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紹興黴食中,名頭最響亮、食用量最大的當數黴豆腐和黴乾菜了,但若論味道之鮮美、回味之綿長,則非黴莧菜梗莫屬。
黴莧菜梗是蒸著吃的。蒸時放點麻油,熟時則黴香四溢,令人未嘗先饞。此時的黴莧菜梗已殼、肉分離,食用時只需用筷頭夾住一端,嘴在另一端輕輕一吸,裡面的肉、汁便會湧進嘴裡,軟糯香滑,讓人食慾大振。如你吃膩了魚肉,滿腹飽脹,不妨弄點黴莧菜梗送送飯,相信它一定不會使你失望。
黴莧菜梗是一道美味,能消食去膩,提振食慾。而其滷汁又是絕佳的食材佐料。用它漬南瓜,南瓜碧綠嫩黃,色味俱佳;用它漬芋艿,芋艿酥糯可口,齒頰留香……而由它浸漬過的,聞著臭,吃著香的油炸臭豆腐,則既是紹興的特色小菜,又是聲名遠播,為人們所喜愛的休閒食品。
臭豆腐是由一寸見方的壓板豆腐經翠綠的的黴莧菜梗的汁液醃漬而成的。作為休閒食品,油炸的臭豆腐,色黃,皮脆,肉嫩,聞起來有一股淡淡的臭味。金黃的表皮上有一層密密的細孔,似乎是裹了一層雞蛋黃才炸出來的,配上外面刷的一層鮮豔的辣沫、豆瓣醬,咬上一口外酥內嫩,微鹹帶鮮,不臭反香,回味無窮。
大街小巷或景區,常可以看到,一輛三輪車上放著一隻三芯煤爐。煤爐上架著六分滿的油鍋,旁邊的小几上擱著辣醬等調料,扁扁的塑料籃兜裡是一塊塊洗淨的臭豆腐,上面覆以潔白的紗布。繫著白圍裙,手持長竹筷的攤主不時地撿起一塊,緩緩放入鍋中,然後用竹筷撥動幾下。隨著「哧啦」「哧啦」的聲音,落下去的地方頓時綻開了一朵朵的油花,空氣中也因此而蕩漾著一縷縷帶著微臭的香氣。香氣引來了路人,有的駐足而視,有的則掏出幾枚硬幣。攤主一邊接過顧客的錢,一邊把用竹籤串好的油炸臭豆腐遞過去。有心急的顧客,接過來便一口一塊,但大多數的顧客並不急著吃,總是按著自己的口味配上調料:或塗上紅醬,或抹上辣沫,然後在一邊細嚼慢品。
而作為小菜的臭豆腐則是蒸著吃的。清水洗淨後,一塊塊地攤在盤子中,淋上麻油、放些醬油、味精等調味品隔水蒸。等「香氣」溢出後,揭開鍋蓋,此時一塊塊的臭豆腐已胖得融為一體,不像油炸的那樣稜角分明了。假如你用筷頭一戳,金黃色的油花便會「吱」地冒出來,讓你食慾大動。
臭豆腐的品質如何,取決於黴莧菜梗做得是否地道。莧菜一般在夏天成熟,收割後切成段,放到水中浸泡約一晝夜;待白沬出來後,洗淨、瀝乾(浸透、瀝乾很關鍵。不浸透,就會僵芯;不瀝乾,容易酸臭。);再放入乾淨的壇裡,撒上一層鹽並用報紙封緊壇口(也有不加鹽的,叫淡黴。淡黴的優點是黴得快,缺點是存放時間不長。有人不吃菜梗,只為取汁,常用淡黴,待菜梗黴空,撈出渣,汁就可醃漬各種食物了。)置於陰涼處。放置一段時間,等聞到莧菜梗發出陣陣黴香時,便可以食用了。
在紹興,尤其是農村,黴莧菜梗幾乎家家都會做,是很常見的食物。這種食物起源於何時,有一個傳說是這樣描述的:春秋時期,吳越爭雄,越國兵敗後國窮民貧,多數百姓只得採野菜度日。有一農人採得野莧菜一把,先食其葉,又將菜梗切段置於罈子裡,以備日後食用。豈料數日之後,壇內飄散出陣陣香氣,農人取出蒸食,味道鮮美無比。從此,這黴莧菜梗便成了當地的一道特色佳餚。
黴莧菜梗與臭豆腐本是出身低賤的小家碧玉,可而今已是高級酒店的座上貴賓,是人們吃膩了雞鴨魚肉後的時尚美味。它和黃酒一樣,成了紹興傳統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