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鄒伯科 攝影/盧七星(特約)
不要吃啊,那個是苦的」,7月2日下午,飄著小雨的天氣,龍山縣洗洛鄉聯盟村2組的一片約200畝田地裡,13歲的向勝明穿著一件籃球運動衣,
揮著鋤頭挖出一株株百合,然後再剝後放入簍子。稍作休息,這個男孩抬手擦了下汗水,望著周邊的百合地微笑,暗黑的皮膚裡是正在發育的身體。向勝明家裡種了3畝5分地的百合。此外,他的父母在鄰近的湖北來鳳縣種了8畝地的百合。與向勝明同在田間忙活兒的73歲的張學珍則笑著說,「我們是靠苦過日子」。
儘管向勝明提醒不要吃,但還是吃了一片剛挖出的百合,他並不知道,眼前的這行人正是「自找苦吃」,尋苦而來。之後,我們折轉多地,聽聞、品嘗、體會到不一樣的苦。
苦味主要源自山林,「挖蕨、打葛,井頭一坐」
據龍山縣百合產業辦介紹,全縣以石牌鎮為中心的數個鄉鎮,共種植有8.5萬畝百合。其品種為卷丹百合。這種百合在全國的種植面積約為15萬畝。百合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通常食用其根部肉質鱗葉。卷丹百合的特點是必須一年內採挖,否則會腐爛。相比之下,流行於北方的品種蘭州百合,由於生長緩慢,須種植3年才能採挖。除卷丹、蘭州外,百合的家族裡還有另一大品種,即湖南隆回的龍牙百合。它們之間最大的區別是,卷丹百合為苦味,其他則為甜味。
實際上,龍山的卷丹百合源自江浙一帶,那裡才是卷丹百合的故鄉。與之相隔不遠的隆回同是龍牙百合的原產地。上世紀60年代中期,長期從事龍山百合產業的戴富仲稱,「當時的一個供銷社員工到江蘇宜興出差,看到那裡的百合種得很好,就帶回來了一些,結果發現龍山的一些地方特別適合種百合」。令很多人費解的是,龍山當年引進百合,為何要捨近求遠?除那位供銷社員工的偶然之舉外,卷丹百合產量大,生長較穩定是重要原因。
百合吃起來有苦味,是因為含有多種生物鹼。和百合相比,在第二天前往桑植的途中,我們在龍山縣苗兒灘鄉黎明村梁家寨吃到的另一種苦味,更為正宗和地道。正在稻田忙碌的梁萬虎已是68歲,但身板硬直,操起鋤頭,領著我們到一片山坡上,沒費多少工夫,「找到了!」再舞起鋤頭,麻利地挖出一條約5斤重的黃葛。這個莊稼漢子用手抹去泥巴,將其撕出一片放入嘴裡,「這個吃起也蠻苦啊!」
除黃葛外,當地村民稱還有青葛、「軟竹奶」等,都是可以用來製成粑粑的。關於苦味,70歲的老太太胡德玉一說起來,就打開了話匣子,她記得那時還吃過的「火草粑粑」,並說葛粑是以前每家人都吃的。一旁的另一位老人稱,那是舊社會吃的東西。胡德玉則接過話說,「58年、61年、71年都吃,73年沒有了」。當地還有一句俗話,「挖蕨、打葛,井頭一坐」,意思是「吃苦沒有一個盡頭,不如跳井算了」。
之後,在桑植等地,我們見到了更多的葛,在一些山路兩側,以及山林之中,葛藤隨處可見,甚至成群密布。作為豆科植物野葛的根,葛根含有豐富的澱粉,可製成粑粑等食物。武陵山片區山高,氣溫適宜,是葛生長的好地方。葛一般生長在山坡草叢中或路旁及較陰溼的地方,以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為好。因而除張家界外,葛在全省都有分布,如在湘東的株洲等地,葛根被稱為葛包。據統計,包括張家界在內,湖南全省有葛8個種類、13個種群。關於葛根,湘西地區有不少傳說。如畲族女子吃葛,是受古代一位少女遭夫拋棄遁入深林後,挖葛根充飢啟發。而一位土司的女兒與漢族小夥子相愛,被雙方父母堅決反對,兩人逃入山間,也是靠葛根度日。傳說的寓言在於,作為一種山林野生植物,葛根雖然苦味,但其具有的澱粉可以在食物緊缺之下成為充飢之物。
可以用作充飢的,除葛根、蕨菜,以及胡德玉所稱的「火草粑粑」,即蒿子粑粑外,還有許多。湖湘地理於6月中旬發出「自找苦吃」徵集令後,一些熱心讀者提供了不少線索。如南山的大白苦瓜、吉首等地的苦蕎麥、汝城的野生苦齋菜、湘潭的蓮心、益陽的枸杞嫩芽、衡陽等地的苦菜和毛筍、醴陵的苦櫧、安仁的藥湯、江華的苦茶,還有較廣泛分布的蒲公英、芥藍、仙人掌、雞毛茉、旱蓮、油菜花、山菊等。實際上,在自然界中,苦味物質本就比甜味物質的種類多。據八大公山植物研究所所長谷志容介紹,就植物而言,植物體內的生物鹼、苷類和肽類等化合物,大部分屬於苦味的。
這些苦味食材主要分布於山林之中,除現今被馴化成可大規模種植的經濟作物外,它們多屬野生植物,在資源緊缺之際用來充飢,堪稱人們「找苦吃」的無奈之舉。苦味植物的地理分布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特點,最早都分布於中國南方,隨後由南向北傳播,如苦丁茶、苦蕎麥、苦瓜。這一情形則源自南北氣候之異。
苦味始於初夏,止於初秋,流行整個夏季
每年7月中旬,龍山百合進入採收、銷售旺季,至8、9月,每天有200噸新鮮百合從這裡運送出去。其中有一部分被銷售至長沙。這種苦味的食材被人們或清炒、涼拌,或是燉煮,成為夏日的一道菜餚。與此同時,在湘潭縣的花石鎮等地,蓮子也進入採摘季。這裡每年產約5萬噸殼蓮,而不少人卻偏好其中的蓮心,因為它有著苦的味道。按100斤殼蓮產4斤蓮心的比例,約有2000噸蓮心讓人們嘗到苦頭,它們主要被用來沏泡蓮心茶,還有一部分與蓮子一同熬粥、制湯食用。在此之前,南山苦瓜早已銷至各地。湘西各地的蒿子、苦蕎也已被製成粑粑。蒲公英、枸杞苗等則被涼拌入菜。它們所提供的苦味流行起來,始於每年的初夏,止於初秋,貫穿整個夏季。
「我自己種了些百合,一到夏天會做點湯,或是清炒著吃」,身為龍山縣百合辦副主任的戴富仲,並不喜歡吃百合。作為一種刺激性的味道,苦不為一般人所喜好,在菜餚裡略加一些苦味,能刺激人們的食慾。如安仁流行的各種草藥湯,會加入一些中草藥,如三七、陳皮、檳榔、杏仁等,起到解熱去暑的作用。
湖南人食苦,較早的記載是《楚辭·招魂》中的「大苦鹹酸,辛甘行些」。苦味的流行,一個重要因素是湖南地處亞熱帶,暑熱時間較長。傳統醫學認為,天氣溼熱交蒸之際,「苦能瀉火」、「苦能燥溼」、「苦能健胃」。正如俗語「天熱食苦,勝似進補」所說,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甚至啤酒、茶水、咖啡等,所含生物鹼有消暑清熱、促進血液循環、增進食慾、健脾利胃等藥理作用,如苦瓜中的苦瓜甙有降血糖的作用,茶葉中的生物鹼和多酚類物質有提神和抗氧化作用等,因而也有「增壽覓苦味」的說法。而經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苦味食品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有促進造血、防癌抗癌、清除體內有害物質以及防止衰老等功效。如果長期不攝取苦味食品,人體體液將無法平衡,導致免疫力下降。
但是,苦味食物均屬寒涼,體質比較虛弱者不宜食用。更重要的是,並不是所有苦味食物都有益消暑。如不成熟的甜瓜的瓜蒂和根部就是苦味的,所含的是具有苦味的毒素,嚴重者可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