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會保護其他動物,動物也會保護別的動物嗎?為什麼?

2020-12-13 騰訊網

人類會僱保鏢來保護自己,那在動物界,動物也會保護別的動物嗎?

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它們的動機和人類的,是有差別的。

人類保護人類或者其他動物,一般來說動機分兩種,一種是有償服務,保護行為能帶來好處;另一種是完全的利他行為,不求任何回報,純粹是同理心驅使的,就像很多見義勇為的好人好事一樣。

那動物保護其他動物,會是因為什麼呢?

先來看一個真實案例:

深夜,一個小偷潛入房間,準備行竊,主人順著嘈雜聲發現小偷,小偷發現事情敗露,想襲擊主人並逃跑,正準備下手時,被家裡的寵物狗咬住,小偷與狗的斡旋,以兩敗俱傷收場,狗子死亡,而小偷

被狗咬傷不能動彈,最終被警察帶走。

像這樣狗子保護主人的案例還有很多,人們紛紛為狗子的「無私」而感動,甚至出現了「人不如狗」的無釐頭比較。

然而,科學家認為,狗子的行為並沒有這高尚,它的動機完全停留在利己層面。

我們可以先分析一下,狗為什麼會保護主人?

馴化。狗是人類馴化最成功的物種,在長期共存的生活環境中,忠誠是我們挑選狗的首要標準。一般情況下,狗子是絕對不會傷害主人,在必要的時候,也會出來保護。

領地意識。家裡突然來了一個陌生人,會讓狗子覺得有人要搶地盤,自然會主動上去挑戰。

害怕。陌生人和主人在激烈打鬥,會讓狗子非常緊張害怕,這個時候就容易失去控制,潛意識裡不會咬主人,就只會咬陌生人了。

像這樣的例子,在自然界還有很多,例如螞蟻飼養保護蚜蟲,是為了獲得食物;海葵和小丑魚共生,互相保護互惠互利;還有犀牛和犀牛鳥,犀牛保護犀牛鳥,而犀牛鳥保護犀牛免受寄生蟲的傷害。

也就是說,除人類外,幾乎所有動物的行為都是按照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行事的。

畢竟只有人類才會表現出同理心,而其他動物根本不具備這個能力,也無法上升到利他層面。

個案:座頭鯨和虎鯨的恩怨情仇

2012年5月,加利福尼亞蒙特雷灣的研究人員觀察到一群虎鯨襲擊灰鯨和它的幼崽。

當虎鯨襲擊灰鯨時,就有2頭座頭鯨在現場,經過一番爭鬥,灰鯨幼崽被虎鯨捕殺後,此時又有14頭座頭鯨來到現場,似乎是為了支援灰鯨,防止灰鯨幼崽被虎鯨吃掉。

整個過程持續了6個半小時,雙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最後以虎鯨戰敗收場,而在事件現場附近,發現了大量磷蝦,這是座頭鯨最喜歡的食物,但座頭鯨放棄了美食,選擇去幫助虎鯨母子。

這樣的事件並不是孤立的,座頭鯨很喜歡針對虎鯨。

據統計,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座頭鯨從虎鯨口中保護其他動物的事件有100多例。

為什麼座頭鯨會放棄食物,冒著受傷的風險去保護完全不同的物種呢?科學家們各執己見,分成完全不同的兩派。

利己主義

有人猜測,可能是座頭鯨認為是被襲擊的可能是自己的同類。

這樣的言論並沒有得到認可,因為在其他案例中,座頭鯨保護的並不是鯨魚,而是海豹、海獅、鼠海豚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

也有科學家認為,動物經常幫助同類的其他成員,特別是生活在一起,或者是一個群體的近親。

它們以這種方式幫助其他動物是為了自我保護,因為它們把自己視為群體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個體。

因此座頭鯨經常反抗虎鯨,主要是為了自救。

在座頭鯨還未成年的時候,經常會受到虎鯨的襲擊,然而一旦座頭鯨成年,座頭鯨的體型完全有能力對抗整個虎鯨群。

幼年時期的陰影,讓座頭鯨表現出拯救行為,而這種行為演變成幫助其他物種度過生命最脆弱時期的一種方式。

利他主義

其他科學家認為,座頭鯨是一種高智商的生物,它具有複雜思維、決策、解決問題和溝通的能力。

那麼它們發展並對其他物種表現出同理心,完全是有可能的。

他們還舉出了其他高智商動物幫助其他物種的例子。

例如,海豚可以保護和幫助狗、鯨魚,甚至人類。多年來,有許多關於海豚保護人類免受鯊魚襲擊的報導。

最後

在大多數情況下,動物保護其他動物,往往是按照自己的最大利益做事的,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高尚。

自然界中,動物利他主義的例子很少見,而且由於它通常是隨機且不可預測的,因此科學家無法確切確定其原因。

相關焦點

  • 陝西洋縣國家二級動物保護動物獵殺一級保護動物,人類表示很無奈
    朱䴉是我國的一級保護動物,又被認為是我國的國寶,這是一種從滅絕的邊緣上被我國硬生生給拉回來的鳥類,最少的時候全世界只有7隻。然而這種動物,已經廣泛分布於東亞地區,在我國朝鮮半島和日本地區一度比較常見,然而後來朝鮮半島和日本的朱䴉都滅絕了,我國陝西省某地發現了最後的7隻朱䴉,迅速對其採取了保護措施,在多年的努力下朱䴉的種群數量已經發展到3300隻(2018年底數據),它們都是那最後7隻朱䴉的後代,其中我國約有2500隻,另外800隻在日本和韓國,它們是我國所贈送的朱䴉繁衍的後代。
  • 活蒸螃蟹屬於虐殺動物嗎?請動物保護組織的人不必矯枉過正!
    我覺得吧,有些動物保護組織的人也不必矯枉過正。固然我們為了生存,為了口腹之慾必須要剝奪一些動物的生命,但研究一下動物會不會疼也不是無意義的。採取快速一點的手段處死動物不過是舉手之勞,何樂而不為呢?反倒是某些指責這些研究「多事」「討人厭」的情況,反而有一種接受不了自己的愛好建立在其他生物的痛苦上的感覺。知道螃蟹很可能也會痛,所以在吃的時候就會有芥蒂嗎?就像一些拿著「花是生殖器」來嘲笑的人一樣,我們人類的感受,本來不應該被無關的事實而左右。在了解事實的情況下做出理性的判斷,才是對人對動物都可能更好的選擇。
  • 保護了大熊貓就等於保護了其他動物?|紐約時報
    人類能夠投入在動物保護上的資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一種需要保護的動物都保護到。
  • 地球大多數動物,進化出保護自己的攻擊性器官,為什麼人類沒有?
    地球大多數動物,進化出保護自己的攻擊性器官,為什麼人類沒有?在地球上很多生物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進化出了不同的器官,這些器官通常都具有攻擊性。人類作為自然界當中的一員,為什麼沒有進化出具有攻擊性的器官呢?
  • 「保護動物,讓人類不孤獨」志願者招募公告
    一、項目背景:保護動物, 其實也是人類的一種自保,萬物有靈,據《自然》雜誌5月21日報導,權威科研小組「人類世工作小組」近日投票決定,認可地球已進入新地質時代人類砍下大象的面部,取出完整的象牙。那些目睹了親人被殺害的小象,一輩子再難忘記失去至親的痛苦。每一根象牙的背後,都是一具血淋淋的屍體,都是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人類的欲望沒有止境,殺戮便不會止息。可事實上,真的有所謂藝術需要犧牲一頭大象的生命嗎?真的有所謂利益需要犧牲掉所有的道理和情誼嗎?而我們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對生命失卻敬畏之心了呢?
  • 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保護,人類與病毒的天然屏障
    近日熱點,從對疫情的關注,引申到對野生動物的保護。要求修改現行《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呼聲更是一浪高過一浪,眾多專家,從各個方面闡述了對修改《野生動物保護法》的意見與建議。但就目前看,大多針對的是野生動物的物種、衛生風險、保護範圍、經濟利用、法律問題等進行闡述的。
  • 哪怕不為拯救人類,我們也要保護動物啊!
    誠然,對生態的破壞最終必然會影響到人類,但這不會發生在當下。 當下的實際情況是人類為了追求利益和更為舒適的生活,不停地破壞自然,導致了很多物種的滅絕。 由此下去,當人類自身的存亡終於受到威脅時,許多物種早就消失了,只會剩下那些能夠提供維持人類生存必要元素的物種。
  • 全世界都在保護野生動物,美國為什麼要殘殺120萬隻動物?
    據美國農業部公布的信息,殺死野生動物主要是為當地農業讓路!在全世界都保護野生動物努力的時候,美國為什麼要如此粗暴對待野生動物?人與自然真的不能和諧相處嗎?
  • 保護極度瀕危動物
    但是如今它們在人類的保護下數量正呈現上升趨勢。9、西洛蘭大猩猩現存數量:具體不詳,較之前減少60%它們主要生活在非洲地區,在非洲中部、剛果民主共和國等地有所分布,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同樣也是因為棲息地的破壞和人類的捕殺。
  • 我國重點「保護動物」,為什麼在湖南卻成下酒菜?當地人:合法
    我國重點「保護動物」,為什麼在湖南卻成下酒菜?當地人:合法。但國家出於保護野生動物的考慮,制定有相關規定, 所以如今很少有人會鋌而走險的去抓捕野生動物。而在湖南的張家界,有些餐飲場所的桌子上會端上一種瀕危動物,許多外地遊客不願千山萬水,就是過來品嘗這道美味佳餚。
  • 「萬人請辭杭州打狗」:為什麼動物保護永遠充滿爭議
    大家對於「吃」這件事向來神經敏感,第一反應就是你憑什麼幹涉我吃什麼,吃其他肉不殘忍嗎?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問題迴圈。坦白說,以道德譴責推進動物保護,是無效的行動策略,要將糾結在一起的事件拆開來看。動物保護者們在攔狗車。
  • 在南非看野生動物保護
    保護區嚴格限制人類活動  南非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嚴格限制人類活動,遊人只能在專業人員陪同下進入保護區,而且必須遵守規則,要按照規定線路參觀,禁止下車、喧譁、挑逗、餵食。在進入保護區前,遊客被告知注意事項並籤署同意書,一旦因違反規則而造成自身傷害,後果完全自行承擔。如果因人為過失而造成野生動物和環境的損害,還要受到嚴厲追責。
  • 珠頸斑鳩是保護動物嗎?
    內容提要: 珠頸斑鳩是分布在南亞、東南亞地區以及中國南方廣大地區的一種常見的斑鳩,為鳩鴿科斑鳩屬小型鳥類,別稱鴣雕、鴣鳥、中斑、花斑鳩、花脖斑鳩、珍珠鳩、斑頸鳩、珠頸鴿、斑甲等,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珠頸斑鳩是不是保護動物吧
  • 古人能隨意吃野生動物?錯了!周朝就為保護野生動物立法
    2020年是鼠年,開年便遇到了新型冠狀病毒傳染,究其源頭,據說是人類食用了野生動物所致。由於人類食用野生動物,致使這些野生動物身上的病毒傳染到了人的身上,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傳染。那麼,古人究竟食用野生動物嗎?古人保護野生動物嗎?古人是如何對待野生動物的?古人食用野生動物是自古就有的事按照進化論的學說,人類在早期和其他動物一樣,也是食物鏈上的一種。
  • 人類為什麼會哭泣? 是唯一因動情而落淚動物
    新華網北京2月11日電(記者 張敏彥)美國《科學美國人》近日刊發題為「人類為什麼會哭泣?」文章,探討了人類哭泣的原因,文章主要內容編譯如下:   邁克 特林布爾,英國倫敦神經學研究所教授。他的新書《人類為什麼會哭泣?》由一隻名叫加納的大猩猩開始講起。
  • 「萬人請辭杭州打狗」背後:為什麼動物保護永遠充滿爭議?
    大家對於「吃」這件事向來神經敏感,第一反應就是你憑什麼幹涉我吃什麼,吃其他肉不殘忍嗎?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問題迴圈。坦白說,以道德譴責推進動物保護,是無效的行動策略,要將糾結在一起的事件拆開來看。國外的動保團體分得很專精,比如專門保護獵豹、狼的群體,沒有人去譴責他們為什麼不理會獅子的命運。反而是關注的人越少,好像就有了一種資源瓜分的焦慮。
  • 為何動物世界很少看到衰老的動物?動物會贍養年邁的父母嗎?
    動物一生都在為生存與繁衍奔波,「弱肉強食」是大自然的正常戲碼,衰老意味著「弱」,則為「魚肉」,在動物世界中衰老是罕見的,也是不受待見的,人類是個例外。動物會不會贍養父母,分為兩種情況:1.子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誰。
  • 保護動物,他們在行動
    文/本刊記者 梁 偉  2011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敬一丹提出制定《反虐待動物法》議案,「目前,中國沒有一部完整的旨在『尊重動物生命、保護動物不受虐待』的法律,動物保護立法存在大量空白
  • 肯亞親子 | 動物大遷徙,落日餐會,公益探訪,動物保護 ... 遇見一年中最好的非洲時節!
    我們會遇見很多獨特的非洲動物,並在與動物的近距離接觸中,理解人與動物的關係。我們還會與當地的孩子們一起聯誼玩耍,參與他們的課堂,一起了解動物保護和社區援助的關係...在奈洛比,我們會先去長頸鹿保育園,這裡是保育珍惜物種「羅氏長頸鹿」的機構。
  • 雜食者可以討論動物保護嗎?
    事實上當今集約養殖下動物的生存環境相當惡劣!可供動物活動的空間非常狹小,甚至有些動物連身都轉不過來,再加上業者為了提高動物的成活率、生長速度或某個部位產量而使用各種激素、抗生素,使得動物承受著非自然生長的身體負擔,長期如此,動物在精神和肉體上都備受折磨,因此所造成動物的死亡率非常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