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江陽沽酒客是瀘州吹,你看兩百多年前,張問陶寫了啥?今天就來給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補充一句本文如張問陶的詩歌理解出現各位不認為的內容,可以說出你理解的想法。反正我也不是啥子專家。本人也厭惡標籤和道德綁架。好好聊天我可以給你聊到過年,不然你懂得。
瀘州是一座江城,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光是沱江與長江就夠得瞧了。得天獨厚的的水利資源,不僅僅滋養著這座城市,更因地制宜地誕生出很多跟水相關的事物。
乾隆年間,清四川潼川州遂寧縣黑白溝(今屬遂寧市蓬溪縣)人,清代詩人、詩論家、書畫家張問陶初到瀘州碼頭上岸,就被沿江兩岸,燈紅酒綠的繁榮景象所陶醉了,再喝二兩瀘州大麯詩人就詩興大發,寫了膾炙人口的瀘州詩三首,簡直今天看來是宣傳瀘州歷史人文的最佳文案:
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樓紅處一江明。
銜杯卻愛滬州好,十指寒香給(要讀jǐ)客橙。
第一首堪稱對瀘州這座江上之城的絕妙題寫。「城下人家水上城「,是說瀘州城外,江邊上也很繁華,詩人住在了江邊上一家客棧之中。」酒樓紅處一江明」,是說酒樓的紅燈籠將江面照得通明,江水波光瀲灩,景色迷人。
「銜杯卻愛瀘州好,十指寒香給客橙。」這兩句說,飲酒還是瀘州的酒好啊,瀘州的美酒香氣濃鬱,醇厚甘冽,回味悠長,令人陶醉。待女的纖纖玉手輕輕地掰開新鮮的給客橙即金桔,送到了客人的面前,使客人聞到了淡淡的幽香。張大詩人喝的是不是正經的酒我們不知道,但是美酒、美景、美女以及瀘州美味絕對讓他心甘情願在這裡滯留了。
灘平山遠人瀟灑,酒綠燈紅水蔚藍。
只少風帆三五疊,更餘何處讓江南。
第二首更是攬瀘州「酒綠、燈紅、水藍」三色,贊其風姿不輸江南。當年有一些本土自卑客和異地嗷卵犟,常常說這家誇大其實,瀘州怎麼能跟江南相比,簡直不在一個檔次。瀘州沒有考慮要比誰,只想把自己的城市讓更多人樂意來往,關於自卑客和嗷卵犟沒必要去拯救和對懟,毫無意義,要想得到更多,首先自己的實力軟硬都應該具備,我想今天來說瀘州在努力,跟其他同質四線城市一樣,大部分的人是積極的就夠了。
旃檀(zhān tán)風過一船香,處處樓臺架石樑。
小李將軍金碧畫,零星摹出古江陽。
這一首顯然比前兩首感受要深奧一點,到底是啥子意思呢?其實這一首一般來說的順序是排在張問陶瀘州詩的第二首。其實也不算很複雜。旃檀就是檀香,看過西遊記的就知道唐僧最後被封為旃檀功德佛。那麼旃檀風過是不是代表當時瀘州三山九廟香火旺盛,不僅僅城中有很多廟宇,沿江的王爺廟和水神廟也香火不息,所以即便行船瀘州段的川江上,不僅僅可以聞到瀘州的酒香,還能感受到那些香火之香呢?從另一個側面告訴各位碼頭的繁榮。
有一種「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感覺。要是民不聊生,鳥不拉屎,別說酒香、檀香全無,怕人影子也沒有幾個,怎麼能印證瀘州當年碼頭經濟的鼎盛呢?
至於小李將軍是誰呢?可能很多朋友並不知道,但是在唐朝他卻是一位擅長青綠山水。兼善鳥獸、樓臺、人物,並創海景一位大師級人物。
是唐山水畫家右武衛大將軍李思訓之子昭道,李昭道,生卒年未詳。字希俊,唐代畫家。唐朝宗室,彭國公李思訓之子,長平王李叔良曾孫。曾為太原府倉曹、直集賢院,官至太子中舍人。世稱小李將軍。
曾作《秦王獨獵圖》。畫作有《海岸圖》、《摘瓜圖》等六件,著錄於《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春山行旅圖》軸,圖錄於《故宮名畫三百種》;《明皇幸蜀圖》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他能「變父之勢,妙又過之」,為歷代所稱頌,《唐朝名畫錄》則稱他畫的山水鳥獸「甚多繁巧,智慧筆力不及思訓」。
唐代的山水畫繼隋代之後,更加彭勃發展,趨於成熟,並且形成風格不同的兩大流派。一是以初唐的武將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為代表的「青綠山水」;一是以盛唐文臣王維為代表的「水墨山水」。明代董其昌以佛教禪宗南北之分來譬喻李思訓和王維,稱李氏為北宗山水的鼻祖,而將王維視作南宗山水的奠基人。「青綠山水」以勾勒為法,用筆細密,顏色以石青、石綠為主;有時為了突出重點,勾以金粉,使畫面產生金碧輝煌的裝飾效果,亮麗壯觀,工整細緻。
張問陶說瀘州古江陽的景象,小李將軍才能少量描繪出來,也算是很抬舉了。
其實瀘吹不吹根本沒有比較計較,當然,有些非要過不去那個坎,只有自己去爬牆壁。人家到哪裡給了自己美好的感覺,誇幾句非常正常,我們有理智的瀘州人表示感謝的同時,也不會因此就傲嬌的不得了,何況,好多瀘州人根本就魂頭都摸不到,不要說吹了,原來瀘州有這些來歷和經過都搞不清楚了,我看我不是瀘州吹,是吹不夠哦。
希望感受到瀘州魅力的朋友,多多給瀘州提煉它的文化和吸引點,跟古人一樣,不要含蓄和客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