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烏桕是常見的秋色葉樹種。陸遊有詩句:「烏桕赤于楓」,意思是說烏桕的秋葉比楓樹還紅。著名的塔川秋色,烏桕就是主角,每年深秋,這裡總是要吸引大批的人流,還有很多扛著長槍大炮的攝影師們。《長物志》說烏桕樹:「秋晚葉紅可愛,較楓樹耐久,茂林中有一株兩株,不減石徑寒山也」。
烏桕主要分布在東亞,特別是中國,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栽培歷史。在南方的一些景區,秋季層次豐富的紅褐色,烏桕樹葉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
烏桕樹除了作為觀賞樹種,更是傳統經濟樹種,價值主要在其種子。烏桕種子外被一種白色蠟質的假種皮,這蠟質稱為「桕蠟」,可提制「皮油」,供制高級香皂、蠟紙、蠟燭、膠片等。其種仁所榨取的油稱「桕油」或「青油」,供油漆、油墨等用,經濟價值極高。
早期油印,蠟紙、油墨都來自烏桕。洗手用的香皂,天黑了點的蠟燭,都離不開烏桕。記得上小學一二年級的用的還都是蠟紙印刷的試卷,油墨味道很濃很濃,做完一張試卷,手腕都是黑色的。
冬天,烏桕的葉子都落光了,光溜溜的樹枝上掛滿了白色質地的果子,頗有幾分野趣。剪來幾枝,找一個古樸一點的花瓶,隨便一插可能就是一件藝術品。
每個季節都有每個季節的美,冬天雖然孤寂,但自有一種遼闊疏朗的美,就像這烏桕樹,雖沒有了深紅淺綠的豔麗嬌美,但筋骨畢露的枝丫,蒼勁虯曲,更有一種古樸本真之美。你還會去聯想,它春天的嫩葉,秋天的紅豔,這種美大概只有冬天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