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不絕 清朝普寧再添三都書院 百年變遷 書院變身中學重獲新生(1)

2020-12-25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書香不絕 清朝普寧再添三都書院 百年變遷 書院變身中學重獲新生(1)

日期:[2016-06-17] 版次:[A10] 版名:[書院廣東] 字體:【大中小】

■三都書院位於三都中學中部。

■專題策劃:林波 陳琦鈿

■專題設計:李濤

■專題執行:新快報記者 黎秋玲

■專題攝影:新快報記者 祝 賀

普寧三都書院

普寧鐵山南麓,練水之濱,有一座書院與洪陽崑岡書院、裡湖上社書院,在普寧東部平原上形成了三足鼎立局勢,撐起了普寧近兩百年的一片教育藍天。它就是普寧三都書院,距今已有186年的歷史。

如今在粵東甚至全國都赫赫有名的普寧二中,其前身就是三都書院的分部。一向被叫做草縣的普寧,除了縣城洪陽的教育文化底蘊積澱豐厚之外,普寧佔隴那片地方,因了三都書院的建設,書香氤氳,綿延不絕,歷來人文鼎盛,文化昌明,並且成就其「教育重鎮」稱號。

三都書院如一顆種子,撒落在練江之濱鐵峰山下,開花結果歷經186年而成為一種教育的「家風」,使得佔隴這塊土地,蘭蕙齊芳,化育早成。

背山銜水讀書好地方

春日的一個下午,細雨揮揮灑灑,在揭陽市宣傳部陳煒、普寧宣傳部吳忠文、《普寧教育》吳美端等人的引路下,記者驅車穿過普寧繁華的鬧市,探訪三都書院。學校地址在玉溪村和龍秋村交界處,離玉溪小學很近,屬於佔隴鎮下村。

車行駛過236省道,我們經由北山村,一直往東走,過了定厝寮和玉溪,再穿過一段鄉間水泥道,眼前突然豁然開朗:一片開闊的水泥地門坪邊,一幢別致的白牆青瓦古建築被一面低矮的院牆圍住,這便是三都書院。遠遠望去,紅色外門框上方,黑底匾額上用黃色書寫著「三都書院」四個大字。書院雖有些古舊,但滿目青綠,遠離塵擾,環境清幽,真是一處讀書的好地方。

三都書院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建築,書院背後那座山,是鐵山山系向南延伸的一脈,兩個山峰稍微高出一點,中間剛好有一些凹下去,看上去像極了一座筆架,當地人認為此山象徵文運昌盛。因為山體稍微向後凹進去的地形,感覺好像這山是專為書院騰出一個懷抱,並對著書院作一種環抱呵護的姿態。雖然山峰算不上高聳挺拔,但就是四平八穩,作為這座書院有力的靠山,含蓄內斂,秀氣而又低調。書院前方是普寧的母親河——練江。

正如三都書院首任山長蘇才在《三都書院序》中介紹的那樣:「院建於戎桂接壤山麓,地在馨香寺之左,層巒聳秀,曲水洄環」……而三都書院正是在此靈山秀水間,默默靜守了近兩百年,滋養了普寧的人文昌明,教化興盛植被。

書院隱藏於新校舍之間

三都書院始建於清道光十年(1830年),距今已有186年歷史。舊址因為幾年前曾修葺過,並不顯殘破,只是書院的外大門和門框稍顯陳舊。

站在門坪處向書院張望,大門左右兩邊牆邊繪有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地圖上方分別寫有「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等字樣。寬闊的門坪前,建有塑膠球場。三都書院的舊址現為普寧市佔隴鎮三都中學校舍,背後是三都中學的三層教學樓。由於新教學樓不夠用,東面又建起新教學大樓。三都書院就隱於新校舍之間,好像在告訴人們:三都書院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而三都中學已接過上下同心、重教興學的接力棒正繼續走向未來。

書院建築面積2100平方米,建築給人的印象是浸透著儒家樸素、中庸、平和的思想理念。圍牆繞周,前立照壁,是書院一大特色,人們站在大門前感覺到寬闊、整潔,同時也表明了書院的內外有別。三都書院正座有石門,門額上方的「三都書院」四個大字寫在石匾中,簡潔古樸。

四合院格局中軸對稱

書院的格局類似四合院,俗稱四馬拖車的中式建築,具有典型的中軸式結構。院舍三座一連,即主座和左右兩排廂房,及後邊一排廂房組成。後築高樓崇祀文昌帝及昌黎伯韓夫子,外有魁閣,中有檀堂,內有燕息廳房,旁有生童精舍。書院中廳曾供文昌帝君像,後樓供韓文公像,用於祭拜前賢,不過,如今這些陳設已經沒有了。

走入書院,最引人注目當數與書院差不多同齡的鐵樹,這株鐵樹由於樹齡高枝葉多,樹冠過重,往一邊傾斜,需用兩根木棍支撐以免倒下。講堂現在已改為三都中學的圖書館,六排書架,擺滿了書籍,散發著濃濃書香,白牆灰瓦簡樸寧靜,鐵樹綠葉挺拔蒼勁,藍天澄澈白雲悠悠,在這裡,或讀或思,都是十分愜意的事情。

兩邊廂房的門頗有特色,是八邊形的門洞,八邊用紅色油漆上色,門檻是八邊形的一個邊,跨過去,可見一排廂房的學舍,書院設講堂及山長臥室、諸生學舍共28間。現在,這些學舍大部分改為三都中學老師的辦公場所,記者見到,有的房間裡桌子上,堆滿了書籍與待批改的作業。

夕陽西下,值日的同學笑鬧著過來灑掃廳堂,使古舊書院煥發勃勃生機,以清爽乾淨之姿迎接慕名而來的八方賓客。穿梭於新舊校舍之間,追古撫今,不禁令人浮想聯翩。

鐵樹伴書院百餘年

枝幹似龍鍾能開花

俗語有云:「千年鐵樹開了花」,可見鐵樹開花不常見。在三都書院中廳前的花壇中,有一棵一百多年的鐵樹。這鐵樹年年開花,一開就是七八朵花,甚至更多,實屬罕見。據說這棵鐵樹是當時的潮州鎮總兵方耀在重修書院時,從家鄉洪陽移植過來的樹苗。有了這棵鐵樹,更彰顯出這座書院的深厚人文底蘊與歷史風採。

記者見到,這棵鐵樹雖逾百歲,但仍蒼勁堅挺,生機勃勃。書院工作人員告訴新快報記者說,今年這棵鐵樹又開出了二十多朵花。雖然新快報記者見到時,鐵樹花已經掉落,但在樹頂開花處,仍能看到淡黃色的大花冠。這株奇特的鐵樹,也是吸引不少人來三都書院一探究竟的緣由。

鐵樹雖經風摧雨打,仍老乾挺拔,態似龍鍾心不老,玉葉當空舞鳳毛,蔚為奇觀,遠近聞名,成為三都書院一寶。

相關焦點

  • 百年書院的前世今生
    清朝道光年間,時任萊蕪知縣的紀淦體察萊蕪近七十年科甲不興,無一考中進士的現狀,攜當地士紳創建了萊蕪歷史上第一個具備完全教育功能的地方書院——汶源書院。 後來,清朝廷下令廢止全國書院,汶源書院於1903年改為高等小學堂,至此,書院歷經了81個春秋,也成為了萊蕪歷史上存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廣且真正具有文化教育功能的地方書院。 此後,書院以學堂的形式延續了一段時間,而書院的藏書、講學、道德教化的功能沉寂了下來,直到2014年重建。
  • 仁愛啟迪智慧 十所仁愛啟明書院落戶貴州三都
    仁愛啟明書院、仁愛小屋揭牌儀式於三都水族自治縣第三中學舉行(攝影:劉卓奇)  三都水族自治縣第三中學校長蒙建平講話(攝影:王田田)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將國家宗教局列為定點幫扶三都縣的中央國家機關,今年6月國家宗教局和五大宗教團體領袖共同揭牌,命名三都為"全國宗教界公益慈善實踐基地",這使三都的脫貧攻堅與國家宗教局、及全國的宗教界緊密聯繫起來。  19日上午,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倡導的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在三都縣設立了十所啟明書院和十所仁愛小屋,並於三都水族自治縣第三中學舉辦揭牌儀式。
  • 西安記憶:風雨百年書院門,記錄明、清朝西北第一學府關中書院的...
    穿過永寧門,步行一百餘米,便可見一紅色牌樓寫著「書院門」三個大字。左有一個古塔,名為寶慶寺塔,踏上古樸的青石板路,兩邊有賣湖筆端硯、名人字畫、剪紙皮影的小店,一路上墨香瀰漫。今天就說一說西安百年歷史的書院門和明清全國四大書院之一、西北地區第一學府關中書院。
  • 揭陽多士天下都 興道書院聚英才
    興道書院系清朝提督方耀於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所建,坐落在棉湖鎮東南隅,遠對普寧鐵山筆架峰,近臨勝景雲湖,環湖一帶林木蒼鬱,四面樓宇環繞。書院在雲湖之濱,原有一道圍牆,解放後拆除,並填平部分湖床作為群眾活動場所,湖邊種植楊柳。站在書院樓房上,只見三山疊翠,一水澄碧,美不勝收。
  • 走進白鷺洲書院(多圖)
    現白鷺洲中學一角  廬陵城內,贛水之間,有一書院立於洲上,名曰白鷺洲。八百餘年,洲上弦誦不絕。歷數次修繕,仍享譽內外,並一直引領著吉安書院教育的發展。吉安書院因此遍及城鄉,崇文重教蔚然成風,成就三千進士冠華夏的科舉輝煌。  白鷺洲書院創建於南宋淳祐元年(1241),因其座落於白鷺洲上而得名,白鷺洲位於贛江之中,南北長約2公裡,東西寬約300米,面積約1.5平方公裡,像一艘巨輪航行江中,二水中分,草木蔥蘢。
  • 走進白鷺洲書院
    中山院□本報記者潘虹莉整理/圖廬陵城內,贛水之間,有一書院立於洲上,名曰白鷺洲。八百餘年,洲上弦誦不絕。歷數次修繕,仍享譽內外,並一直引領著吉安書院教育的發展。吉安書院因此遍及城鄉,崇文重教蔚然成風,成就三千進士冠華夏的科舉輝煌。白鷺洲書院創建於南宋淳祐元年(1241),因其座落於白鷺洲上而得名,白鷺洲位於贛江之中,南北長約2公裡,東西寬約300米,面積約1.5平方公裡,像一艘巨輪航行江中,二水中分,草木蔥蘢。
  • 百年書院的前世今生 - 山東各地 - 全景山東 - 魯網
    清朝道光年間,時任萊蕪知縣的紀淦體察萊蕪近七十年科甲不興,無一考中進士的現狀,攜當地士紳創建了萊蕪歷史上第一個具備完全教育功能的地方書院——汶源書院。  後來,清朝廷下令廢止全國書院,汶源書院於1903年改為高等小學堂,至此,書院歷經了81個春秋,也成為了萊蕪歷史上存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廣且真正具有文化教育功能的地方書院。  此後,書院以學堂的形式延續了一段時間,而書院的藏書、講學、道德教化的功能沉寂了下來,直到2014年重建。
  • 道東書院
    書院是清代臺灣民間教育的重鎮,肩負著傳承詩書義理的重責大任,道東書院正是昔日彰化和美地方的講學中心;「道東」意指將迎王道東來、宏揚朱熹之學,其內正殿奉祀朱熹,又稱為文廟,為臺灣唯一名列二級古蹟的書院。書院建於清鹹豐7年(1858年),院區佔地2500坪,為一座閩氏風格的四合院建築,龍脊鳳尾,殿宇宏偉;建築格局分前後兩進,外有圍牆、照壁、半月池,形制完備,第一進為門廳,第二進則作為講堂與祀堂的正殿,東西廂房為學生住讀之所,兩旁還有磚砌圓門可通往後堂耳房
  • 廣東肇慶中學的歷史如此悠久!「廣東四大書院」之一的端溪書院正是...
    5月12日,「明經行修 崇善尚美」兩廣端溪書院開山445周年紀念活動在肇慶中學舉行,端溪書院李材、全祖望、林召棠等山長的後人齊聚肇慶。記者在活動現場了解到,肇慶正全力推動重建兩廣端溪書院,肇慶中學去年已申請「端溪書院」商標註冊。  籌劃重建,端溪書院有望再現  端溪書院所在之地肇慶,在明清時期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是兩廣總督的駐節之地。
  • 龍巖適中崇文書院一期工程吉慶封頂
    2020年12月9日,農曆十月廿五,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適中鎮的民眾從各地趕到位於適中保豐村的崇文書院廣場,出席崇文書院重建項目一期工程封頂慶典大會。 據《龍巖州志》記載,崇文書院於嘉慶丙子(1816年)建造,距今己190多年。當時,正值清朝盛世,百業興旺,尊師重教。
  • 傍百年樹,讀萬卷書——湖上書院印象
    民國建築教學樓湖上書院,成立於2012年,位于格致中學院內,其前身為「中國桐油大王」沈瑞洲先生創辦的沈氏小學和錫南中學。其中沈氏小學建造於1935年,前後兩進院落,錫南中學建造於1936年,獨棟民國建築。「湖上」一詞來源於《湖上閒思錄》,其作者錢穆先生曾於1935年出任沈氏小學的校董。書院取名「湖上」,是對國學大師的紀念,也是對他嚴謹治學之宗師精神的傳承。
  • 成都記憶:成都六大書院之一—潛溪書院
    說到成都第三中學(成都市藝術中學),它只是一所普普通通的中學。而就是這所中學,卻有著不一般的歷史,它的前身是清朝乾隆年間興建的成都潛溪書院。曾經成都有6家著名的書院,其中潛溪書院就是其中之一。潛溪書院,位於華陽縣城東五養鄉靜居寺。
  • 臺灣修復最大古蹟書院鳳儀書院 重現200年前儒風
    中新網11月1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清朝嘉慶年間興建的三級古蹟高雄「鳳儀書院」,是臺灣現存規模最大的書院,經五年規劃修復,於10月31日重啟門扉。高雄市長陳菊早上先赴臺南孔廟分香,引入書院文昌祠,民眾擠滿廣場,要來搶先感受兩百年前的儒學文風。
  • 聚奎書院誕生於江津,並非偶然……
    從清朝同治九年的聚奎義塾到聚奎書院,再演變為聚奎學堂、聚奎小學、聚奎中學,這所有著140餘年歷史的學府,腳下是曲徑通幽的青石板路,耳畔是朗朗書聲。書院保存得十分完好,為復四合院布局。書院的大門兩旁有對聯,上聯:德星長聚五百裡,下聯:廣廈顏開千萬間,橫批:聚奎書院。
  • 廣西玉林有座書院,是旅遊名景,卻很少見到遊客
    書院是中國古代的教育機構,中國最早的書院出現在唐玄宗時代,由於社會變遷,能留存下來的書院不多。廣西玉林的書院更少,我知道的書院,廣西玉林市北流境內的有六裡書院、扶陽書院和潘氏書院。六合村自古以來書香氣息比較濃厚,人才輩出。潘氏書院在很久以前,很多潘氏子弟在書院裡研讀。至今,你到書院裡,都會看到書桌和讀書的凳子。
  • 仙遊:古代書院林立催生科舉盛況
    仙遊教育源遠流長,自唐後期到清末的1000多年間,書院授學綿延不絕,創造了輝煌的科舉文化,人才輩出,共孕育出5位狀元、8位宰相、11位尚書、28位侍郎、657位進士,誕生了蔡襄、鄭紀等一大批為民請命、廉潔奉公的官吏,是名符其實的「海濱鄒魯」、「文獻名邦」。自古以來,仙遊人崇尚興學重教,素有「家貧子讀書」的傳統。
  • 海珠龍潭村興仁書院改區圖書館分館 造福外來工子女
    小學生變身為清朝小學童在興仁書院誦讀《少年中國說》。 南方日報記者 符超軍 攝  百年書院變身外來工子女圖書館  4月20日下午,海珠區「4·23世界讀書日」系列活動在龍潭村興仁書院舉行。20名小學生變身為清朝私塾小學童誦讀《少年中國說》,在少兒朗朗的讀書聲中,百年書院的大門緩緩開啟,標誌著海珠區圖書館興仁分館正式啟用,服務當地居民尤其是外來工子弟。  興仁書院位於龍潭村東約大街1號,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原為本鄉白綸生等人捐資興辦教育之所。20世紀50年代初曾辦初小,後改為大隊部,之後一直空置。
  • 訪百年船山書院,憶先生風採
    本次修繕後的船山書院設有船山大講堂、船山陳列館、船山教室以及藏書閣,船山書院是傳播船山思想,弘揚湖湘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 院門前一棵八百多年的香樟樹 樹高擎天,書冠如蓋 經歷風雨成長至今 它繼續見證著衡州大地的變遷
  • 大嶝島希元書院:廈門第一家由個人出資創辦的書院
    原標題:大嶝島希元書院:廈門第一家由個人出資創辦的書院   創辦大嶝走出去的畫家,回鄉辦書院回報鄉親   希元書院的創辦者是出生在大嶝田墘的著名畫家鄭瑞勇。5年前,他將老家的四層高民宅拿出來,創辦書院。
  • @蘇州人,書院巷喊你吃早飯啦!
    蘇州以美食而聞名的街巷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