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販賣個人信息「發財」!被害者以高校大學生居多,信息詳盡到...

2020-12-25 法制現場

生活報訊 (實習生郝天朔 記者黃迎峰) 哈爾濱市公安局南崗分局哈雙路派出所獲得公安部推送線索,電信詐騙嫌疑人焦某,該人通過社交軟體發布收購個人信息的廣告,再以每條5元的價格賣給詐騙團夥。據悉,犯罪嫌疑人共售賣2000餘條個人信息,獲利4000餘元,而且,這些「名單」中以高校學生居多。

據悉,嫌疑人焦某沉迷網路遊戲,經常在虛擬世界「揮金如土」,大把大把的充值,哈爾濱各大網吧更是常有他的身影,漸漸地因為常年無業,又入不敷出,但他依然想在虛擬世界裡享受,就動起了歪心思。熱衷玩手機的他發現有人發布「有償收購個人信息」的廣告,他覺得這是個「致富」途徑,於是,他就用QQ發布廣告,以每條3元的價格收購個人信息,再以每條5元的價格賣給「上家」,以此來賺取差價。這些個人信息普遍是在校大學生,其中不僅包括身份證號、手機號等基本信息,某些甚至還有個人履歷。

據焦某交代,自己做的時候並不知道這是犯法的,對於收購者用來詐騙也不清楚。目前,案件正進一步審理中。

【來源:生活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5毛錢1條,贛州男子靠販賣個人信息「發財」,獲利37000元
    那麼,我們的個人信息是如何洩露出去的呢?近日,贛州南康警方抓獲一名男子,他幹的就是販賣公民個人信息的勾當。在吳某家中電腦和手機上,民警發現大量市民的姓名、住址、手機號、工作單位等信息,還有不少交易記錄。吳某稱,信息的市場價,是每條0.5元錢左右,大量購買還可以優惠。
  • 央視曝光簡歷信息被販賣是怎麼回事 倒賣信息的人日賺幾千元
    眼下正值秋冬招聘季,明年預計有超過九百萬的高校畢業生,將有一大批求職者勢必會通過招聘平臺尋找工作,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又可能有新一批的信息被洩露。而原本應是用於信息交換的招聘平臺,也成了簡歷信息洩露的源頭,一條信息販賣產業鏈由此而來。
  • ...皮某 獲刑 男子 網名 個人信息 客戶信息 QQ號碼 航班信息 2009...
    販賣19萬個人信息  一男子被判入獄9個月  東方網4月2日消息:近年來,隨著網絡和電信業等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政府行政管理、金融、電信等社會公共領域收集和儲存了大量的公民個人信息,不法分子便打起了這些個人信息的主意,利用其非法牟利
  • 倉庫保管員組團盜賣個人信息,涉案信息達1.1億條
    無錫市公安局網絡安全保衛支隊三大隊管力超:在他的電腦硬碟裡面取到的尚未出售的公民個人信息就有兩千多萬條。黑客低價買進「詐騙群」高價賣出經過警方調查,邱某本人不掌握黑客技術,他的正式工作是某企業的倉庫保管員,並沒有機會接觸公民個人信息。那麼,邱某是怎麼成了販賣公民個人信息的中間商?他又是如何獲得海量的公民個人信息的呢?
  • 給社團2000塊「贊助費」,就拿到了大學生的個人信息,然後……
    犯罪分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手段花樣翻新,繼前段時間破獲利用暗網兜售個人信息案後,近日寧波奉化警方又成功打掉一起利用公民個人信息為境外賭博提供資金結算的犯罪團夥,共查獲被非法出售的公民信息5000餘條,抓獲犯罪嫌疑人10名,涉案金額44萬元餘元。
  • 個人信息販賣:查身份只需手機號 打車記錄精確到秒
    央視網消息:近期,記者發現,一些信息販子在網絡上公然叫賣:只要提供一個人的手機號碼,就能查到他所有私密的個人信息,而且範圍覆蓋全國。果真如此嗎?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網上「黑市」個人信息隨意買賣    記者登錄了一個專門販賣個人信息的QQ群,裡面的群員多達1946名,非常活躍。身份戶籍、名下資產、手機通話記錄、名下支付寶帳號、全國開房記錄等各類公民個人信息被公開叫賣、種類之多讓人驚訝。
  • QQ群成販賣個人信息溝通和交易工具 騰訊回應
    (原標題:QQ群成販賣個人信息溝通和交易工具 騰訊回應)
  • 實名制火車票洩露個人重要信息
    而在其背後,這些被出售的個人信息可能被用於非法用途。而律師對此指出,伴隨車票丟棄的還有乘車人的重要身份信息,而這個信息本屬個人的私人信息,且這個信息又恰是可能被不法分子為實施詐騙或者其他不法活動而利用的重要信息。
  • 央視曝光簡歷信息被販賣,揭露招聘平臺信息販賣灰黑產業
    近日,央視記者調查發現,不少人在招聘平臺投遞簡歷後,被「刷單、貸款、賣車、賣房」等電話騷擾,有人詢問「來電方」後得知,自己的信息被人從招聘網站下載後變賣了。簡歷販賣者稱:一份簡歷販賣三次淨賺四塊六。調查發現,QQ群、貼吧成為簡歷販賣交易地。而其依託於招聘平臺,註冊企業帳號,發布虛假招聘信息,吸引求職者投遞簡歷。更有平臺,在註冊企業帳號後,只需充值就能查看或下載簡歷。眼下正值秋冬招聘季,明年預計有超過九百萬的高校畢業生,將有一大批求職者勢必會通過招聘平臺尋找工作,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又可能有新一批的信息被洩露。
  • 央視曝光簡歷信息被販賣:賣家一天就能掙幾千塊錢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央視網報導,眼下正值秋冬「招聘季」,明年預計有900萬高校應屆畢業生面臨求職需求,但是當前卻存在著求職者簡歷被販賣的狀況。原本應是用於信息交換的招聘平臺,也成了簡歷信息洩露的源頭,一條信息販賣產業鏈由此而來。
  • 直擊販賣個人信息亂象:查身份信息 只需提供手機號
    近期,記者發現,一些信息販子在網絡上公然叫賣:只要提供一個人的手機號碼,就能查到他所有私密的個人信息,而且範圍覆蓋全國。果真如此嗎?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網上「黑市」個人信息隨意買賣  記者登錄了一個專門販賣個人信息的QQ群,裡面的群員多達1946名,非常活躍。
  • 簡歷信息被瘋狂販賣!灰色產業該被徹底清除
    每一個意想不到的信息載體,都面臨被洩露的可能。網頁瀏覽、搜索記錄、外賣點單、快遞地址、微博信息、發帖內容……每一個信息,都可能讓我們變得「赤裸裸」。而如今,即使求職的簡歷也「難逃魔抓」。據了解,大眾的簡歷信息都被明碼標價,成為貨架上的商品。一個灰色產業,也愈發壯大。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應該到了反擊的時候。一份簡歷淨賺四塊六!
  • 芒果校園:關注大學生的蔥蔥四年,信息服務平臺如何為高校量體裁衣...
    當前,信息服務平臺惠及百姓生活,其龐大用戶群依然具有細分的價值。作為一個新生的高校移動信息服務平臺,「芒果校園」便看到了大學生群體對信息獲取的強需求,找到了信息門戶的一條妥妥的通路。目前,「芒果校園」處於封測階段,學生可在APP獲取教務、活動、通知等校內信息,PC端則作為管理工具面向校方。
  • 秦霄賢節目中無奈透露,個人信息被販賣,有人打電話罵自己
    明星藝人個人信息被販賣在現在早已不是稀奇的事情。隨便在網絡上一搜索,明星們的行程安排可以精確到哪個航班,幾點落地哪個機場。而明星們的個人信息被打包出售,甚至明星們的一些積分或者是其他的待遇被冒名頂替的享受也更是常見。
  • 買賣微信號 男子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批捕
    買賣微信號年「賺」20餘萬男子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批捕華聲在線12月13日訊 聽說過高價收購舊手機、二手車,現在竟然還有人高價收購微信號,驚訝之餘是不是很心動?今天,記者從衡陽市石鼓區檢察院獲悉,嫌疑人陽某某販賣微信號,獲利20餘萬元,因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批捕。2019年6月,高中畢業的陽某某偶然在網上發現,收購的微信號轉賣出去可以獲取高額收益,便開始用盡心思仔細琢磨如何通過網絡實施買賣微信號交易獲利。「我通過加微信群、或是發廣告等多種途徑從上線手中購入微信帳號。」
  • 網信安平|調查:幫人砍價 個人信息可能已被販賣
    網信安平|調查:幫人砍價 個人信息可能已被販賣 2020-11-25 17: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又見黑產:建行員工販賣客戶信息5萬多條 每條80-110元
    【點擊投訴】又見黑產鏈: 建行員工販賣客戶信息5萬多條陳洪傑繼中信銀行洩露脫口秀演員王越池(藝名「池子」)個人交易明細曝光之後,日前,建設銀行員工因參與黑色產業鏈、售賣客戶個人信息被逮捕。第一財經記者從江蘇淮安警方獲悉,近期破獲了一起特大販賣公民個人信息案,共抓獲26名嫌疑人,涉案金額2100多萬元,涉及公民個人信息50000多條。其中,建行員工在黑色鏈條中發揮重要作用,將相關銀行卡使用人的身份信息、電話號碼、餘額甚至交易記錄,售賣給下家,進行謀利。
  • 大數據行業的灰色生意:利用爬蟲軟體竊取和販賣個人隱私信息
    在日前舉辦的網絡安全周大數據安全高峰論壇上,中央網信辦陳吉學指出,大數據行業繁榮與隱憂並存,非法獲取和販賣個人信息異常猖獗。然而,少數大數據公司並不滿足於此,它們跨越紅線,通過竊取個人隱私信息牟取暴利,讓「畫像」變成了「照相」,而且還是偷拍。  近期,數據堂、巧達科技、魔蠍科技、新顏科技等大數據行業公司相繼被公安機關查處,它們涉嫌利用爬蟲技術竊取和販賣個人信息,讓網民深受其害。灰色生意的暴利,已讓一些大數據公司失去了職業操守,徹底變成了網絡上的害蟲。
  • 釣魚網站牽出黑色產業鏈 解鎖手機藏個人信息販賣
    釣魚網站牽出黑色產業鏈 解鎖手機藏個人信息販賣 原標題: 製圖/李曉軍  本報記者 王春 通訊員 施昌麗  浙江省溫州市蒼南警方近日摧毀一利用釣魚網站平臺,實施侵入計算機系統、非法獲取計算機系統數據、侵犯公民信息、非法利用信息網絡,實施手機盜銷騙、敲詐勒索等多種犯罪的黑色產業鏈
  • 代購、網點…… 快遞業洩露個人信息漏洞無處不在
    記者根據多份公開資料發現,這些遭販賣的快遞信息最終多流向從事詐騙活動的犯罪分子手中,為其從事詐騙活動提供信息支持。  北京市安理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律師王新銳就此分析,個人信息被洩露的用戶有權要求收集其個人信息的快遞公司刪除其個人信息,若因個人信息洩露受到損害,可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損害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