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麵包文化
沙龍/糕餅資深工匠 杜德春關鍵詞:列巴、格瓦斯
俄羅斯的糕餅文化從彼得大帝「脫俄入歐」開始學習西歐焙烤文化開始;繁榮昌盛於史達林時代的 蘇聯工業四個現代化的工業麵包革命 入侵東歐諸國--波蘭、捷克、保加利亞、南斯拉夫、俄羅斯聯邦諸國等的列巴酸麵包、格瓦斯飲食文化。
俄羅斯的麵包、餅乾、點心是以啤酒花(列巴花)自行培養馴化,然後用玉米粉或黑麥粉把酒花酵母菌攪拌均勻 與糧食一起曬乾的方式,野生酒花酵母菌可以保存很久(2-3年或者更久,不用冷藏冷凍);這種方式是區別西歐、北歐、美國的野生酵母菌必須冷藏或者冷凍的差異化方式;這種獨特的方式也是俄羅斯糕餅文化最為突出的特點。俄羅斯的列巴採用啤酒花酵母發酵三次,所以酸麵包是高加索、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烏蘭巴託、捷克、保加利亞、貝爾格勒的麵包文化象徵。米嘎達、瓦哈力、脆皮列巴、沙克、蘇克立、格瓦斯、俄式餅乾、八字餅乾、瓦克列、巴哈力、布林餅、黑森林蛋糕、黃油酸麵包、酒花酸列巴、草莓千層派、提拉米蘇、黑酸列巴、葡萄乾酸列巴等。
食材配方 :黑麥麵粉50公斤、鹽500克、天然酵母2-3公斤麵粉要求溼麵筋在30%以上,加水量為麵粉的45~55%。經調製後的麵團溫度要達到28~38℃。為此,可採用提高或降低水溫的辦法來調節,如冬季室內溫度在20℃左右時,水的溫度為38~40℃,夏季室內溫度在30℃以上時,水溫應控制在13~15℃為宜。工藝流程: 制配酵母液→第一次調製麵團(攪拌10分鐘)→第一次發酵(溫度25~30℃,時間9~10小時)→第二次制麵團(攪拌10分鐘)→第二次發酵(溫度25~30℃,時間1.5~2小時)→第三次調製麵團(攪拌10分鐘)→第三次發酵(溫度25~30℃,時間1小時)→整形→醒發(溫度40℃,時間30分鐘,溼度85%)→烘孢(時間60分鐘左右)→冷卻(室溫,時間以麵包中心涼透為準)→包裝→成品。
製作方法 : 1.野生酵母液的製備:取酒花750克,加入50公斤水,煮沸40~60分鐘,去掉酒花取酒花液,將麵粉12.5公斤倒在缸內,加部分酒花液攪拌成稠粥狀,再將全部酒花液倒在缸內攪成稀粥狀,然後冷卻至30℃,缸內再加前次剩餘的野生酵母液(俗稱老根)12.5公斤,在26~30℃的溫度中進行發酵,經24~36小時,見缸內碳酸氣泡達到高峰,培養液表面有下陷時即成為可使用的「引子水」。 2.麵團的調製:採用三次發酵法調製麵團,第一次調製麵團用粉量為全部麵粉的15%,麵粉用量要根據氣溫變化和麵筋含量不同而有所差異,在一般情況下,標準粉用量少些,特製粉用量多些,冬季特製粉用量多於夏季。發酵時需10小時左右。將第一次發酵好的麵團摻入30~40%的麵粉攪拌均勻調成有彈性的麵團,進行第二次發酵,將第二次發酵的麵團和剩餘的麵粉都放入和面機內,攪拌均勻,進行第三次發酵。
3.整型:整型時將麵團揉搓得緊密,表面光滑,無裂縫,並使其排出一部分二氧化碳氣體,同時使酵母獲得發酵時所需要的氧氣。將麵團稱重,按照要求作成大圓鍋蓋形,然後放到內鋪白布的圓形鐵盤裡。 4.醒發:麵包坯放在醒發室進行醒發,室內要設有調節溫、溼度的蒸汽排管。 5.烘烤:經醒發好的面坯,立即撤去鐵盤直接入爐烘烤。大麵包爐磚砌結構,以木材為燃料,每爐需木材75公斤,燒盡後扒出木炭。並用溼麻布將爐膛內的餘灰擦乾淨。裝入麵包烘烤,烘烤溫度200~250℃,時間為50分鐘左右。每爐烤150個大麵包。使用木材烘烤麵包具有一種特有的芳香味。但不能用松木作燃料。 6.冷卻:剛出爐的麵包中心溫度為98℃,必須經過冷卻才能包裝。如不冷卻,熱量散發不出來,包裝後易使麵包發黴變質,造成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