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流落緬甸抗戰老兵曲折回國 盼望戴上軍功章

2020-12-21 中國網

孫春龍和老兵在一起

孫春龍在做報告

一次偶然的採訪經歷,幾乎改變了孫春龍的人生。幾年來,他往返於中國和緬甸,幫助20多名流落異鄉的遠徵軍老兵,「像英雄一樣」重返故鄉。他每天與時間賽跑,因為幾乎每個星期,他都能接到某個老兵去世的消息。唯一令他欣慰的是,面對這些老兵,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救贖自己的良知——

「你真的是記者嗎?!」

「你真的是中國中央級媒體的記者嗎?!」

「你說我們不抗日,說我們是賣國賊?!那你說,我們那麼多弟兄是怎麼死的?!」

老人劈頭蓋臉地一番痛罵,孫春龍一下子蒙住了。

這幕發生在2005年秋天的場景,至今還常在這個記者的腦海裡一遍遍地回放。

那時,剛滿30歲的孫春龍,第一次到緬甸採訪。無意間,他和一個流落在當地的遠徵軍老兵聊起天來。讓他意想不到的是,自己只是隨口說了一句:「你們也抗日嗎?」這個原本和氣的老人,猛地坐直了身子,指著他的鼻子,異常憤怒地說了這三句話。

採訪就這樣不歡而散,但更讓孫春龍感到憋屈的是,儘管自己努力回憶接受過的歷史教育,卻找不到一點信息,能夠回應眼前這位老人。

「老人說的是實話嗎?還是我確實無知?」這個30歲的男人開始追問起自己的內心。從那時起,他「懷著一種內疚和慚愧的心情」,開始慢慢走進了這段被湮沒已久的歷史。

可他沒想到自己會走得這麼遠。在此後數年裡,他不僅尋訪了大量的在世老兵,發表了十幾萬字的相關報導,還動用了種種資源,幫助流落在緬甸和雲南邊境的20餘名遠徵軍老兵,回到了各自的故鄉。

「我要帶他們回家。」孫春龍說。幾乎從接觸第一個流落在異鄉的老兵起,這樣的念頭就油然而生。

這個老兵叫李錫全,孫春龍是在緬甸一處偏僻的山區裡找到他的。老人住著四處漏風的破木頭房子,以賣柴火為生,每個月的收入折合成人民幣,也就100多塊錢。在採訪中,老人對家鄉的思念,深深地打動了孫春龍。

李錫全的家鄉,在千裡之外的湖南常德。自從1943年赴緬抗日,60多年了,他再也沒回過家。對於家人的唯一記憶,也只是走的時候,母親送他到村口,轉個彎見不到母親的時候,突然聽到一聲歇斯底裡的哭聲。

老人把所有的思念,都寄托在一本中國地圖冊上。這本薄薄的地圖冊,已經被他翻得破破爛爛,其中最爛的一頁是湖南。「我只能在這裡看看湖南,看看常德了。」老人說。

孫春龍的眼淚唰地就下來了。

只是,老人已記不得具體的地址。回到國內以後,孫春龍通過網際網路,發出了為李錫全找家的倡議。在網友們的幫助下,很快就找到了李錫全的家。

但回家的路,並不像人們想像中那樣通暢。

孫春龍計算過,老人的往返路費和其他一些費用,差不多得2萬塊錢。以老人的財力是無法負擔的。於是,孫春龍找了一家企業,想拉點讚助。但那個老闆在聽完之後,卻非常生氣地說:「這是個國民黨老兵,你怎麼能做這種事情!」

先後談了三家企業,都是類似的結果。最終,孫春龍找到了湖南當地的一家熱心企業,才湊齊了這筆費用。

2008年10月19日,李錫全終於結束了自己60多年的遠徵,回到了魂牽夢縈的祖國。剛過國境線,老人就捂著臉,嚎啕大哭起來。

人們用各種方式,歡迎著這個落葉歸根的遊子。在常德的火車站,有數百名網友自發到火車站迎接。老人的家人也為他準備了地道的家鄉菜餚。當看到李錫全和親人們圍坐一起,吃著家鄉缽子菜的情景時,這個30多歲的男人突然間淚流滿面。

李錫全的歸來,引起了社會與媒體的關注。2008年底,孫春龍和李錫全還被選為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的候選人。從新聞的幕後報導者,轉變為被鮮花和掌聲圍繞著的新聞人物,「我有些迷失了方向。」他坦言道。

不過,在年底的一次聚會中,一位朋友無意間問道:「緬甸還有多少個像李錫全這樣的遠徵軍老兵?」孫春龍的臉一下子漲得通紅。

「我覺得自己就像做錯了事的孩子,無地自容。」他回憶道,「難道幫助了李錫全,就能抹平我內心的愧疚?自己的救贖是發自內心,還是僅僅為了求得一時的慰藉,甚至,是在沽名釣譽?」

2009年初,孫春龍再次踏上了緬甸的土地。「我要讓他們像英雄一樣地回家。」他說。

他兌現了自己的承諾,2009年5月,共有9名來自廣東、廣西、四川、河南、湖北等地的老兵,最終跟隨孫春龍,踏上了回家的路。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自從1945年抗戰結束後,就再也沒能回家。

在抵達緬方口岸辦理出境手續時,因為某些原因,緬方突然拒絕了他們的申請。多次交涉無果後,一位心急的老兵悄悄告訴孫春龍,附近有很多小道,不用辦任何手續,他們就能從這些小路跨越國境。

但孫春龍否定了這個建議:「你們是英雄,為什麼要偷偷摸摸地回家?」

2009年5月30日,經過多方斡旋後,老兵們終於跨入國門。那一刻,守衛國門的武警戰士,向這些前輩行了莊嚴的軍禮。

老人們就這樣風風光光地回到了自己的祖國。在回家的航班上,全體乘客都以熱烈的掌聲,向這些老兵致敬,機長還特意安排他們到頭等艙就座。在老兵各自的家鄉,有大批的志願者,在機場和酒店拉起紅色的條幅,手捧鮮花,夾道歡迎遲歸的英雄們。

在許多人看來,每一個流落在緬甸的老兵的故事,都可以拍成一部好萊塢式的英雄大片。不過,在孫春龍的眼中,半個多世紀的風雲變幻,寄人籬下的異域生活,英雄們的命運,就如同「狂風中的一粒塵埃」。

一個河南的老兵收到了地方官員送來的一瓶黃河水和一故鄉的黃土。在所有人的注視下,這個老兵突然抓起一把黃土塞進嘴裡,邊嚼邊說:「好東西呀,好東西呀!」旁人趕緊拿來一瓶礦泉水讓老人漱口,可老人喝了一大口水,帶著嘴裡的黃土,「咕咚」一聲咽下肚去。

曾有人問一位湖北老兵,還需要什麼幫助。這個老兵突然說:「我們不要更多,我們只想戴著國家發的軍功章,堂堂正正去北京,去看一看天安門廣場……」

還有一個老兵向孫春龍哭訴:「當年聽從國家的號令去抗日,然後又到東北去打內戰,打共產黨,東北投誠之後,又跟著共產黨南下打國民黨。打日本人、打共產黨、打國民黨,哪一個是我自己的選擇,都是為了國家。但是最後落到什麼境地?」

曾有一個素不相識的老太太接站,她擁抱了每一個老兵,在每人臉頰上親上一口,孫春龍詢問後才得知,這個老太太的父親,參加遠徵軍,從此沒有消息。她找了很多年,但是再也沒找到。

「你們都是我的父親。」老太太說。

曾有人問孫春龍:「迎接遠徵軍老兵回家,並在途中給予他們至高無上的禮儀,你想要傳達什麼樣的信息?」

「這只是對個體的救贖,但我們對老兵這個群體的虧欠,是永遠無法彌補的。」他的語氣中感受不到一絲的得意與驕傲,更多的,仿佛是愧疚與焦慮,「如果再不去做這些事情,等這些所剩無幾的英雄,一個個帶著遺憾和失望入土之後,我們的懺悔,我們的良知,還能有何處可以安放?」

的確,幾乎每個星期,孫春龍都能接到某個老兵去世的消息。他曾經通過微博,用了幾個月時間,幫助一個老兵找到了家。但當他興奮地打電話給這個老兵時,接電話的卻是老兵的兒子,他告訴孫春龍,父親已經去世幾個月了。

於是,他開始「和時間賽跑」。除了關注仍然在世的老兵,孫春龍還打算建一個資料庫,想通過大陸、臺灣地區和緬甸等地的資料,整理出一個相對全面的老兵名單。因為,「每一個普通的老兵都有名字,而每一個名字,我們都應該銘記」。

「對個體的尊重,一定要上升到國家層面!」他還在許多媒體上呼籲道,「所有國家的二戰老兵,都有國家提供豐厚的養老保障與無比的榮光。唯有中國由於特殊的政治歷史原因,致使這些老兵是依靠民間組織和民間志願者陪伴他們走過最後的時間。」

幸而同道不孤。這些年來,隨著這段歷史的逐漸解封,許多民間志願者加入到關愛老兵的行列。根據孫春龍掌握的資料,這樣的志願者在全國已有一千多人。

這些天,孫春龍在自己的微博上發起了一個活動,主題是「幫助抗戰老兵實現一個心願」。讓他感到吃驚的是,活動的消息發出僅僅5個小時,第一批5個老兵的心願都被熱心的網友們認領了。如今,第二批老兵的心願也已認領完畢。

每個心願背後,都藏著一個故事:有的老兵希望能有人把自己的故事寫下來,有的老兵希望能去北京看看當年的老連長,有的老兵希望得到一本《綱鑑》(註:清代史書),還有一個老兵已不在世,他的遺願是,能夠得到國家的承認,為自己修建一座墓碑。

「他們的心願都很平凡,但誰能否認他們都是英雄呢?這麼多年來,我卻渾不自知他們的存在,我感到羞愧。」一個網友留言道。

孫春龍理解這樣的心情。2010年,在抗日戰爭勝利65周年的這個年份,這名《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出版了自己的新作《異域1945》。在這部以流落在異鄉的遠徵軍老兵為主題的作品的開頭,他就用帶著懺悔的筆調寫道:「請寬恕我的無知和幼稚!」

但讓他感到欣慰的是,面對這些老兵,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救贖自己的良知。前些天,在雲南的一次籤售活動中,一個讀者聽完他的講述,熱淚盈眶。講座結束後,這個讀者緊緊拉著一位來到現場的老兵的手,顫抖地說:「請你原諒我這麼多年的無知,我應該跪著,才有資格和你說話。」(記者 林天宏文 段玉良攝)

相關焦點

  • 20餘流落緬甸抗戰老兵曲折返鄉 希望獲得承認
    核心提示:在記者孫春龍幫助下,20餘名二戰時期遠赴緬甸抗日並流落當地的老兵輾轉返回家鄉,由於這些老兵抗戰時屬於國軍,部分曾參與內戰,因此未能獲得國家提供的養老保障與個人榮譽,僅獲得民間組織和志願者的幫助和關愛。
  • 9名遠徵軍老兵流落緬甸70年後終回國
    我覺得那時候那個橋感覺非常漫長,每一個老兵都在自己的子女的攙扶下,那麼一步一步走過來,就沉默,沒有一個人說一句話,就沉默,就走過來。你看那個隊伍,就七倒八歪的一個走過來,就那個陣勢。解說:孫春龍從2005年開始,關注流落在緬甸的中國遠徵軍老兵,他曾先後十幾次前往緬甸,接過三十幾位老兵回家,而六年間,他所從事的這一切,只是因為採訪中的一次偶遇。
  • 流落緬甸67年的中國遠徵軍老兵回國:這些年不容易
    他兩眼噙滿淚水,聲音哽咽:「回國了,終於回國了。這條回國的路,我整整走了67年。」   一身新裝回國  5月28日,得知要回國,經乘國起得比往常要早,刻滿滄桑的臉上掛滿笑容。一大早,他洗漱完畢後,特意挑了一件格子短袖襯衣,又戴上一頂白色鴨嘴獸帽子,「因為看起來比較精神。」老人對記者笑著說。「這是爸爸有史以來最高興的一天。」
  • 劉典:緬甸抗戰遠徵軍老兵回國過節 特殊年份有特殊用意
    記者劉典在玉樹地震災區採訪  央廣網北京2月17日 新年來臨之即,在緬甸的抗戰老兵得到了國內的特別慰問。步入幕年的老兵們有這樣一個願望:在有生之年回到祖國與闊別已久的家,與家人人過一個熱鬧的春節。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即臺灣光復七十周年。那麼,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說起遠徵軍悲壯的故事有什麼用意呢?  海峽之聲電臺記者劉典認為,這些遠徵軍的老兵當年出國抗日、浴血奮戰,在民族危難之即挺身而出,是可敬的人,「回國慰問」首先體現了弄弄暖意。
  • 遠徵軍老兵流落緬甸67載 今日回歸江蘇老家(圖)
    經常送老兵回國探親的旅緬遠徵軍暨後裔聯合會副會長王玉順對此感受更深,他告訴記者,很多老兵都非常想家,而通過正規渠道又很難獲得批准,他們就悄悄偷渡進入雲南後,擔心被查出,他們根本不敢坐飛機,大多選擇條件較差的汽車或綠皮火車,如履薄冰地往家趕。到家後,偷偷摸摸待上幾天,又偷偷摸摸返回。  王玉順說,為了幫老兵們正大光明地回家,他們找了各個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進展都不大。
  • 湖南桃源一老兵流落緬甸65載 在異鄉賣柴為生
    (在流落緬甸的65年中,如今已是89歲高齡的中國遠徵軍老兵李錫全無時不在掛念著自己的家鄉。供圖/孫春龍)   家門前的那條河還那樣清澈嗎?在流落緬甸的65年中,中國遠徵軍老兵李錫全無時不在掛念著自己的家鄉。這位如今已是89歲高齡的老人日前通過前去探視他的國內民眾輾轉聯繫到本報,表達了他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及希望能回到故鄉的願望。    本報在此呼籲社會各界,特別是有能力的企業伸出援手,讓這個為國家付出過青春和熱血的老兵實現最後的心願,讓老人回家與親人團聚。
  • 抗戰老兵憶入緬作戰:炮火之下山林僅剩兩棵樹
    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的唯一「輸血管」。  1940年10月18日至1941年2月27日,日軍出動飛機400多架次,重點轟炸瀾滄江上的功果橋和怒江上的惠通橋。功果橋遭到16次轟炸,惠通橋被炸了6次。護橋職工隨炸隨修,千方百計保證兩座橋梁暢通。  日本從雲南境內轟炸和從緬甸方面封鎖沒有達到徹底切斷滇緬公路的目的。
  • 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的軍功章
    近日,當記者去拜訪張自禮時,這位曾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激動地說。張自禮是寧陵縣陽驛鄉張樓村人,17歲那年他迎來翻身解放,分得8畝耕地。正當一家要奔好日子時,美國侵犯朝鮮,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1951年10月的一天,他上陽驛集辦事,見有人報名參加志願軍,他也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如今,說起入伍的動機,他依然說要保衛自己翻身解放後分得的土地,更要保家衛國。
  • 雲南緬甸400餘中國遠徵軍老兵月均500元慰問金
    中新網昆明1月20日電 (王豔龍)雲南省慈善總會20日透露,在雲南和緬甸的400餘名抗戰老兵已經享受到每人每月500元人民幣慰問金待遇。此待遇是感謝老兵們為反法西斯戰爭所作出的貢獻。此項公益慰問老兵活動由雲南省民政廳支持,雲南省慈善總會等民間組織開展,並於去年在曲靖陸良正式啟動。2015年年初,雲南省慈善總會與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赴緬甸慰問18名留緬老兵,送上祝福。記者跟隨慰問團在緬甸看到這些已是耄耋之年的老兵,他們接到慰問金時仍甚感欣慰。宋希濂舊部、遠徵軍老兵林峰本月收到雲南省慈善總會慰問金外,還收到了雲南一家企業的慰問品。
  • 牡丹江抗戰老兵14歲參軍打鬼子,身上留下多處「光榮疤」
    89歲的抗戰老兵邢成玉回首抗戰歲月,氣勢足、聲音大,連說帶比劃,「就想殺鬼子、保家園」。日前,在市民政局工作人員的協助下,記者聯繫到了家住陽明區鐵嶺鎮福長村的邢成玉老人。得知記者採訪,老人特意穿上嶄新的襯衫,戴上了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這份榮譽不是我自己的,也是我那些倒在戰場上的戰友的,我要多活幾年,替他們好好看看強盛的祖國。」邢成玉說。
  • 安徽太和籍老兵劉大江在緬甸去世,曾隨遠徵軍赴緬抗日
    1945年抗戰勝利後,他和一些戰友留在了緬甸。1957年,劉大江作為華僑代表回國探親過一次,之後便和故鄉的親人斷了聯繫,但他從未放棄過回家的夢想。  2011年4月,記者在網上看到劉大江老人尋親的信息後,輾轉聯繫上了他的親人。2011年5月,和家人失去聯繫半個多世紀的劉大江,終於再次踏上故土。後來因不適應家鄉的氣候環境,他又返回緬甸居住。
  • 少年勵志航空報國 飛越駝峰迴國抗戰 抗戰飛虎老兵陸建航在昆逝世
    記者5月20日從雲南省飛虎隊研究會獲悉,抗戰老兵陸建航於2020年5月19日在昆明因病逝世,享年95歲。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發動了盧溝橋事變,11歲的他隨家人逃離北平,在輾轉到陝西漢中過程中目睹到侵略者的罪惡行徑,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立下「航空報國」的志向,並成為他參加抗戰的動力。
  • 聽老兵講述抗戰故事 讓偉大抗戰精神代代相傳
    這一天,從抗戰烽火中一路走來的陸軍第78集團軍某合成旅,組織官兵參觀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重溫抗戰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抗戰老兵史保東、抗戰烈士遺屬高碧英,給家人講述抗戰英雄的故事,緬懷抗戰先烈……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傳承著偉大抗戰精神。  記者走近這些參與抗戰的部隊和老兵,以及抗戰烈士遺屬,聽他們講述槍林彈雨背後的故事。
  • 關愛抗戰老兵網尋找53名阜陽籍老兵
    日前,關愛抗戰老兵網的志願者「再現刀飛」,在阜陽公益志願者群裡發布消息,期望在阜陽志願者... 「53名阜陽老兵,你們還好嗎?我們想跟你取得聯繫。」
  • 百歲遠徵軍老兵在緬甸離世
    當地時間2020年8月15日凌晨3時,遠徵軍老兵李光鈿老人與世長辭,享年100歲。抗戰勝利後他曾在滇西定居,後遷至緬甸密支那,一直保持中國國籍。2005年,抗戰勝利60周年,中國駐緬甸大使館把勳章輾轉送到老人手中。2015年,李光鈿在孫子的陪同下回到雲南祭祖,受到熱烈歡迎。近年來,中國駐緬甸大使館和民間公益組織一直通過多種方式關心在緬遠徵軍老兵生活。
  • 雲南龍陵紀念滇西抗戰勝利70周年 多位老兵重回松山戰場
    雲南龍陵紀念滇西抗戰勝利70周年 多位老兵重回松山戰場 2014-09-03 15:56:3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圖為老兵參加滇西抗戰勝利
  • 教兒女說漢語、養中國狗的老兵,竟在緬甸生活了一輩子,是為何?
    1944年,在那場遠徵軍南下反撲的戰爭中,3000多名戰士在戰鬥中負了傷,此後輾轉到緬甸,在異國他鄉待了近半個世紀。李光鈿,便是其中一員。自打留居在海外的那一刻開始,回到祖國,便成為了他一生的夙願。在這不足4萬人的士兵當中,並非全部的士兵衣錦還鄉,有3000多名在戰鬥中受傷的士兵經不起長途跋涉,只好留在了緬甸。李光鈿也因此留在了緬甸。1922年,李光鈿出生在雲南宣威的一戶農村家庭中,由於家庭條件十分貧困,他的父母為了能讓他活下去,便將他過繼給了另一戶人家。
  • 穿越歲月 歷史沒有忘記國民黨抗戰老兵
    以國家的名義關懷老兵  據介紹,為了順利遴選參加閱兵的國民黨抗戰老兵,各地民政部門均進行了周密細緻的安排,事前對每位老兵都進行了詳細體檢,並隨隊派出精幹的醫療人員,以確保老兵的身體健康。  時間永是流逝。
  • 川籍九旬抗戰老兵周棟梁因病逝世 曾前往滇緬參與抗戰
    年後的幾次老兵聚會上,少了周棟梁的身影,這讓不少老兵都有些不習慣。按照他的性格,只要有戰友聚會,無論風雨都會坐著輪椅而來……3月1日,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記者從關愛老兵川軍團志願者處獲悉,90歲高齡的抗戰遠徵軍老兵周棟梁,已於當天凌晨6點過,在成都因病辭世。
  • 遠徵軍老兵憶抗戰:死人堆裡有的屍體起了蛆(圖)
    1月16日,湖南郴州資興,中國遠徵軍新38師第113團老兵鄭子煊回憶當年抗戰生涯。圖/記者謝長貴  鄭子煊,郴州資興人,中國遠徵軍新38師第113團老兵,今年95歲。他是瀟湘晨報記者在湖南找到的第二位健在的113團老兵。  由於年事已高,他已記不清自己在緬甸具體參加過哪些戰役,但他說,一些戰鬥情景,總是在某些時候不斷釋放,縈繞腦海。  他說,自己在一次戰鬥中負傷,隨後被一名四川勤務兵救起,撿回一條命。他回國前同鄉戰友陳志曾叮囑他,多保重,留著命回家看老母親。然而,不久之後,他竟獲知陳志戰死緬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