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國品牌要善於講述中國故事

2020-12-16 營銷戰略家

訪梅高(中國)創意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高峻

自稱已經退休的高峻先生,閒雲野鶴般寄情丹青,雖年近古稀,依然顯得瀟灑俊逸,一見面就能感受到他由內而外的藝術涵養。專訪這天,他精神狀態極好,回答提問極快,談起行業的過往,如數家珍。他為自己熱愛的廣告事業打拼了大半輩子,親身參與並見證了行業四十餘年的起伏發展,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行業「標本」。

南京西路摩登現代,商業氣氛濃鬱,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位於恒隆廣場高層的梅高中國公司充滿文化氣息。立在窗前,視野開闊,大上海的繁華時尚盡收眼底。典雅寬敞的辦公室古色古香,書法案臺、陳列櫥櫃布滿名玩字畫,他的潑墨之作懸掛廳堂。聽他「高談闊論」,記者深感雖然時代變遷,但這位老廣告創意人的英雄之志依然飽滿。

中國廣告雜誌社社長、總編輯魯培康訪談梅高中國創意諮詢董事長高峻(左)

魯培康:20世紀90年代,一批國際4A,通過與中國公司合資進入中國,擔當了中國廣告業發展的領路人,以及標準的制定者。近年來國內廣告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呈現一派繁榮景象。您在1989年就創辦了梅高設計事務所,可以回顧一下您的創業故事嗎?

高峻:我常講一句話,跳蚤叮在馬背上,也能日行千裡。雖然跳蚤很微小,只要不被甩下來,也能和馬一起走很遠。我就是趕上了這個時代,跟著國家、世界的大形勢、大路徑一起奔跑,馬到我也到。

中國是一個農耕文明國家,古代雖然有一些廣告現象,像《水滸傳》裡面綠林好漢看酒幌喝酒聚會等,但它不是現代意義和市場經濟下的廣告。真正意義上的廣告,我們全部是向西方學習的,要勇敢承認這個事實。廣告行業高度依賴經濟發展和商業繁榮,是一個帶有「寄生性」的行業,經濟好廣告業也會好。

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對廣告幾乎處於無知的狀態,然後慢慢適應和接受。1987年,第三世界廣告大會在北京召開,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親自出席,這大概是唯一的一次。也許出於某些特殊原因,我們後來不提這個大會,今天年輕的廣告人也並不知道這次會議的重要。實際上,這次大會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廣告業的真正起點,以此為契機,中國向世界發出聲音,要下決心發展市場經濟、發展廣告業。

1988年-1989年,很多大型商場開始出現,包括一些很原始的戶外、招貼廣告。1985年,我在廣西藝術學院美術系被破格提拔為副教授,雖然學院對我很栽培,但以我的性格,當時更想在市場中拼打一番,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藝術家大多卓爾不群、思想叛逆,當時我在廣西設計界小有名氣,市面上300元一件的包裝設計,我可以收到3000元。

1989年,我以50元起家創辦了梅高設計事務所,那時候廣告是特許經營,不允許工商登記,只能成立事務所。辦證、手續一共花了47元。以前沒有電腦,設計都是手工做的。「梅高」兩個字,聽起來有些洋氣,實際上是當時香港的合資老闆姓梅,我姓高,組合而成。後來由於內地大環境的原因,香港的投資撤了,但是公司名稱則延續了下來。九十年代初事務所發展得非常快,1990年搬到桂林,積累了一批新的客戶,比如漓泉啤酒等合作至今。

魯培康:我也聽其他前輩講述過第三世界廣告大會。我從他們的敘述中同樣感覺到,那個時代的廣告人,內心非常自豪,以自己作為一名廣告人而自豪。說明這次大會的市場意義與它的政治意義和象徵意義一樣大,大會相當於再次宣示了中國對外開放的胸襟和膽略。

從您30多年的廣告從業經歷來看,中國廣告業經歷了哪些重要轉折點?其中最值得重視的是什麼?

高峻:1993年,國家工商局做了一個全國廣告經營單位評比,梅高獲得中國廣告公司50強第24名,營業額2000多萬元。我去北京領獎,本以為廣告人都應該穿著時尚、潮流前衛,很酷很有型,結果到了一看全是老同志,很多都是國營單位的負責人,我感覺自己的機會來了。那時候,楊培青是國家工商局黨組書記,劉保孚是廣告司司長,他們給了與會者很多鼓勵。

也是從那時起,我深刻認識到做這一行必須到北京、上海才行,公司必須要有專業能力和長處,必須緊貼前沿市場。北京是政治中心、媒體中心、科技中心,不去北京上不了中央媒體;上海是商貿集合地,有很多跨國公司的中國區總部,是中國的時尚前沿陣地。位於上海的《中國廣告》,它是中國的第一本廣告專業雜誌,發揮了行業啟蒙的作用。

我和《中國廣告》淵源很深,曾經幫雜誌社拉到第一個廣告贊助,第一個企業廣告是我投的,在封底連續做了12期。當時雜誌社在業內很活躍,舉辦了很多有影響力的、開創性的活動。時任雜誌社主編陳梁多次擔任廣告節評委主席。

1990年到2000年,中國的廣告市場和媒體是國際品牌,包括他們帶來的國際4A的天下,比如可口可樂、奔馳、聯合利華和它們背後的代理商,資金、技術、專業能力都很強,本土相繼出現的秦池、三株口服液、太陽神等很快就被它們滅掉了。所以這十年是我們老老實實向西方學習的十年。那時候奧美在北京辦一個講座,我都要專門飛過去聽,他們舉辦的饕餮之夜,我們都是如饑似渴地學習。

「不做總統就做廣告人」,美國曾經歷過廣告狂人時代,誕生了很多廣告大師,他們比現在網際網路時代的廣告人威風多了,靠一個好的創意就可以砸出一個市場。當時品牌能見度很低,電視一播,生意就來了,那個時候的麥迪遜大街都是以廣告公司為主。在4A稱霸的時期,很多本土廣告公司是無力競爭的,很多都死掉了。到了網際網路門戶網站時代,本土廣告公司才相對容易生存。

1996年,國家工商局在全國推行廣告代理制,一個省選一個市作試點,廣西桂林被列為第一批學習西方廣告代理制的城市,收取17.5%(西方為15%)的廣告媒介代理費,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利潤。我當時覺得機會來了,就自己拿出30萬元辦了一個媒介懇談會。把以廣西為中心的附近幾個省的電視臺臺長、副臺長等媒體大咖都請過來,但是三天會開完後,我做了一個完全相反的決定:以後堅決不做媒介代理。因為中國的媒體是臺長負責制,當時的市場也不規範,品牌可以直接去和他談,難以形成良性的市場規則和標準的契約精神。

當時我就想,到底是要做郎中還是做賣藥材的,做郎中就要靠醫術生存,三言兩語救人一條命功德無量;賣藥材是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掙差價的錢。我是靠手藝、專業本事吃飯的,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做郎中,然後把所有不好的媒體資源全部撤掉,用心做我擅長、專業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大批(媒介)代理公司隨波飄零,堅持下來的寥寥無幾,我是其中一個。

1997年,梅高創意諮詢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多少有些年少輕狂,在幾乎沒有客戶的情況下,我在靜安嘉裡中心開了一間700平米的辦公室,一年租金200多萬元,是當時上海最貴的。我想,把自己逼到死路,看行不行,不行就回去,團隊沒有一個同意的。但是客戶通過辦公室的形象了解我、信任我,慢慢生意都來了,不到一年,從虧本到盈利。我親自坐鎮上海,桂林交給同事去做,當時全國到處飛,聯繫客戶,開闢新市場,創業艱辛但豪情萬丈。

魯培康:從這段傳奇經歷可以看出,您非常有魄力、有品牌意識,對市場化的領悟很快,對經營機構特性與品牌形象的理解很深,也很有拼勁闖勁。

有關數據表明,2019年中國廣告市場規模達到8674億元,數字營銷成為引領廣告市場發展的主力軍,廣告市場規模達到6000億元,產業界已經把學界遠遠甩到身後,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如何理解網際網路品牌?您認為技術會如何改變廣告業?

高峻:陳寅恪先生在給國學大師王國維的紀念碑銘中寫道:「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我覺得中國的學術界也要堅持這十個字,但是很少有人能做到。廣告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的內容包括傳播學、心理學、社會學,它也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廣告是一種形態,就是廣而告知,把信息傳遞給別人。廣告行業的關鍵就是要懂人,人的需求為什麼改變?周圍的人、環境對人有什麼影響?人的需求對社會結構有什麼影響?對世界政治、經濟有什麼影響?在這個宏觀的背景下才能把廣告學看明白。

我們一定要搞清楚,廣告行業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網際網路做到了人們日常做不到的事情,但它一開始不是為了廣告而誕生的,只是它的手段涉及廣告行業,網際網路的發展給廣告業提供了更多的生存空間。得益於龐大的市場,網際網路廣告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不必因此就沾沾自喜。

科技既改造世界也破壞世界,從終極的哲學層面看,科技給今天的人類製造了很多麻煩,使人的欲望發展到無可復加的地步。當然,科技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但是我們真的需要這些嗎?像今天的電商,它是不是一種健康的存在?

廣告行業之所以能存在,是因為它可以在另一個層面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所謂創造性就是你的構想要超乎科技的力量、市場的力量。若講品牌,世界上最有力量的品牌是宗教,在沒有商業利益的情況下,虔誠的教徒們都願意全身心地奉獻自己,因為它是靠強大的精神信仰構建的品牌。

學習宗教,可以使品牌獲得成功。但必須要具備幾個要素,第一是要有信仰,而且信仰不是完全構建在利益之上的,更多是在精神上的;第二是要善於講故事,基督教有聖經,有舊約、新約全書,伊斯蘭教有古蘭經,佛教有佛經。世界上教徒有幾十億人,哪個品牌和網際網路公司能和它們比呢?

現在廣告人不被尊重,是因為我們把自己泛化了,首先是太貪心,以為自己什麼都可以做,創意、技術、數據、平臺、科技······泥沙俱下、良莠不齊;另一個是沒有守住自己的根本,任何技術都可以用,但廣告人去做技術,其實已經改行了。

廣告的核心在創意,西方傳統的廣告是做媒體創意,但現在這個時代,只做媒體創意是不行的,必須在商業上有創想,用創新有效的方法,去解決客戶的問題,這才是廣告人應該練好的真本事。

魯培康:廣告人也應該不忘初心,堅守根本。今天,技術在廣告中的作用已不可小覷,其實技術的本質是為人服務、創造便利,但是它也具有很強的兩面性。技術越發達,人們對技術似乎越恐懼,這實際上是對人性的恐懼。人們常講,企業的競爭靠品牌,品牌的背後是文化,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信仰。宗教是一種特殊形態的品牌文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品牌是消費者心智認知的產物,更是商品交換的產物。這涉及市場競爭中我們對硬與軟、實與虛、有形與無形等戰略要素的運用,這些看似對立的兩面,可以在品牌營銷中很好地統一起來。品牌塑造可以從各種優秀文化中汲取有益養分,特別是應該從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尋根。

近幾年「國潮」興起,年輕人也更加追捧民族品牌。一些老字號、民族品牌在網際網路推動下,通過重新定位而被激活,這些品牌在設計和創意上,很好地運用了中國元素。隨著經濟雙循環,特別是國內大循環戰略向縱深推進,我們相信,中國品牌將迎來更好的發展機會。您覺得應該如何更好地運用「中國元素」,助推中國品牌發展?

高峻:我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從2000年到2010年這十年,我們實實在在、痛痛快快地從西方學到了很多東西,但是學得越多反而感覺越不明白,越容易迷失自我,因為我們的市場環境和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需要我們重新思考、重新出發。我們還是要回到人來看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也有他的普惠性,所謂人從眾,當你自己的思考在信息洪流中被弱化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追隨別人。

第一,我們要清晰地看到,品牌泛化的時代已經到來。我和丁俊傑老師探討過這個問題,過去看起來很成功的品牌現在沒那麼成功了,過去很高大上的品牌已經不高大上了。品牌花費大量時間、精力、金錢構建的品牌價值變得很不牢靠,過去建立的價值在之前的消費者那裡很管用,但隨著社會的變化、市場的變化、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消費者早把你踢出了自己的意願清單。

過去可口可樂很高大上,代表時尚和美國文化。但是現在,中國市場涼茶已經與之比肩。企業的價值在社會演變中就像物種一樣,如果不能適應市場,就算再強大也會被淘汰。當雙循環成為國策,中國未來發展更要靠擴大內需,內需旺盛就可以帶動世界,雙循環其實是把中國市場再次擴大,把中國市場變成世界的市場。

第二,中國市場的品牌國際化進程已經開啟。無論飲料、食品,抑或大大小小的衣食住行、科技、網際網路品牌,都是在與世界上最好的企業和品牌競爭。消費者的需求提升了,獲取商品的渠道多了,他可以任意選擇自己需要的商品。

第三,消費分級更加明顯。以前我們的媒體是相對封閉的大眾傳播,所有人都依賴電視、報紙、雜誌、廣播來獲取信息,以前的廣告只有5秒、15秒,為一個品牌建立認知需要長期的積累。現在不用了,李子柒一段視頻可以講清楚食材從哪裡來、怎麼做、工藝如何、供應鏈如何,過程可以完整呈現。這就誘使品牌再一次泛化、撕裂,以後大眾消費會越來越弱,小眾消費會越來越強。

消費分級越來越明顯,我用的東西,身邊的人可能一點都不熟悉。這就導致品牌和廣告業需要翻篇,市場的份額需要重新分配。以前一個單品可以賣出200億元,現在一個單品賣出10億元就很牛了,這就促使未來市場再一次碎片、再一次分化、再一次分層,而且是不可逆的。

中國人幾千年來生存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他們長期積累了為人處世的方式、衣食住行的文化,這才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一個文明在演進中積累的認知總合。消費者都是憑自己的認知生活的,用超出他認知之外的東西去做溝通,要麼事倍功半、要麼適得其反。生意是跟人做的,所以要想跟中國人做生意,就要用中國人聽得懂的話來講故事,只有最了解這個市場的人,才能和他們做最有效的溝通,正因為如此,中國文化、中國元素才顯得格外重要。在中國做生意,就要尊重中國人的文化習俗、生活方式,而且產品、技術要不斷創新、不斷迭代。

如果學習做品牌,終極學習目標是宗教;如果學習做產品,終極學習對象是大自然。大自然選擇物種,市場選擇品牌。現在做中華老字號、民族品牌有很多誤區,第一個誤區是修舊如舊,就像建一座廟,繼續燒香拜佛、土石堆砌。我們需要的是繼承品牌的精神,用全新的方式去打造,符合今天人們的生活要求。故宮六百多年老不老?它時而賣萌、時而出口紅、時而賣月餅,這才是創新。第二個誤區是本末倒置,很多人拿政府的錢來維護老字號,出現很多狗尾續貂、資源浪費的現象。還有就是依樣畫葫蘆,模仿帶不來超越,反而把自己的根弄丟了。

中國有很多智慧,我們要有足夠的文化自信。做生意我強調三個字:「勢」「市」「事」,第一找到趨勢,第二做好市場,第三做好產品,包括空間、時間、資源、競爭,總結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論。中國很多品牌創始人沒有學過西方的傳播理論,但是真的非常有智慧,像老乾媽可以算得上世界知名的時尚美食品牌。

魯培康:我很贊同。打造中國品牌要汲取中國智慧、善用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您講到的涼茶,也可以視為轉化中國文化心智資源優勢的成功案例,類似可以深入挖掘、實現更高市場價值的產品還有很多。

中國飲食文化精深,產品要素豐富,深入挖掘並結合現代工藝,有利於復興民族品牌,創造更大市場,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待加強。近些年很多企業反倒是更熱衷於所謂國學管理,作為農耕文明的產物,如何實現傳統文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現代轉化,從戰略和戰術層面都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好,切不可生搬硬套。

當前,數位化營銷正大行其道,智能化、視頻化時代已經到來,傳統的廣告方法越來越不奏效,很多廣告公司都面臨轉型變革的考驗。在您看來哪些需要應時而變,哪些需要始終堅守?

高峻:三十年前如果我們不懂得向西方、向國外學習,那是我們無知;到今天如果我們還在模仿西方,那是我們無能。我認為轉型是個偽命題。所謂的轉型,就是重新尋找生存方式,至於是不是轉型或者跟國際接軌,是二十年前應該思考的問題。任何時候,企業是否能存在必須要有存在的理由,必須能讓他人在你這裡獲取利益,你才能獲取自己的利益。

我們需要想清楚自己能做什麼,有的廣告人去做導演了,他只是為他的能力找到了一個更適合他發揮的市場。廣告人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與眾不同在哪裡,包括現在的年輕人,只有與眾不同,別人才會對你有需求。北非摩洛哥的羊可以爬樹,這都是環境逼的,它只有爬上樹頂吃到葉子才能生存。廣告人也一樣,要想生存下來就要高度專業化。

魯培康:三十年前應該學習西方,三十年後應該自立自強,這個觀點令人稱讚。在市場經濟的廣泛領域,差異化是企業生存發展、競爭致勝的重要法則。換句話說,差異化就是核心競爭力,它可以體現在產品、技術、企業文化、人力資源、客戶關係管理等多個方面。

那麼,梅高公司的差異化,或者說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高峻:第一,梅高是一家學習型企業,我們善於學習新知識。《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說過,現在的人一生至少要有三到四次的轉型。你在大學學到的知識,可能幾年後在社會上一點用處都沒有。我以前是學設計的,靠設計吃飯,現在靠思考吃飯,這都得益於不斷地學習。

廣告人要思考如何思考,學習如何學習。學習怎麼最快地獲取有效信息和有效思考的能力,一定要打開視野,視野打開以後,又要像圖釘一樣釘住一個點,把視野收到極窄的地方,然後再針對你的課題和項目把它放大,也就是以點帶面、重點突破的能力。

我們擅長解決客戶的商業難題,這些難題可能表現為客戶的供應鏈、產品工藝、商業模式等,擅長和企業探討生存和發展的問題。但梅高從來不參加比稿,我們直接和老闆對接。梅高基本不做垂直,一做垂直就狹隘了,我們做研究都是從國際開始,強調中國深度、世界廣度,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第二,梅高是一家有情懷的企業,我們願意承擔社會責任。只要對國家、對社會有好處的事,我們是敢於去爭取的,當利益和良心擺在一起,我們選擇良心。中國的第一支國家形象宣傳片是梅高做的。2008年奧運會,我們的奧運火炬在國外傳遞的時候,多次遇到阻攔。那時候,中國在世界上缺乏自己的聲音,國際問題專家建議中國,應該通過有影響力的國際媒體告訴世界我們的態度,聽到不同的聲音大家才可以做選擇。

因此,中央決定在CNN、BBC等各大媒體投放國家形象宣傳片,國務院有關部門在全球招標,國外公司34家、國內3家,梅高是其中之一。我當時跟團隊說,如果中國第一支國家形象宣傳片由外國人來拍,那我們中國的廣告人該有多丟臉。所以我們通宵趕創意,通過第一輪、第二輪的篩選,到最後一輪的五個毛片中,梅高佔了四個。片子從中國元素、民族、經濟、生活、文化等幾條線入手,當時我們在上海走了上百個酒吧,找了幾十個不同國籍的人,請他們看片子,聽取他們的意見,反覆修改,最終正式出品。

魯培康:參與競標,接拍國家對外形象宣傳片,這件事梅高的確為中國廣告人長臉了。國家對外形象宣傳片是個好項目、大題材,參與競標製作,從商業利益上考量不一定划算,但是,這的確在考驗一家公司的創意製作實力和社會責任感。在信息經濟瞬息萬變,商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一切都在變,知識更新、信息爆炸、技術進步、媒體碎片、創意無限,但是,廣告的本質沒有變,廣告人的核心競爭力仍然是創意能力。

今天,廣告內容的創意、創作變得比形式更加重要,因為技術的應用更加無序和泛濫。但是,無論業態如何創新,創意永遠都是廣告的靈魂,廣告人必須練好內功才能迎接挑戰。今天的廣告創意人,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學習,如果你比自己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更有社會責任感,你就會擁有更大的市場競爭力。也許,這就是梅高歷經數十年市場洗禮依然挺立於行業之中的重要原因。

相關焦點

  • 弘揚老字號品牌 講述中國故事
    因此,講述中國故事,不能只教條地宣導其中體現的價值觀與精神指向,從生活出發,從感覺出發,才會讓故事更生動、更鮮活、更有煙火味。以老字號的產品為傳播媒介,以老字號的故事為載體,呈現中國味道、展示中國生活,才能講述更加原汁原味的中國故事。老字號構築中國形象講述中國故事,就一定要塑造豐富的中國形象。
  •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出版,打造雙語講述中國故事的新經典
    要成為真正具有全球勝任力的中國青少年,一定取決於你的語文,即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同時,在編寫《用英語講中國故事》伊始我就遵循一個理念:與業內最專業權威的專家合作,為青少年打造一套高品質的書籍。叢書中文部分主編,北師大二附中語文特級教師何杰老師,他潛心語文教學近三十年。
  • 講述「中國辛德勒」的故事
    原標題:講述「中國辛德勒」的故事當時中國駐奧地利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頂著巨大壓力,在兩年的時間裡發放了數以千計的「生命籤證」,成功拯救了這些猶太人的生命,被聯合國譽為「中國辛德勒」。《最後一張籤證》通過講述何鳳山及其同事無私幫助猶太人逃亡的真實故事,還原了在黑暗殘酷的戰爭裡中外各國人民攜手反抗法西斯壓迫的那段風雲歲月。
  • 夏威夷航空如何講述品牌故事
    除了品牌希望與消費者建立情感連接,夏威夷航空想要真正影響到那些獨立的、重視體驗的個人遊客。 兩年前,當夏威夷航空進入中國市場時,品牌向消費者傳播的內容主要關於夏威夷這個旅遊目的地;現在,夏威夷航空要為中國消費者詳細講述品牌的故事了。
  • 蜂巢雲牽手《中國品牌報導》 打造分布式存儲領軍品牌
    原標題:蜂巢雲牽手《中國品牌報導》,打造分布式存儲領軍品牌   12月11日,特邀嘉賓cctv微視「一鎮一品」
  • 講述中化商務與中國高鐵比翼齊飛的故事
    全過程工程諮詢萬裡行——講述中化商務助力中國高鐵跨越發展的故事日前,中化商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化商務」)黨委副書記、常務副總經理程小鈞接受中國採購與招標網記者專訪,圍繞中化商務20多年服務中國中車集團、助力中國高鐵發展的故事,講述了公司堅持服務客戶、堅持創新發展的實踐與思考。
  • 以美國話語來講述的中國故事
    導語:以美國話語來講述的中國故事《哈姆萊特》被人拍成了《獅子王》,風靡全球;《哈姆萊特》被咱們拍成了《夜宴》,卻難以走出國門。迪斯尼之所以要將其初始原創的傳統俗套的童話故事移植到木蘭身上,還是因為看中了「木蘭」這張中國牌。若從嚴謹的學術角度而言,片中可供咱們中國學者詬病的地方亦不乏其例。比如,根據可考的史料,木蘭的生平應該是在中國的北魏時期,可是片中出現的紫禁城卻是明朝以後的事情了,晚了千多年。而且到那時,匈奴民族早已被同化。
  • 蜂巢雲牽手《中國品牌報導》,打造分布式存儲領軍品牌
    12月11日,特邀嘉賓cctv微視「一鎮一品」品牌總監、《中國品牌報導》欄目製作人郝志遠先生出席了蜂巢雲「三年之仰,感恩同行」年終盛典,並在現場舉行了盛大的授牌儀式,蜂巢雲正式成為《中國品牌報導》的入選企業。在場的所有嘉賓以及蜂巢雲家人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我們相信此次合作必將為蜂巢雲的發展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 世紀星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入圍「中國品牌故事系列紀錄甄選活動」
    近日,經過嚴格的資質材料審核,世紀星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鳳良因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己任的高度使命感,以及擁有感人至深的創業故事等特點受邀參加「一帶一路·中國品牌故事系列紀錄專題報導甄選活動」。
  • 中國動漫與中國英雄:注重品牌打造 更要自我宣傳
    中國動漫與中國英雄:注重品牌打造 更要自我宣傳 時間:2019.10.28 來源:工人日報 作者:趙亮
  • 《文旅中華》記錄美麗中國,講述文旅故事
    文旅中華欄目以"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為主題,通過外景主持人和美麗體驗員的深度體驗,講述中國特色文化,展示生態美景,品味健康美食,體驗休閒農業,推介最有特色的生態旅遊資源,提供全面豐富的文化旅遊資訊,全景式描繪中國生態旅遊畫卷,讓觀眾足不出戶領略地域中華的自然之美、和諧之美、人文之美,倡導新型生態、休閒、旅遊模式。
  • 鄉村裡的世界溫度,看《功夫學徒2》如何講述創新的中國故事?
    創新對外傳播敘事,傳承傳統文化精神,剛剛在芒果TV收官的《功夫學徒》第二季不僅記錄故事,也見證時代;不僅改變地方,也改變人。文:懸燈「你們此行的目的,是為了把我們的一個苗寨,打造成為全新文旅融合的村落新地標,來吸引更多遊客,尤其是國際遊客。」
  • BBC這樣講述「中國故事」
    其中,《中國新年》(Chinese New Year,The Biggest Celebration on Earth)北上哈爾濱觀冰燈,南下雲南看金絲猴,用傳統節慶的文化內核串起中國各地的風土人情;《中華故事》(The Story of China)跑遍大江南北,講述中國曆朝歷代變遷,堪稱一部娓娓道來的中國歷史科教片。
  • 以燈文化講述酒故事
    根據協議,雙方聯手把「彩燈+五糧液」「五糧液+彩燈」打造成為文化資源與產業合作的典範,加快五糧液、自貢燈會兩大傳統文化品牌融合,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  具體而言,雙方建立協同打造重大慶典活動合作機制,自貢通過燈組、燈雕、燈光秀等彩燈形式,打造酒文化主題燈組、燈文化酒品牌,以燈文化講述酒故事,結合「五糧液」「自貢彩燈」視覺形象元素,開放設計高附加值的發光類文創產品等,打造以酒文化為主題的彩燈燈組及燈文化為主題的五糧液系列酒品牌,推動自貢彩燈進家庭。
  • 第三屆"天橋·華人春天藝術節"講述中國故事
    原標題:第三屆"天橋·華人春天藝術節" 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第三屆「天橋·華人春天藝術節」將於今年4月1日起舉行,本屆藝術節以「傳統之美,國際閃耀」為主題,屆時兩岸三地藝術家將齊聚京城,帶來包括崑曲、粵劇、音樂劇、交響音樂會、現代舞等等不同形式的劇目呈現給觀眾
  • 小美人魚和阿拉丁的形象創造者,這次要講述中國故事
    導演格蘭 基恩 Glen Keane《Over The Moon》講述了中國小女孩飛飛為了尋找傳說中的月亮女神,自己製作了火箭飛船向月球進發的故事。影片預計將於2020年在中國院線上映,海外觀眾可通過Netflix平臺共同欣賞該片。
  • 《又見奈良》溫情講述中國養母與日本遺孤故事
    「這部片子展現了中國母親的大愛。到了日本以後,她也收穫了日本人民純樸善良的愛,那是一種人性的光輝……」在7月31日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劇組見面會上,吳彥姝再次哽咽了。作為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官方入選影片,《又見奈良》講述年近八十的老婦人陳惠明趁孫女小澤在日本留學時,赴奈良尋找曾經收養的日本戰後遺孤的故事。
  • 本土品牌布局「迪士尼+」 老字號堅守講述上海故事
    中新社上海6月18日電 題:本土品牌布局「迪士尼+」 老字號堅守講述上海故事  作者 繆璐  早在上海迪士尼開園之前,不少商家便嗅到了其潛存的價值,紛紛「跑步」布局相關衍生品。不過,在這唾手可得的巨大商機背後,也有不少老字號依舊堅守自己的特色,立志向世界傳達其中所蘊含的上海和中國故事。
  • 堅定文化自信,打造中國鐵路文化優質品牌
    人鐵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北京)有限公司攜手全國18個鐵路局集團,聯合共創中國鐵道文創產業的全新路徑。中國鐵路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建設和發展,截止2020年中國鐵路營業裡程達14.4萬公裡,高鐵總裡程達3.6萬公裡,位居世界第一。中國鐵路的發展歷史和發展速度賦予了中國鐵路強大的文化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鐵路文化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 大型系列紀錄片《藍海中國·大連篇》開機 講述大連與藍色海洋的故事
    本文轉自【央視網】;7月22日,央視網大型系列紀錄片《藍海中國·大連篇》開機儀式在大連啟動。大連市委副書記、宣傳部部長徐少達,大連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張金雙,央視網相關負責人出席開機儀式。《藍海中國》旨在貫徹落實「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講話精神。該記錄片作為國內首支海洋城市題材紀錄片,是央視網致力於開發海洋文化資源,打造專屬藍色名片,講述人與海、海與城血脈聯繫的嶄新嘗試。第一季拍攝從我國大陸55個沿海城市中選取10座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由北向南分別是大連、青島、寧波、福州、廈門、深圳、珠海、北海、海口、三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