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們發送了一篇貓盟翻譯組翻譯的文章,具體戳:拯救動物就是拯救人類?別扯了……。
文章引起了一波接一波的討論,其中大多數都是反對的聲音,草草也是閱讀了公眾號和微博上的每一條評論和轉發,今天來和大家說一說這篇備受議論的文章。
先來提前說好兩點哦!
第一點是我也沒有完全贊同作者的觀點,匆忙間讀過前幾段的時候也很費解。但仔細讀完一遍,我雖然還是不能完全贊同作者的觀點,但確實明白了他想要說的到底是什麼。
我一開始也覺得有問題
第二點是以下文字都是個人觀點,我知道作為本科在讀生,我既沒有很淵博的學問,也沒有很深廣的見識。但我也知道正是因為如此,我才得以更好地理解貓盟的讀者們,貓盟讀者中還是愛好者居多,對這篇文章會有相同的困惑和相同的疑問。
哦,最後還要說,下面會出現一些評論截圖,都是打過碼的,咱們就事論事,聊聊大家的觀點和我的一些思考,不要針對評論者們哦!或者,實在是有想要吐槽的,可以下方評論或者和我小窗來聊(?)
不如先從原文說,作者洋洋灑灑了2400個英文單詞,到底都在寫什麼
讓我康康
原文發布於耶魯大學網頁上時分為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在論述:保護物種不是為了人類。
第二部分就前文更進一步,議論了:人類應當為了什麼而保護物種。
讓咱們之後再說那些引起了大量爭議的細節事例和繁枝末節,先按照作者的論述過程,一一看過,是不是這篇文章就像是很多評論說的:邏輯不通,思路混亂
文章是這麼講的
絕大多數物種的滅絕對人類當下的生活毫無影響。誠然,對生態的破壞最終必然會影響到人類,但這不會發生在當下。
當下的實際情況是人類為了追求利益和更為舒適的生活,不停地破壞自然,導致了很多物種的滅絕。
由此下去,當人類自身的存亡終於受到威脅時,許多物種早就消失了,只會剩下那些能夠提供維持人類生存必要元素的物種。
汙水排放,圖片來源網絡
不必多說,那般境地想必是極其可悲的。所以我們不應當由人類的需求去量化物種,這樣看到物種的方式就是錯誤的。
但人類也不是毫無作為,人們出臺了相關法律去保護物種,但就算是相關法律也只是在物種瀕危後才對其施予保護。
圖片來源網絡
不過,這樣的法律確實有用,而它有用的原因正是在於法律沒有量化物種對人類的用處,而是直接、明確地說明是人類在危害它們。
但是,幾乎所有人都忽視了這一點。法律沒有說過人類的存亡依賴於野生物種的存亡,反而是指出人類應當服務於自然,物種需要人類去保護。
伊比利亞猞猁(Lynx pardinus),圖片來源網絡
紅皮書中將伊比利亞猞猁列為了極危物種
那我們應當出於什麼去保護物種呢?這個問題的回答關乎道德。
人類自詡為一個有道德觀念的物種,宗教便是道德的產物,但就連宗教也忽視了的,是關於我們正生活的這個物質世界本身的道德。
我們在瘋狂追求利益的同時失去了世界上的美,不僅僅是瀕危動物的美,而是所有物種的美,是自然與生態的美,而正是這種存在於物質世界本身的美讓我們的生活充滿了意義。
拍攝於祁連山
生態學便是研究這個自然之美的學科,這種美也許不直接關乎到人類的存亡,卻關乎人類的尊嚴。
生態會因為人類用其帶來的利益量化物種而被破壞,直到它開始直接威脅到了人類。
由此可見,拯救物種不僅僅是為了物種本身,更是為了這種自然之美。
以上就是我對於這篇文章的整個論述過程的理解。不知道各位能不能認同。
那麼他說的到底對還是不對呢?這個論述過程有邏輯嗎?他的論點論據有道理嗎?
我對於上面三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就用貓盟的「帶豹回家」項目為例。說實在的,華北豹回不回到北京,對於北京城區內的生活會有很大影響嗎?
華北豹(Panthera pardus japonensis)
我在海澱區學院路上學,畢業後的工作多半也會在市中心,再往遠跑,也不過是去貓盟位於通州的辦公室。
我的生活全部是由小區、寫字樓、辦公室、馬路和公共運輸工具構成。平時別說是野生的豹子了,我要不是因為專業實習,連片野生的林子都不會去。
我不是城市人的個案。我反而覺得每一個城市中的人多半都和我一樣。學習其他專業的人,可能連去野生林子的實習都不會有。
北京CBD,來源見水印
野生動物與我的日常生活,壓根是不沾邊的。
那麼,像是你我這樣的人,為什麼要保護野生生物?
對於這個問題,我其實在我的出道文中回答過了可以戳戳:一個大三在讀生幹嘛來貓盟呢!。
在我的文章中,我說:「我不過是喜歡動物罷了。」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說:「因為它們是美的罷了。」
這兩句話最根本的思想其實沒有很大的出入,那麼為什麼大家對於作者的這篇文章就有那麼大的意見呢?
這就不得不提作者上來就仿佛要吵架的舉例和通篇「何不食肉糜」的語氣了
但除此之外,我想另一個原因就是我的文章從始至終只是在說我的事情,而作者的這篇文章可以說是在宣告世人。
如此的差別,想來會勾出不一樣的情緒。
讀過大家的所有反饋之後,可以發現大家的疑惑和反對主要集中在這麼幾個點上。
1. 物種的滅絕對人類必然是有直接影響的。
2. 只談道德,不談功利的保護實用性太低。
我就分別談談自己對上面兩點的看法。
物種的滅絕對人類的影響
評論1
評論2
評論3
誠然,不論是從學術的角度,還是從常識的角度,物種的滅絕對人類都是有影響的。
這一點,作者在文章中也是認同的。但這個影響不會是即時的,甚至會在幾個地質年代後才會有所體現。
作者所謂的「物種滅絕對人類沒有影響」針對的是當下社會,而這個社會又是作者所在的美國資本主義社會。
作者在第一部分中反覆針對的也是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至上的現象。
就像是文章中所說,當所有人的全部注意力都在於一件事物可以給我帶來多少利益的時候,一個既不能置換成商品購買,也不能增添營業額或工資的野生物種,對於人類的生活是沒有任何影響的。
非法販賣犀牛角、象牙,圖片來源網絡
但我同時覺得,這種現象並不局限於美國的資本主義社會,反而更像是一種全球的普遍現象。在科技和商業都飛速成長的中國,更是如此。
或許我們應當做的是從疲於奔波的生活中,短暫地休息一下,在周圍的高樓大廈間找一找藏在犄角旮旯的小生靈,或者是往外走幾步,呼吸上一口沒有尾氣的半山腰的新鮮空氣。
大貓老師家門口的普通翠鳥(Alcedo atthis)
保護可不可以只談道德
評論4
評論5
評論6
我真的不認為可以只靠宣揚道德,就讓大家都投入到保護野生動物的行列中來。
就算是作者,他在文章說提到的黑紋背林鶯成功降低瀕危等級的案例,也是在相關法律的管控下才做到的。
而作者所說的法律之所以有效是因為法律沒有量化物種的價值,而是強調了人們在破壞物種,這一點我也不敢苟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節選
平心而論,我認為法律之所以可以幫助保護物種,是因為那是法律,是因為違反了法律會有相應的刑罰。
假若沒有罰款或者監禁,我不認為這樣的法律會有什麼效果。
確實,最理想的狀態就是人們都可以意識到自己在道德層面上的義務,像文章中所說,做一個更體面的人。
但沒人能一輩子都活在象牙塔中,要大家都為了房租、還貸款而拼命工作、加班、省吃儉用的時候,作者站出來說,你們的道德去哪裡了?這與問沒有麵包的窮人為什麼不去吃蛋糕一樣蠻不講理而不切實際。
可是,作者說得沒錯。
量化物種帶來的價值,確實是在變相消費物種。可是如果這樣才可以讓更多的人參與到保護物種的行列,我覺得也不是不可以。
就像是評論中有人提出的
作者所說的從道德層面上保護動物,其實與繆爾提出的自然保護主義吻合,而大家在辯駁中提到的功利和實用性,是平肖特提出的資源保護主義。
約翰·繆爾(John Muir),美國早期環保運動的領袖
繆爾提出:對經濟利益的追逐導致了掠奪自然的行為,他說過:「每個人都需要美麗,就像需要麵包、玩耍的地方……給予我們力量。」
由繆爾一直擁有的高於功利的價值觀判斷,他所謂「給予我們力量」是指精神上的力量,這與作者的道德是不謀而合的。
吉福德·平肖特(Gifford Pinchot),公認的「美國自然保護之父」
而平肖特所堅持的是「可持續性應用」,對森林進行科學化的系統經營,從而形成良性循環,讓生態資源可以得到可持續性的,非破壞性的應用。
兩人環保態度的不同在「是否應當在森林保留區內放牧」的問題上炸了出。
內華達山脈(Sierra Nevada)是二人的爭論對象
繆爾堅持森林保留區內放牧,特別是放羊,對森林帶來了嚴重的威脅,他反對將自然生態商業化。
但平肖特卻認為,從自然資源的角度,在生態環境中適當的商業化是對資源的一種「獎勵」。
兩人各持己見,在各類雜誌上開了一番辯論。繆爾甚至告訴平肖特「我不想再與你有什麼瓜葛。」
兩位生態學領袖的分歧使得環保運動迅速分成了兩個陣營:以繆爾為代表的「保留派」和以平肖特為代表的「維護派」。
平肖特寫給繆爾的信,圖片來源網絡
雖然二人對森林保留區內放牧問題的態度相反,但繆爾和平肖特一致反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沒人認同將森林資源砍伐殆盡的做法。
美國林務局及其管理體制也正是二人合作,在老羅斯福總統的領導下,從而建立起來的。
由此可見,作者的核心觀點和大家反覆強調的觀點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關係,反而只有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在可持續性發展的同時,讓人們逐漸意識到道德在保護中的重要地位。
或許,這才是最終可行的絕佳方案
祁連山的白鶺鴒(Motacilla al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