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淡悠悠而意遠、墨濃款款而凝重:談談書法中的墨色之美

2020-12-13 杉石

書法中的墨法是指用墨的技法,運用此技法的目的,是為了使書法作品中的線條出現墨色深淺、濃淡、枯潤等墨色變化。而書法中墨法的應用,是為了營造書法的墨色之美。

什麼是書法中的墨色美呢?

我們知道書法是黑白藝術,在白紙上寫黑字,書法作品通常的色彩基色就是黑白色。墨汁之黑映襯宣紙之白,色彩對比極為強烈,黑與白攜手打造了書法的高遠意境。而意境中的白是宣紙的一種基本色,而此意境中的黑就是墨色。書者通過墨法的運用,使墨色呈現出深淺、濃淡、枯潤等各種變化,從而使黑與白的對比度發生改變,通過宣紙之白的映襯,營造出不同的墨色之美。

在墨法中,濃墨的運用富於力度,具有莊重之美。淡墨有一種空靈的禪意,具有淡雅之美。枯墨能體現沉著痛快的氣勢,具有蒼勁之美。而潤墨適宜於表現外柔內剛,具有豐腴圓滿之美。

在中國書法藝術中,墨法在各種創作技法中覺醒得最晚,魏晉之前的書家在筆法、結字和章法方面均有很多的論述,但卻極少談及墨法問題。到了唐代,墨法問題漸漸為書法家所重視,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曾說:「帶燥方潤,將濃遂枯」,這應算是孫過庭對墨法的論述,孫過庭此時已意識到書寫時墨色燥、潤、濃、枯在書法中所帶來的不同變化效果。

到了宋代,墨法問題受到宋代書家的普遍重視,宋代趙希鵠對宋之前古人的用墨習慣,還曾做過描述,他說:

「古人晨起,必濃磨墨斗滿硯池,以供一日之用。用不盡,則棄去,來日再作。故研池必大而深,其真草篆隸皆用濃墨,至行草過筆處雖如絲髮,其墨亦濃。」

趙希鵠說宋代以前,古人作書皆用濃墨。

用濃墨之法寫出的線條凝重古拙,宋代書法家蘇軾喜用濃稠度極高的濃墨,以彰顯率性質樸的氣質,他對用濃墨的總結是「須湛湛如小兒目晴乃佳」,可見他追求那種濃墨重筆所帶來的又黑又亮的書寫效果。濃墨法的應用雖並不複雜,但也有講究,歐陽詢給濃墨法應用所界定的底線是「絕濃必滯鋒毫」,可見不滯鋒毫是濃墨的應用前提。

濃墨雖彰現厚重,但也有行筆不流暢,氣息易受阻的缺陷。此一缺陷在書寫行草書時表現得尤為明顯,所以在書寫行草書時,用墨不宜過濃,應適量加水,使運筆更流暢自然。

宋代以後用墨講究了許多,有「中國大儒」之稱的沈曾植在《海日樓札叢》中,對宋代以後各個時期用墨的方式曾有過概括。他說:

「北宋濃墨實用,南宋濃墨活用,元人墨薄於宋,在濃淡間。香光始開淡墨一派,本朝名家又有用幹墨者,大略如此,與畫法有相通處。自宋以前畫家取筆法於書,元世以來書家取墨法於畫。」

沈曾植的這段話,對宋之後書者的用墨之法,做了一番較詳盡的總結。他說元代之後書家從畫中借鑑墨法。沈曾植所說的書畫墨法的相互借鑑是書畫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書法與繪畫技法上的相互學習與影響使這兩種藝術不斷推陳出新,不斷煥發藝術活力。

從畫中吸取借鑑墨法的做法到了明代成為常態,明代的王鐸、徐渭、董其昌等書畫家,常吸取畫中墨法應用於書法中,在墨法上大膽實踐,一時間濃墨重筆,滿紙雲煙,在墨法上創新不斷。王鐸首創漲墨技法,且在他的書法創作中大量運用,漲墨技法致書寫效果充滿不確定性,線條之間界限也不分明,使書寫充滿意外的情趣,在作品中營造出奇幻的意境,在墨法的應用上堪稱是極為大膽的嘗試。但漲墨法從古至今除王鐸外,並未有其他書家勇於實踐,可見對此墨法書者普遍持謹慎的態度,擔心應用不當,導致書寫創作失敗。

明代書家董其昌對淡墨的運用頗有心得,他的書法因淡墨的大量使用,具有一種空靈悠遠的禪境,董其昌用淡墨營造出恬淡雅靜的氣質,極大地豐富了書法創作中墨法的藝術表現力。但與濃墨一樣,淡墨也有弊端,古語云「墨淡則傷神採」,淡墨應用不當,書法神採氣質難以顯現,給人以輕薄之感,所以淡墨也要恰當使用。

墨法中枯墨法的使用,使線條更顯粗獷蒼勁。在枯墨的使用上,明末書家楊維楨是此中行家,在他的書法作品《真鏡庵緣疏卷》和《溪頭流水詩軸》中,大量以枯筆作書,字裡行間飛白不斷,澀筆頗出,個性極為強烈,堪稱是枯墨之法應用上的大師。

明清以後,書家們對墨法的應用在前人不斷實踐的基礎上,進行了融合創新。出現了濃墨、淡墨交替並舉等各種不拘一格的用墨方法,使書法中墨法的應用達到了空前興盛的局面。

在書法的墨法中,除了濃、淡、枯、潤,還有焦墨。焦墨比濃墨更幹,更濃。焦墨之法取之畫中。在運筆時以波折的形式,用乾擦筆鋒的方式表現出來,在書法中也是常用的墨法。

墨法的使用是書家必須掌握的技法,一個成熟的,掌握高超用墨技法的書者會將墨色奇幻微妙的趣味和濃淡自然的變化呈現給欣賞者。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必定是筆助墨彩,墨借筆力,筆墨互助,將書法藝術之美在墨色的淋漓變化之中呈現出來。

墨淡悠悠而意遠、墨濃款款而凝重,書法中墨色之美的高妙境界使作品更有趣味,更具意境,更富有藝術表現力。

相關焦點

  • 書法用墨之最高境界:「濃是枯」「幹是潤」,得之方可成家!
    寫字畫畫,都離不開墨,古論言「墨分五色」濃、淡、幹、溼、焦。所以,蘸墨自然也就成了一門技術活兒。可能很多人都在老一輩書法家中看到這樣一種蘸墨方式「筆肚蘸墨,筆尖蘸水」,其實這種用墨方法是適用於「長鋒筆」的,更適合寫行草書。
  • 孟雲飛:墨與書法風格關係簡論
    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就有一篇《合墨法》專門記載了制墨的工藝和配方。衛夫人《筆陣圖》中有「其墨取廬山松煙,代郡之鹿膠。」晉代在墨中摻膠以增加墨色的亮度及附著力,結束了碎墨無規整形制的時代,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晉代書法家眾多,他們對墨的選擇已經十分講究,如王羲之就強調好墨須用廬山松煙,並參以鹿膠。此足見書聖對用墨要求之高。
  • 書法中的「節奏感」
    唐孫過庭《書譜》云:「留不常遲,遣不恆疾;帶燥方潤,將濃遂枯;泯規矩於方圓,遁鉤繩之曲直,乍顯乍晦,若行若藏;窮變態於毫端;合情理於紙上。 」所強調的也是節奏的重要性。  書寫過程中的提按(粗細)變化是體現節奏美的重要表現方式之一。古人云:「一陰一陽謂之道也」 。陰陽的重複性規律及變化構成了書法的藝術美。
  • 從黃賓虹的「五筆七墨」闡釋其書法筆墨觀
    從七種墨法闡釋黃賓虹書法「墨法」之道黃賓虹對於書法與繪畫的墨法進行了深入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宄,他在用墨方面,濃、淡、幹、溼互用,這樣的墨色變化豐富,他在自己的書畫藝術中不斷的積累和創新。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總結出「七種墨法」。筆者從黃賓虹的「七種墨法」闡釋其書法「墨法」之道。
  • 毛筆字的好壞和墨色的濃淡有關係嗎?
    如果就現在某些倡導者的觀點來說,他們所謂的墨法,其實就是用墨之法。而用墨除了在器具上的注意事項(即是選擇墨塊還是墨汁、是選擇用水兌墨還是用其他的東西、墨汁的顏色怎麼調整把握等等問題)之外,「墨法」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對於墨色的處理上。這是墨法理論支持者們所看重的問題之一。
  • 書法用墨,不會此法,寫不出好作品?
    1、濃 墨 書法創作,一般以濃墨為主,因為濃墨與紙的對比度大,且在書家眼裡,濃墨最見精神,特別是正體書的創作在實際的運用中,如有做到幹而不燥,筆勢通暢最好,唐代孫過庭《書譜》中有「帶燥方潤,將濃遂枯」的論句,我以為就是對書法最好的表達。
  • 墨色淡雅,有空靈之感,墨色清潤的高翔作品賞析
    園林小景,則多從寫生中來。筆墨秀雅蒼潤,以氣韻生動取勝。與金農、羅聘等人同為「揚州畫派」重要的畫家。著有《西唐詩鈔》。《山水圖》軸,紙本,墨筆,縱79.7釐米,橫41釐米。「揚州畫派」中高翔以善畫山水享有盛名。此圖是根據「復翁」之詩句創作的,描繪了畫家理想中的隱居場所。
  • 「積墨法」需要墨色層層的疊加,有淡有濃,有疏有密
    中國畫中有一種技法叫「積墨法」。顧名思義,「積墨法」就是把墨色一層一層的疊加上去,以求達到那種厚重蒼茫的感覺。方法就是用較淡的墨色,概括地畫出整體的形態,再根據畫面的需要,用稍濃一點的墨色,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意識地疊加上去,在疊加的時候不能平均對待,就是說不能只要是有畫淡墨的地方都統統地加上一遍濃墨,那樣會使整個畫面看起來很死板很呆滯。
  • 胡秋萍的草書師法王鐸,重點學筆法,淡化用墨之法
    胡秋萍的草書師法王鐸,重點學筆法,淡化用墨之法。胡秋萍在當代書法家隊伍序列當中是一位比較出名的書法實力派,她有諸書皆成的書法修養成果,小楷寫得非常自然得體。但是後來她的書法風格轉換成了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的草書創作路徑。
  • 墨色造句和解釋_墨色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墨色(mò sè)。 墨的色澤。也泛指如墨之色。 [葉聖陶《倪煥之》:「一滴一滴,眼淚從她的眼眶裡滾出了,掉在手裡的信箋上,墨色著了溼顯得光潤奪目。」]
  • 好書法一看神採,二看墨色變化,三看線條力道
    普通人怎麼去看一件書法作品? 01 看神韻 「書法以神採為上,形質次之」,一件書法作品,首先要看它的神韻,神採、神韻,超然於紙上的那些東西。
  • 中國畫畫法教程之怎樣畫雜樹,樹木的結構及作畫步驟詳解
    畫山水先畫樹,這是傳統山水畫的必經之路,也是學習書法 用筆的必然的一關。樹取法自然,自然之法變,樹法亦變,但自然中樹萬千不同,對畫者來說就自然有個歸納取捨的過程。柳樹的主幹右發平抑、左升上揚,與前景之樹在梢端重疊,注意前濃後淡的層次把握。淡墨畫坡地。第三步:汁綠色點出前景樹梢上的嫩葉。淡墨添畫出水中石。柳樹多生長在水邊坡岸堤埂上,添畫水中石即抓住了這一生長的地域性特徵。
  • 中書協書法大家劉光霞,行書曹操《龜雖壽》欣賞,可做帖的好書法
    墨是書法構成的重要元素,是書法呈現的最直接的顏色,我們把這種顏色稱之為墨色。墨色的變化除了運筆的輕重緩急之外,調墨也是一幅書法作品的至關重要的步驟。書法學習和創作當中如何調墨呢?若是初學或是練習,用一得閣墨汁就行(不過貌似市面上有很多假牌子,如果是真一得閣,寫完的毛筆用水衝洗後是紫色的。)毛邊紙紙上水墨調和不是很重要(能拉的動筆就差不多,但是如果墨太厚會縮短毛筆的使用壽命。)
  • 當代書壇行書唯一含魏篆之意的大家,嚴仲良行書品鑑,可做法帖用
    書法除黑線外,還有灰線。墨色、墨態是營造書法境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淡墨中必須體現出美學層次,體現出濃淡變化,若無變化,則平勻,與全部濃墨無異。有意於濃淡不可取,要防止「花」,整體色彩亦要和諧。用淡墨要特別強調線條的筋骨。毛筆含墨點水有正點、側點,在水和墨還未達到調勻的狀態時書寫,墨色變化就會好。
  • 舞文弄墨 墨汁與墨塊的取捨
    對於大多數書法初學者來說,墨汁以其簡單易用稱為寫字的首選。然而專業書畫家卻常常認為,硯臺研墨像是一頓細品的美味,墨汁卻像一杯無味的快餐。那麼墨汁和墨塊有哪些不同之處呢?墨汁和墨塊的不同一、墨汁為液態,和固體的墨塊相比,保質期會稍短,因此在製作墨汁的時候,會加入一些化學防腐劑,以延長其保質期。這樣會直接影響到墨汁中黑色碳素的穩定性。也因此用墨汁創作的書畫作品,如果經年累月暴露在空氣之中、陽光之下,就有可能導致墨跡褪色變灰。
  • 展書法空靈之美 雲門舞集《松煙》亮相北京
    (中國臺灣網 高斯斯 攝)  中國臺灣網10月23日北京消息 「五色松煙飄逸靈動,尋覓書法寫意之韻。」展現中華文化與東方之美的臺灣雲門舞集《松煙》將於10月23日晚間獻演國家大劇院,並連演至25日。為京城的舞迷們帶來一場別樣精彩的視覺感受。
  • 書法|關於文房四寶,你真正了解多少?
    而與文人墨客相廝守的文房四寶,作為書法的主要書寫工具,也承載著千百年來中華文化之精髓。——墨舟在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史上,文房四寶不僅在書寫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其自身也是一種傳統文化,在這種文化形式與內涵中,凝結著古人的智慧與汗水,體現出中國歷史的悠久與文化的燦爛。
  • 墨痕婀娜猶剛健,書譜醇香醉硯田,在趙舒毅書法墨香中沉醉
    同年被美國賓夕法尼亞西切斯特大學,華盛頓大學,紐約大學邀請訪美。同年在兩會期間,經過層層選拔篩選把關,將其四幅作品在人民大會堂給兩會代表展出,被兩會重點推薦為《人民藝術家》。一幅成功的書法作品,筆法和字的結構是主要的,在行、草書中,整幅作品的章法(布局)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