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長河落日 悠悠青瓷」秦偉藏原始青瓷精品展當天上午在宜興市博物館開幕。作為原始青瓷收藏家和《悠悠青瓷》、《長河落日-早期青瓷隨筆》的作者,秦偉對此次到陶都宜興辦展心存感動。在展覽開幕式上,秦偉表示,原始青瓷出現於約3000年前的商代,歷經西周、春秋、戰國、漢代,它是從陶向瓷過渡時期的產物,系從印紋硬陶發展而來。由於前期的工藝不成熟,燒制出來的顏色存在雜質或者不夠豔麗,因此才叫做原始青瓷。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宜興市博物館首次舉辦展覽活動。邱玉林、李守才、葛烜、談偉光、王瀟笠、談躍偉、葛韜等當地的陶瓷藝術生產者和收藏者應邀出席展覽開幕式。在林林總總的原始青瓷展品移步欣賞,歷史的縱深感撲面而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邱玉林在展覽現場向晚報記者介紹,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青色,這是由於釉中含有氧化鐵所致。原始青瓷器物上的精美紋飾,都是模型印,中國陶瓷自古以來就存在「模與範」的關係,紫砂壺成型過程中,也存在「模與範」的影子,只是有些人忌諱這個說法而已。
宜興是陶的故鄉,瓷的故裡,有著七多年的制陶歷史,素有「陶都」之美稱,但大多數人都只知道宜興的紫砂壺有名。而不知宜興青瓷曾經的榮耀。據《宜興青瓷》一書作者、宜興陶瓷博物館館長周小東在其書中披露,宜興的青瓷曾經創造了歷史的輝煌,在中國青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常之地。早在商周,宜興地區就開始生產原始青瓷,兩晉南北朝時期,青瓷燒制技術已經相當成熟,隋唐五代是宜興青瓷的鼎盛時期,品種景多、產量較大、工藝精湛。南宋以後,宜興青瓷因受到多個方面的原因逐漸式微。如今,宜興青瓷仍然呈現出奪目光彩,因為宜興是綜合性的陶瓷產區,各種姊妹陶藝可以借鑑,所以宜興青瓷也具備獨特的釉、裝飾手法豐富、成型工藝能工巧匠多等特點。
宜興市博物館位於宜興東氿大道文化中心,全館建築面積25000平方米。據宜興市博物館館長邢娟介紹,宜興市博物館包括通史館、現代名人館、風土館、尹瘦石收藏館、茗茶名壺館等七個獨立展廳及兩個臨展廳,藏品序列完整,器類豐富,尤其以陶瓷、銅鏡、法藏寺出土佛教窖藏文物為館藏精品,全面表現宜興歷史厚重、人傑地靈、崇文厚德的地方特色。(江南晚報記者 何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