奪取緬甸、法屬印度支那和中國香港等地,完全切斷美、英援華的國際通道,從背後威脅中國抗日正面戰場的西南大後方。

  當時,中國同國外聯繫的交通線主要有以下四條:一、以香港為門戶,經過華南沿海通往內地的線路;二、經甘肅、新疆前往蘇聯的西北線路;三、以越南海防為起點,經滇越鐵路到昆明,或經桂越公路到南寧的法屬印度支那線路;四、緬甸仰光為起點,經緬甸鐵路到臘戌,接剛剛修通的滇緬公路到昆明。四條線路中,西北線路日軍雖無法封鎖、比較安全,但是路途較遠,往返時間長、運量不大。香港線路則需要穿過日軍封鎖向內地滲透。英國政府屈服於日本壓力,在香港採取禁運措施。桂越公路在1939年11月,日軍發動桂南戰役、攻佔南寧後也被切斷。雲南成為抗戰期間中國與反法西斯盟國取得聯繫的主要門戶。

  1940年6月,法國敗降於德國,日本乘機向法國施壓,封鎖中國邊境,切斷中越運輸線。

  隨軍記者樂恕人在《緬甸隨軍紀實》中寫道:「及至法國戰敗於歐洲,蘇聯受制於德國,中國通越南一線受日寇的堵塞,西北一線萬裡迢迢,剩下最能利用的一條國際交通線,就只有滇緬公路。滇緬公路已經成為中國抗戰的唯一輸血管。」

  曾經的四條國際交通線,被日本封鎖至只剩一條。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的唯一「輸血管」。

  1940年10月18日至1941年2月27日,日軍出動飛機400多架次,重點轟炸瀾滄江上的功果橋和怒江上的惠通橋。功果橋遭到16次轟炸,惠通橋被炸了6次。護橋職工隨炸隨修,千方百計保證兩座橋梁暢通。

  日本從雲南境內轟炸和從緬甸方面封鎖沒有達到徹底切斷滇緬公路的目的。於是,進攻緬甸,拿下仰光,直接佔領滇緬公路,進逼中國西南大後方。

  為確保滇緬公路這條大動脈的暢通,一場封鎖與反封鎖,絞殺與反絞殺的「公路戰爭」勢所難免。

  1942年,中國遠徵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最終以失敗告終,入緬時約十萬兵員,最後僅餘四萬左右。

  1943年,中國駐印軍率先掀起反攻。1944年4月,中國遠徵軍為配合駐印軍緬北反攻作戰,打通中印公路,決定強渡怒江,向入侵滇西的敵軍發動反攻。

  1945年1月27日,遠徵軍第五十三軍與駐印軍在畹町附近的芒友會師。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國駐印軍傷亡官兵一萬七千七百一十一人;中國遠徵軍傷亡官兵四萬餘人。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

  曾經的少年離鄉參軍,同樣有著「一去不復返」的壯志豪情。但當他們已經老去,已經遠離了戰爭,再次回到家鄉時,依然難以抑制自己的淚水流下。

  「兵退『野人山』,鎮守怒江,反攻松山……」過去的戰火紛飛都已成為記憶,故鄉也只能在夢中得見。

  因為各種原因,他們在抗戰結束後,永遠地離開了故土,旅居緬甸。他們叫——中國遠徵軍。

  文/廣州日報記者張丹 實習生楊天嬌、陳思言

  圖/廣州日報記者莫偉濃

  炮火之下 山林僅剩兩棵樹

  「最多兩年,兩年後我可能就回來了。」年僅19歲的林峰對母親說。此前,他已經報考通過了多次軍事學校的考試,無一例外地,全部都由同鄉和同學頂替參加了。而這一次,他決定要自己去。

  經此一別,竟成永別。

  2015年7月30日中午,緬甸,曼德勒。92歲的林峰聽說記者前來採訪,特意穿上了自己的白襯衫,在胸前別上了獎章。儘管出生在印度,但林峰家中仍是傳統中國文化教育,他也始終覺得自己是中國人。

  1942年,林峰正就讀高二。此時,廣州、香港、汕頭、潮州等地相繼淪陷。在考上中央無線電軍事通訊學校後,林峰離開了母親,前往抗日。「忠孝不能兩全,打仗是殘忍的。」林峰說,此時再讓他選擇,還是會選擇參軍抗日,但對母親的愧疚從未停止過。

  學校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大理遠徵第十一集團軍無線電情報總臺,然後充任到總司令部參謀處上尉書記。第十一集團軍正是參加滇西反攻戰役的主力部隊,1944年5月,中國為打通滇緬公路,近20萬遠徵軍集結滇西,進攻龍陵、騰衝和松山。林峰所在的處於防禦態勢的第十一集團軍,擔負了主攻松山的任務。

  「只有一個命令,只有前進,沒有後退。」回想起當年的戰爭場面,林峰仍然情緒激昂。他介紹說,當時山路崎嶇,幾乎都只能爬著前進。「日本人的攻勢很猛,每過一段時間,都會有傷員從戰場上送下來,但又有很多戰士爬著補上去。」曾經蔥蔥鬱鬱的山林,在敵人猛烈的炮火下,只剩下了孤零零的兩棵松樹。而山上的泥土,幾乎全被炮火炸翻了一遍。

  松山戰役付出的代價仍是慘烈的。「戰場上,到處都是戰壕、堡壘和屍體。山上的泥土都變成了紅色,血染山河。」林峰說。

  部隊幾百人分吃四兩肉

  今年已經91歲的羅春香,也曾見證過松山戰役的慘烈,「很多外勤男兵都一去不復返。」羅春香說。

  羅春香是目前遠徵軍健在的唯一一位女兵。在曼德勒城中的一家雜貨店樓上,剛剛康復出院的羅春香仍身體虛弱,難以下床。但是,當聽到來自中國的記者來採訪時,她仍然讓子女幫她坐起來。

  儘管祖籍是廣東梅縣,但羅春香從出生到長大都沒有回到過故鄉,算是土生土長的緬甸華僑。講話時,羅春香則帶著客家人口音,「原來家裡都是講客家話,都忘不了。」

  1942年初,日軍開始入侵緬甸。當時,羅春香正在仰光寄宿求學。「仰光被轟炸之後,人們就開始向北逃離。」羅春香說,但日軍將去緬北的火車也都炸毀了,她就與弟弟和母親一起徒步逃往中國保山。途中,母親因患病去世。由於無依無靠,她便投身到了軍隊。

  「我和當時軍隊的其他華僑同學一起,加入了滇西大理幹部訓練團。」她告訴記者,在訓練一年畢業後,便和其他的女兵一起,主要負責內勤工作,書寫一些公文和通知。

  她印象最深的松山戰役中,很多外勤的男兵都是「一去不返」。「那時也年輕,吃得了苦,每天一菜一湯已經非常好了。」羅春香說,大多數時候,四兩肉要分給幾百人一起吃。

  數百裡山路吞噬一萬五千人

  在當時的亞洲戰場上,滇西的騰衝戰役和松山戰役,還有在緬北的密支那戰役都慘烈異常。從緬甸北部城市密支那出發,沿著曾經的「史迪威公路」一路向北,便是「南木底」,94歲的遠徵軍劉輝生活於此。

  1938年,劉輝正在江西吉安府(市)中學讀書,他瞞著父母從軍進入當時的「中央國際憲兵隊」。

  「當時一部分國際憲兵鎮守臘戌,負責嚴查汽車。」劉輝回憶說,當時遠徵軍已經鎮守臘戌郊外,防止日軍從滇西進攻臘戌這個戰略重地。當臘戊的華僑得知日軍可能進攻後,為了避免被殘殺,便請求國際憲兵隊予以幫助轉移。

  「我當時告訴他們說,保護僑民是我們的責任,不要怕。」劉輝說,於是憲兵隊便開始協助僑民轉移到昆明。

  「連裡下了命令,要求將送貨物的軍車,每輛搭二十名華僑,經憲兵隊檢查後放行。」劉輝說,違反的汽車兵就地槍決。

  1942年,準備從緬甸撤退回國的中國遠徵軍陸續闖入了緬北那片陰森恐怖的森林——「野人山」。據記載,這數百裡的叢林之路,吞噬至少一萬五千名遠徵軍將士。

  「山中沒有人煙,只能各自找出路逃走。」劉輝告訴記者,大部分的國際憲兵都被餓死、凍死和病死,只有少數身體較為強壯的人才能到印度邊界。

  戰友的屍體填平一人高的坎子

  1944年5月,遠徵軍進入渡江反攻階段。李光鈿隨部隊從攀枝花渡口通過怒江,攻打陰登山。

  李光鈿回憶說,反攻時的渡江並沒有遇到想像中強烈的抵抗,而是直接輕鬆過到了怒江對面。「沿著江邊,也沒有聚集大量的日本兵。」日軍將據點選在了居高臨下的山上,作為松山主峰的重要屏障,陰登山的陡坡內更是暗堡密築。

  李光鈿所在的八十三團接到進攻陰登山主峰的命令,「上級下了死命令,必須一個鐘頭把山頭拿下,否則連長以上統統槍斃。」

  他告訴記者,原來一人多高的坎子,根本爬不上去。後來,都是用戰友們的屍體將坎子幾乎填平了,才將山頭拿了下來。

  「陣地是拿下來了,但是我們守不住。」前線的戰士請求炮火的支援,後排的炮兵看起來比前線衝陣地的步兵更加安全。李光鈿說,其實不然,「在戰鬥的時候,都是炮找炮,對方的炮彈最先瞄準的就是後排的炮兵。」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之後攻打雲陵城的戰鬥中,李光鈿被敵人的炮火擊中,炸彈的碎片傷了他的後腦。

  隨後,他被送到了位於保山的醫院進行治療。一年之後,當他再準備到前線戰鬥時,日本投降的消息傳來。

  「我和幾個同鄉一起準備回家,不再打仗,但是路已經被堵死。」李光鈿說,沒有辦法之下,他們又折返到騰衝後流落到緬甸。最後,在緬甸密支那一直生活至今。

  在緬甸生活了近70年,李光鈿有著自己的「心願」。他告訴記者:「我想回家。」

  對話王玉順:

  遠徵軍墓地是歷史的鏡子

  儘管旅緬的遠徵軍已經所剩無幾,但旅緬遠徵軍暨後裔聯誼會仍然在8月15日當天,在緬甸舉辦了慶祝抗戰勝利70周年暨悼念反法西斯陣亡將士的活動。

  今年年初,據聯誼會統計,在緬的遠徵軍老兵只剩下了15人。在不久前,又有兩位老人去世。

  「兩位老人都沒有趕上抗戰勝利70周年。」旅緬遠徵軍暨後裔聯誼會常務副會長王玉順說,遠徵軍墓地就是一面歷史的「鏡子」。此時,已不可能將所有遠徵軍的遺骸都運回國,很多遠徵軍的遺骸已經化為了塵土。

  「他們之間彼此照應」

  廣州日報記者: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在國內,已經開始積極籌備紀念活動,在緬甸的遠徵軍老兵,是否有相關的活動舉行?

  王玉順:現在老兵的年紀都很大了,已經差不多都到了93至95歲,行動都不大方便,所以,今年的活動,考慮到老兵的身體情況,計劃外地的老兵都不邀請了。以在革勒市(KALAY)的經明清老先生為例,他今年已經98歲了,而且當地沒有直航的飛機,過來的話也會非常辛苦。

  廣州日報記者:當時旅緬遠徵軍暨後裔聯誼會是在怎樣的背景下成立的?

  王玉順:大概在2000年左右,在同谷的遠徵軍楊伯方老人,為了能夠新建中國遠徵軍紀念館,前往緬甸各地找尋旅緬的遠徵軍籌資建館。我們作為晚輩,就陪同著老人前往,見到了許多旅緬的遠徵軍和他們的後人,因此,才萌生了組建聯誼會的念頭。

  廣州日報記者:旅緬的遠徵軍彼此間的聯繫多嗎?

  王玉順:從我們小時候開始,由於父輩們是旅緬的遠徵軍,他們從那時就開始抱團,他們儘管分散在緬甸各地,但是相互之間都會有聯繫。旅緬的遠徵軍之間,也會從事同樣的職業來彼此照應。就連遠徵軍的後裔之間,也都會互相來往,彼此比較熟悉。比如,我的哥哥姐姐就拜了父親的遠徵軍戰友為乾爹、乾媽,而父親戰友的孩子也是如此。

  廣州日報記者:遠徵軍們是否會向晚輩們提起他們參戰的故事、經歷?

  王玉順:有時候老人也會在家裡講一些。講得最多的就是戰友們在一起聚會的時候,彼此都會講自己過去戰爭的經歷。實際上,這些戰友們有許多都不是同一個部隊的,而且在戰爭時也並不認識,但是,他們由於都有著同樣的命運,戰後留在了緬甸,因此,彼此間又重新連接在一起了。

  「老兵凋零的速度在加快」

  廣州日報記者:聯誼會是否對遠徵軍留緬的原因進行過相關的統計或分析?

  王玉順:沒有進行過正規的統計。當時的環境情況太複雜。1948年緬甸脫離大英國協宣布獨立,當時,只要是獨立之前留在緬甸的人,都能夠入緬甸國籍。

  廣州日報記者:是否對整個緬甸的旅緬遠徵軍人數進行過統計?大概有多少人?

  王玉順:當時我父親跟我講的是,流落在緬甸的遠徵軍大概有幾千人,主要集中在密支那、珊邦北部等地。在抗戰勝利65周年時,獲得聯誼會頒發過紀念章的共有40位健在的遠徵軍老兵。隨後,也陸陸續續有發現過健在的遠徵軍老兵,但是也很少了。今年初了解到健在的遠徵軍老兵只有15位了。這五年來,遠徵軍老兵凋零的速度在加快。

  「有的遺骸已化為塵土」

  廣州日報記者:留在緬甸的遠徵軍大多是什麼兵種?

  王玉順:由於我父親是汽車兵,所以,父親的戰友也有許多都是汽車兵。他們都是從印度過來的,留下了很大一部分。除了汽車兵,其他的遠徵軍各個兵種都有留下來的,有的是憲兵,有的是炮兵,無論是什麼兵種,但只要是遠徵軍,他們都談得來。

  廣州日報記者:健在的遠徵軍老兵身體狀況如何?

  王玉順:我們接觸過這麼多的老兵,身體欠佳的有,但是糊塗的沒有。以我父親為例,在我父親去世的前一天晚上,他還和我們說,他的呼吸快要停止了,到了呼吸停止的那一刻,他就要走了。最後,他因肺衰竭死亡。

  廣州日報記者:你父親是因為什麼留緬的?

  王玉順:我父親告訴我,當時主要是因為厭戰。他說,能夠活到戰爭結束就已經是萬幸了。再叫他們去打內戰,他們已經不願意再去了。何況打的是內戰,是中國人打中國人,他們已經沒有打日本人那麼有動力了。

  廣州日報記者:中國遠徵軍在緬甸有許多陣亡的將士,國內也有一些組織在致力於將他們的遺骸運回國。

  王玉順:遠徵軍墓地就是一面歷史的鏡子。我們也不可能將所有遠徵軍的遺骸都運回國,有很多遠徵軍的遺骸已經化為了塵土。有些遠徵軍的墓地已經成為了居民區,如想要原址恢復會很難。所以,遠徵軍的墓地也不一定要在原址上,能夠恢復的地方可以進行恢復,不能恢復的地方也可以在其他地方建成墓地。如果我們把遠徵軍正面的形象在中緬兩國宣傳,不但讓國內人民,也讓緬甸人民了解更多遠徵軍的歷史,這對於中緬兩國的關係,能夠起到非常正面的作用。

相關焦點

  • 最後一名留緬川籍遠徵軍老兵去世 終年96歲
    1月26日,華西都市報記者從關愛老兵川軍團志願者處獲悉,96歲川籍遠徵軍老兵劉召回老人於23日晚9點在緬甸臘戌去世。劉老曾是緬甸境內健在遠徵軍老兵六人之一,也是唯一一名川籍遠徵軍老兵。  劉召回老兵歸隊後,我駐緬大使館、緬甸當地華人志願者,以及四川關愛抗戰老兵川軍團、深圳龍越關愛老兵等志願者向劉老敬獻花圈。
  • 92歲老兵手繪3張中國遠徵軍作戰地圖
    李重培和他繪製的遠徵軍作戰地圖合影今天清晨6點,當年的遠徵軍老兵李重培將會早早起床,穿戴整齊後,從都江堰市崇義鎮新華村2組出發,轉幾趟公交車再轉一次地鐵,趕赴成都市人民公園參加抗戰老兵聚會今天,他將給老夥計們帶來3張地圖——中國遠徵軍抗戰時期第一次入緬作戰圖、中國遠徵軍與盟軍撤退路線圖和滇緬反攻路線圖。這3張地圖,是李重培於今年8月手繪而成。「今年,以立法形式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日,我高興。」李重培說,他用手繪當年抗戰地圖的方式紀念首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日。「我要活到120歲,多見證幾年抗戰勝利日。」
  • 他率領遠徵軍入緬作戰,什麼功績使鐵娘子柴契爾夫人親自到訪慰問
    「老兵只是凋零,卻永遠不會被遺忘。」的確如此,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為了革命前赴後繼,毫不畏死的戰士們,才有了我們當下平靜祥和的生活,這些人值得被我們永遠銘記。
  • 王永:拜謁松山慰忠魂 抗戰烈士留英名
    現場的這兩棵傷痕累累的榕樹,是70多年後,在血與火的戰場上唯一倖存的兩棵樹。據講解員小楊介紹,當年的松山 ,戰後一片焦土,草木皆枯,只剩下這兩棵彈痕累累的榕樹,居然活到今天,是歷史的見證者。 1942年3月,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由美方史迪威中將和中方羅卓英上將指揮。入緬作戰失利後,杜聿明部三萬多人經野人山退回雲南,損失慘重。
  • 抗戰老兵:中國軍人鏖戰國境之南 令美英盟友肅然起敬
    作為入緬作戰抗擊日軍的連長,已96歲的他,在聽聞此次採訪計劃後無比的激動和開心,面龐映射的是一位近百歲老人對於抗戰70年紀念活動的期待和欣喜,眼神中閃灼著的則是屬於那個年代的血熱與激情。國境之南 有士死戰1942年,日軍進攻緬甸,在3月佔領緬甸首都仰光後,猖狂的日軍繼續進攻緬甸重鎮曼德勒,企圖切斷滇緬公路。
  • 87歲抗戰老兵:打松山不少弟兄眨眼間就沒了(圖)
    2015年11月6日上午,抗戰老兵吳漢文在成都家中接受華西都市報專訪。原標題:87歲抗戰老兵吳漢文:打松山,不少弟兄眨眼間就沒了(組圖)老兵檔案姓名:吳漢文年齡:87歲民族:漢族籍貫:重慶秀山所屬部隊:中國遠徵軍第8軍103師307團經歷戰役:長沙會戰、常德會戰、松山戰役等口述實錄「我們當時年紀比較小,拿不動槍,簡單訓練後就開始做後勤工作,機靈點的還要在戰壕裡傳遞信息
  • 組圖:抗戰老兵在臺北忠烈祠祭拜戰友失聲痛哭
    在得知此次訪問團裡有兩位抗戰老兵後,忠烈祠少校輔導長吳尚燁親自出面接待。據他介紹,忠烈祠一側的烈士祠的中間部分,供奉的是在抗戰中犧牲的20多萬官兵的牌位及名冊。兩位抗戰老兵均來自湖南,分別是93歲的抗戰老兵吳淞和94歲的抗戰老兵周默堅,前者曾參加常德會戰、第四次長沙會戰、衡陽會戰等,其中在常德會戰中,吳淞所在的第十軍三師九團三營的官兵,僅倖存3位。
  • 87歲抗戰老兵:打松山不少弟兄眨眼就沒了(圖)
    吳漢文年輕時離開重慶的小山村,隨部隊前往湖南、雲南等地參加抗戰。抗戰勝利後,家中再無親人,他來到成都定居。  父母早逝 12歲少年郎從軍  在吳漢文的記憶裡,老家是在重慶一個叫秀山的地方,那裡地處武陵山腹地,渝、湘、黔、鄂四省市交界地。  世代以種田為生的吳老樹,育有5個子女,其中一個就是吳漢文。
  • 98歲遠徵軍老兵拜謁中山陵 曾參加抗戰70年閱兵
    昨天上午10點,來自廣西的中國遠徵軍老兵熊壽明,了卻了他十幾年前的心願——到南京中山陵拜謁孫中山先生。這位參加過今年9月3日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的老兵,當天穿著閱兵式的定製服裝,胸前佩戴著抗戰勝利紀念章,神氣十足。幫助98歲老兵謁陵來了8個「武師」志願者前幾天,南京1213志願者聯合會負責人文心結識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是從廣西南寧趕來的98歲中國遠徵軍老兵熊壽明。在今年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熊壽明作為抗戰老兵,坐在抗戰老同志乘車方隊的第二排。
  • 【抗戰勝利75周年】隆堯抗戰老兵、三八六旅十六團神炮手董天球
    隆堯抗戰老兵、三八六旅十六團神炮手董天球英雄事跡浮出水面 ——介紹一篇記述隆堯抗戰老兵英雄事跡的文章 張記軍 在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之際,我收到「亮劍群友」、著名抗日英雄原三八六旅十六團團長謝家慶孫女謝麗霞轉來的一篇有關我縣抗戰老兵的文章。
  • 川籍九旬抗戰老兵周棟梁因病逝世 曾前往滇緬參與抗戰
    年後的幾次老兵聚會上,少了周棟梁的身影,這讓不少老兵都有些不習慣。按照他的性格,只要有戰友聚會,無論風雨都會坐著輪椅而來……3月1日,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記者從關愛老兵川軍團志願者處獲悉,90歲高齡的抗戰遠徵軍老兵周棟梁,已於當天凌晨6點過,在成都因病辭世。
  • 尋訪香港抗戰老兵
    清明節前夕,記者隨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遊擊戰士聯誼會會長林珍等老戰士及後人來到這裡,祭奠抗戰期間犧牲的英烈們。從西貢賽馬會大會堂後院到沙頭角羅家大屋,在尋訪香港抗戰老兵們的過程中,記者仿佛重新置身於當年的歷史情境中:在日軍侵佔的三年零八個月裡,港九獨立大隊的戰士們參與營救南下文人和美國飛行員克爾等,為抗戰出生入死。
  • 抗戰慘烈無比戰役,國軍炮兵與大炮共同粉身碎骨,8500人僅剩83人
    代理第109聯隊聯隊長的作戰參謀鈴木立遭擊斃,第3大隊指揮官馬村也被打死。 此時守軍傷亡十分嚴重,炮兵團因炮彈耗盡,改編成步兵參與了守城戰。全師包括夥夫都編入了戰鬥隊伍,以致沒人做飯送飯。 27日,日軍完全包圍了常德城,截斷了第57師的後方補給線。日軍原以為在自己的兵力優勢之下,拿下不足萬人駐守的常德易如反掌。
  • 雲南邊防新春探訪抗戰老兵 嘆老兵「不老」
    抗戰老兵楊維孝在火塘前與作者講述自己的抗戰經歷。  還在思索間,車進入了界頭鎮黃家寨村黃土坎組,這個小寨人家不多,也就在這零星的幾戶人家裡,一名在傳說中出現過的抗日老兵——陸朝儒真真切切地來到了我面前。
  • 歷史會說話:中國遠徵軍第一次入緬作戰的榮耀徵途與噩夢歸國路
    活下來的人,部分分布在緬甸,少數在雲南西南部苟生,這些曾經血經沙場的老兵慢慢凋零,有的在貧困線上掙扎,孤苦伶仃;有的已經舉目無親。更多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個一個的離開這個世界,見證曾經那段艱苦歷史的人越來越少了!本著重現歷史,緬懷逝者的心態,向這支鮮為人知的軍隊致敬!
  • 聽老兵講述抗戰故事 讓偉大抗戰精神代代相傳
    讓偉大抗戰精神代代相傳(銘記抗戰歷史 弘揚民族精神)  銘記歷史,珍愛和平。12月13日,各地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紀念活動。這一天,從抗戰烽火中一路走來的陸軍第78集團軍某合成旅,組織官兵參觀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重溫抗戰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抗戰老兵史保東、抗戰烈士遺屬高碧英,給家人講述抗戰英雄的故事,緬懷抗戰先烈……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傳承著偉大抗戰精神。  記者走近這些參與抗戰的部隊和老兵,以及抗戰烈士遺屬,聽他們講述槍林彈雨背後的故事。
  • 老兵楊良平去世:經歷抗戰全程,松山戰役加入敢死隊攻克主峰
    老兵楊良平去世:經歷抗戰全程,松山戰役加入敢死隊攻克主峰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2019-04-16 12:49 來源
  • 洪江區志願者為抗戰老兵慶生_洪江區_縣市新聞_新聞中心_懷化新聞網
    懷化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太武 唐盛)5月21日,是抗戰老兵趙宜甫92歲的生日,當天中午,洪江區抗戰老兵志願者龍俐君、譚小燕、張太武、唐華、張家樂等,帶著萬利隆贊助的愛心蛋糕 、500元致禮金和長壽麵,前往老人家中,為趙老過生日,祝趙老生日快樂!
  • 溧陽籍抗戰老兵錢義範辭世
    溧陽廣播電視臺官方微信2月18日上午,現代快報記者獲悉,溧陽籍抗戰老兵錢義範於2月18日凌晨在榮平養老院辭世,享年98周歲。據了解,在抗戰期間,錢義範曾駐防過浙江衢州和江西廣豐地區。抗戰老兵錢義範 志願者供圖錢義範,江蘇溧陽人,1921年出生,家裡有十幾畝田,日子過得還算滋潤。
  • 抗戰時中國首個機械化師,殲滅日軍一個旅團,赴緬作戰顯國威
    所以中國抗戰初期根本沒有什麼規模的坦克去對抗日本,而在抗戰爆發前中國與德國正處於軍事合作,中國國民政府除了向德國購買了火炮槍械以外也買了一批10輛坦克,不過是1號坦克,也就是只有機槍的那種「小蘿莉」,除了德系的坦克以外還有20輛英制維克斯6TE型、23輛維克斯卡登·羅伊德坦克,還有20輛義大利製造的CV-33型超輕型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