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江陽沽酒客是瀘州吹,你看兩百多年前,張問陶寫了啥?

2020-12-15 江陽沽酒客

有人說江陽沽酒客是瀘州吹,你看兩百多年前,張問陶寫了啥?今天就來給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補充一句本文如張問陶的詩歌理解出現各位不認為的內容,可以說出你理解的想法。反正我也不是啥子專家。本人也厭惡標籤和道德綁架。好好聊天我可以給你聊到過年,不然你懂得。

瀘州是一座江城,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光是沱江與長江就夠得瞧了。得天獨厚的的水利資源,不僅僅滋養著這座城市,更因地制宜地誕生出很多跟水相關的事物。

乾隆年間,清四川潼川州遂寧縣黑白溝(今屬遂寧市蓬溪縣)人,清代詩人、詩論家、書畫家張問陶初到瀘州碼頭上岸,就被沿江兩岸,燈紅酒綠的繁榮景象所陶醉了,再喝二兩瀘州大麯詩人就詩興大發,寫了膾炙人口的瀘州詩三首,簡直今天看來是宣傳瀘州歷史人文的最佳文案:

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樓紅處一江明。

銜杯卻愛滬州好,十指寒香給(要讀jǐ)客橙。

第一首堪稱對瀘州這座江上之城的絕妙題寫。「城下人家水上城「,是說瀘州城外,江邊上也很繁華,詩人住在了江邊上一家客棧之中。」酒樓紅處一江明」,是說酒樓的紅燈籠將江面照得通明,江水波光瀲灩,景色迷人。

「銜杯卻愛瀘州好,十指寒香給客橙。」這兩句說,飲酒還是瀘州的酒好啊,瀘州的美酒香氣濃鬱,醇厚甘冽,回味悠長,令人陶醉。待女的纖纖玉手輕輕地掰開新鮮的給客橙即金桔,送到了客人的面前,使客人聞到了淡淡的幽香。張大詩人喝的是不是正經的酒我們不知道,但是美酒、美景、美女以及瀘州美味絕對讓他心甘情願在這裡滯留了。

灘平山遠人瀟灑,酒綠燈紅水蔚藍。

只少風帆三五疊,更餘何處讓江南。

第二首更是攬瀘州「酒綠、燈紅、水藍」三色,贊其風姿不輸江南。當年有一些本土自卑客和異地嗷卵犟,常常說這家誇大其實,瀘州怎麼能跟江南相比,簡直不在一個檔次。瀘州沒有考慮要比誰,只想把自己的城市讓更多人樂意來往,關於自卑客和嗷卵犟沒必要去拯救和對懟,毫無意義,要想得到更多,首先自己的實力軟硬都應該具備,我想今天來說瀘州在努力,跟其他同質四線城市一樣,大部分的人是積極的就夠了。

旃檀(zhān tán)風過一船香,處處樓臺架石樑。

小李將軍金碧畫,零星摹出古江陽。

這一首顯然比前兩首感受要深奧一點,到底是啥子意思呢?其實這一首一般來說的順序是排在張問陶瀘州詩的第二首。其實也不算很複雜。旃檀就是檀香,看過西遊記的就知道唐僧最後被封為旃檀功德佛。那麼旃檀風過是不是代表當時瀘州三山九廟香火旺盛,不僅僅城中有很多廟宇,沿江的王爺廟和水神廟也香火不息,所以即便行船瀘州段的川江上,不僅僅可以聞到瀘州的酒香,還能感受到那些香火之香呢?從另一個側面告訴各位碼頭的繁榮。

有一種「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感覺。要是民不聊生,鳥不拉屎,別說酒香、檀香全無,怕人影子也沒有幾個,怎麼能印證瀘州當年碼頭經濟的鼎盛呢?

至於小李將軍是誰呢?可能很多朋友並不知道,但是在唐朝他卻是一位擅長青綠山水。兼善鳥獸、樓臺、人物,並創海景一位大師級人物。

是唐山水畫家右武衛大將軍李思訓之子昭道,李昭道,生卒年未詳。字希俊,唐代畫家。唐朝宗室,彭國公李思訓之子,長平王李叔良曾孫。曾為太原府倉曹、直集賢院,官至太子中舍人。世稱小李將軍。

曾作《秦王獨獵圖》。畫作有《海岸圖》、《摘瓜圖》等六件,著錄於《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春山行旅圖》軸,圖錄於《故宮名畫三百種》;《明皇幸蜀圖》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他能「變父之勢,妙又過之」,為歷代所稱頌,《唐朝名畫錄》則稱他畫的山水鳥獸「甚多繁巧,智慧筆力不及思訓」。

唐代的山水畫繼隋代之後,更加彭勃發展,趨於成熟,並且形成風格不同的兩大流派。一是以初唐的武將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為代表的「青綠山水」;一是以盛唐文臣王維為代表的「水墨山水」。明代董其昌以佛教禪宗南北之分來譬喻李思訓和王維,稱李氏為北宗山水的鼻祖,而將王維視作南宗山水的奠基人。「青綠山水」以勾勒為法,用筆細密,顏色以石青、石綠為主;有時為了突出重點,勾以金粉,使畫面產生金碧輝煌的裝飾效果,亮麗壯觀,工整細緻。

張問陶說瀘州古江陽的景象,小李將軍才能少量描繪出來,也算是很抬舉了。

其實瀘吹不吹根本沒有比較計較,當然,有些非要過不去那個坎,只有自己去爬牆壁。人家到哪裡給了自己美好的感覺,誇幾句非常正常,我們有理智的瀘州人表示感謝的同時,也不會因此就傲嬌的不得了,何況,好多瀘州人根本就魂頭都摸不到,不要說吹了,原來瀘州有這些來歷和經過都搞不清楚了,我看我不是瀘州吹,是吹不夠哦。

希望感受到瀘州魅力的朋友,多多給瀘州提煉它的文化和吸引點,跟古人一樣,不要含蓄和客氣哦。

相關焦點

  • 你知道清張問陶,《瀘州》詩裡「給客橙」,正確讀音和來歷嗎?
    兩百多年前,好酒的張問陶先生從東門口上岸瀘州,就被滿城的酒香傾倒,在開懷暢飲瀘州大麯酒後,寫下了: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樓紅處一江明。銜杯卻愛瀘州好,十指寒香給客橙。經典佳句勾勒了一副瀘州江城畫卷,讓人百讀不厭。他寫的《瀘州》詩一共三首,另外兩首是:「(其二)旃檀風過一船香,處處樓臺架石樑。小李將軍金碧畫,零星摹出古江陽。
  • 關於瀘州你不能錯過的六首歌曲,最後一首我聽哭了
    因為一直在用文字記錄家鄉的歷史和文化,江陽沽酒客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最近又學著拍攝視頻,當然主要還是瀘州相關的內容,所以在配樂上,基本就去找瀘州相關的歌曲,沒想到瀘州居然有幾十首的本土人士和一些著名詞曲作者創作的歌曲,每一個都有它們的特色,朗朗上口,非常好聽,經過一段時間的反覆聆聽和查找資料,我選出了六首個人認為最能代表瀘州特色的歌曲,寫出來以饗各位喜歡本土文化的朋友,江陽沽酒客
  • 瀘州老城區八大歷史打卡點,瀘州人文見證,你去過幾處?
    常常有人給沽酒客留言,不僅僅是本地還有異地的朋友,大約看到我寫了很多關於瀘州的人文歷史,大家比較感興趣。也有人給沽酒客感慨,雖然身為瀘州人,其實對瀘州了解不多,在平時穿城而過的時候,不知道到底有哪些值得留意的古蹟和景點。
  • 瀘州兒歌童謠快要失傳了,這事你先不要犟,看沽酒客怎麼說?
    沽酒客的家鄉瀘州,地方童謠一直以來豐富多少,都是隔代傳,但是代代不散,為什麼隔代傳呢?因為一般瀘州人的習慣是小時候十歲之前,孩子公婆(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帶得多,今天八零後的父母基本文化水平高一些,而八零後甚至九零後的祖輩就差一點,但是並不影響他們給我們啟蒙,而最好的啟蒙就是各種兒歌童謠的普及,朗朗上口還非常有趣。
  • 瀘州一碗麵,是早餐的主流配置,各個街區都有他們習慣的味道
    關於早點,其實江陽沽酒客,寫了不少拍了不少,總覺得意猶未盡。因為吃是永恆的人文主題,食物提供的營養不僅僅讓我們活著,還給大量提供養分,支配我們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 瀘州老丈人和丈母娘不要彩禮,還倒貼,網友說:這才是大智若愚
    有人解讀成,結婚不用再給彩禮。並且很多人對此聲討一番,當然是聲討如今和以前某些地域關於這個不近人情的彩禮要求,甚至有人說是嫁女兒還是賣女兒。其實時不時的在網絡時代還有這樣的關於彩禮的帖子被大家加熱討論的例子。但是江陽沽酒客卻從來沒有加入過。倒不是不感興趣,主要是沒有這方面的體驗。因為不知道為什麼,瀘州這塊好像沒有這樣的風俗。
  • 現在和明天的瀘州,一定比歷史上的江陽更精彩
    江陽沽酒客是一個家鄉迷,可能常看我文章的人也不會奇怪,從寫頭條開始起,就基本是圍繞自己的家鄉的話題,從古道今,人文,民俗,歷史,典故,民間傳說,寫了很多。承蒙大家瞧得起,不斷被人謬讚。心裡自然是高興的,當然也知道自己還有很多不足,還需要做大量的收集和整理,才能展示更好的瀘州歷史風情畫卷。寫多了過去,總有一些朋友問我,瀘州今天不值得寫嗎?
  • 它發生在瀘州嗎?推崇孝道也應清楚來歷
    之前有部分人跟江陽沽酒客私信,希望我講一講二十四孝的安安送米嗎?我說為什麼呢?這些網友告訴我,因為這個故事就發生在瀘州合江,列入二十四孝很不容易,作為宣傳孝道文化和提升瀘州人文內涵很有幫助。沽酒客雖然一直對瀘州人文民俗感興趣,並且也做了一些研究,但是對此事卻孤陋寡聞,怎麼安安送米就發生在瀘州了呢?雖然瀘州人也奉行忠孝,宣傳這些完全沒有問題,但是非要說是瀘州的故事,沒有搞清楚來龍去脈,逮著半頭就開始跑,怕有些不妥。
  • 瀘州八零後記憶裡的經典臺灣電視劇,除了瓊瑤,還有很多難以忘懷
    大家好我是江陽沽酒客,在寫瀘州八零後回憶系列文章中,我寫了不少國內和當時香港的港劇及電影,但是很少寫臺灣方面的,其實不是沒有,一來沒有騰出時間寫,二來覺得臺劇老師苦情戲,一度讓我認為臺灣是一個悲傷的地方。但是實際上,當你仔細梳理的時候,關於臺灣電視劇的記憶,除了瓊瑤,還有很多難以忘懷。
  • 瀘州忠山是個大寶藏,你們可能還不曉得,想知道看沽酒客怎麼說?
    忠山在江陽和瀘州沒有姓名之前就已經存在,雖然沒有資料,可以得知的是,它也是地殼運動的傑作,之前可能是湖泊和海洋,也曾經有火山巖的表象,但是那是數億年前了,人類的祖先都還在不斷淘汰和進化。關於當年的巴人有沒有生活在古江陽今日瀘州的土地上,我覺得毋庸置疑,只是說,其分布也頗廣,江陽的巴人有沒有參戰呢?不得而知,但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在姜子牙輔佐下率領大軍向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進發,開始了結束歷時600年殷商皇權統治的「牧野之戰」。牧野在今河南淇縣西南。
  • 冬天到了,瀘州這四道水煮素菜,配上蘸水碟子能吃三碗飯
    不過你在江陽沽酒客的文字裡,這樣的人是不存在的。首先你要明白四川人勤勞為了什麼,賺錢,賺錢就是享受生活,好吃好喝以及打扮得漂漂亮亮,這大概是四川人的習慣。瀘州是四川的一部分,當然不可能不感染這樣的氛圍。
  • 舌尖上的瀘州——江陽小吃
    ,那些逐漸被人遺忘的特色飲食文化再次被人們所追捧。而今,白糕、黃粑、濃濃的酒香等,都飽蘸著江陽地道的味道,讓人口水回流於喉嚨之間,浮想聯翩。江陽味覺密碼,讓我們一起來解密家鄉的味道,探尋家鄉味道背後的溫暖,愛和故事。  【小吃篇】 別看那小吃店面其貌不揚,但琳琅滿目的小吃會讓你心花怒放,逛街時你一定要去嘗一嘗。豬兒粑浸出的是家的味道,喝一口雞絲豆腐腦讓你滿口留香。
  • 瀘州的「畫雞腳杆」,喝「豆豆酒」和「打會」,知道是啥嗎?
    今天來給大家講三個瀘州的特色,不知道四川其他地區是不是有類似的習慣,說它是瀘州的風俗也可以,這三個就是「畫雞腳杆」、「豆豆酒」、「打會」。那麼到底是什麼呢?聽江陽沽酒客慢慢給你擺。「豆豆酒」是啥?關於瀘州的酒文化其實就是地方特色的東西,其中有一項我們叫做「豆豆酒」,其實我覺得大多數的瀘州人知道「豆豆酒」是什麼意思,但是為什麼要稱為「豆豆酒」,卻很少有人說得清楚。我不知道四川其他地區有沒有這種說法,反正瀘州的「豆豆酒」其實就是葬禮吃喪席。
  • 800年前《吳氏中饋錄》記錄的古代糕點,瀘州至今有同名款
    江陽沽酒客按:本文是歷史和美食的探討文章,希望拋磚引玉引出更多的可能性.對於一般的吃貨來說,味道的滿足跟食物的來歷典故好像沒有什麼聯繫,但實際上根據洛卡爾物質交換定律一樣,凡物體與物體之間發生接觸後會存在物質的轉移,目標物體會從源物體上帶走一些物質,同時也會將自身的一些物質遺留在源物體上。
  • 瀘州鳳凰山上的老二中,難以忘卻的百年名校記憶
    而更早的年代,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含金量也比現在高,隨著時代的進步,如今大學生也多如牛毛,人類在進步,學歷檔次也在不斷提升,這是進化的原理。雖然學歷不代表能力,但是一個好的學校確實能給你自身帶來更多的裨益。當然一所歷史悠久,師資力量豐富,並且不斷出各種人才的學校更是很多人的追求。
  • 瀘州山水重尋根,江陽有史話古今
    本文紀念已故瀘州地方文史專家餘安中先生,感謝餘老曾經為瀘州地方文化做出的貢獻古名江陽從此來明《永樂大典瀘州建置沿革》記載:漢武帝分置犍為郡,而郡之江陽、符縣(合江),即瀘州域也。東漢建安十八年(213年),立江陽為郡。(《晉書地理志》則云:(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分犍為郡立江陽郡。)民國《瀘縣誌輿地誌建置》:犍為郡屬縣曰江陽,治江(長江)洛(沱江)會者,政(即)今之瀘治也。《春秋傳》曰:水北日陽。《說文》曰:水南曰陰。蓋江陽以在(長)江以北得名。《水經注》:江陽縣,枕帶雙流,據江洛會也。
  • 行走瀘州尋找文人筆下的瀘州印記
    麒麟溫酒器構造獨特,情趣生動,充分說明了瀘州人飲酒講究情調、講究酒器、富有文化,被權威專家譽為「瀘州酒文化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麒麟溫酒器01司馬相如在瀘州還出土了很多和酒有關的文物。漢代陶角杯、漢代飲酒陶俑等都證明瀘州在漢代已經成為了酒業發達的城市。
  • 瀘州忠山有嘉木,滿城盡開藍花楹,一段關於顏色之城的隨筆
    兩江繞城江陽好,瀘州初夏有詩情。——題記瀘州是一種被兩江環繞的城市,雖然城中沒有高山,卻依舊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園林城市。瀘州人熱愛各種樹林花卉,我覺得甚至比酒還要深厚。一百多年前,一個騎馬打戰的武將,來割據瀘州,雖然並沒有給大家留下太多好感,但是他卻實實在在的做了幾件好事。
  • 我國古代酒器孤品,瀘州麒麟溫酒器,探秘身世謎團
    各位瀘州及全國的民俗文化歷史愛好者,大家好,我不是專家我是專注於瀘州及川南民俗文化的江陽沽酒客,歡迎喜歡民俗文化的朋友關注我,一起來探討地方歷史的點點滴滴。今天江陽沽酒客要給大家講一個瀘州本土國家二級文物精品「麒麟溫酒器」,說到酒,大家自然會想到瀘州老窖,繼而知道瀘州這個地方是酒城,但是今天我不講瀘州老窖,麒麟溫酒器也不是屬於瀘州老窖的產物,它是瀘州酒文化中不可多得的歷史見證,至今算是這一類酒器中的孤品,非常有研究價值。
  • 夢回瀘州,首次曝光一組百年老照片,重拾一個過去的瀘州城
    因為總有人喜歡刨根問底,也總有人對家鄉了解的渴望,而苦於找不到平臺。江陽沽酒客大概算是這樣的人,所以我也是一個敝掃自珍的人,但是絕對不是那種獨自欣賞,不願意分享的。儘管搜集本土地方文史資料和圖片非常困難,依然樂此不疲。其實即便是近四十年左右瀘州的老照片都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