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的墨法是指用墨的技法,運用此技法的目的,是為了使書法作品中的線條出現墨色深淺、濃淡、枯潤等墨色變化。而書法中墨法的應用,是為了營造書法的墨色之美。
什麼是書法中的墨色美呢?
我們知道書法是黑白藝術,在白紙上寫黑字,書法作品通常的色彩基色就是黑白色。墨汁之黑映襯宣紙之白,色彩對比極為強烈,黑與白攜手打造了書法的高遠意境。而意境中的白是宣紙的一種基本色,而此意境中的黑就是墨色。書者通過墨法的運用,使墨色呈現出深淺、濃淡、枯潤等各種變化,從而使黑與白的對比度發生改變,通過宣紙之白的映襯,營造出不同的墨色之美。
在墨法中,濃墨的運用富於力度,具有莊重之美。淡墨有一種空靈的禪意,具有淡雅之美。枯墨能體現沉著痛快的氣勢,具有蒼勁之美。而潤墨適宜於表現外柔內剛,具有豐腴圓滿之美。
在中國書法藝術中,墨法在各種創作技法中覺醒得最晚,魏晉之前的書家在筆法、結字和章法方面均有很多的論述,但卻極少談及墨法問題。到了唐代,墨法問題漸漸為書法家所重視,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曾說:「帶燥方潤,將濃遂枯」,這應算是孫過庭對墨法的論述,孫過庭此時已意識到書寫時墨色燥、潤、濃、枯在書法中所帶來的不同變化效果。
到了宋代,墨法問題受到宋代書家的普遍重視,宋代趙希鵠對宋之前古人的用墨習慣,還曾做過描述,他說:
「古人晨起,必濃磨墨斗滿硯池,以供一日之用。用不盡,則棄去,來日再作。故研池必大而深,其真草篆隸皆用濃墨,至行草過筆處雖如絲髮,其墨亦濃。」
趙希鵠說宋代以前,古人作書皆用濃墨。
用濃墨之法寫出的線條凝重古拙,宋代書法家蘇軾喜用濃稠度極高的濃墨,以彰顯率性質樸的氣質,他對用濃墨的總結是「須湛湛如小兒目晴乃佳」,可見他追求那種濃墨重筆所帶來的又黑又亮的書寫效果。濃墨法的應用雖並不複雜,但也有講究,歐陽詢給濃墨法應用所界定的底線是「絕濃必滯鋒毫」,可見不滯鋒毫是濃墨的應用前提。
濃墨雖彰現厚重,但也有行筆不流暢,氣息易受阻的缺陷。此一缺陷在書寫行草書時表現得尤為明顯,所以在書寫行草書時,用墨不宜過濃,應適量加水,使運筆更流暢自然。
宋代以後用墨講究了許多,有「中國大儒」之稱的沈曾植在《海日樓札叢》中,對宋代以後各個時期用墨的方式曾有過概括。他說:
「北宋濃墨實用,南宋濃墨活用,元人墨薄於宋,在濃淡間。香光始開淡墨一派,本朝名家又有用幹墨者,大略如此,與畫法有相通處。自宋以前畫家取筆法於書,元世以來書家取墨法於畫。」
沈曾植的這段話,對宋之後書者的用墨之法,做了一番較詳盡的總結。他說元代之後書家從畫中借鑑墨法。沈曾植所說的書畫墨法的相互借鑑是書畫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書法與繪畫技法上的相互學習與影響使這兩種藝術不斷推陳出新,不斷煥發藝術活力。
從畫中吸取借鑑墨法的做法到了明代成為常態,明代的王鐸、徐渭、董其昌等書畫家,常吸取畫中墨法應用於書法中,在墨法上大膽實踐,一時間濃墨重筆,滿紙雲煙,在墨法上創新不斷。王鐸首創漲墨技法,且在他的書法創作中大量運用,漲墨技法致書寫效果充滿不確定性,線條之間界限也不分明,使書寫充滿意外的情趣,在作品中營造出奇幻的意境,在墨法的應用上堪稱是極為大膽的嘗試。但漲墨法從古至今除王鐸外,並未有其他書家勇於實踐,可見對此墨法書者普遍持謹慎的態度,擔心應用不當,導致書寫創作失敗。
明代書家董其昌對淡墨的運用頗有心得,他的書法因淡墨的大量使用,具有一種空靈悠遠的禪境,董其昌用淡墨營造出恬淡雅靜的氣質,極大地豐富了書法創作中墨法的藝術表現力。但與濃墨一樣,淡墨也有弊端,古語云「墨淡則傷神採」,淡墨應用不當,書法神採氣質難以顯現,給人以輕薄之感,所以淡墨也要恰當使用。
墨法中枯墨法的使用,使線條更顯粗獷蒼勁。在枯墨的使用上,明末書家楊維楨是此中行家,在他的書法作品《真鏡庵緣疏卷》和《溪頭流水詩軸》中,大量以枯筆作書,字裡行間飛白不斷,澀筆頗出,個性極為強烈,堪稱是枯墨之法應用上的大師。
明清以後,書家們對墨法的應用在前人不斷實踐的基礎上,進行了融合創新。出現了濃墨、淡墨交替並舉等各種不拘一格的用墨方法,使書法中墨法的應用達到了空前興盛的局面。
在書法的墨法中,除了濃、淡、枯、潤,還有焦墨。焦墨比濃墨更幹,更濃。焦墨之法取之畫中。在運筆時以波折的形式,用乾擦筆鋒的方式表現出來,在書法中也是常用的墨法。
墨法的使用是書家必須掌握的技法,一個成熟的,掌握高超用墨技法的書者會將墨色奇幻微妙的趣味和濃淡自然的變化呈現給欣賞者。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必定是筆助墨彩,墨借筆力,筆墨互助,將書法藝術之美在墨色的淋漓變化之中呈現出來。
墨淡悠悠而意遠、墨濃款款而凝重,書法中墨色之美的高妙境界使作品更有趣味,更具意境,更富有藝術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