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陽沽酒客是一個家鄉迷,可能常看我文章的人也不會奇怪,從寫頭條開始起,就基本是圍繞自己的家鄉的話題,從古道今,人文,民俗,歷史,典故,民間傳說,寫了很多。承蒙大家瞧得起,不斷被人謬讚。心裡自然是高興的,當然也知道自己還有很多不足,還需要做大量的收集和整理,才能展示更好的瀘州歷史風情畫卷。
寫多了過去,總有一些朋友問我,瀘州今天不值得寫嗎?懷舊自然沒有問題,可是老是停留在過去,今天的瀘州呢?能不能也給我們說說啊?
恩,作為一個瀘州人,怎麼會不了解今天的瀘州,那好今天我們不說歷史上的瀘州,來聊聊今天的瀘州。
1983年3月3日國務院批覆同意將地轄瀘州市改為省轄市。現轄江陽區、納溪區、龍馬潭區、瀘縣、合江縣、敘永縣、古藺縣三區四縣,面積12236.2平方千米。瀘州的新是從這一天開始的。
一轉眼到了2019年,瀘州城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在全國來說,雖然並不是拔尖,但是瀘州人民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堅毅,不斷創造著瀘州日新月異。
首先,我們來說環境,過去的瀘州城,已經基本不復存在,殘留的遺蹟證明它曾經繁華的同時,也告訴我們它曾經的落後。
八十年代,瀘州城還相對落後,到了九十年代,文明的需求,讓每一個瀘州人都開始重視自己的生活環境。從1994年1月4日被國務院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起,瀘州就沒有停止過環境美化,城市進步的腳步。1994年7月民政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全國雙擁模範城。
1994年7月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評選瀘州成為國家衛生城市,我們保持到現在,本地人不用說,我認識的許多外地的朋友,到瀘州來對瀘州乾淨的評價,絕對是真實感受。1995年12月成為了國家旅遊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繼續奮鬥八年之久終於2005年12月22日成為國家森林城市。如今我們正在向國家園林生態城市的目標前進。
今天的瀘州城,再也不是八十年代江城到南城那麼小的區域,城西,城南,城東,城北,擴充到了江陽區和龍馬潭區,綠化達到30%以上。
未來兩年的「城市雙修」我們瀘州將對城市修補和生態修復作為重點。解決老城區環境品質下降、空間秩序混亂、歷史文化遺產損毀等問題,促進建築物、街道立面、天際線、色彩和環境更加協調、優美。
其中生態修復包括有計劃、有步驟地修復被破壞的山體、河流、溼地、植被,積極推進採礦廢棄地修復和再利用,治理汙染土地,恢復自然生態。
修復自然生態風貌:到2020年全市範圍森林覆蓋率達51%。開展城市受損棄置地生態修復,到2020年實現全域範圍的受損棄置地修復。加強長江沿岸、沱江沿岸、赤水河沿岸、九獅山、方山等山體河岸的森林保護和植樹綠化,實施天保工程,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到2020年全市範圍森林覆蓋率達到51%。
推進沱江南濱、北濱公園提升改造工程建設,爭取連江公園、東巖公園、合江縣鵝肱山公園等城市公園入選四川省十三五期間城市園林綠化「雙百工程」建設項目,到2020年,建設完成學士山等6個城市山體森林公園,各縣至少建成1個城市山體公園。
開展水體修復治理:確保城市建成區內無黑臭水體,加強對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的排查整治,確保城市建成區內無黑臭水體。
到2020年,中心城區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5%的目標,兩江新城的部分核心區域新建區達到年徑流總量控制率80%的目標。
開展城市江河湖生態修復行動,推動倒流河溼地公園、玉帶河溼地公園、瀘縣龍湖溼地公園建設,到2020年建設完成漁子溪等8個城市溼地生態修復工程和溼地公園。
推進生態綠地建設:推動城市二環路生態廊道以瀘州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為契機,同步啟動瀘州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修編工作,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入園」的要求,均衡布局公園綠地。
大力推動城市二環路生態廊道、玉帶河溼地公園等項目建設,逐步推進老舊公園提質改造,全面提升城市綠量和綠地品質。到2020年,中心城區綠地率達到38%,各縣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5%,城市、縣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平方米。到2020年力爭瀘州市建成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瀘縣、合江縣建成國家園林縣城。
第二來說社會事業:
教育
瀘州2015年全市共有小學260所,小學教學點690個,專任教師 1.80萬人,招生6.15萬人,在校小學生41.36萬人,畢業生 5.83萬人;初級中學192所,招生5.96萬人,在校學生17.23萬人,畢業生5.60萬人,專任教師10074人。在義務教育「二免一補」的基礎上,為58.59萬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除作業本費,金額1140萬元。資助4.77萬名貧困家庭寄宿制住校學生生活費,資助資金5654萬元。繼續實施營養改善計劃。合江縣、敘永縣、古藺縣為712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7.58萬名學生提供學校食堂用餐。
瀘州的名校有西南醫科大,四川警察學院等。全市共有普通高校5所。普通本(專)科招生14237人,在校學生44142人,畢業生13152人。研究生招生548人,在校學生1456人,畢業生407人。普通高校專任教師 2257人。
未來三年,瀘州公立幼、小、中、高等學校,還將分別在瀘州東南西北四城進行擴充,達到一個更高的教育標準和水平。
文化新聞傳媒
全市有文化館8個、文化站143個,其中鄉鎮綜合文化站125個。劇場、影劇院9個。全市公共圖書館9個,圖書館總藏量133.94萬冊,其中圖書藏量94.36萬冊。市級圖書館2個(含少兒圖書館),總藏量69.83萬冊,圖書藏量51.12萬冊。公共圖書館電子圖書16.95萬冊。全市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實施免費開放。
全市文物保護管理機構8個。縣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49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20處。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6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46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50項。
擁有市級廣播電臺1座,市級電視臺1座,縣級廣播電視臺5座,調頻、電視轉播發射臺4座,調頻發射機23部,電視發射機30部,微波站15座,微波傳送線路314公裡。有線廣播電視傳輸網絡幹線總長8197公裡。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97.9%,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99.4%。
此外在經濟方面,瀘州除了白酒業異常發達,瀘州整體經濟情況經省統計局審定,2018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69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0.6億元,比上年増長3.7%;第二產業増加值883億元,増長8.7%;第三產業增加值621.4億元,增長7.2%。
地區生產總值1695億元、增長7.6%,總量居全省第6位、增速居全省第17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4%,居全省第11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54.7億元、同口徑增長5.9%,總量居全省第3位、增速居全省第18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64億元、增長12.2%,總量居全省第7位、增速居全省第4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41元、增長8.6%,總量居全省第5位、增速居全省第5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83元,增長9.6%。總量居全省第10位、增速居全省第5位。
總的來看,2018年瀘州經濟實現了總體平穩,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同時也要看到,宏觀經濟環境依然複雜嚴峻,部分傳統行業穩增長壓力加大,房地產防風險任務仍然艱巨,經濟發展環境還需進一步優化。
但是對於瀘州來說,它肯定會克服自身的困難與不足,未來會越來越好,因為,瀘州這座城市兩千多年傳承的精力內核就是堅韌不拔,敢想敢幹,樸實無華,從來不會被任何困難嚇到。
說了那麼多瀘州的成績,其實我們知道自己還有很多值得改善的地方,正是因為有這些不足,才是我們所有瀘州人要去奮鬥的目標。
今天的瀘州朝氣蓬勃,人民的蒸蒸日上,明天的瀘州一定有一個更好美好的未來,呈現在世人面前,相信現在和明天的瀘州,一定比歷史上的江陽更精彩,而未來的瀘州一定會成為川江第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