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去武漢,已經驕陽似火,曬得流油,熱乾熱幹的,只想快點去陰涼地躲一躲……找餐館想炒個蔬菜,服務的小姑娘說我們這裡有空心菜、小白菜、漢菜……很奇怪——汗菜?旱菜?什麼菜?出汗的菜?旱地長的菜?
「汗(旱)菜就是漢菜……就是夏天常吃的那種菜……」她描述了半天,我還沒明白,決定點個嘗嘗。蛇湯都沒心思好好品,光想見識一下——「漢菜」!菜端上來,咳!什麼「漢菜」!就是「莧菜」嘛!
莧菜實在是南方人夏季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品種。生長於南方的誰誰誰回憶起夏季吃飯,十之八九都有莧菜的影子。就連張愛玲,也要描述一下炒莧菜裡染成淺紅的蒜瓣,捧著的炒莧菜也會想像成一盆「常見的不知名西洋盆栽」,「朱翠離披」。而且,如果「炒莧菜沒蒜,簡直不值一炒」!
這個不值一炒,想來多半指視覺效果——她向來愛色彩,喜歡蔥綠配桃紅的參差,「因為它是較近事實的」。那麼「烏油油紫紅夾墨綠絲」的莧菜、被浸染的粉紅肥白,顯然相當符合她的個人審美——亂世訴安穩,濃豔見華麗——炒莧菜儼然一幅生活「野獸派」。
於味道而言,不加蒜吃法也很多,也很美。清炒、涼拌、醋溜、上湯、調面、入餡、蒸食、醃漬……家常菜如果吃法單一,還談什麼地位?清炒涼拌各家異曲同工,殊途同歸,無需囉嗦。川地有醋溜吃法,湯汁拌飯濃紅油亮,利血補鈣,極討兒童歡心。上湯即高湯,粵菜常用,加了鹹蛋再加皮蛋,除了色味平衡,中和草酸恐怕也是考量之一?莧菜汁調面取其色,類同菠菜汁染翡翠面。一說無錫鄉間有夏至食莧菜餛飩舊俗,吃了不發痧、不疰夏,如今已少有人提。蒸菜多為北方吃法,中餐素有「無菜不蒸」,莧菜自然也能蒸,蒜泥均沾,別有一番風味。黴(醃)莧菜梗是紹興名「臭」,周作人有篇《莧菜梗》談此鄉味,莧菜梗切寸鹽醃發酵,「平民幾乎家家皆制,每食必備」,其滷浸豆腐,成就紹興另一名臭——「臭豆腐」。
莧菜是華夏古老品種,種植廣泛。大致分綠莧、彩莧、紅莧:綠莧最硬,彩莧次之,紅莧最糯,也最漂亮。上海白米莧、廣州柳葉莧、南京木耳莧為綠莧代表,難燒軟糯。彩莧菜市多見,炒出來馬馬虎虎。老品種紅莧據說西南較多,本地難得一見,走過路過可別錯過。
莧菜之紅屬天然花青素類,紅得發紫,人類以「莧菜紅」命名同色化學合成色素,不加人工二字,頗具迷惑性,過量不宜。莧菜與芹菜一樣,是感光蔬菜,食用不當易誘發植物日光性皮炎,愛美女士不妨晚上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