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人工增雨———我們如何巧取天上水(圖)

2020-12-19 搜狐網

  火箭人工增雨作業,能及時根據天氣變化跟著雲層跑。 本報記者 葉健生

  隨著「轟隆」的一聲巨響,一枚火箭彈噴著烈焰從汽車發射架上迅速射出,直鑽雲端並隨即在雲團中爆炸開來,幾分鐘後,天空中便下起傾盆大雨。目睹此景,一直在遠處觀望早已飽受乾旱之害的周邊農民,情不自禁地齊聲歡呼起來:「下雨囉!……」。

  這是3月5日下午出現在臨高縣調樓鎮和伴村我省今年首次人工增雨作業點的真實動人一幕。看得出,大伙兒的歡呼,不僅是因為降雨將緩解他們自家田地裡的旱情,同時也表達了他們對能巧取天上水的氣象人由衷的欽佩。

  因降雨量偏少,氣溫偏高,我省旱情蔓延,對當前春耕生產和群眾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已經啟動的海南島全島性增雨作業由此備受關注。

  就此,記者採訪了我省有關氣象專家並初步撩開了人工增雨的神秘面紗。  

人工如何「喚雨」來

  在我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起源於1958年,去年中國氣象局又提出建立人工影響天氣軌道業務來造福於人民。

  人工是如何影響天氣並「喚雨」來呢?專家告訴記者,一般自然降水的產生,除了需要一定的宏觀天氣條件外,還需要滿足雲中的微觀物理條件。比如說,0℃以上的暖雲中要有大的水滴,0℃以下的冷雲中則須有冰晶,不具備這些必要的條件,天氣形勢、雲層條件等再好也不會下雨。在自然條件下,有時雲中上述微觀物理條件就不具備或者有但不充分,於是就會出現有雲團但不降水或降水極少的現象。

  這時,如果通過人工方式向雲團中播撒人工冰核進行催化,促使雲團產生凝結或凝華的冰水轉化過程,再藉助水滴的自然碰拼,就能達到人工催降雨水或使降雨量增大的目的。人工增雨作業就是利用這一原理進行的。  

人工增雨技術不斷完善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人工增雨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應用,人們對火箭人工增雨作業這一活動已不再陌生,目前我省採用的也正是這一方式,但火箭並非唯一的人工增雨作業工具。

  專家介紹,隨著氣象科技的發展,目前不論是在地面還是從空中都可以進行人工增雨作業。地面作業主要有兩種方式:高炮人工增雨作業和火箭人工增雨作業,空中作業則需要飛機為工具。在我國,目前地面作業方式應用較為普遍。

  我省是從2001年開始進行火箭人工增雨作業的,此前曾使用過高炮和飛機作業。火箭將安裝有碘化銀等催化劑的彈頭攜帶進入雲團,沿途播撒作業,而高炮則將裝有催化劑的炮彈打入雲中,爆炸撒播作業。飛機人工增雨是由飛機將催化劑帶入雲中進行播撒作業。

  簡單比較而言,火箭增雨比高炮增雨更為靈活,機動性強,能及時根據天氣變化追著雲團跑。飛機增雨效果好但成本太高,受天氣條件影響大,難以普及。  

一枚火箭能轟下幾十萬噸水

  記者在增雨作業現場看到,我省氣象部門用於人工增雨的火箭彈,只有正常人的胳膊般大小,不是很起眼,但其威力卻是不可小覷。

  有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我省增雨作業使用的是「BL-1」型移動火箭作業系統,跟它配套的火箭彈長度為765毫米,內直徑只有56毫米,較小,跟不少人想像中的火箭彈大小相差甚遠。

  據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有關專家介紹,我省火箭人工增雨作業的目標是冷雲團,雲底離地面有500至800米高,厚度有好幾公裡甚至十幾公裡。正常情況下,火箭彈有效射程為7公裡左右。它從地面發射鑽入冷雲團後,可以影響五六平方公裡範圍內的雲團,成功催降幾十萬噸的雨水。  

投入與產出比為1:37

  專家介紹,我省進行增雨的火箭由於是在地面發射,操作比較簡單,使用也比較靈活,只要天氣條件許可,汽車開到一個地點調整好發射架起來就可以打。它使用的火箭彈,一次作業也就是兩三千元,跟飛機作業相比成本相對較低。

  雖然海南島四面環海,氣象站點不足,可獲取的降水資料有限,檢驗增雨效果困難,但也並非無能為力。據省氣象專家黃彥彬、李天富等人對我省2004年春夏兩季火箭人工增雨效果進行的檢驗數據,其投入與產出比為1:37。

  據了解,2004年4―8月,我省總共投入18輛作業車進行火箭人工增雨作業多達534次,是歷史上作業規模最大、作業時間最長的一年。  

無證據表明人工增雨危害環境

  使用了催化劑、炮彈等的人工增雨作業是否會危害生態環境呢?這是不少關心環保的人士的疑慮。

  據省氣象專家介紹,我省增雨作業使用的火箭彈,每枚含碘化銀10.5克,發射進入雲端播撒後,它可以在五六平方公裡範圍內,催降幾十萬噸的雨水。雖然最終這些作為催化劑的碘化銀會融入雨水,但本身毒性很低、用量極少的它跟巨量的雨水相比,只不過是滄海一粟,簡直是微乎其微。尤其重要的是,截至目前,在全國範圍內尚無證據表明人工增雨會對環境造成危害。

  用於人工增雨作業的火箭彈的外殼並非金屬製作,而是類似塑料的輕質材料。火箭彈升空噴出催化劑後,火箭彈外殼隨後會支解成碎片,飄散落地。一般情況下不會對地面的人構成危險。  

增雨作業仍受制於天

  這次全島性火箭人工增雨作業啟動後,一些農民朋友不解地問記者:政府為什麼不早些組織增雨作業呢?

  據了解,在增雨技術出現前,遇上乾旱,人們只能祭天求雨。自從1946年美國科學家蘭茂爾租用飛機進行世界第一次人工增雨作業後,人工增雨作業就逐漸在多個國家開展了。但截至目前,人類還無法隨心所欲影響天氣使之增雨。

  專家介紹,雲團的存在是作業的前提,但有雲不一定能成功作業,它還需要同時滿足更多具體的天氣條件。就我省來說,目前我省所採取的是針對冷雲進行作業的火箭人工增雨方式,要進行增雨作業,需要具備一定的天氣條件:豐富的水汽、強熱對流。只有在這一天氣條件下,當地實施人工增雨作業才可能有效果,否則即使作業也是白搭。

  也就是說,選擇在何時何地進行人工增雨作業,仍然要視天氣條件進行,增雨作業在較大程度上仍受制於天。

  (本報海口3月8日訊)

相關焦點

  • 臺灣石門水庫實施人工增雨 水位回升(圖)
    原標題:臺灣石門水庫實施人工增雨 水位回升(圖) 石門水庫今天中午實施人工降雨,集水區果然下起大雨。圖自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3月23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桃園地區今天清晨開始下雨,石門水庫管理中心今天11時40分起實施人工增雨,至下午2時總共施放了5支焰劑,不到20分鐘集水區果然下起大雨,石門水庫管理中心主任王瑋表示,累積雨量稍後才能統計。   截至中午12時,石門水庫水位為217.17米,有效蓄水量為4025.63萬噸,蓄水率為20%。
  • 揭秘雲南飛機人工增雨:"煙條"播撒 雲層化雨(圖)
    對於許多昆明人來說,可能沒有哪一年像今年這樣如此迫切地需要人工增雨;更沒有哪年像今年一樣,需要請「外援」來實施飛機人工增雨。  去年9月份旱情開始以後,人工增雨成為我省在雨季來臨前緩解旱情的最有效手段。
  • 甘肅酒泉人工增雨助力降水 水庫水量大增
    圖為18日,金塔鴛鴦池水庫蓄水量增加。(圖/於海躍)圖為18日,金塔鴛鴦池水庫蓄水量增加。(圖/於海躍)圖為18日,受降雨影響,肅州區討賴河流量明顯增加。(圖/於海躍)圖為17日,酒泉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在祁連山一線進行人工增雨作業。(圖/於海躍)中國天氣網訊 今年上半年,甘肅酒泉肅州區和金塔縣出現了嚴重乾旱,大部分水庫乾涸。
  • 人工增雨靈魂三問!
    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人工增雨靈魂三問 近期為何要進行人工增雨作業? 人工增雨作業為何總選在早/晚高峰? 近期人工增雨作業的效果如何? Q1 近期為何要進行人工增雨作業?
  • 《為什麼要進行人工增雨》系列科普文章
    圖文類作品三等獎  作  者 達月珍 何建松 梅寒 責任編輯 黃中豔  在以雲南人工增雨為主要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的基礎上,圍繞人工增雨詳細介紹了為什麼要進行人工增雨、人工增雨的效益評估,以及人工影響天氣會不會影響降雨模式
  • 寧波除夕這場雨,人工增雨的?接下來的天氣,一言難盡…
    昨天是大年三十,雨淅淅瀝瀝下了一天。
  • 市委書記點讚蘭溪人工增雨工作
    市委書記點讚蘭溪人工增雨工作
  • 昨日傍晚首輪人工增雨 九處齊射火箭彈廈漳泉聯手催雨
    古宅水庫附近人工增雨火箭彈發射。在廈門,島外四區共有6處發射地點,加上漳州、泉州、長泰,共有9處發射了火箭彈――本次發射的目的是為了人工增雨。  昨日下午6點02分,第一輪人工增雨作業完成。隨著炮彈升空,很快同安、翔安部分區域就開始飄起小雨。翔安區氣象局工作人員表示,13日凌晨1點半左右還會進行一次人工增雨作業,夜間作業的效果會更為理想。  【解疑】  ●為何要人工增雨?
  • 合肥市區今年首次使用人工增雨 明起高溫捲土重來
    「7月31日晚,我們就開始著手準備,等待條件成熟。」合肥市氣象臺臺長翟振芳告訴記者,「原計劃是8月1日就進行,可是條件不成熟,我們的工作人員就一直在現場待命,直到2日上午,我們在三十崗發射了兩枚火箭增雨彈。」  至於為何選在三十崗發射,翟振芳告訴記者,人工增雨需要向空中發射炮彈,而城市上空航線密集,不能隨意「指哪打哪」。
  • 人工增雨火箭彈殘骸有關事項的官方說明來了!
    網友所稱的人工降雨,正確的應稱為人工增雨(一字之差,含義不同)。人工增雨需要在特定的氣象條件下(有符合條件的雲層、雲層含水量達到一定閾值並有水汽補充條件等)、運用作業工具將催化劑播撒到適當的雲層部位,不是任何條件都可以開展的。受作業裝備等條件的影響,我市目前僅開展了人工增雨(雪)作業。
  • 溫州今年人工增雨2873萬噸
    溫州今年人工增雨2873萬噸 2020/12/19 08:09 來源:溫州商報 編輯:遊歷 瀏覽:159
  • 浙江:多地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緩解旱情
    12月13日至14日,浙江省各級氣象部門搶抓有利天氣形勢,積極組織實施人工增雨作業,緩解當前旱情。  據悉,今年10月以來,浙江省出現少雨天氣,10月1日至12月9日全省月平均降雨量51.6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66.5%。
  • 人工增雨忙 黃山氣象部門:遇到「啞彈」不要碰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今年9月份以來,黃山市持續無雨,其中黃山區、徽州區、歙縣、休寧縣、黟縣、祁門縣陸續出現較嚴重旱情,多個鄉鎮出現大範圍飲水困難,水稻(再生稻)、茶葉、香榧、蔬菜、毛竹等農業作物受災較嚴重。
  • 這兩天,浙江21地進行了「人工增雨(雪)」
    浙江21地進行了「人工增雨(雪)」近兩個月(2020年10月15日~2020年12月13日),浙江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偏少了六成!這兩天,冷空氣南下,暖溼氣流相對活躍,終於有降水雲層靠近,浙江自然要加把勁,「人工增雨」加點兒雨(雪)量啦!據預報,本輪過程性降水中,恰好是旱情嚴重的浙中南和沿海地區增雨條件較好,適合開展作業!
  • 阿里地區氣象部門開展人工增雨緩解重度旱情
    今年7月以來,阿里地區總體降水較少,部分縣城持續出現中度以上氣象乾旱,其中獅泉河鎮、普蘭縣為重度乾旱,為有效緩解重度旱情的情況,近日,阿里地區氣象部門組織開展人工增雨作業來緩解旱情。    據了解,阿里地區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在接到地區氣象局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命令後,迅速組織3名作業人員,出動移動指揮炮車,調配增雨火箭彈40枚,與阿里地區氣象局汛期保障服務隊一同勘察地形地貌,選定最佳作業點,在噶爾縣境內共開展人工增雨作業3輪,發射增雨火箭彈30枚,形成了有效降水。
  • 巢湖本周出現降水天氣,現已啟動人工增雨
    而且巢湖市人民政府已發布人工增雨公告,巢湖市政府將抓住有利時機在烔煬鎮、壩鎮、欄杆集一線實施人工增雨作業。根據省市氣象局關於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部署,氣象部門要抓住一切時機,全力以赴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助力改善空氣品質。結合最新天氣分析預測,巢湖市政府決定自12月16日起至年底根據天氣形勢和需求情況擇機開展火箭人工增雨作業。
  • 人工增雨(雪)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嗎?剛剛,濟南市氣象局回應了!
    人工增雨(雪)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嗎?具體內容如下:前一段時間我們(濟南氣象局)做了大量人工增雨、增雪的工作,大家擔心是否會帶來一些負面的作用,比如說催雨(雪)劑中的碘化銀是否會造成對土壤、水源的汙染?這個問題是大家非常關心的,特別是在我國,對於抗旱、防災減災,人工增雨(雪)都做出了很重要的貢獻。
  • 江蘇淮北人工增雨初見成效 降雨量為7至11毫米
    新華網南京2月9日電 (記者凌軍輝、孫彬)記者9日從江蘇省氣象臺獲悉,針對淮北日趨嚴峻的旱情,江蘇2月8日對徐州、連雲港、宿遷和淮安4市進行大規模的火箭人工增雨作業。作業區增雨效果明顯,降雨量普遍在7-11毫米。
  • 昨日福州天空陰沉沉為何不人工增雨?專業人士詳解
    8日,氣象部門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全市普降喜雨。昨天福州天空陰沉沉的,氣象部門為何不乘勝追擊,加大人工增雨作業力度呢?對此,記者採訪了氣象部門,請專業人士進行詳細解釋。市氣象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降雨起碼需要三個條件:一是大氣中有豐富的水汽含量,這是降雨的基礎;二是雲中需要有凝結核(灰塵等),作為雨滴的基本附著物;三是溫度條件,需要有冷暖氣流交匯造成降溫冷凝。
  • 2014年海南大廣壩水庫人工增雨增蓄髮電效益顯著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黃彥彬報導 1月22日,國電海南大廣壩水電發電有限公司和海南省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在東方市聯合召開2014年大廣壩人工增雨增蓄髮電效果評估總結會。雙方技術人員各自介紹了應用氣象和水文兩種方法給出的2014年人工增雨作業效果評估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