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數九寒天,陽臺春意盎然。陽臺上擺放著一盆盆的植物,這些植物不是花卉,而是蔬菜,這些蔬菜不僅能夠觀賞,還能摘下來吃。陽臺菜園最近幾年在北京等許多城市悄然興起,一些農業種植戶或是企業都在進行相關業務的開發。上周,北京商報記者來到位於豐臺區長辛店的正生長生態農場,這裡的盆栽蔬菜銷售喜人、供不應求,但經理王玉良卻還是愁眉不展……
銷售供不應求
臨近春節,北京正生長生態農場經理王玉良比平時明顯忙了一些。在北京商報記者前去採訪時,王玉良正在和工人一起將蔬菜裝車,準備送到訂貨的家庭中。
他們正在裝車的蔬菜並不是打好捆的,而是一盆一盆的。裝菜的盆是磚紅色,長方形。長約50公分,寬約30公分,很像是栽種盆景使用的盆。根據種類不同,每個盆中裝有6-8棵蔬菜,每棵蔬菜又都種在一個黑色的「小碗」裡。
「我們這種蔬菜叫盆栽蔬菜,採用先進的無土栽培技術,提供不使用農藥、化肥、保鮮劑、激素的健康蔬菜。」王玉良介紹說,每棵蔬菜的「小碗」裡面裝的並不是土,而是有機肥,這樣就不會因為使用土壤產生植物自毒藥、微生物病害、根結線蟲等土傳病害,也就杜絕了使用農藥的現象。
這一盆盆蔬菜的銷售價格20-30元不等,生長周期越長售價也就越貴。每盆的重量大約是1斤。種類則包括了娃娃菜、小香芹、空心菜、小白菜、葉甜菜、生菜等15個品種。
這些蔬菜送到客戶家裡後,每兩天澆一點兒水,還可以繼續生長10天左右,從而實現每天都能吃到新鮮蔬菜。不僅如此,正生長生態農場還可以根據客戶對品種的要求進行蔬菜個性化種植與銷售。
同時,為了實現循環利用,客戶家裡吃完菜後的有機肥農場還進行回收,經過消毒、補肥、發酵後繼續使用。
「這種盆栽蔬菜放在陽臺,既可以觀賞也可以吃。一個陽臺就成為了一個菜園,對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來說,還是挺有吸引力的。客戶的菜吃完了,給我們打電話,我們就會把新的菜送上門。」王玉良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陽臺菜園的趣味性、蔬菜的安全性和蔬菜速遞的銷售方式,令他們的銷售情況一直不錯,甚至可以用供不應求來形容。他也對客群進行了統計,客戶中離退休的老年人佔了絕大多數,還有少部分的客戶是餐廳。
其實,最開始王玉良也不是幹這個的。他是山東菏澤人,隨著近幾年盆栽蔬菜、陽臺菜園的興起,他看到了商機,向山東農科院專家取經,學習無土載培技術。「滿徒」後,在山東老家開始搞盆栽蔬菜。「北京的市場更大」,於是2012年初,他來到了北京,在豐臺長辛店租了5個溫室大棚,踏上了陽臺經濟的創業路。
經過三年耕耘,王玉良的正生長生態農場已經有模有樣了。為了更好地發展,他不僅製作了網站,還正在註冊「正生長」品牌。「我們每天都能為消費者提供正在生長的新鮮蔬菜,也希望這個品牌能夠做起來。」
喜中存憂
看著三年的心血沒有白費,王玉良自然很是歡喜;但在歡喜的背後,他也有絲絲的煩惱。「盆栽蔬菜的前景非常好,但我覺得正生長生態農場已經步入了發展的瓶頸期。」王玉良坦言,「種植量太小,規模難以擴大」是他的心結。
王玉良租種的這5個溫室大棚,每個棚的建築面積大約是1畝地,每年的租金是2萬元。每個棚一年能種5茬蔬菜,每茬大約能收穫約9000餘「碗」菜,按每盆裝6「碗」菜來算,大約是1500盆,5茬就是7500盆,5個大棚總計3.75萬盆。每盆菜按照中間價25元的銷售價格來算,年銷售額約是93.75萬元。因為供不應求,每年的這個銷售數字還是能夠保證的。
按說收入還算不錯,但王玉良算帳後發現,收入基本與成本抵消了:5個大棚每年的租金是10萬元;因為與陸地菜種植相比技術含量高一些,每個棚需要3名工人打理,每名工人月工資在3000多元,3名工人月工資總支出約萬元,每年每個棚人工費用就是12萬元,5個棚就是60萬元。僅大棚租金和人工費用每年就要支出約70萬元。除此之外,還有種子、運輸配送、設備維護等多項費用。這樣一算,利潤空間確實不大。
「盆栽蔬菜的種植成本比陸地種植高5倍以上。」王玉良介紹說,正因為種植規模小,每棚利潤不高;如果能達到一定規模,總體的利潤自然也就上去了。「但是,擴大規模的投入對於我來說太大了。」去年,他曾有過擴大規模的衝動,但最後還是放棄了。
當然,前期資金投入太大僅是困難之一,選址也是令他計劃止步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起初王玉良沒有選擇郊區,而是選擇在豐臺的城鄉接合部其實也是有充分考慮的。「和郊區一個棚每年幾千元的租金比較起來,這裡雖然貴一些,但離城裡近。這種盆栽蔬菜運輸比傳統蔬菜難度大,盆與盆不能相互擠壓,一個車裝不了多少。從運輸費用和時間成本綜合起來看,其實差不多。」但是,城鄉接合部的發展空間非常有限,目前如果擴展到郊區,王玉良的精力顧及不暇,「肯定忙不過來。」
看著銷售飄「紅」而產量跟不上來,每畝的利潤就是「死」數,他心裡非常著急。王玉良也曾經想過通過把產品包裝檔次提上去,並增加一些服務來提高銷售價,但仔細權衡後,他還是放棄了:「盆栽蔬菜已經比市場上銷售的菜貴出8倍了。」以油菜為例,2月8日北京新發地市場給出的批發成交均價為1.6元每斤,市場上的零售價在2.5元左右;王玉良的油菜則折合為20元1斤。「如果再提高,就會失去消費市場了。」王玉良的話透出了很多無奈。
如果提高每畝產量呢?面對北京商報記者的提問,王玉良解釋說,他也嘗試過每畝採用架子多層種植,但是光照不足,從技術上目前還行不通,「所以我現在不敢宣傳,怕滿足不了客戶訂單」。
產業集聚是出路
最近幾年,陽臺菜園正在許多大城市興起,像王玉良這樣的種植合作戶和企業都在嘗試。新華社在本月初刊發的一篇報導中說,近一段時間,山東即墨市七級中心社區大豐收種植合作社農民採用基質無土栽培技術種植的盆栽生菜、芹菜、韭菜等蔬菜產品熱銷北京、河北及山東各地。大豐收種植合作社負責人金欣善介紹說,節日期間訂單量達10萬餘盆,每盆市場價格在30元左右。
鏡頭轉到河北石家莊市高邑縣河北村蔬菜種植基地,種植戶也在準備節日期間上市的盆栽蔬菜,該基地培育的20多個品種的盆栽蔬菜受到了客戶的喜愛,產品銷往北京、天津、太原等地。
「隨著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陽臺菜園正被很多家庭認可。一個家庭有一個陽臺,很多家庭組合起來就變成一個產業,這將是北京都市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式之一。」關注陽臺經濟研究的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分析認為,陽臺菜園不僅符合北京市場的消費需求,陽臺經濟也將成為北京都市農業鏈條中的下一個增長點。
目前,北京正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無疑陽臺菜園將是未來的趨勢。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北京很多企業都在進行陽臺經濟業務的開發。在昌平每年都舉辦的北京農業嘉年華上,盆栽蔬菜、家庭農場、陽臺菜園總是最能吸引觀眾駐足,參加展覽展示的企業也數不勝數。依託北京的農業科技優勢,林林總總的無土栽培技術很多,其門檻也已經降低不少。無論是無土栽培還是盆栽蔬菜,在各種農業博覽會,以及郊區的溫室大棚、生態園、餐廳都能見到。
但陽臺經濟產業還沒有形成集聚發展,目前還是自發性的分散發展。事實上,王玉良遭遇的困境在行業內具有較強的典型性。用洪濤的話說就是「企業很多,但做得不錯的很少」。而這也正是王玉良遭遇發展瓶頸的重要原因。
「集聚發展不僅可以形成規模,利於拓展種植面積,還可以形成統一品牌,組建統一的、完善的銷售渠道,同時也增加了種植戶的抗風險能力。」洪濤說,集聚發展還能推動一批企業做強做大。
北京擁有陽臺菜園巨大的消費市場,但北京商報記者在走訪中注意到,陽臺菜園在北京城裡的市民家中並不多見。這究竟為什麼呢?
「各個生產環節都有了,但從產業化到居民的末端消費還沒有連接起來。對於陽臺經濟的產業發展,除了產業集聚,還要打通消費市場。一般一個產業、行業典型的發展模式是先有消費後有供給,陽臺經濟則應通過產業化促進消費空間的發展。」洪濤建議。
我們期望,隨著北京都市農業的進一步推進,王玉良的煩惱能儘快地一消而散。(北京商報記者 方彬楠/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