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上半葉西方列強用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上海,南京,武漢,九江等長江沿線城市成為通商口岸,大量的外國人湧入了這些城市,在那裡生活和工作,當時最不能讓外國人忍受的是每到夏季這些城市有著火爐般的酷熱,尋找並開發一處涼爽的避暑聖地就成為那時外國人急需解決的問題,他們便把目光投向了廬山。
在廬山不老峰不遠處的錦繡谷有條山路,山路的終點就是朱元璋建的御碑亭,為了運送御碑上山人們開闢了這條山路,叫做九十九盤古道,1886年冬天,一個叫李德利的英國傳教士從漢口沿長江來到九江,上岸後並沿著這條路來到山頂,放眼望去廬山之顛的牯牛嶺竟是一片平坦的谷地,這裡海拔千餘米的高度使這裡擁有涼爽的溫度,加上更有便捷的長江水路,使這位傳教士意識到只要在這裡開發建房上廬山避暑必將成為外國人的時尚並得到青睞。
精明的傳教士李德立看到了商機,憑藉列強實力於1895年強租下牯牛嶺,租期竟長達不可思議的999年,他為這裡取名KULING為清涼之意,隨後他就開始開發這片租地,他將地皮劃分成片,面向世界各國出售,20多個國家30多個教會蜂擁上山購地建房,掀起了廬山建造別墅的高潮。二三十年後廬山上已經建成了560多座風格迥異的別墅,直到今日人們依然可以欣賞到各國建築的風貌!這些建築被人們稱為萬國建築博覽會。
中西文化的交融是互動的,這些充滿異國情調的西方建築處在廬山秀美的風光包圍之下也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包容之中,一百多年以來廬山雄奇險峻的風光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積澱也深為西方人所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