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都記者接到一個涉及侵害商標權的報料。報料人稱,自家經營的五金店因銷售一款涉嫌侵犯他人商標專用權的商品——「啄木鳥」牌美工刀片,被寧波一家刀片製造公司告上法庭。「在我們市場,就有五六家五金店也被起訴了,大家銷售的這款美工刀進貨額僅在一百元左右,卻遭索賠兩萬元。」
針對此事件,南粵專利商標事務所所長餘飛峰表示,涉及商標侵權的同類案件並不少見,如果五金店能提供進貨渠道,並證明自己不知進貨來源是侵權的,那就可以免責。反之,可能被視為包庇或為自身侵權行為找藉口。
報料人提供的公證書截圖。
售假被索賠2萬元,小商家稱企業惡意打假
2018年1月中旬,江蘇省江陰市的呂先生收到來自江陰市人民法院的傳票,他成了一起侵害商標權糾紛的被告,被索賠2萬元。
呂先生告訴南都記者,原告是來自寧波的一家刀片製造公司,對方起訴的原因是他家經營的五金店裡,銷售了一款「啄木鳥」牌美工刀片,而該商品涉嫌侵犯了原告註冊商標專用權。「我們家的店是2008年開的,主要和工地合作,外加些上門的零散客戶,經營狀況還算可以。」
呂先生回憶,店裡於2016年9月購入涉嫌侵權的「啄木鳥」牌美工刀片,因時間太久,他記不清楚具體的進貨渠道,也無法找到當時的進貨單。
「小五金店的管理都不太正規,其他商家在收到法院傳票的時候,也都回想不起來這件事。據我了解,有的商家為了息事寧人都願意接受庭下調解,賠償原告5000到8000元不等。但我對打假企業有所質疑,企業到底是為了抵制假貨,還是為了通過打假來獲利?」呂先生告訴南都記者。
南都記者在原告公司的官網上看到,刀片系其主營產品之一,美工刀片的產品種類有30多種,一百片裝的美工刀片套裝售價在30至50元不等。隨後,南都記者致電該刀片製造公司,其工作人員表示,美工刀片是他們最常被侵權的一款產品,「品牌做大之後就容易被侵權」。該工作人員這樣解釋公司的動機,「我們是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的權益。」
報料人被指侵犯商標權的美工刀片產品。網絡圖片
專家:小商家利益受損,但對公眾有利
餘飛峰告訴南都記者,涉及商標侵權的同類案件並不少,大量小案值的「打假」案由都是商標侵權。餘飛峰介紹說,「根據《專利法》第七十條,如果小五金店是正規進貨,能夠提供進貨的渠道,並證明自己不知道進貨來源是侵權的,那就可以免責。當然,如果找不到進貨單等證據,那可能被視為包庇或為自己的侵權行為找藉口,那就不能免責。」
餘飛峰表示,侵權賠償可以通過四種方式計算。以美工刀片為例,因其售價較低,所以帶來的損害相對較小。「賠償是沒有固定標準的,這種情況一般靠法官酌定。如果雙方和解的話,也就賠償幾千元吧。」
在餘飛峰看來,企業的打假維權不完全是源於智慧財產權意識的提升,有時也是一種獲利手段。從表面上看對企業不利,但客觀來說,這對於維護智慧財產權環境也是有利的,對於公眾同樣有利。
「即便小商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進了假貨,還是從實質上損害了權利人以及公眾的利益,客觀來說有過失。因此,指證造假渠道就是小商家的義務,它們不應當被免除這個義務。這種打假確實造成了部分不重視智慧財產權的小商家的損失,但也使得打假一方獲利,公眾免遭侵權商品的損害,大企業品牌得到維護。我們評判的關鍵在於,這樣的行為是否會利大於弊?」餘飛峰說。
採寫:南都記者 秦楚喬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