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日本可以說在現代工業技術和通信設備領域處於領先地位,但在20世紀30年代並非如此。日本的這些變化最初發生在明治時期,在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衝擊下,日本開始引進西方技術,學習西方文化,實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的三大政策。這場史稱「明治維新」的運動使日本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但與此同時,也使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日軍在與對手的競爭中暴露出自己缺乏現代化先進裝備這一事實,雖然在侵華戰爭中其裝備比起當時的中國軍隊並不算陳舊,但相較美國和大英國協部隊而言就完全過時了。日軍裝備質量尚且可以,但其品質仍不足以適應不同戰場及惡劣環境條件,尤其在南太平洋地區。無線電通信是唯一可以與本土隨時保持溝通的聯繫方式,這也意味著通信將是一個非常薄弱的環節。無線電通信是把握軍事戰略機遇,給日本控制下的各個不同基地迅速發送命令和訊息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對無線電通信的這種需求也導致日本軍方並未認真評估其可能受到的嚴重威脅。
美國第一次嘗試破譯加密信息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當時的美國外交人員就試圖破譯他們潛在敵人的密碼。美國第一次成功的嘗試是由譯解密碼的奇才威廉·弗裡德曼(William Friedman)完成的,1930年4月他被委任為陸軍通信情報處(Army Signal IntelligenceService,縮寫為「SIS」,是一個美國陸軍的密碼破譯部門,總部位於阿靈頓莊園)的指揮官。1939年,日本為外交通信引入新式密碼機,取代了早期被SIS 研究的代號為「紅色」的密碼機,這種新密碼機的SIS研究代號為「紫色」。到1940年9月,SIS已經成功破譯了「紫色」密碼。同樣在1939年,作為未來軍事行動的前奏,區別於日本的外交密碼,日本陸軍設立了自己的密碼系統。
經過珍珠港事件的慘痛經歷後,在海軍約瑟夫·羅奇福特(Joseph Rochefort) 的領導下,美國軍事情報機構使用所有資源全力破譯這種新密碼,並開始在IBM計算機的幫助下進行複雜的數學數據分析。1942年1月他們最終成功破解了大多數日軍加密通信,實際上, 由於日本3~6個月才改變一次密碼,這使破譯工作變得更加容易。有了這個秘密武器,盟軍幾乎瓦解了日軍精心策劃的太平洋戰役。同年6月,正是由於美軍成功破譯日軍密碼,幾乎挫敗了由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制定的所有計劃。美國幾乎破譯了日軍計劃的所有細節,中途島戰役成為日本聯合艦隊的一場災難,甚至連山本五十六自己,也成為日軍通信不力的受害者。1943年4月18日,山本五十六視察索羅門群島布幹維爾基地(Bougainville)的行程電報被美軍破解,他乘坐的一式陸攻被美軍的P38戰鬥機擊落,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最終被擊斃。
無線電通信也被日軍用於師團或聯隊級別部隊,但更低級別編制的部隊就不再使用了。由於缺少通信設備,加之地形崎嶇,日軍部隊不得不使用其他通信手段,例如有線電話。在戰爭期間,對於日軍部隊來說彼此保持視覺聯繫是相當重要的,尤其是在複雜設備(無線電、電話和光學設備)缺少的時候。在戰鬥前或戰鬥進行中,即使是較小規模的部隊也需能隨時收發緊急命令,某些命令因為無法通過無線電或電話傳遞,就採用了今天仍然在使用的古老但有效的辦法進行傳遞。日本軍隊採用了源於中世紀的方法,使用聲音和可視信號來進行傳遞,例如號角、扇子和蠟燭;同時也使用了更多的現代化設備,例如照明器,其中一些設備也用來下達發起「萬歲衝鋒」的命令。在新技術方面缺乏 遠見,也是導致日軍衰落的原因之一。
無線電臺
日軍的通信設備是在20世紀30年代早期和中期設計的,比起美國通信兵的設備來,其性能和可靠性都較低。無線電設備的零部件廣告,例如圖中展示的無線電真空管廣告,催促著公眾為戰爭勝利而努力做出貢獻並支援軍隊。
日軍大多數野外和戰鬥通信都使用由電話線連接的野戰電話,無線電臺最初僅在其他手段無法使用的情況下用於建立直接通信,一旦野外電話線鋪設完畢,無線電通信就很少使用了。日軍無線電設備品質較高,但過於老舊,而且在多山地形的惡劣氣候下受到的防護也很少,這都導致其效率降低,而且由於作戰環境的溼度過高,容易使其內部組件生鏽並損壞。由於日軍在無線電設備的生產上缺少標準化,這引起了補給供應問題,使日軍在保持不同部隊間的通信暢通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以致於不得不通過動物或士兵在戰場上傳遞信息。出於經濟因素考慮,日本使用了輕型材質,例如鋁材和木材,來製造無線電設備零部件,但這樣一來設備又太過脆弱而無法承受惡劣的作戰環境和運輸狀況。
(上圖)九四式五號三二號型收信機,寬21釐米,長14釐米,高22釐米,無電池重4.5公斤。
(上圖)九四式六號無線電臺及內部構造,可接3伏外部電源。「九四」代表皇紀2594年,即昭和九年(1934年)
野戰電話
二戰中,日軍的標準野戰電話是九二式。九二式野戰電話是一種傳統的通信設備,具有一個耳機和一套可以發送莫爾斯碼的訊息系統。這種設備裝在一個帶有鋁製加強邊的機盒當中,其尺寸規格為:長11.8英寸,寬5.1英寸, 高7英寸,重約4.5磅。機盒蓋後面帶有兩個折葉,前面帶有兩個閂鎖,閂鎖用來在蓋上蓋後固定機盒。圖中,機盒蓋打開後露出帶有一個送話器的主耳機,並帶有小曲手柄。電力的供應是通過將手搖把固定到一個可以產生55伏交流電的發電機上實現的。機盒前面板可以摺疊打開以露出內部結構和電池艙,兩個1.5伏的電池以串聯的方式提供3伏的電力。這種通信設備在戰鬥中比較脆弱,而且由於設計過時,發電機啟動會產生幹擾,使得接聽非常困難。
(上圖)九二式野戰電話
(上圖)發電機的內部,允許將呼叫連接到接收機上。工具隔艙在這張照片上也能看到。
(上圖)這種線軸設備由結實的金屬衝壓製作,可以在胸前或背部支撐電話線,並帶有一條攜行的皮帶,適用於困難地形,當不使用時可以摺疊起來。
燈具
這種可攜式陸軍燈具被日軍稱為「隱顯燈」,存在著多種型號,供野外照明、通信聯絡、夜晚訓練演習使用。可以利用這種陸軍燈具從指揮所發送莫爾斯碼,這種方法早在兩千年前就由凱撒的羅馬軍團使用過了,但當時利用的是拋光金屬片或者篝火。這種型號的燈具類似於四輪馬車用來照亮道路的燈具,由金屬衝壓製造,可以由一名士兵手提,也可用摺疊腿放置到一個穩妥的地方。
(上圖)小型的九二式隱顯燈及包裝盒,還可以看到同時配發的蠟燭。
手旗
雖然遇到了一些問題,但日本陸軍和海軍仍都採用了西方的旗語信號系統。日語單詞的音節幾乎是拉丁語系的兩倍多,因此就經常需要使用二面或三面旗幟來組成一個單詞。日軍通過使用帶有旗杆的兩面厚帆布旗幟來實現自己的旗語信號系統,旗手左手持白色旗幟,右手持紅色旗幟。通過不同的揮旗動作,可以表達出不同於其他軍隊的字母和符號。
在這張圖片中,前線的一名旗手正使用手旗發出旗語信號。由於他們在使用旗子時徹底暴露在友軍和對手面前,發送旗語信號也就冒著很大的危險。
野戰手冊上顯示了可以發出不同信號的幾種不同類型的旗語旗幟。
本文摘自《二戰陸軍單兵裝備:日本》