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古村落裡的環境教育基地

2020-12-18 瀟湘晨報

環境教育基地

擁有距今400多年的古民居大屋和民國碉樓,廣府、客家及徽派等多種建築風格兼容並蓄;擁有豐富的古巷、古井、古道、古樹等歷史文化景觀,雖歷經歲月洗禮,但風雅依舊;此外,還擁有水質淨化站、環保科普長廊、生態田園等,各種環保設施齊全,人居環境乾淨整潔……你一定想不到,這種歷史文明與生態文明碰撞、交融在一起的景象,竟藏在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客家古村落——下屯村裡。

下屯村隸屬河源市東源縣義合鎮,歷史悠久,風景秀麗的下屯村明初開村,距今600餘年,因阮、黃兩名武將率部紮寨屯田於下遊,故稱「下屯」。全村三面環山、一面緊鄰東江,是南粵古驛道(河源粵贛古驛道)水上古驛道東江段為數不多的古村落之一,東江國家溼地公園、「東江畫廊」風景區橫穿村境。

下屯村也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之一、傑出的農民運動領袖、人民審計事業的奠基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阮嘯仙革命先烈的故裡。在2019年12月海南博鰲舉辦的第三屆「2019美麗鄉村博鰲國際峰會」上,下屯村榮獲「2019中國最美鄉村」稱號;2012年被認定為廣東省古村落文化遺產;2015年被認定為廣東省名鎮名村;2019年被認定為中國傳統村落。

為全面提升農村生態環境的質量和水平,助力鄉村振興,去年底開始,在省市駐村幫扶工作單位和省生態環境部門、省環保基金會、河源市環保宣教中心、市環保志願者協會等單位的幫助和指導下,在結合本村實際、深入調研的情況下,下屯村啟動了廣東省環境教育基地創建工作,並於2020年9月23日在下屯村文化廣場舉行了創建省環境教育基地啟動儀式。

人居環境整治有效提升環保意識

「髒亂差」一度被視為落後農村生活環境的標籤。為擺脫這種標籤,去年以來,下屯村在鎮委鎮政府的領導下,開展了全村人居環境整治和村容村貌美化集中行動,通過農戶庭院美化評比活動,動員全村群眾從自家的門前屋後清潔衛生開始建設美麗家園,共同改造庭院、改造升級道路、清理生活垃圾,現如今,全村面貌煥然一新。

與此同時,河源市環保宣教中心、市生態環保志願者協會還多次組織志願者與下屯村村民一起開展「拒絕白色汙染」清潔行動,並挨家挨戶宣傳白色汙染對居家和農作物、土壤的危害性,有效提升了村民的環保意識。

環保設施建設助推生態振興

光靠提升村民的環保意識還遠遠不夠,硬體設施也要跟得上。結合廣東省環境教育基地建設標準,下屯村建設有生活汙水處理廠,每家每戶的生活汙水均通過全村管網統一到村汙水處理廠集中處置。目前下屯村水質淨化和環境保潔設施工程已建成並投入使用,集汙水處理、垃圾集運、微景觀休閒及環保示範教育為一體,處理生活汙水150噸/日+50噸/日,轉運垃圾2.5噸/日,配套鋪設汙水管網3km,設施外獨立設置50套(戶)分戶式微型處理裝置,垃圾收運設施建築面積約80m2。

與此同時,從今年年初開始,省市有關部門、公益機構在村小學廣場幫助建成了生態環保科普知識長廊,整體圍繞「推動生態振興,建設美麗鄉村」這一核心,通過融合傳統農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客家民俗文化等內容,以藝術語言的形象魅力和圖文並茂的板式風格,設置垃圾分類科普、農村環保科普等各類知識展板。在村口主要路段建設了生態環保理念宣傳牌,營造村內濃厚的生態環保氛圍和家家戶戶重視生態、熱心環保的生活環境。

此外,下屯村結合實際,選擇全村中心位置古民居池塘,建設了近千平方的浮床種植項目。通過在池塘內種植可淨化水質的通心菜,將水中的汙染物質分解轉化或富集到其體內,恢復水域中的養分平衡,從而改善水質。既增加了農民收入,又改善了當地人居環境,同時還可以利用該項目對廣大青少年開展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課堂培養綠色生活方式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隨著《意見》的出臺,研學旅行也正式被納入中小學課程計劃,成為實踐育人的又一有效途徑。為紮實開展青少年環境教育,組織課程建設團隊在下屯村進行實地調研,圍繞綠色生態、客家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四季農耕文化、南粵古驛道文化等五大文化主題發掘課程資源。根據學齡層次,每個主題下分:幼兒親子課程、小學低年級課程、小學高年級課程、初中課程和高中課程。目前,研學旅行課程開發工作已完成,通過省生態環境廳宣傳教育處召集專家驗收會,在阮嘯仙小學舉行第一節具有東源特色的生態課程。

此外,為切實提高村民環境保護意識,下屯村專門在村小學創建了農民環境教育學堂,先後組織村民開展了垃圾分類、農村危廢品收集、環保知識進校園、環保攝影大賽、變廢為寶環保集市等一系列公益活動,通過設立互動遊戲、知識問答、垃圾分類回收交換、變廢為寶DIY等新式多樣的活動,讓村民體驗變廢為寶的樂趣,倡導村民們養成垃圾分類、關愛環境的好習慣以及低碳、節儉的綠色生活方式。今後,農民生態環境學堂還將經常性地持續開展環境教育活動。

【來源:河源生態環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安徽最美的古村落,藏在深山人不知,堪稱是世外桃源
    宏村、西遞宏村始建於南宋,西遞始建於北宋,這兩座古村落,非常的類似,又略有不同,宏村被譽為「中國畫裡的鄉村」,西遞是古建築的寶庫,徽派建築風格一脈相承,咋一看差不多少,不過有懂行的人會說,宏村看水,西遞看建築之美,這是兩座古村落最大區別。
  • 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在美麗南方·青瓦房古村落景區落成揭牌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及華中南地區解放70周年紀念活動的重要時機中,於2019年11月2日,廣西南寧市美麗南方·青瓦房古村落景區舉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揭牌儀式。原中南軍區及中南地區廣大革命後代、學校師生和社會各界人士一起緬懷為國捐軀的革命烈士與英雄,回顧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曆程和人民軍隊光榮的徵戰功績,教育青少年學生將紅色文化做為成長道路上的精神指導!
  • 四川平武銀嶺村:藏在深山的古村落
    四川平武銀嶺村藏在深山的古村落胡 宇銀嶺村位於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豆叩羌族鄉,古稱「銀灣堡」,清中葉後稱「銀灣裡」,是綿陽首批13個最美鄉村之一。這裡空氣清新,風景秀麗,環境寧靜,到處鳥語花香。在這裡,你可以盡情體驗濃厚的羌族民俗和 採茶制茶的樂趣。村內有千年紅豆樹、大清同治四年建築的羌族木製吊腳樓民居建築群、張家祠堂、皇親例贈古墓群、藏寶洞等歷史遺蹟和自然景觀。
  • 紅陽苗寨:藏在貴州深山裡的古村落
    紅陽苗寨:藏在貴州深山裡的古村落依稀仿佛,身著苗裝的我正悠閒地漫步在紅陽草坪上,放著牧兒,哼著歌曲,呼吸著草坪內的新鮮空氣,面對著起伏的山峰、蠕動的白雲,感受那種遠離塵世、天人合一的安詳與寧靜,心隨之飄然......
  • 追尋這座原汁原味的古村落-大旗頭古村落
    如果你之前只是聽說過江南古鎮或者古村落,那麼南方的這座原汁原味地古村落大旗頭,你聽說了嗎?以黨建引領的「紅色+」品牌,致力打造黨建示範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紅色立交」,實施重要事權清單管理,推進黨建誠信體系、黨員評星定級、黨員設崗定責、黨員網格化管理,架設起「黨建工作聯動、黨心民心相通」的「橋梁」,築牢黨組織戰鬥堡壘,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格局。(二)產業振興。
  • 探訪古村落,尋三文逆齡養生基地
    8月20日三文集團董事局主席劉子銘、總裁姜慧敏及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築設計研究總院所長董菡等一行來到衢州市開化縣為三文集團旗下三文逆齡養生基地項目進行實地考察。開化的美麗與熱情,是三文人一直以來的追求,開化的優良發展環境和生態環境也深深吸引著三文集團,基於此就有了這一次的探訪古村落,尋三文逆齡養生基地之旅。
  • 尋找藏於深山的江南古村落
    ,就像一卷被歷史遺忘在角落裡的畫卷,用木石磚瓦鐫刻下一個個美麗的故事。胥嶺村就坐落在這海拔400餘米的山坳裡,四周群山環抱,千層梯田從山腳直伸嶺尖。春來之時,層層疊疊的梯田裡鋪滿金黃的油菜花,與桃花、梨花、山花相映成趣,在古樸的民居和幾百年古樟的襯託下,構出了一幅自然美景畫卷。沿著古官道走下來,子胥廟遺址、子胥茶園、胥樂亭散落其間。還有數個深不可測的天然溶洞尚待開發。餘姚·中村
  • 浙江隱藏著一個古村落,燒青花瓷的主要基地,仙人掌可以長到五米
    在浙閩交界處,發現了一個有3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最不可思議的是,這裡的仙人掌已經長到五米多高了。這是碗窯古村,位於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真的可以稱得上是藏在山川之中的世外桃源。據記載,這個村子的祖先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搬到這裡,這個村子就像它的名字一樣,以瓷器為生。碗窯古村曾是浙南燒青花瓷的主要基地。全盛時期,幾乎每天都有很多人來購買。
  • 觀瀾版畫村 一個古村落的藝術復興
    該古建築群包括碉樓及附屬房屋,凌氏祠堂、陳氏祠堂、民居、古井,典型的客家村落,歷史風貌保存完好,當時的格局清晰可辨。這裡幾百戶民居聚居緊湊而不覺擁擠,疏朗有致,環境怡人,值得當今別墅區規劃者學習。莫測 陳煙橋 萬緹絲等六人版畫系列觀瀾版畫原創基地是在原牛湖社區客家村落的基礎上改擴建而成,總規劃面積140萬平方米,其中中心區面積31.6萬平方米。
  • 丹徒黃墟村——讓古村落在鄉村振興中「煥新」
    近年來,黃墟村積極修繕保護傳統村落和古建築,讓古村落「煥新」,讓歷史文化「活起來」。據《黃墟殷氏家乘》載,黃墟村始建於元代。現存的黃墟古村落,以「十字街」為中心,向東西南北方向延展,建築以徽派風格為主,歷史遺蹟眾多。古村核心區民國前所建民居約2.1萬平方米,古街、祠堂、故居、古墓、古樹等保存較為完好。
  • 藏在北京深山的千年「古村落」,建築多以四合院為主,卻荒無人煙
    現如今城市化的進程越來越快,人們都住進了高樓大廈,家家戶戶都被厚厚的鐵門關在了一個密封的空間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好像很忙,忙到沒有時間社交;這不由得讓人們開始懷念以前那種村落小院的生活,鄰居之間都非常的相親相愛,大家住在一個巷子裡,一路走進家門都是熟悉的面孔,親切的話語,那種美好的感覺仿佛離我們越來越遠;說起北京的四合院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四合院式北京最具代表的古代居民建築物
  • 百年古村落的蝶變
    初秋時節,記者來到位於黃果樹旅遊區石頭寨村的普叉古村落,只見村容村貌乾淨整潔,古色古香的庭院,一棟棟老石屋已經修復完成,一間間老房子被改造成民宿、咖啡吧、茶室……這個古村落也有了一個全新的名字:匠廬·村曉。通過保護和修繕,賦予了古村落新的生命,不僅將古村落重新利用起來,也讓群眾從中獲益,百年古村落實現了涅槃重生。
  • 古村遺韻何處尋——莆田古村落保護在行動
    在中央關於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對「中國傳統村落」的定義,是指村落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文化與自然資源,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經濟、社會價值,應予以保護的古村落。而莆田的古村落,它們的生存狀況,在大背景下尤牽人心。
  • 深圳都市裡的一塊淨土,最美鄉村,十大客家古村落,觀瀾版畫村!
    深圳版畫村是由兩個古村落組成,一個是大水田村,一個是新圍場村。兩個古村落相鄰而建,是典型的嶺南客家傳統圍屋的建築風格。古村落依山傍水,一座座排屋井然有序,半月型的池塘波光粼粼,各族宗祠、碉樓依然巍然屹立,無聲的展示著獨特的客家民居風情!
  • 古村落保護須活態傳承
    這導致村子的名字雖然還在,但原有的歷史環境以及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很可能在盲目開發中被置換掉了,村子在文化上可能正在發生著『基因』突變。」4月初,在福建南平邵武舉行的中國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高峰論壇上,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祁嘉華表達了自己的憂慮。  古村落保護須活態傳承
  • 古村落|IP形象設計與創意營造
    ,緩解由於古村落遊客高度集中而帶來的環境問題。//徽州古村落現代商業化的可持續發展研究——以安徽西遞為例//西遞,古名西川,又名西溪,地處黃山南麓,古村落群則位於黔盆地的東北角,距離黔縣縣城縣城15裡路,距有著「中國畫裡鄉村
  • 皖南古村落中,藏在深山中的它最不起眼,卻也是最原生態的一個
    這些皖南古村落,不僅與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結合,而且加上明清時期徽商的雄厚經濟實力對家鄉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興旺發達,還鄉後以雅、文、清高、超脫的心態構思和營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環境更為豐富,其中以西遞、宏村為代表,更是集中體現了工藝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
  • 藏在磁縣的古村落,值得一去!
    北岔口村相傳東漢年間已有,村落形成於元代,因村建在南北兩個相對的山岔裡,在北邊的叫北岔口。村莊四周環山,森林密布,最高海拔788米,俗有「磁西百裡,小天津」之稱。
  • 同樂村:藏在深山裡的傈僳族古村落
    其實同樂村一直「藏在深山無人識」,直到她一曲原始質的「阿尺目刮」傳出,才為外人所知。  同樂村是瀾滄江流域典型的傈僳族村寨,整個村寨有百餘戶人家,幾乎全部都是傈僳族人,是維西縣最具代表性和最古老的傈僳族山寨,已經成為雲南省重點保護古村落。  據村中老人敘述,寨子已有三百年歷史。村尾有葉枝王氏土司的避暑山莊。
  • 【堯都古村落】之金殿鎮金殿村
    本輯徵集的內容是堯都區的一些古村落。它覆蓋面大,河東、河西、山區、平川,鄉鎮村堡,方方面面,應有盡有。這些古村落給我們留下了廣闊的社會畫面,有爛漫的田野、古老的房屋、廟宇和祠堂,頗有趣味的民俗風情,還有說不完的古老故事,令人心醉神往,愛不釋手。我們臨汾是帝堯之都、中國之源,在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佔據著特殊的重要地位。堯都區的歷史文化不僅藏在大大小小博物館裡,更多的藏在民間,藏在黃土厚地中,藏在三晉百姓生生不息的血脈裡,這裡不僅蘊積著黃土,更蘊積著深厚的華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