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歷史上,同樣有過重男輕女的思想,為何近代歐洲有很多女王?

2020-12-17 桃煙讀史

古代社會,男權的優越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說在所有亞歐大陸的主流已知文明中,男性都由於體能上的優勢造成的慣性在政治生活中壓倒女性。

然而歐洲的很多國家,例如,西班牙和英國,都曾產生過許多著名的女王,像俄國的葉卡捷琳娜大帝,更是號稱讓全歐洲匍匐在她的腳下,這些女王在重男輕女的歐洲,所產生的原因是複雜的。

現代英國產生的法理基礎就是徵服者威廉和懺悔者愛德華的母親之間微弱的血脈聯繫,它本身就是承認女性繼承權的產物。而英法百年戰爭也是侄子和外孫對法王王位不同的繼承權解釋的後果。

到了後世的奧地利的特蕾莎,西班牙的伊莎貝爾,女性和旁支在無子王位繼承上的分歧甚至戰爭貫穿了整個歐洲歷史。

這其中基督教對婚姻和繼承人的態度,女性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的提高,這些都是女王產生的重要原因,然而在這個問題上,將歐洲區別對待也是有必要的,畢竟法國這個傳統歐洲強國就從來沒有產生過什么女王。

一.女性對王位的繼承並沒有法理上的排斥

1.血統是歐洲王室繼承的基礎

無論女性在古代歐洲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如何,公主們是王室血脈繼承人的基本事實是被法律保護的,根據日耳曼人和盎格魯人的習俗,嫡長子在王位繼承上享有無以倫比的地位,這和古代中國是一致的。歐洲各國在沒有兒子的王死去後,女性對王位的繼承權受到尊重。

這樣的法理基礎是英國,西班牙和奧地利那些女王們登基的最基本原因,而慈祥的父親為了保證女兒對自己政治生命的延續,甚至不惜出讓大量的國家利益,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特蕾莎女王就是在戰爭中登基的,她的繼位引起了歐洲國家的騷動,查理七世和特蕾莎女王對於神聖羅馬帝國主導權的爭奪,女王的丈夫弗蘭茨一世的登基,都是改變歐洲歷史運行軌道的重要事件。

2.撒利克法典的運用

「土地遺產無論如何不能傳給婦女。」是法蘭克人的法典,撒利克法典的重要內容。然而在英法百年戰爭前,法國人並沒有認真的尊重法典的精神,只有在法王菲利普六世執政的合法性遭到挑戰後,撒利克法典才被法國人認真的開始引用。

由於歐洲王室錯綜複雜的聯姻關係,法國人表示的對女性繼承權的否認,讓他在荷蘭和奧地利的王位繼承戰爭中,都選擇了反對女王的立場,這點和英國幾乎是完全對立的,筆者認為這是歐洲兩大王位繼承的道統之爭。

英王繼位的基礎是出於尊重女性王位繼承權的立場,而法王的產生是因為尊重旁系家族成員的政治利益,限制女性繼承權的行為,作為歐洲很長時間內的兩個頭等強國,英法對王位繼承的態度將他們涇渭分明的分為兩派,並且這兩國都在這樣的認知中介入了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的繼承權紛爭。

3.女王的產生終是政治集團的博弈結果

女王在政治中,只是政治集團的代言人,英國的瑪麗女王和伊莉莎白女王連續的執政,就是逐漸成熟的文官官僚集團對統治者的要求,英國人的精力逐漸從歐洲列王的紛爭中轉移開來,在保持歐洲均勢的同時,追求商貿和科技的發展,一個可能更熱愛和平的女王明顯更符合英國統治階級的利益。

而俄國的葉卡捷琳娜大帝,一個德國人,經過了痛苦的婚姻生活後罷黜了自己的丈夫,在情夫的幫助下成為俄國女皇,就是一個接近武則天上位的政治故事了,俄國的情況是特殊的,東正教和保守勢力的俄國,沒有產生女皇的法理基礎,俄國女皇是歷史隨機選擇的產物,並且她以後女性政治家在俄國的默默無聞,也說明了這個著名女性大帝成功的偶然性。

二.基督教和分裂的西方政治版圖在女性政權產生中的重要作用

1.基督教對婚姻的保護

基督教提倡的婚姻神聖論,是大量的女王產生的重要原因,對一夫一妻制度的尊重,由於教會在歐洲巨大的影響力,成為了人們內心的道德標準,大量的情夫和情婦的存在,只是單純的男女之愛,在政治中絲毫沒有撼動原配的法律和道德基礎。

原配的子嗣在政治繼承權中享有不可撼動的地位。和我國古代政治中,大量的皇子爭奪皇位的戲碼不同,其實很多子嗣不多的歐洲國王皇帝, 在繼承人的選擇上是有限的。自己的女兒在情感上和法律上都是統治者最合意的繼承者。

同時基督教雖然也有輕微的男尊女卑的態度,但是不像儒家一樣用三從四德和各種綱常理論矮化女性,女性在歐洲文化氛圍中並沒有低人一等的感覺。

2.西方破碎的政治環境,男女性合股制度的政治運營

同很早就大一統的中國不同,西方的政治環境碎片化相當嚴重,像奧地利的特蕾莎女王和弗蘭茨皇帝的婚姻,政治合作的意義更大一些。

其中女王的股權甚至超過了弗蘭茨一世,西方世界大量貴族的交叉聯姻,很多強勢王族的女性和稍微弱勢貴族的婚姻,女性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更高,更具有統治力和影響力,而女公爵女族長的誕生,就是女王女皇誕生的最樸素的註解

而參考現在女兒奴的產生,從人類的心理學來講,男性尊位者對女兒的愛甚至是超過兒子的,在政治生活中雖然要努力壓制這樣的情感衝動,但是愛終究是能左右人類行為的源動力,在完全可以操作的情況下,慈祥的老父親幫可愛的女兒謀求政治上的出路,在法理允許的情況下偏重女兒的繼承權,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3.大臣對王位繼承的具體態度

中國的儒家哲學營造的大環境中,是沒有女王存在的土壤的,中國的女性掌權者,大都甘居幕後垂簾聽政,少數像武則天那樣的女皇帝,是機緣巧合下的特例中的特例,他其實受到的臣子的反彈是非常強烈的,武則天是用高壓手段才維持了統治的平穩,並且武家政權的延續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而西方的大臣們,在支持女性繼承者的問題上沒有哲學思維的包袱,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死去皇帝留下的權臣都是支持女王和女皇的,反而是這些女性統治者的挑戰者產生的突兀而缺乏理智,女王和女皇往往可以動用繼承的國家力量來反抗篡位者,而兩派的鬥爭背後往往是歐洲地緣政治的爭鬥。

三.歐洲不應被當成整體看待

1.英國,丹麥,西班牙對女王的支持

海洋民族的民族性格,是傾向於產生女王的,他們的政治結構本來就偏向於自治,王權的削弱讓女王們更加符合文官統治集團的胃口,女性的長壽和政治上的理性,讓這些國家,特別是英國的政策保守而持久

這成了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關鍵,正是在維多利亞和伊莉莎白女王統治的時間,英國人的力量得到了迅速的增強。

而隨著近代君主立憲制的產生,一個女性國王在選民,議會中的形象天然的具備優勢,她簡直是男女平等的現代歐洲性別觀的最直觀體現,女性統治者在爭取議會撥款,保持王室去留的選擇中,具有親和力的優勢,這些君主立憲制的國家選民,當然更喜歡慈祥的老奶奶一樣的,或者美麗又知性的成年女性王室成員。

2.法國與俄國的情況

雖然產生了葉卡捷琳娜這樣的強勢女皇,俄國和法國一樣,民族性格和政治結構上是反對女王的。對強勢人物的崇拜和法國在歐洲最早的中央集權制,讓他們對女性政治家的看法持保留態度。

事實上,這些國家幾乎一直在和那些女王和女皇戰鬥,在西班牙和奧地利的爭執中,法國也總傾向於對於旁系血脈繼承權的重視。

而俄國,如果另一個葉卡捷琳娜,總能帶來勝利的葉卡捷琳娜誕生,他們當然也歡迎,俄國人在政治生態圈中對於強者的崇拜超過了對於男女性別的甄別,當然,一般來說,強勢女性出位的可能性在俄國的土壤是微乎其微的。

結語:

歐洲大量的女王產生是法理默許的背景,日耳曼人從未在法典中明確的限制過女王產生的條件。法蘭克人對撒利克法典的解釋也是從土地延伸到王位的,更像是法王對於自己執政合法性的背書。

雖然對女性的輕視很早起就蔓延在歐洲大陸,但聖經在抨擊了夏娃短視和愚蠢的同時也明確的保護了婚姻的神聖。對於婚姻的態度使得只有王后的子嗣才有繼承的法理權力,而繼承權雖偏向男性,如此漫長的歷史中卻總有大量沒有合法男性繼承人的空缺,這就是大部分歐洲女王產生的合理背景。

在海洋民族中,議會和民意甚至隱隱偏向女王的女性身份了,而法國的無女王和俄國的特例強勢女皇,更把女王產生的條件細化並深刻了。

參考資料:

《封建社會》

《英國政治制度史》

《法國史》

相關焦點

  • 為何歐洲史上有很多男爵,而中國歷史上卻很少
    在歐洲,這些爵位的意義和中國不一樣,擁有的權力也相差很大。簡單來說他們的爵位都是有封地而且世襲的,而且在各自的領地上有著極高的自治權。英國首相老威廉·皮特在演講中形容這些貴族的領地:「風可進,雨可進,國王不可進」。
  • 說一說,近代歐洲文化史!
    為了全面的復興我們自己的文化內涵,必須要對歐洲文化的表現、形成、形式,進行全面的回顧和梳理!說起歐洲文化不得不說的就是文藝復興!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將歐洲從愚昧專制的中世紀裡解放出來,歐洲人從此在科技、人文、思想等領域高歌猛進,歐洲的近代文化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
  • 俄羅斯和歐洲有什麼歷史矛盾麼?為啥歐洲排擠俄羅斯?
    尤其是在近代,包括但不限於上個世紀過去的200年的時間裡面,俄羅斯與歐洲之間的關係始終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愉快。俄羅斯拼了命的想擠進歐洲的文化圈子裡面,可是歐洲就是死皮賴臉的不承認,甚至到現在為止,歐洲還不認為俄羅斯是正統的歐洲國家。
  • 近代歐洲養老制度的發展:「福利國家」的背後,是歷史的積澱
    實際上,現代歐洲養老制度的完備,都是往日歷史制度的積澱,在近代歐洲歷史上,歐洲養老制度的發展為現代歐洲福利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代歐洲老年群體概念的形成在歐洲中世紀晚期和近代早期,關於老年群體的具體劃分,歐洲學者一直都是眾說紛紜。
  • 氣候如何影響近代歐洲歷史
    隨著年輪、冰川、降雨量、物候等資料的廣泛運用,很多西方學者用「小冰期」的概念來特指離我們最近的寒冷期,認為1560—1700年的全球氣候是由一系列冷夏和寒冬組成的。美國學者布萊恩·費根曾在《小冰河時代:氣候如何改變歷史(1300—1850)》中論及約公元1200年起北極地區開始出現小冰期的寒冷天氣,大片浮冰向南漂移,引起北大西洋和北海的暴風雨不斷升級。
  • 希臘羅馬並稱是歷史的誤會?真正影響近代歐洲的是羅馬而不是希臘
    的確,當今所有重要的人文學科文學、歷史、哲學等都幾乎可以追溯到希臘,雪萊曾有言,「我們都是希臘人」。對於羅馬,很多人認為羅馬人不過是文化上的二道販子,自己並沒有多大創見,只不過把希臘人的文化成就傳給了西方而已。
  • 歐亞大陸的統一與分裂:宗教幹預歐洲統一,中國注重統一思想
    上世紀五十年代,為了使破敗的歐洲可以與美國和蘇聯這兩大勢力對抗,以法德兩國為主要發起對象成立了歐洲共同體這一組織。直到1993年,歐洲共同體改稱歐盟,標誌著歐洲一體化邁向一個新階段。縱觀整個歐洲大陸的發展歷史,其實以前並非沒有過一個統一的帝國將整個歐洲掌控,但奇怪的是,歐洲在近代變成了如今各自為戰的局面。反觀東亞大陸的中國,卻一直以統一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
  • 近代歐洲強國林立,卻為何只有三個國家擁有「皇帝」頭銜?
    文|小河對岸 自大航海時代開啟,歐洲列國便次第而起,而掀起了殖民全球的浪潮。一個歐洲二、三流的小國,就能輕鬆地據有幾十倍、上百倍於本國領土的殖民地。直到一戰以前,世界政治話語權都完全掌握在歐洲列強的手中。但為何歐洲強國林立,其君主的稱號卻多稱國王或女王,很少稱皇帝或女皇呢?
  • 蘇美爾文明:與華夏文明有淵源,竟領先近代歐洲千年
    大家都知道目前國際公認的四大文明是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以及古中國,其實上這4個並不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明,還有一個誕生於6000多年前的蘇美爾文明,而這個文明與華夏文明有著不解之緣。蘇美爾文明發源於兩河流域,是古巴比倫文明的前身,但他們並不是此地的土著居民,而是一個使用非當地語言的外來民族。
  • 「世界歷史」的內與外——歐洲近代政治史觀下的審美啟蒙難題
    康德著名的早期美學文獻《論美感和崇高感》中初步出現藉助審美情感培育促進人性啟蒙發展的藍圖構想,其第四章專論歐洲各國的「民族性」,這刺激我們思考歐洲地緣政治局勢和現代審美啟蒙間可能存在的重大關係。在趨向於觀察現實政治處境的史學視野裡,啟蒙美學實為應對某種巨大危機時刻的「思想技術」。這種危機就是近代歐洲四分五裂的「世界歷史」大勢。
  • 廣州有一座「歐洲小鎮」,內有150多座歐式建築,有上百年的歷史
    而廣州也是一個擁有濃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兩千多年的歷史,造就了廣府文化的特色。在廣州最著名的就是「吃」文化,常言道「食在廣州」,廣州的大街小巷都很多地道的老字號,在各種琳琅滿目的美食當中,總是能夠找的自己的一席之地。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廣州早茶,在別人眼裡這也許就是一道豐盛的早晨,而在廣州人卻將早茶稱為「嘆茶」,這個「嘆」就是享受的意思。
  • 歐洲歷史上的「中國熱」:歐洲宮廷充滿中國元素
    歐洲歷史上的「中國熱」:歐洲宮廷充滿中國元素 2015-01-21 10:07:56不過很少有人知道,在17世紀前後,歐洲也盛行過模仿中國產品的熱潮。  仿造品註明「中國製造」  早在公元前1世紀時,中國很多產品就經由「絲綢之路」傳入歐洲,與當時歐洲落後的工藝技巧水平比擬,中國產品是真正的「巧奪天工」,無論是絲綢、瓷器、漆器和其他工藝品,都讓西方人大開眼界。
  • 為什麼維多利亞女王被稱為歐洲王室的祖母(上)
    因為寫完上一篇以後,很多朋友說對歐洲王室之間的關係不太了解,為了讓大家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方面之後的文章寫作,我先寫這一篇文章,從維多利亞女王寫起,把歐洲王室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儘量寫清楚。之後還會從克裡斯蒂安九世入手再理順另一條線。
  • 「歐洲外祖母」維多利亞女王有多厲害?一戰其實是她的後人在打架
    事件發生後,原本表面上還算是和和氣氣的歐洲各國突然紛紛介入了此次爭端,並逐漸形成了同盟國、協約國兩大陣營。根據統計,全球先後有六千五百萬人投入到了此次戰爭,而因為一戰喪命的人則達到了一千多萬。按照傳承關係看,維多利亞女王傳位於兒子愛德華七世,愛德華七世又傳位給次子喬治五世,所以喬治五世要叫維多利亞女王為祖母,威廉二世則是他的表哥。
  • 地理「孤立」的印度為何卻與歐洲以及中亞歷史緊密相連?
    看印度的歷史有兩個最奇怪的地方:在印度的歷史上,笈多王朝以後印度人就難以建立一個由自身創建的政權或王朝。其次,為何印度的歷史會和歐洲以及中亞(這裡的中亞泛指亞洲中部地區,非指中亞五國)緊密的相連到一起?
  • 同樣都是發達國家,為何日本如此勞累,而歐洲人這麼「慵懶」呢?
    雖然在歷史上,中國和日本就有非常大的隔閡,但也不可否認,日本是一個非常發達的國家,也是人人都嚮往的。同樣都是發達國家,為何日本如此勞累,而歐洲人這麼「慵懶」呢?當我們來到日本的時候,就會發現日本雖然發達,人均GDP和歐洲一些大國也差不多,但是在國民的生活工作上,日本和歐洲一些發達國家就相差就很多。或者有去過歐洲旅行的人,就會清楚,在歐洲大多數人也是比較「慵懶」。那麼無論工作和生活也都是非常幸福,但是看到日本人的話,就感覺當地人們非常勞累。在日本生活壓力非常大,每年因為工作失利,而選擇自殺的人也非常多。
  • 近代歐洲公共圖書館的興起
    16—19世紀中葉,歐洲圖書館的數量和類型不斷增加,且因各地經濟狀況、社會結構、生活方式、閱讀習慣的差異,閱讀空間相互分開。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歐洲各地先後出現公共圖書館運動,現代意義上的公共圖書館逐漸成為主流。隨著近代民族國家的興起,諸多皇家圖書館開始搜集代表民族文化精神的書籍和手稿檔案,承擔起民族文化保存者與掌管人的角色。
  • 為何說「重男輕女」思想是中國歷史必然產物?不是客家人獨有的
    我敢斷言:不止是客家人,整個中國,整個中華民族,包含其中的五十六個民族,多多少少都存在有「重男輕女」的封建殘餘思想。《共飲一江水 》 畫家 上海 李知彌先生在我看來,「重男輕女」思想,和自古以來的中華民族農業文明發展有直接關係。
  • 同樣是歐洲,為何西歐國家個個發達,東歐國家一個比一個窮?
    【歷史】我們打開歐洲的地圖可以發現,整個歐洲地區西歐是最發達的,英、法、德、瑞士、荷蘭等等,各個都是發達國家,人均GDP動不動就是5萬美元以上,盧森堡更是高達10萬美元。而實際上東歐所蘊藏的資源,那是西歐的很多倍,為何發展起來,東歐卻遠遠落後,一個比一個窮?西歐卻是各個富裕,都很發達?其實在中世紀的時候,歐洲最發達的地方就是在東歐一帶,尤其是後來奧斯曼帝國掌控的巴爾幹半島,東歐地區,憑藉陸地上的東西貿易,變得富裕。而西歐那個時候卻是窮的不得了,為何短短幾百年,發生徹底逆轉呢?其實主要有以下三點。
  • 歐洲為何能建成歐盟?全靠這大名鼎鼎家族,將歐洲各國變兄弟姐妹
    讓人疑惑的是,語言不通的歐洲為何能夠組成聯盟並且長時間維持下去呢?事實上歐洲統一的思想,在20世紀以前就已經出現,在1453年拜佔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攻破後,波西米亞國王喬治就在1646年建議,歐洲基督教國家應該組織聯盟,對抗奧斯曼的擴張,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當時就有歐洲人想歐洲效仿美國,組成歐洲合眾國。歐洲能夠親如一家,實際上和這個大名鼎鼎家族密不可分,其稱之為史上第一家族也不過分,這也就是哈布斯堡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