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河擂茶製作技藝·印象
擂茶是陸河客家人世代相傳的傳統飲食方式,其製作技藝分布區域廣,遍及陸河縣全縣並輻射到揭西縣五雲、上砂、下砂,陸豐市八萬、西南、大安,海豐縣平東、黃姜、公平等周邊地區。
陸河擂茶是對客家擂茶的傳承與變異,在陸河以擂茶待客是普遍的禮節,無論是婚嫁喜慶,還是親朋好友來訪,即請喝擂茶。陸河人制擂茶,以婦女見長。
陸河擂茶製作技藝·形式
陸河擂茶的最基本形式是用木棒將茶葉在陶缽中研碎成漿、用開水衝開食用。具體做法花樣眾多,豐儉變化隨意。主要分為兩大類:一稱鹹茶,只用茶葉、芝麻、花生三樣擂成;二為油茶,亦稱「生茶」,用新鮮艾葉、薄荷葉,生茶葉、楓樹嫩葉、生薑、軟樟樹葉等各種具有藥用效果的野菜和剛採摘未炮製過的生茶葉上鍋經油炒後擂成。
陸河擂茶製作技藝·過程
擂茶的整個過程講究「一粗二順三韌勁」,「粗」指研磨茶葉時可以簡單擂幾下,粗略粉碎即可;「順」是指研磨芝麻時力求用力均勻平順,不可用力過猛過急,要將芝麻盡數研磨成醬,不要將芝麻壓進陶紋裡;「韌勁」是指隨著熟花生米等佐料的不斷增加,研擂越來越費勁,擂茶工作要持之以恆。
陸河擂茶製作技藝·品種
陸河擂茶的主要品種有:家常茶,即以少量焙制茶葉、熟芝麻、炒花生置於牙缽中用樟木棒研磨成糊狀,用開水衝開,放鹽調味,以之泡乾飯或炒米花充飢,或直接用大米粥衝茶食用;主餐茶,選料比較豐富,製作認真,嚴格按照做一頓飯的要求來進行,伴有多種小炒,如各種豆莢、豆粒、及時令蔬菜煮油茶,這是對傳統「七樣菜茶」的發展與豐富,擂茶製作中加入新起鍋肉渣、芫荽菜、香蘇菜、薄荷、楓樹芽、山蒼芽、雞腳刺玫嫩芽、欖核肉等一起研碎,佐餐小炒注重「七豆」、「七菜」和「七葷」,佐餐小食有粉餃、「七米炒飯」和鹹肉炒河粉等,選料奢華講究,製作精細;藥膳茶,如驅風散熱的生薑茶需加入生薑、山蒼、胡椒等原料,專治屙嘔的布荊茶需加入特製布荊茶、上等幼茶等原料,暖胃滋陰的米骨茶則以陳年烳米骨、家雞、野兔、幼茶為原料等。
陸河擂茶製作技藝·地位
在陸河,擂茶搭配米飯乃是普通人家每天中午的主食。並且,每年正月初七被定為「開茶日」,這一天要用七種菜一起擂成「七樣菜茶」。七樣菜即紅生菜、芹菜、芥蘭菜、蔥、蒜、芫荽、荷蘭豆、豌豆等七種蔬菜,人們以此為原料,有的加佐料炒成七菜就茶當餐,有的加新起鍋的豬油渣一塊炒熟,放進茶缽研擂,製作成油茶。
陸河擂茶製作技藝·傳承現狀
近些年,由於城鄉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廣大青壯年勞工外出和外來飲食方式滲透影響,以及生活方式電氣化、制茶工藝機械化等的影響,陸河擂茶的傳統製作方法逐漸遺失,與陸河年輕一代已經漸行漸遠,陸河擂茶手工技藝有走向消失、淡出現代生活的傾向。
原文素材來源:物研所MIS、網絡
©本文由「陸河圈子公眾平臺」整理髮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