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光市場攤位都新貼上了「塑膠袋每個0.5元」的標識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甘韻儀 謝暢
「限塑令」下達多年,廣州的商場與超市基本上能貫徹執行,但在肉菜市場卻一直難以施展。不過,羊城晚報記者近日巡城發現,越秀區珠光市場每一個攤位都新貼上了「塑膠袋每個0.5元」的標識,這被一直關注「限塑」的人看作是「限塑令」進入第十一年後專門對症菜市場的有益嘗試。
現場 有告示卻難執行
珠光市場對塑膠袋進行收費可行不?
5日記者在現場實測,發現效果並不明顯。在一個售賣蔬菜的檔口,結帳時,檔主抽取了一個塑膠袋裝菜,卻並未向消費者收取塑膠袋的費用。在另一個檔口,記者主動提出支付0.5元塑膠袋費用,對方表示「不用」。
附近居民陳女士當天在市場購買了許多商品,蔬菜、水果、魚等,都分別用塑膠袋裝著,對於塑膠袋收費一事,她說:「一開始時有些檔主會講明塑膠袋要收錢,但這樣一來,趕走了不少顧客,你收,人家不收,顧客就流失了,久而久之,就沒有檔主遵守了。」
對於塑料汙染,陳女士說,居民一般都會將買菜帶回家的塑膠袋二次利用,用來裝垃圾等,「但是居民二次利用,環衛站回收後二次生產等,都解決不了對環境不友好的問題,除非是可降解塑料,如果菜市場使用的是可降解塑膠袋,就對得起這個價格」。
居民楊阿姨自帶了購物袋,也避免不了使用塑膠袋。「買菜不同逛商場,買的東西不是生的就是溼的。蔬菜、肉類等,先用塑膠袋裝好,再放進購物袋,才不會弄溼、弄髒購物袋。」她說。
探索
希望買賣「有規可依」
珠光市場負責人丘經理告訴記者,「限塑令」實施後,市場儘量減少塑膠袋使用數量,該市場從2017年6月開始,按照工商部門要求,張貼塑膠袋收費告示,「有償環保塑膠袋一開始定價是0.2元/個,但有的顧客覺得0.2元很小意思無所謂,也有的檔主怕收錢趕走顧客,當時曾發生市民想要索取多個塑膠袋而不得,從而與檔主發生矛盾的事。漸漸的,塑膠袋收錢就只好不了了之」。
最近,「市場倡導使用可降解環保塑膠袋,這種塑膠袋比以前的塑膠袋要貴很多。我們就把這個定價標識貼出來,讓檔主『有規可依』」。丘經理還表示:「顧客覺得0.2元無所謂,沒有限制作用,那就增加到0.5元。主要目的還是讓顧客有自己帶環保袋的意識,不要購買塑膠袋。」
不過,市場管理方並未對檔主進貨哪一種塑膠袋監管。對於具體執行,則靠自覺。丘經理說:「我們市場管理方沒有執法權,只能起到宣傳督促作用,更沒有辦法站在每個檔口邊上去監督,也不可能一有違規行為就通知工商部門來處理。現在我們每隔兩三天就會廣播宣傳一次,沒有其他辦法可以改善了,希望政府可以加大限塑的執法力度。」
記者手記 菜市場限塑之路還很長
目前珠光街菜市場塑膠袋收費制度,只是倡議,並沒有形成獎勵或懲罰制度。檔主、居民均可執行可不執行,原消費習慣已經形成多年,根深蒂固,用「軟豆腐」去砸,難以撼動。不少檔主提出,如有懲罰或獎勵機制,或能敦促檔主執行。
另外,目前塑膠袋定價與實際操作錯位。市場管理方掛出的塑膠袋定價,目前為0.5元/個,起初是建立在檔主使用並出售環保塑膠袋的前提下的。當檔主拒絕使用環保塑膠袋,而使用一般塑膠袋時,0.5元的定價就偏高了,遠遠超出塑膠袋價值,更超出居民心理預期。「具體如何定價,如何確保使用環保塑膠袋,這是需要考慮的。」有市民提出。
而目前情況來說,該行為是工商部門要求,市場管理方執行,但記者走訪附近其他菜市場,並沒有發現此舉有形成趨勢,由此可見,菜市場限塑之路還很長。
·甘韻儀 謝暢·
名詞解釋
「限塑令」
2008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限塑令」,規定當年6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