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人工增雨作業,能及時根據天氣變化跟著雲層跑。 本報記者 葉健生
隨著「轟隆」的一聲巨響,一枚火箭彈噴著烈焰從汽車發射架上迅速射出,直鑽雲端並隨即在雲團中爆炸開來,幾分鐘後,天空中便下起傾盆大雨。目睹此景,一直在遠處觀望早已飽受乾旱之害的周邊農民,情不自禁地齊聲歡呼起來:「下雨囉!……」。
這是3月5日下午出現在臨高縣調樓鎮和伴村我省今年首次人工增雨作業點的真實動人一幕。看得出,大伙兒的歡呼,不僅是因為降雨將緩解他們自家田地裡的旱情,同時也表達了他們對能巧取天上水的氣象人由衷的欽佩。
因降雨量偏少,氣溫偏高,我省旱情蔓延,對當前春耕生產和群眾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已經啟動的海南島全島性增雨作業由此備受關注。
就此,記者採訪了我省有關氣象專家並初步撩開了人工增雨的神秘面紗。
人工如何「喚雨」來在我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起源於1958年,去年中國氣象局又提出建立人工影響天氣軌道業務來造福於人民。
人工是如何影響天氣並「喚雨」來呢?專家告訴記者,一般自然降水的產生,除了需要一定的宏觀天氣條件外,還需要滿足雲中的微觀物理條件。比如說,0℃以上的暖雲中要有大的水滴,0℃以下的冷雲中則須有冰晶,不具備這些必要的條件,天氣形勢、雲層條件等再好也不會下雨。在自然條件下,有時雲中上述微觀物理條件就不具備或者有但不充分,於是就會出現有雲團但不降水或降水極少的現象。
這時,如果通過人工方式向雲團中播撒人工冰核進行催化,促使雲團產生凝結或凝華的冰水轉化過程,再藉助水滴的自然碰拼,就能達到人工催降雨水或使降雨量增大的目的。人工增雨作業就是利用這一原理進行的。
人工增雨技術不斷完善近些年來,隨著我國人工增雨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應用,人們對火箭人工增雨作業這一活動已不再陌生,目前我省採用的也正是這一方式,但火箭並非唯一的人工增雨作業工具。
專家介紹,隨著氣象科技的發展,目前不論是在地面還是從空中都可以進行人工增雨作業。地面作業主要有兩種方式:高炮人工增雨作業和火箭人工增雨作業,空中作業則需要飛機為工具。在我國,目前地面作業方式應用較為普遍。
我省是從2001年開始進行火箭人工增雨作業的,此前曾使用過高炮和飛機作業。火箭將安裝有碘化銀等催化劑的彈頭攜帶進入雲團,沿途播撒作業,而高炮則將裝有催化劑的炮彈打入雲中,爆炸撒播作業。飛機人工增雨是由飛機將催化劑帶入雲中進行播撒作業。
簡單比較而言,火箭增雨比高炮增雨更為靈活,機動性強,能及時根據天氣變化追著雲團跑。飛機增雨效果好但成本太高,受天氣條件影響大,難以普及。
一枚火箭能轟下幾十萬噸水記者在增雨作業現場看到,我省氣象部門用於人工增雨的火箭彈,只有正常人的胳膊般大小,不是很起眼,但其威力卻是不可小覷。
有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我省增雨作業使用的是「BL-1」型移動火箭作業系統,跟它配套的火箭彈長度為765毫米,內直徑只有56毫米,較小,跟不少人想像中的火箭彈大小相差甚遠。
據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有關專家介紹,我省火箭人工增雨作業的目標是冷雲團,雲底離地面有500至800米高,厚度有好幾公裡甚至十幾公裡。正常情況下,火箭彈有效射程為7公裡左右。它從地面發射鑽入冷雲團後,可以影響五六平方公裡範圍內的雲團,成功催降幾十萬噸的雨水。
投入與產出比為1:37專家介紹,我省進行增雨的火箭由於是在地面發射,操作比較簡單,使用也比較靈活,只要天氣條件許可,汽車開到一個地點調整好發射架起來就可以打。它使用的火箭彈,一次作業也就是兩三千元,跟飛機作業相比成本相對較低。
雖然海南島四面環海,氣象站點不足,可獲取的降水資料有限,檢驗增雨效果困難,但也並非無能為力。據省氣象專家黃彥彬、李天富等人對我省2004年春夏兩季火箭人工增雨效果進行的檢驗數據,其投入與產出比為1:37。
據了解,2004年4―8月,我省總共投入18輛作業車進行火箭人工增雨作業多達534次,是歷史上作業規模最大、作業時間最長的一年。
無證據表明人工增雨危害環境使用了催化劑、炮彈等的人工增雨作業是否會危害生態環境呢?這是不少關心環保的人士的疑慮。
據省氣象專家介紹,我省增雨作業使用的火箭彈,每枚含碘化銀10.5克,發射進入雲端播撒後,它可以在五六平方公裡範圍內,催降幾十萬噸的雨水。雖然最終這些作為催化劑的碘化銀會融入雨水,但本身毒性很低、用量極少的它跟巨量的雨水相比,只不過是滄海一粟,簡直是微乎其微。尤其重要的是,截至目前,在全國範圍內尚無證據表明人工增雨會對環境造成危害。
用於人工增雨作業的火箭彈的外殼並非金屬製作,而是類似塑料的輕質材料。火箭彈升空噴出催化劑後,火箭彈外殼隨後會支解成碎片,飄散落地。一般情況下不會對地面的人構成危險。
增雨作業仍受制於天這次全島性火箭人工增雨作業啟動後,一些農民朋友不解地問記者:政府為什麼不早些組織增雨作業呢?
據了解,在增雨技術出現前,遇上乾旱,人們只能祭天求雨。自從1946年美國科學家蘭茂爾租用飛機進行世界第一次人工增雨作業後,人工增雨作業就逐漸在多個國家開展了。但截至目前,人類還無法隨心所欲影響天氣使之增雨。
專家介紹,雲團的存在是作業的前提,但有雲不一定能成功作業,它還需要同時滿足更多具體的天氣條件。就我省來說,目前我省所採取的是針對冷雲進行作業的火箭人工增雨方式,要進行增雨作業,需要具備一定的天氣條件:豐富的水汽、強熱對流。只有在這一天氣條件下,當地實施人工增雨作業才可能有效果,否則即使作業也是白搭。
也就是說,選擇在何時何地進行人工增雨作業,仍然要視天氣條件進行,增雨作業在較大程度上仍受制於天。
(本報海口3月8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